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从《黑猫警长》到《大鱼海棠》 中国动画走向改革开放的40年
四合院里,大槐树下,一台9寸黑白电视机,一集几分钟的国产动画片,能吸引一整条胡同的孩子们……上世纪70年代末那些定格在人们生活里的画面,被动画片的简单线条和单调色块调和成最斑斓的时代记忆。
时光荏苒,那些孩子们如今已步入中年。而承载了几代人童年回忆的那些动画形象,从计划模式切换到市场驱动,从偶有亮色到集体出海,从拿来主义到走遍全球。它们和许多弄潮儿一样,在开放浪潮中摸爬滚打,汲取智慧,不断前行,谱写一段40年动画史。
“小蝌蚪”不找妈妈找市场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的动画英雄。60后程女士忘不了找妈妈的小蝌蚪;70后李先生偏爱大闹天宫的孙悟空;80后“辣妈”张女士喜欢三个和尚;90后小刘曾梦想当黑猫警长;00后男孩乐乐痴迷于智斗灰太狼的喜羊羊……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生产了一批优秀动画作品,在世界动画电影市场形成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国电影动画流派。其中,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法国阿讷西国际动画电影节短片特别奖。而《大闹天宫》则被外媒评价为“完美地呈现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
那时候,无论小蝌蚪还是孙悟空,画什么、怎么画,都是计划经济说了算。改革开放取消“统购统销”后,小蝌蚪需要自己寻找的不再是妈妈,而是市场;金箍棒再厉害,也不得不接受票房这个紧箍咒的牵引。
“伴随中国电影整体走向市场化,中国动画电影也以不可逆之势迈向市场化。”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经过较长一段时间阵痛,随着中国对动画电影的重视、广大创作人才集聚,中国动画电影近年来出现新的积极变化。
一个“葫芦娃”成不了大气候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讲堂上,陈焱激情四射地开着讲座,题目是“好莱坞电影产业在全球的新战场”。
1985年,陈焱赴美求学,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电影文学硕士及南加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她曾在索尼、米高梅、米拉麦克斯、派拉蒙等好莱坞影业巨头公司工作,如今是好莱坞中国传媒咨询公司总裁。
“改革开放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带来更开放的国际合作机会与渠道。”她十分看好中国电影在发展趋势、规模和市场方面的巨大潜力。
以中美合资东方梦工厂为代表的中外合作项目助力本土创意与人才走向国际化;中国在全球最大动画电影盛会之一、素有“动画奥斯卡”之称的法国阿讷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担任主宾国;《大鱼海棠》《大世界》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动画电影频频亮相国际权威电影节,擒获大奖或入围主竞赛单元……
在几十年的奋斗中,中国动画人慢慢悟出一个道理:孙悟空要到国际市场的“天宫”中才能闹出动静;葫芦娃必须齐心协力,才能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于是,告别早期的单打独斗式“出海”,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加速群体性、规模化“出海”,不断积累自身的整体国际认知度。
会创新才是“熊猫”的真功夫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998年,当《木兰辞》的主人公被远在万里之外、隔有“文化关山”的迪士尼公司搬上银幕并取得巨大成功时,许多中国动画人一边陷入“问女何所思”的困惑,一边思索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孙立军不讳言,自己就是改革开放的典型缩影和受益者。“从我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动画电影正经历一个从‘模仿’到‘原创’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好莱坞迪士尼旗下工作室、有“日本动画好莱坞”之称的吉卜力工作室、世界动画教育名列前茅的法国戈布兰动画学院的暑期工作坊,都留下中国电影人向美日欧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取经”的身影。
“但目前跟随和模仿日美动画的痕迹很重,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培养本土高端动画人才。”孙立军强调。
中国动画人参悟到,熊猫阿宝永远无法从精通功夫的老虎、猴子、仙鹤、毒蛇和螳螂身上习得真正的武功,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打出熊猫拳和肚皮功这般可以笑傲江湖的武林绝学。
(以上来源:青年报,2018-06-01)
动漫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次元受众将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动漫产业链,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以电影电视传播为拉动效应——带动系列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演出-播出-销售”的营销过程。动漫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动漫作品原创、动漫传播发行和动漫衍生品经营。
在动漫产业链中,产业链上游的制作商将漫画作品以版权销售的方式卖给动漫平台或是发行商。对于具有高人气的动漫IP,衍生品的销售将成为内容制作商或平台的主要变现渠道。在整个动漫产业链中,为动漫企业带来最丰厚利润的为IP 和衍生品两端。
国外成熟的动漫市场如美国和日本已将动漫产业链的内容端、播放发行端和衍生品销售等环节连接成良性循环产业链,并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IP 是各个环节的源头,同时串联着各个环节,因此是动漫产业的核心。
我国动漫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动漫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动漫行业产值仅为471亿元,2015 年我国的动漫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131 亿元,2010-2015 年复合增长率近20%。虽然2015 年之后动漫行业产值增速预计将略有放缓,但仍然将保持10%以上的较高年增长,预计中国动漫行业产值在2016 年将突破1300 亿元,在2017年达到近1500亿元规模,预计2018年中国动漫总产值将达到1768亿元,增长率达到16.3%。
中国动漫产业结构
从2015 年产业结构来看,舞台剧、主题公园、其他衍生品等广义动漫衍生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48.95%,占据了动漫市场的半壁江山。漫画出版、影视动画、互联网动漫、手机动漫等动漫作品制作的产值仅占总产值的26.25%,此外,动漫版权授权收入约占总产值的19%。一般来说,拥有一定产业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动漫企业才能做到IP 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影响力放大,才有能力去发展和开拓动漫衍生品市场相关业务,进而发掘衍生品市场的市场潜力。
二次元受众即将成为主流消费群体,带来动漫市场发展潜力
中国前期的动漫产业发展缓慢,加上改革开放前受到经济条件制约,人们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因而没有培育出对动漫有较强偏好的受众。而在90 年代,受到日本动漫、美国动画的影响,90 后则出现大批的“二次元”,比如《名侦探柯南》、《龙珠》、《海贼王》、《猫和老鼠》等在国内广受欢迎。而这些“二次元”们现在已经逐渐成为动漫影视作品的主要消费者,《大圣归来》的受众主要以90 后为主就是最好的证明。来自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核心二次元用户规模达到5939万人,泛二次元用户总人数接近2.19 亿,覆盖62%的90 后和00 后,动漫作品在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受众群体。
目前,中国的动漫产业由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分别为受众需求、新媒体渠道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政策的驱动。其中,受众的需求既受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文化消费支出增长的影响,也受到“二次元”90 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渠道的出现为动作品的传播和IP 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成为动漫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来,国家为扶持国产动漫产业,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实现把包括动漫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支柱。同时,由于内容等方面原因,一些流行日漫也在各大视频网站下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进一步促进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而文化消费提升是消费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力度。
(以上来源:搜狐新闻,2018-06-07)
传统文化成为动漫产业的“催化剂”
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虽然获得47.17亿元的票房收入,但同比下滑32.7%。其中,国产动画电影累积票房约为13.3亿元,同比减少43%,这是2015年动画片《大圣归来》10亿元票房大起之后的大落。
尽管动漫产业在我国发展速度迅捷,产量颇为壮观,产值占比越来越大,制作水准也得到迅速提升,但是观众对动漫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内容也越来越挑剔。动漫作品整体质量下滑尤其是内容上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动漫产业的口碑和声誉,阻碍我国动漫在国际上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而动漫作品中存在的过于偏重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化,传统内涵不足、教育意义缺失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批评。以两部颇有影响力的动漫作品《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例,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常常被家长怒批、被舆论诟病。
于是,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国产动漫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何处入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重大论述,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有识之士也充分认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创新性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注入传统文化的“催化剂”,是实现动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文化沉淀深厚,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谱系,在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文艺观念、生活态度等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富有个性魅力的风格,这是中国动漫产品创作的精神库存和素材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是一项符合当前市场需要、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举措,也是抓住市场开发的一次大好机遇。尤其是深入人心的动漫人物,其版权和品牌形象专有权可以长期使用,其经济效益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作用都不容小觑。早在1941年万氏兄弟拍摄制作的《铁扇公主》,至今令人难忘。回到当时的语境,《铁扇公主》所运用的动画技术和人物设定的风格,是一种空前的创新,在人物设计和动画打斗的场面汇入了大量中国古老戏剧元素,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由于影片拍摄于抗日战争期间,万氏兄弟借助孙悟空的斗争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孙悟空号召人民大众起来反对牛魔王,实际上是讨伐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10多年前中国和法国共同拍摄的26集系列动画片《中华小子》,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几乎全部用海外资金拍摄的原创动画片。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少林寺的三个俗家少年弟子斩妖除魔的故事,当时在法国青少年类节目中收视率排名居于前列,赢得了法国评论界“引发亚洲动作片新美学”的称赞。这些作品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载体,以艺术的形式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有不少的动漫作品走向国际,但其所表达的传统文化内涵却偏向猎奇而非传承,放弃了纯正的传统文化品位和风格,不具备向世界传播的普遍意义。
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氛围浓厚,消费意识成熟,但市场上供应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动漫产品并不普遍,更不要说形成有影响力的、以传统文化为亮点的动漫产业群。而一些重要的宣传渠道和传播平台,对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动漫作品支持甚少。例如,各大电视台下午5点到晚上8点属于收视的黄金时间,也正是小朋友收看电视节目的主要时间段。但目前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播放的动漫作品,要么是制作观念有待纠正的“残次品”,要么就是以售卖少儿用品为主的“广告嵌入式作品”。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张力在动漫产业领域尚未得到有效的发挥。有必要充分利用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使之成为动漫产业的深厚背景,形成领先的、创新的、独有的产业模式。通过政策支持与引导,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组成传统文化动漫作品的生态链,推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传统文化动漫作品的制作,鼓励产业链相关企业之间强强联手、合作共赢,最终形成健全的传统文化动漫产业创新体系。在现有的原创动漫形象中,优先发展致力于推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将相对分散的、缺乏高效统筹管理的文化资源找到统一接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动漫化与信息化。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动漫产品创作,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库存和素材来源,不是说就要一窝蜂地向传统文化宝库“索取”,形成新的跟风浪潮。也不是说就可以蜻蜓点水般挪用一些传统元素,简单地把京剧脸谱、昆曲唱腔、太极拳、水墨画等内容生硬地照搬过来,将“中国风格”“中国特色”标签化、模式化,以为沾上一点传统文化的要素,就是好的,就显得“高级”。要谨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功利化、浅层化与表面化。关键是要对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沉潜进去,全面而深入地把握精神内涵和发展脉络,真正做到“入乎其内”,以贯通的意识,掌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与思想精髓。同时,也要追求“出乎其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的总体潮流、当下的市场需求,以及动漫艺术本身的个性特色进行有机融合,寻找到它们之间的对话点和共通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通过动漫这种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真正“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以上来源:光明网,2018-05-23)
【数据分析】
从模仿到原创,从市场到产能,中国动漫产业飞速发展,即将进入一个“黄金时期”,当下一些市场数据显现出一种令动漫从业者兴奋的态势。
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动漫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在6300亿元的文娱业总产值中占比24%,成为其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首先,国产动漫迅速崛起。近年来,国内文化消费和内容消费市场迅速发展,动漫产业在互联网和文化产业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互联网推动动漫行业步入快车道,在人口红利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动漫产业产值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已逾千亿元。除了有大量优质动画进入大众视野,还出现了诸《斗破苍穹》《全职高手》等现象级动画产品。其次,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文化沉淀深厚,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谱系,在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文艺观念、生活态度等方方面面都形成了富有个性魅力的风格,这是中国动漫产品创作的精神库存和素材来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动画片的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是一项符合当前市场需要、符合当下社会需求的举措,也是抓住市场开发的一次大好机遇。这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但是,中国动漫产业本土IP的竞争力不强。随着国内动漫市场的开放,境外动画片大举抢占国内各级电视频道,美国动画电影和日本动画电影等也纷纷走进中国影院,虽然为国内动画电影市场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但也带来了冲击与挑战,特别是就“吸金”能力而言,依然是外国动画片赚得盆满钵满。比如观众熟知的充满中国元素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动画片,都是国外动画企业运营取得的商业成功。
所以,中国动漫产业要把握机会,进军海外,首先必须制作内容,现在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只有内容优质的动漫才有市场竞争力。其次,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与海外优秀的动漫作品竞争。
总之,现在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必须发挥优势,解决问题和困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的动漫作品。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