【热点回放】

《亲爱的》海外传捷报 入围美国金球奖初选
由陈可辛执导、赵薇、黄渤、佟大为、郝蕾、张译等华语实力红星主演年度热门温情电影《亲爱的》,十一月在内地刚落画,十二月便分别从美国及英国传来喜讯。
美国英国双捷报 陈可辛期待更好成绩
美国金球奖日前刚公布“最佳外语片”初选入围名单共五十三部,当中有三部都是华语电影,分别是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张艺谋导演的《归来》及韩寒导演的《后会无期》。除入围金球奖外,英国时间12月6日晚,“第二届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于伦敦举办,《亲爱的》夺“最佳导演”及“最佳电影”两大奖项成为大赢家,气势一时无两。
《亲爱的》入围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初选及连夺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大奖,让导演陈可辛感到很开心。而十二月中金球奖将再公布下一轮入围名单,被问到有没有信心再度发力,导演陈可辛谦虚表示:“能够在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夺奖,已经代表得到观众认同,我对《亲爱的》有此成绩感到非常欣慰。当然,如果之后《亲爱的》能够在国际有更多好成绩,我是会非常高兴的。”
伦敦电影节夺魁 《亲爱的》成外媒焦点
《亲爱的》连夺两大奖项,成为本次伦敦电影节的焦点电影。导演陈可辛发表得奖感受和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首先感谢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但最要多谢一班观众支持。他们觉得故事很感人,有些甚至是他们的亲身感受。”而英国当地评委及媒体朋友看过都无不非常感动,故事及拍摄如此写实,大家对导演的筹备及拍摄过程都非常有兴趣。这次电影节得奖电影令大家一致认为,电影《亲爱的》打破近年来电影市场以男性题材为主的获奖常规,近年来以男性视角为主的电影关注度颇高,尤其是英雄电影、警匪、动作片。但《亲爱的》却是一部关于孩子与父爱、母爱的温情电影,拍得如此细腻,实属难得,再加上真人真事题材改编,所以才能引起大家关注及喜爱。
“第二届英国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于英国时间12月6日晚上举行。陈可辛导演的电影《亲爱的》无疑是本次伦敦华语电影节的最大赢家。期待在十二月份,电影《亲爱的》会在金球奖舞台有更大收获。
(以上来源:网易娱乐,内容略有删减)
《亲爱的》导演陈可辛首次发声 直面解惑
近日,《亲爱的》片方发导演情感特辑“陈可辛说”。陈可辛面对镜头,以导演身份全方位剖析了电影中对与错、情与法、亲情与血缘的矛盾与纠葛。
电影话题热度不减 陈可辛:亲情比血缘更重要
电影《亲爱的》上映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广泛的议论,电影相关话题热度自电影上映开始就一直居高不下,热度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不少观众对电影讲述的真实感人的寻子故事,和电影中导演着意安排的对与错、情与法和亲情与血缘的纠葛矛盾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而最吸引观众的话题热度则是电影中亲情与血缘的争议及纠葛。对此,导演陈可辛在特辑中尤为认真的做出了解读。
“这个戏最好看的地方就是无论李红琴对她(杨吉芳)多好,站在她的角度,她肯定拿不回了”导演陈可辛在特辑中很正式的阐述了他的想法,“在片中李红琴跟杨吉芳的感情是不能被代替的,这个当然就是她的女儿。不管血缘是谁的,所以我觉得站在任何角度都很难理解所谓血缘,比亲情更重要。因为亲情是大家建立起来的,大家有这几年的缘分,她就是你的。”而对于电影最后李红琴的结局,导演陈可辛则以一种反问的形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跟杨吉芳有了几年的情感,忽然就拿不到了,然后上天还给她一个孩子,你觉得这算是安慰奖吗?”
观众喜欢就是商业片 陈可辛:没有商不商业,只有好不好看
在电影上映之前,部分媒体与观众把《亲爱的》归属于文艺片还是商业片进行了很大争论,尤其是在故事的题材和演员的选择两方面,不少观众认为电影不是传统上的商业片,而作为文艺片电影做的又不够纯粹。而陈可辛则从“好不好看”的角度出发,给了所有观众一个独特的答案,“当时我拍《合伙人》时,所有人也都觉得《合伙人》不是商业片,因为这是拍给男人看的故事,会很难卖。”对于电影《亲爱的》,导演则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个人偏爱:“其实内核,我是喜欢拍我喜欢的故事,当这个戏打动情感,当观众看了无论是会笑会哭会感动,或者有情怀,其实那就是商业片,《亲爱的》就是这样”“电影没有分商业不商业,好看,观众看完出去就会叫人回来看,那就是商业片。文艺片拍得好看,那它就是商业片。”
在特辑中,导演陈可辛不止一次的表达了对电影《亲爱的》的偏爱,“我太想拍这部戏,所以我就去找最好的演员,去保证电影上映之后会有关注度。我找赵薇、黄渤这些都是票房明星,而恰恰这些人也是最好的演员,我也想不出比他们更好的演员去演。很多人都觉得找明星就是一种妥协,但是问题不是用不用明星,而是能不能把明星调好,我拍出来好,演员演出来好,这个是最重要的。”
遗憾不能和父亲聊电影 陈可辛:每部电影我都在分裂
在电影《亲爱的》中,导演给大家讲述了一场关于亲情的异常纠结又温暖感人的寻子故事,对于亲情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在生活当中,陈可辛也是公认的孝顺,尽管因为父亲“年纪大了,不能跟现在的电影那么贴,所以现在最遗憾的事情是不能跟父亲谈电影。”但是不管在什么地方,总要带着父亲一起工作,如果有新电影上映,也会把父亲带在身边,经常能让导演身边的工作人员感受到父子二人深厚的感情。但是在特辑当中,对孝顺二字导演再次表达了风格独特的个人观点。“其实我觉得孝是不对的,大家都知道我是圈里出名的对父母好的,但是我都说我是最不孝的一个。他们爱我,我爱他们,我愿意跟他们在一起。孝是一种责任,孝不是来自爱,当你爱的时候不需要孝。”
在特辑结尾,陈可辛导演说“每部电影都有导演的我和监制的我的分裂”,《亲爱的》想要讲的东西比以前任何一部电影都强烈,因此电影最难打动的就是自己。“而这个电影已经超越了以前拍摄的电影格局,这个电影,会改变我的一生。”电影《亲爱的》上映时间已经延长至11月23日。电影还将会打动更多人的心灵,让更多人感受到导演陈可辛在电影中关注的温暖、亲情与力量。
(以上来源:人民网-娱乐频道)
评《亲爱的》:赵薇拷问“拐卖”伦理判断
电影《亲爱的》与其说法治“打拐”,不如说伦理纠葛。曾被拐卖的孩子在两个家庭间无所适从,血缘与亲情的冲突,法律和道德的矛盾,都在拷问着观众自身的判断。
赵薇在《亲爱的》里奉献了影后级的演出,她把一个满口土话刻意扮丑的山村妇女李红琴塑造得丝丝入扣,这位在一个多小时以后才出场的人物当仁不让地成为影片的女主角,看过电影你才明白,这绝不是因为赵薇的明星地位,而是因为李红琴这个人物,她的亮相让整部影片从“打拐”进入另一层面——孩子在被解救以后所引发的亲情和伦理冲击。
鲁迅当年问:“娜拉走后怎样?”北上的陈可辛导演在小心翼翼地触碰大陆社会现实后,也在发出进一步的追问:“孩子找回来后怎样?”《亲爱的》是根据真实的新闻事件所改编,在片尾字幕处,导演也把演员和真实原型的幕后交流剪辑了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影片的艺术风骨——大陆文艺界有个老生常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饱蘸着日丹诺夫主义色彩的语汇在文化工业的大潮里几乎被大陆电影工作者彻底抛弃,却被来自海外的华人导演不自觉地(部分)呈现在电影作品里,似不无吊诡。
当然《亲爱的》总体而言还是一部通俗剧,大量明星的加盟以及广告宣传也明白无误地呈现出影片的商业属性,但跟一般的类型片(虽然内地电影还不大有成熟的类型片)比起来,《亲爱的》多有忤逆观众娱乐心理之处——首先是一众明星“自毁形象”式的演出,不再营造以往的偶像光环;然后整部影片中基本没有插科打诨的逗笑之处;再者,影片自李红琴出场开始,截然不同的分为两大部分,前半段还是以亲生父母找寻被拐的儿子为主轴,讲的是惯常的苦情打拐故事,后半段却话锋一转,将笔墨着在了买孩子的李红琴身上,以其视角来彰显“戴罪”母亲与“受害”孩子的亲情勾连,这无疑消解了商业娱乐片里最基本的善恶二元对立。
毋庸讳言,人贩子是不折不扣的“恶魔”,但《亲爱的》却没有着力刻画人贩子形象,孩子的父母去小山村解救被拐儿童的场景算是全片中最惊心动魄的一段,这段看起来戏剧冲突十足的戏份其实非常写实——“购买”儿童后视若己出养育,此一行为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这种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宗族陋习支撑着某些落后地区买卖儿童的“合法性”。
李红琴并未把买来的孩子当作商品(她不知道是被拐卖的),这位寡妇确实把他们视若己出全心养育,出狱后的她甚至开始锲而不舍地追寻做母亲的权利——她想找回的“女儿”正是被自己买来的,而被解救的男孩也因跟这位“母亲”的多年生活产生了感情,男孩甚至无法回到那个现代都市里的家,无法在感情上认同自己的生母。
另一条线索则是张译所饰演的商人韩德忠带领的寻子组织,被拐孩子的父母们集合起来,用近乎传销洗脑式的相互支持偏执地开展着寻子活动——他们甚至相约不再生养。不过当主角找回孩子后,多年来支撑韩德忠的信念崩塌了,韩妻又怀孕了,而在去给腹中孩子办理生育手续时,韩被要求出示儿子的死亡证明,这让韩怒不可遏——张译凭借细致入微的表演替可怜的父母们好歹喊了一嗓子,而他对被拐儿子的感情,乃是一种混合着愧疚、背叛、坚韧的复杂父爱——这也是这群失子父母们的真实写照。
与其说法治“打拐”,不如说伦理纠葛。曾被拐卖的孩子在两个家庭间无所适从,血缘与亲情的冲突,法律和道德的矛盾,都在拷问着观众们自身的判断——哲人本雅明曾以“碎片”来指认世界:在现代社会里,世俗的人类生活已经被分解成一个个不完整的“碎片”。其实,《亲爱的》也向我们出示了一个“碎片”式的伦理困境,我们不能简单地品评孩子和亲生父母以及“养育”父母间的感情纠葛,这里的伦理图景早已碎裂一地,从每一块碎片里都折射出异样的光芒。
不过,这异样的光芒不正是现实生活中伦理情感的本义?
(以上来源:新京报 作者:图宾根木匠(影评人))
评《亲爱的》:打拐故事折射人性抉择与生活荒诞
在《中国合伙人》之后,香港导演陈可辛对于中国内地的现实题材似乎找到了窍门和信心,最新力作《亲爱的》敢于深入探究“拐卖儿童”现象,这种勇气在北上港导中可算第一人。而《中国合伙人》的80后内地编剧张冀也继续为《亲爱的》剧本操刀,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陈可辛早就在铺垫着逐步深入内地题材,企图心不止一点点。
印象中,有影响力的“打拐”题材影视剧还要追溯到纪实剧《九五打拐第一案》,多年来国内的拐卖现象未减少,影视剧的表现却并不多,今年陈可辛《亲爱的》与刘德华主演的《失孤》同时关注这一题材,或许会在大银幕掀起一股由“打拐”引发的现实主义电影风。
失子方:执迷还是放下?
《亲爱的》的最大特点是站在了失子方和养子方两个角度展现“拐卖”现象,给了观众更多层面的思考。失子一方的伤心难过、寻子心切自不必说,失子之灾对离婚夫妻的牵绊之情,令故事饱满真实。而失子人群组成分享会共同疗伤寻子的情节,无疑引入了更多家庭不同的境遇和处理方式,这种以往更多出现在国外影视剧中的“类教会”形式,出现在国内电影里,对国内观众而言肯定是一种新鲜的刺激,但反过来说,执迷的“教义”、领导人的自我矛盾,或许会让未必对失子之痛感同身受的观众对这种组织的存在意义产生一定质疑。失子之后,是一直不放弃寻找,发誓不再生育?还是放下执念,回到正常生活中?这种抉择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很难进行的。《亲爱的》用多个生活细节和情节设定拍出了这种人之常情,以及生活本身的荒诞感。
片中,分享会的领导者张译在酒桌上忏悔自己曾经残忍地吃过猴脑,之后,一群会员路遇可疑车辆,急忙抢救“被拐小孩”,却发现救来的是猴子,两件事形成的互文关系,是导演极具象征意味的“神来之笔”。
养子方:人情不敌法律
而以赵薇为主人公的养子方故事,则又提出了在买卖人口层面的另一话题——生与养的选择。作为人贩之妻,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因丈夫的犯罪行为被发现,失去了养育两个孩子的机会。她开始寻求抚养“捡来而非拐来”的小女儿的权利,很明显,与福利院的申诉是漫长而低效的,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开始寻求法律途径,也引发了其他意外的结果。对于一个被认定无法生育同时又丧偶的女性而言,养育一个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她一生的渴望,然而现实与法律剥夺了这一可能,尽管她与抚养孩子的情感都是真挚的,但正如片中台词所言,“法律总比人重要”,人情在规则面前处于弱势,李红琴的故事让人看到了她身上的母性之光。
片中,李红琴委身于证人却意外怀孕的情节,与上部失子方的故事相比,稍显离奇了一些,她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未完待续的,这也是全片最容易招致疑惑的一个点。对于这个人物的落脚处,导演的态度并不明显,也留待观众去想象。
以上的二段式故事几乎将影片横切为两个部分,这种明显的视角转换,很容易让人看清导演的意图。但从全片的结构来看,133分钟的时间略显冗长,内容太多,留白甚少,这也是导演无法解决的一大问题。而另一方面,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虽然在煽情层面比较克制,但整体也比较单一和电视剧化,可以说,陈可辛对于人性真实有充分认识,表述也很清晰直白,但电影手法还是相对匮乏。
演员:赵薇奉献前所未有的演出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影,《亲爱的》大胆起用了赵薇这样的偶像明星,让她首度饰演满口方言的农村妇女,去除了一切的光鲜亮丽和外在包装,罕见地“大飚演技”,奉献了前所未有的演出,堪称是她演员生涯的一大突破。而实力派演员黄渤、郝蕾、张译依旧情绪饱满,塑造到位,佟大为则被镶嵌在他非常拿手的角色里。可以说,每位主演都拿出了扎实功底,并突显了表演特色,这也是陈可辛的一贯强项。
题材:引发社会关注已是成功
“拐卖”问题令人深恶痛绝,相关法律法规的待完善也值得人深思,除了买卖之外,一些乞讨集团拐走儿童致残后让其行乞的行为更是伤天害理,而这部分,《亲爱的》并未涉及太多,说明该题材还能深挖的部分也很多,陈可辛此时选择这个还没有被开发殆尽的题材,并在电影审查范围内能呈现出来,已经走出了非常成功的一步。相信影片上映后,对买方是否违法的认定,对受影响家庭的关怀问题,能引发社会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以上来源:凤凰网娱乐,作者:秦婉,内容略有删减)
【数据分析】
电影《亲爱的》自2014年9月25日上映以来,电影口碑一直居高不下,无论是电影中讲述的真实感人的寻子故事还是赵薇、黄渤、佟大为、郝蕾、张译等人的真情演绎,都成为所有关注电影的观众们谈论的焦点。
手持体检报告的农妇李红琴蹲在医院的走廊,泪如雨下;随着镜头的后退,长长的走廊不断延伸,直至步入黑暗深处……这是电影《亲爱的》最后一个镜头,它似乎寓指我们剪不断理还乱的庸常生活,也似乎在告诉观众,故事还远未结束。
该片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故事源于真实的“打拐”事件,内容却不仅仅是打拐而已;它刻画了最虐心的失子之痛,意图却不仅仅是催泪而已。影片的立意不只在于声讨泯灭人性的拐卖行为,更在于思考事件背后的情感真空、道德困境以及社会错位。以“寻子”为中心,电影就像一枚投向当下生活的深水炸弹,与揪心的泪水一起涌出的是农民工群体、新富阶层、中产人群共有的无奈,制度与人情的冲撞,现代都市病的蔓延以及人性的双面,世态的复杂。更为难得的是,电影表达了对这些普通人处境的同情和理解,引导观众情感的净化和升华,而它并没有完全诉诸催泪的情节,几处冷静而克制的讲述,更能传达出影片的弦外之音,于无声处听惊雷。
与许多电影抽离现实、规避风险相比,它以正面强攻的姿态,将当代中国正在生长的风景、芸芸众生的纠结搬上了商业院线的银幕,其勇气和情怀值得敬佩。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读心和走心。电影创作者如同摆渡人,将自己,也将观众从此岸渡到彼岸,故事就是那艘船。剧中诸多感人镜头让人难以忘却,众位主演坚守信念,不放弃希望的坚持与力量,更加震撼心灵。正如特辑所说,“人生总有一些时候要先哭着面对,再笑着坚强。”讲述故事的方式有百千种,流传久远的一定是创作者那颗火热的、跳动着的心。《亲爱的》的温度就是中国电影人的温度。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