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非遗与爆款电视剧的互相成就
说起于正,多少人都要啧啧连声,想起的只有阿宝色、抄袭、打官司……不过,热播剧《延禧攻略》却让他打了一场翻身仗,不仅剧情摆脱了“玛丽苏”大女主剧的怪圈,对传统美学的遵循也让他圈粉无数。
《延禧攻略》中的服饰精美讲究,可谓有目共睹。但讲究到什么程度,要不是剧组特意作出说明,外行人可能还真看不明白。据了解,剧中人物的服饰参考了各种史料古画,极尽所能地做到经得住推敲,更融入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遗,还由众多手艺老师傅亲手制作而成。就连剧中最普通的宫女服饰也用了多种绣法,从传统的京绣、宫廷绣到缂丝、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全部都是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纯手工缝制,甚至请来苏州缂丝制造技艺传承人作为指导。
史料有记载,剧中的富察皇后因为勤俭,“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剧中也忠实再现了这一点,而那绒花之精美,似乎不逊色于珠翠。据说,剧中绒花是由绒花工艺大师、“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正是所谓的“还原了历史,惊艳了时光”。除了服饰之外,剧中还有昆曲、打树花等非遗项目露脸,这也是打树花第一次进入影视作品。
剧中的非遗门道很多,堆砌出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整体,观众不必看出非遗技艺,但也能够体会到它们所呈现的美感和文化底蕴。影视剧讲好故事应该是最重要的,但好的故事仍需要精美的包装,可以说这一次非遗给热门影视剧做了一次精彩的包装。
这其实也是互相成就。非遗成就了《延禧攻略》的审美和于正的大翻身,同时作为热门传播平台,《延禧攻略》也成就了这些不为人知的非遗,让这些往日只是圈内人关注了解的技艺,和大众兴趣有了一个结合点,也算是非遗活化传承的一次尝试。这样的互相成就,得益于影视从业者的视野开阔,也为非遗从业者提了一个醒儿,非遗传播的平台还有待开拓,不要总停留在呼吁大家支持和关注的层面。
而在这个时候,还要看我们的非遗从业者头脑是不是清晰,懂不懂得借影视东风。我们看到苏州非遗办趁机向大家介绍了剧中所用到的苏州非遗苏扇、缂丝、吴罗、苏绣、昆曲。这篇推文的点击量明显比其他同类文章多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网上还有一篇介绍非遗和《延禧攻略》密切关系的文章,点击量超过10万,成了爆款热文。对于非遗来说,这样的关注度是很难得的,如果白白浪费了机遇,那就太可惜了。
(以上来源:北京日报 牛春梅 2018-08-10)
他怎么把“保护非遗”变成这么酷的生意?
90后安伦杰的头等大事是让非遗重新变的“更潮”、“更酷。
安伦杰事业里的“头等大事”,就是要打破“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的刻板印象:它不是一个老掉牙,需要被”拯救“的手艺;也不是依靠奔走,靠“抢救” 才行。
在上海,一栋老建筑改造的现代办公空间,起承团队租下了一层小阁楼。这样的办公气氛,也暗合了起承的寓意。起承的英文叫做“TraditionNow” ——从古到今的联结。安伦杰做战略管理咨询行业出身,纵览多个行业之后,他惊喜的发现,“起承”的发展,能跳脱传统消费者洞察的框架,在一个不限时间、行业的空间里,俯仰自得。
他开玩笑说,这是一家没有任何精确“目标群体” 的企业,因为他们的消费者是全国所有老百姓,跨越年龄、职业、性别,甚至地域和种族。他( 她) 可能是一家企业的老总,给客户邮寄一张金箔贺卡; 可能是个普通的年轻白领,喝一瓶带京绣“五福十全” 印花的特仑苏牛奶; 可能是一位文化精英,佩戴一块刻有梅兰竹菊表盘的漆艺手表; 可能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开一辆玛莎拉蒂,车身里挂着花丝制成的挂饰。在这些人的生活中,传统和现代是完美融合的,“传统文化” 就是浸润在现代生活中的东西。
最终误打误撞走上这条道路,一方面源于他的商业背景;一方面,来源于他对公益事业的梦想。从南京大学毕业加入贝恩咨询,安伦杰本来走着一条典型中国“精英化”的道路——咨询顾问、读MBA、一路升迁到合作人,似乎一眼望到头。在咨询公司工作,日复一日地应对客户,盘算数据,建立模型,作为第三方专家给出专业指导意见,但是,然后呢?几年过去,他发现,恰恰是咨询的“客观”,让他永远无法“做自己”,所以他要打破这一潭死水,希望跳出来试一试,做一点“更有意义的事情”。
幸运的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益桥——一家致力于给希望改变世界的青年提供一个机会的公益机构,给他的人生提供另一种可能。通过益桥他加入了壹基金,辞去了他在顶级咨询公司的职位,这是他步入公益行业的开始。
在壹基金,安伦杰主导成立了公益创新部门,借助丰富的商业管理经验,融合公益和商业资源,与阿里巴巴、菜鸟裹裹、腾讯视频等企业强强联手,用商业手段践行公益理念,打造了一系列全新的公益创新项目,横跨环保、食物浪费、塑料再生等多个领域。但是随着项目的逐步发展,他渐渐意识到国内传统的公益机构存在很大的瓶颈,要真正实现创新公益必须打造更加创新的机制和团队才能完成。因此选择了再次出发,加入了稀捍行动,用社会企业的模式践行公益理念,在贡献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可持续盈利,让公益模式真正可持续运转,而这条并不容易的道路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接触这一领域时,安伦杰已有丰富的商业和公益运作经验,所以他尝试将非遗与商业的对接。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关注只限于“保护”本身,把非遗供起来让民众瞻仰。
但是事实上,所有的非遗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来源于生活,因此也必须重新回到生活才能真正焕发新生,比如从建筑中发明的榫卯,大山里的羌绣,皇室专用的云锦、花丝。
非遗之所以逐步没落,就是因为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所以只有把非遗重新变的“更潮”、“更酷”,才能真正拯救非遗。于是安伦杰带领团队开始了探索,发现大量的外资企业在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后,希望能更进一步贴近中国消费者,实现更好的本土化,因此他们急需在品牌传播中,寻找“中国元素”,支持企业文化在中国的落地。在这个契机下,起承与星巴克、玛莎拉蒂、阿玛尼等一批国际品牌推出了一系列传统文化联名款,借助大品牌的影响与渠道,成功的将传统文化“藏”在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产品之中。
除了和国际品牌合作之外,安伦杰逐渐发现本土企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同样在日益攀升,因为他发现当下的中国消费者和商业的深层需求——中国已经走向世界,中国人迫切表达“中国声音”。中国人的生产技术成熟、制作精良,但是,如果产品没有个性,就会被湮灭在市场中,无法真正实现国际化。“我们需要用具有中国历史、特征的,以及现代精神的品牌,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这是众多领先民营企业的心声。
因此,在传统的非遗保护行业中,安伦杰寻到了一条全新的商业路径——它既能激活公益的心,也能借助商业的力量,让公益变的可持续。2017年年底,起承文化成立,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商业化运作模式。起承文化成立后的第一步,就是打造非物质遗产的数据库,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流名校打造人文数字化研究团队,建立中国非遗技艺的完整标准化的数据库。
这些数据库,为后续的非遗市场化标准化打下基础,因为这是传统和现代之间沟通的语码。现代设计师,并不了解这些手工艺的组成,但看到具体、清晰的数值,包括色彩、材料、步骤,就能迅速“把脉”,捕捉到它的特征。因此团队与南京政府合作,发起“传统手工艺驻地计划”,邀请非遗大师,还有海内外的顶级艺术家共同创作,联手打造全新的非遗再创产品。把原本老旧的民间手艺,改头换面变成了极具时尚特征的现代化作品。在南京的驻地计划中,受邀国际大师及新锐设计师们,就以“云锦,金箔,榫卯( 明式家具),绒花” 等南京非遗传统工艺为核心设计元素,实现了非遗文化匠人与国际顶尖的设计力量碰撞融合,打造出一系列全新的再创非遗IP。
一中一西,一古一今,包含巨大的文化跨度。驻地计划的团队成员,为此经历过艰难的磨合期。但是碰撞之后,灵感迸发。丹麦国宝级设计大师Kim Buck 始终在思考:传统金箔除了包佛像之外,还能制作成什么? 在与金箔匠人仔细的探寻和深思熟虑之后,金箔薄如蝉翼的特性突然让老先生灵光乍现,要不,就制作成一张贺卡吧? 于是,第一张“纯金” 贺卡应运而生,打开贺卡轻轻一吹,就能看一场金花细雨洒落,品读金箔背后的祝福。这才是真正的非遗复兴之路:将非遗IP制成创新产品,与现代消费结合,与普通人的生活更密切,使古代人和现代人找到了握手的契机。
非遗的保护,不是简单地”宣传并让人知晓”,而是发掘他的“现代价值”。比如,古人坐在太师椅上抽大烟,而现代人就是躺在沙发里玩手机,那何不开发一款带有手机支架的太师椅呢?这是来自西班牙的驻地艺术大师全新的创意。
打造了全新IP库之后,下一个难关就是如何与更大的市场联结:起承文化希望能通过IP授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迪士尼”。传统文化的IP开发是基础,以此为核心,它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得以延伸出更多的联名产品模式。
作为IP源头,它可以不断的规模化复制,以产生更大的效益。而在当下的消费环境,有了“文化基因” 的产品,格外受90后00后们的欢迎:比如白领们最爱的星巴克,起承与星巴克每年都会选用一种非遗元素,打造一款独一无二的星享卡,包括云锦系列、花丝系列等,每一款都不出意外的成为当季爆款,一抢而空,每款星享卡的销量均突破20万张,在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星巴克的销售业绩,真正实现共赢。
截至目前,起承文化已经拥有了超过了30余个非遗再创IP:由各类国际艺术大师、非遗大师创作的全新IP,非遗技艺涵盖云锦、花丝、金箔、绒花、榫卯、傣纸、京绣、羌绣、折扇、漆艺等12项国家级非遗。将这些非遗打造成具有时尚、现代感的产品。
起承与星巴克每年都会选用一种非遗元素,打造一款星享卡,每年都是爆款。
面对未来安伦杰说:“我们传播的每一个文化、产品、故事,都是在全新诠释中国人背后的悠远而深邃的东方文明,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引领一场东方的文艺复兴,给过去一个未来。”
安伦杰是今年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榜单社会企业领域的青年才俊之一。
(以上来源:搜狐财经 责任编辑 2018-08-10)
农民指尖上的“非遗”
土族盘绣作为土族民族文化重要标志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国家和省级传承人各1名。
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部门不断加大对盘绣手工艺术的宣传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盘绣产业发展迅速。据了解,全县共有盘绣经营户21家,从事盘绣手工技艺的绣户1100户,长期接受订单制作的农户535户,年销售达到800万。
互助素隆姑公司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在发掘、抢救、继承和保护工作的同时,积极建设产业基地,培训产业技能人才,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基地在东沟、丹麻、五十等乡镇设有半成品加工点5处,带动农民2000余人,其中贫困户200余名,助推着精准扶贫工作和旅游业快速发展。
基地通过江苏无锡市新吴区对口帮扶项目,对土族盘绣产业进行帮扶,辐射和带动了周边50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基地还无偿为2000多名土族妇女提供技术培训及土族盘绣原料,并将回收来的盘绣手工制品远销韩、日、新西兰等国家,促进了土乡农民指尖上的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以上来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2018-08-09)
【数据分析】
随着环境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非遗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关注和喜好。而从非物质文化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宗教仪式、节日庆典等,便可看出,非遗文化本质上生存于生活中,也只有回到民众生活河流中,才能获得生命活力。因此,把握和引导民众的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是“非遗”保护和传播保持“活性”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著名编剧于正的新剧,还是90后创业家安伦杰的公益项目,都将非遗文化重新拉回大众视野,让非遗真正“活”出来。
对非遗的保护应从整体保护出发。发展非遗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事项,发展非遗文化,不仅需要着重关注单个项目技艺的传承,而且要让项目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活态传承,并确保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密切关联和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保护和传承” 不能只存活在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或纪念地,应当不断地被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创造、延续、再创造并保存保护。
“非遗”文化与城市记忆不可分割。公共空间的形态及其中的文字、记号、街道家具、雕塑、图像等信息隐喻了城市历史故事,能唤起集体记忆与城市精神,反映不同城市的不同的品质特征。因此,应当以主题事件将市民与历史场所整合在一起,强化情感纽带与城市记忆,以此比较完整地优化非遗文化传播的社会环境,利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传播非遗文化。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