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朗读者2》回归初心 董卿:真情实感最能打动观众
近日,《朗读者》第二季回归荧屏。在上周末播出的首期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与作家贾平凹、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著名企业家宗庆后、守鹤人徐卓,一同带来一场以“初心”为主题的朗读。节目播出后,朗读者们的初心、他们朗读的文本都在网络上引起观众热议。不少观众认为,因为《朗读者》这个节目爱上朗读这种阅读方式,而节目制作人董卿则表示,希望《朗读者》能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美好的文字抚慰人心。
在观众的期盼中,去年大受欢迎的《朗读者》第二季终于在上周末回归荧屏,首期节目是以“初心”为主题的朗读。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路上,每到重要的转折关口,很多人都会停下脚步,回想一路走来的那份“初心”,才能更坚定地继续走下去。《朗读者》也不忘回望“初心”。董卿表示,《朗读者》节目的初心很朴素,“用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美好的文字抚慰人心”。
节目中的嘉宾们对“初心”也有着他们不同的理解。对姚明来说,初心是能够让更多人认同、让大家可以去模仿和喜欢的东西。姚明表示:“体育本身就是竞争,每个人的成功都淘汰了无数人,正是那些离开的人成就了我们,包括和我们竞争的对手。”姚明以一篇海明威的《天真的高贵》献给体育爱好者:“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对篮球的初心让姚明在NBA打下一片天地,而支撑薛其坤拿下无数科研成果的,也是他对科学最朴素的向往。2012年,薛其坤带领自己的团队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全世界引发轰动。谈起科研的奇妙,薛其坤显得颇为兴奋,直言科研会让自己忘记时间、忘掉烦恼,薛其坤用《礼记·大学》节选致敬指引他们科研初心的前辈。
从朗读形式到嘉宾读本选择均有变化
除了延续上一季的温情色彩,看得出第二季的《朗读者》从朗读方式到嘉宾与读本等内容的选择上,都尝试做出改变。比如与第一季中规中矩的朗读不同,第二季中增加了双人、多人乃至跨时空阅读的形态。舞台上的薛其坤与清华物理系的十多名专家、学者跨越时空同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贾平凹的朗读环节,则变成了和他的朋友及读者们的朗读会。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董卿谈到嘉宾和读本的选择时曾表示,希望找到“有人格魅力、人文情怀”的嘉宾,而对于读本,“不同的嘉宾,标准不一样”。对于薛其坤选读文言文《礼记·大学》,董卿透露:“有人说太高深了一点,远离了普通观众。作为制作人,我怎么可能不考量这个问题?我一定会考虑,但最后,我认为它可以读。首先这个文本在整个文学史中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价值。其次,薛其坤(所代表)的现代科技创新和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文脉之间有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是不是我们《朗读者》应该做的一件事情呢?”
此外,嘉宾朗读《礼记·大学》和《真实的高贵》之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建委、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主任赵白生分别出镜,向大众简明扼要科普这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和中国读者的贴近性何在。
网友感慨被嘉宾的朴实本真感动
虽然首期读本的选择上,并未出现通俗易懂和耳熟能详的篇章,甚至显得有些高深,但不少观众认为,读本“高而不冷”。
节目播出后不久,相关美文也在网络广泛传播。有观众这样写道,“感受到快要被自己忘记的语文素养在慢慢回归。”有观众表示节目“让人沉静,给人反思,触人心怀;笑之坦然,动之心肺,流泪不伤”。
即使是文言文,《大学》也给观众带来了感动,“《朗读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存在的意义,大抵在于映照自身,找寻初心,保持自我,寻找力量。薛其坤先生的开篇,长者侃侃而谈,幽默又风趣,追求科学带来的兴趣,这是他的初心、坚持、奋斗、理想,《大学》篇章的响起,穿越千年的震撼,君子之正风,泪流不止。一代代物理学家的简介略过,是传承,也是风气。”
节目播出后不久,相关朗读片段涉及的美文也在网络广泛传播。有观众这样写道,“很感谢董卿坚持做了它,终于发现并捡起了自己丢失已久的东西,感受到快要被自己忘记的语文素养在一点一点地回归。”有观众盛赞节目,“让人沉静,给人反思,触人心怀;笑之坦然,动之心肺,流泪不伤。”
还有网友认为:“嘉宾们来自各行业,无论是著名作家、学者、世界冠军还是环保工作者,个人部分的问答朴实本真,用故事本身感动人而不是煽情,非常符合这期的主题‘初心’。”“这些有丰富人生经历的人,对生命的感悟是厚重的。而且,这种厚重是通过平实的言语来表现的。因此,每次看《朗读者》都能让我这浮躁的内心稍微平静一些。”
更多观众接受朗读、开始朗读
“阅读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读不是,现在的人们已经少有时间和精力会去停下来认真地将书本上的文字朗读出来。如今《朗读者》唤醒我们读书的意识。第一季的问世,激发了多少人回归书本的欲望,第二季卷土重来,文化底蕴更增,涉及书本更深,面向群体更广。”不少观众承认,因为受《朗读者》的影响,接受朗读并开始朗读。
在众多学者、专家看来,《朗读者》的成功面世,让“阅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档节目唤醒了大众内心的朗读热望,也激活了普通老百姓通过读书提高修养的文化诉求。“朗读”成为一道靓丽的全民风景。
“心中暗含千言万语,不如放声四海。”朗读,应成为属于每一个普通人打破孤独、体味人生的表达与分享。《朗读者》在北京、上海、南京等13座城市设置了朗读亭,有人形容它是“城市中的一盏明灯”。即便24小时开放,亭外也常大排长龙。董卿认为,朗读亭让人们抒发内心的强烈情感。在朗读亭里,无论职业、年龄,任何人都可以挑一段自己钟情的文字,在这个小小的静谧空间内深情诵读,“希望能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情感的手段”。
虽然只有2.5平方米和一段3分钟的朗读,朗读亭讲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彰显着平凡人生的情感浓度。新一季节目开播前,朗读亭也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有时为了一段几分钟的朗读,人们甚至需要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但这依然阻止不了大家体验朗读的热情。对此,董卿曾动情地表示:“我心心念念放不下这些观众们,我看到他们发来全国各地排队的照片,我期望着这天能好一点,不要太热,也不要太冷,不要大雨倾盆,也不要烈日高照。你们爱我们的节目,不能让你们为了我们受苦。就这里有点遗憾,我们会在未来把朗读亭这部分素材重新剪辑成新的节目,让它在电视屏幕上、网络上能够传播。”
董卿:真情实感最能打动观众
谈到对朗读节目情有独钟的原因,董卿承认,她一直想做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1986版《西游记》作曲许镜清先生读了巴金的《灯》,其中有一句‘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们做《朗读者》,就是希望在吃米、吃肉之外,能够给予一些精神的心灵的抚慰。”
广告
对于舞台上来自各行各业的朗读者,董卿表示,朗读的技巧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朗读者》看似是邀请了各行各业有特殊成就、有特殊人生经历、有特殊人格魅力的人来到这个舞台上,但是在他们的背后,或者在他们讲述的后面是什么?是辽阔的、深邃的、纯粹的文学世界,没有人类最宝贵的文学的财富就没有《朗读者》这个节目。所以既然我们是从那里来的,我想在电视呈现之后,我们应该让他回归于文字,以白纸黑字的面貌再一次与所有热爱的观众和热爱阅读的读者见面。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
在《朗读者》第二季开播前,董卿曾形容自己处于“最焦灼的状态”,但她认为:“我相信,如果拿出了百分之百的诚意,大家还是能感受到的。其实《朗读者》第一季也是靠真诚打动了大家。你说真的每个人物都很完美吗?也未必。一以贯之的是诚恳、深厚和朴素的态度。”对于观众的肯定,董卿感慨:“我以为《朗读者》是孤独的孩子,没想到一出门就满天星光。”
(以上来源:广州日报,2018-05-08)
《朗读者2》第三期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为“生命”作画感动网友
“一花一鸟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5月19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二季播出了第三期节目,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在以“生命”为主题的朗读中,分享了自己几十年观察、描绘生命的经历,引来网友热议。
40年从一而终 曾孝濂以“单调”成就伟大获赞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将一万小时换算成每周五天,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时间,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差不多需要五年。
身为植物科学画家的曾孝濂,为了完成一部《中国植物志》,和近三百位植物分类学家、164位插图师坚持不懈努力了整整37年。曾孝濂自己也从几乎没有美术功底的中学生,蜕变为如今的中国植物画第一人。节目中,曾孝濂坦言自己自从到昆明植物研究所后,近40年来“从一而终”,“单调里面蕴含着丰富,我感到非常知足”。这一淳朴的“匠心”精神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感动与思考,有网友感叹:“这种因为热爱而付出一生真的太好了。”也有网友反思:“曾老的单调与努力成就了他,那我们其他人呢?”
为自然描绘“生命之歌”,“死不悔改”感动网友
作为全世界最大型的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学巨著,《中国植物志》全书共有80卷126册,近5千万字,仅仅为了将种子植物的资料整理入库并建立档案,就需要5年的时间,曾孝濂几十年来绘制的植物画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0幅。
为了准确地描绘植物的形象和特性,曾孝濂不得不经常深入高山丛林亲自观察。有些习性特殊的植物如绿绒蒿,只生长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上,曾孝濂只能在缺氧状态下完成绘画。而一旦进入山区,又会遭遇蚂蚁、蚂蟥、马蜂、马路虱子这“蚂家四兄弟”的“关照”。节目中,曾孝濂坦言,自己最多的一次曾在一天内被42只蚂蟥叮咬,渗出的血甚至直接把衣服和皮肤粘在了一块。
对于植物科学绘画,曾孝濂有着自己的信仰,他十分认同近代植物分类系统学祖师爷瑞典人林奈的一句话:“每个物种发出一个自己的音符,然后这些音符汇合成一个气势恢宏的生命之歌。”因此即便条件苛刻,曾孝濂也依然甘之如饴,“我从年轻时就下定决心要用画笔把我所看到的好东西尽可能多地画下来。就这样认准了,一条道走到黑,死不悔改。”这番铿锵有力的言语令观众感动不已,不少网友表示:“佩服敬仰曾老,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极具感染力。”
从不忘初心为秦岭大地写作的贾平凹到将一生献给冰川的崔之久,再到本期为生命作画的曾孝濂,《朗读者》中的嘉宾总能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与感动。本期节目播出后,有观众留言说:“每一期的节目都能给人带来感动和思考,这些人的生命真是厚重。”下周,《朗读者》将迎来哪几位嘉宾?他们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更多精彩,敬请期待周六晚央视综合频道周六20:00、央视综艺频道周日21:00联合播出的《朗读者》第二季。
(以上来源:光明网,2018-05-21)
视觉呈现更具质感的《朗读者2》,依旧在用故事打动人心
2017年5月《朗读者》第一季收官时,民谣之父胡德夫现场弹唱了《最最遥远的路》。画面以幻灯片的形式回顾了一季以来所有的朗读者,董卿用一句“感谢收看《朗读者》,明年再见”,和观众告别。
2018年5月,正好时隔一年,《朗读者2》回归,目前已经播出两期。在第一期节目的结尾,胡德夫带来第二季节目的主题曲《一幅画》,完成了两季的衔接。
这档由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文化类节目,第一季一经播出就收获了众多的关注和好评。第二季节目延续访谈加朗读的简单形式,嘉宾和读本选取的开合度更大,视觉呈现也更具质感。
欧美顶尖团队把控舞美灯光
《朗读者》第一季的舞美设计采用环形剧场的架构,主舞台背景是多层书架的设计,填满其中的仿真道具书给人一种置身图书馆的感觉。
书架中间的开合门作为连接主舞台和第二现场的通道,可升降的LED大屏幕是观众观看第二现场访谈的窗口,也在嘉宾朗读时呈现各种契合主题的影像。
欧式风格舞美的幕后主创是来自欧美的顶尖团队,《The Voice》的舞美设计,维秘大秀和哈里王子大婚的摄像指导,奥斯卡、《美国偶像》和迪斯尼的灯光设计,为节目的视觉呈现保驾护航。
第二季舞美的变化主要在于观众席的设计,取消了原先上下两层剧场包厢式的结构,大理石纹路的栏杆不复存在,只保留没有明显分割感的一层红色座椅,让整个舞台更具延伸感。
第二期的开头书架中间的钟摆运动,带动藤蔓缠绕点亮整个屏幕,最后化做无数个碎片消散,随后主视觉变化、董卿出场,让人眼前一亮。
除了精致的整体舞美,单个朗读场景也极具质感。90后守鹤人徐卓朗读张抗抗的《白色大鸟的故乡》时,背景重现自然保护区的环境,芦苇丛沼泽地,加上丹顶鹤的背景,让朗读者和观众都身临其境。
袁泉朗读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时,舞台上石桌、石凳的摆设,花园亭台幽静的场景,配上袁泉的一袭白衣,带来赏心悦目的剧情式表达。
群像处理更富有设计感
第一季节目中主要是单人朗读,也有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一起朗读《父与子》,大学生村官集体朗读《泥泞》等多人朗读的部分。
这些多人朗读的环节,除了年迈者坐在椅子上,其他人都是并排或者间隔站立朗读,场景较为单一。第二季前两期的群像呈现,就有了明显的设计感。
第一期贾平凹和他的朋友及读者共同朗读《秦腔》,包括董卿在内的六位拿着书的朗读者,加上一旁弹唱的胡德夫,七个人物错落有致地排布在舞台上,这个场景犹如一张精心设计的海报。
弹唱开头结尾,中间朗读和伴奏交织,不同年龄、性别的朗读者让朗读的情感、节奏更加丰富。略显可惜的是,应该是由于时长的原因,舞台中间那位坐着的男士朗读的部分没有呈现,其身份也没有交代。
这样的剪辑使得文学作品和朗读本身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观众有种被动快进的观感。原本可以是一个完美的作品,现在却带有些许瑕疵。
第二期器官捐献者果果的父亲余江朗读《永恒的女儿》时,舞台变成了蓝色的星空,一位女孩的背影在一个角落。余江朗读结束,灯光暗下来,视觉焦点转移至观众席每个人手中蜡烛的微光。
受邀而来的多位器官移植受者依次站立朗读,最后一起上台给余江献花表示感谢。整个设计确实让人感受到了导演组的用心,相信在后续的节目中会看到更多样化的群像呈现。
人物故事的意义远大于朗读本身
第一期节目选择“初心”作为主题词,不仅是当期嘉宾的共同元素,更包含着新一季节目对自身的探讨。这一季线下的朗读亭也已经正式启动,将在全国十余个城市分批次开放。
但笔者认为,节目引导更多人去朗读或者阅读的效果可能并不是很大,文学作品传达的美感也是其次,更直接的意义在于用嘉宾本身的故事和探讨的话题引发观众的思考。
首期五位嘉宾分别是物理学家薛其坤,扎龙湿地守鹤人徐卓,篮协主席姚明,企业家宗庆后和作家贾平凹,没有一个是演艺圈的明星。
徐卓一家几代人对丹顶鹤的坚守,郭爽、余江夫妇对于捐赠女儿器官的果断,作家、地质学家、物理学家终其一生完成一件事。比起之后的朗读,访谈的部分才是节目的重点。
保护野生动物、器官捐赠这些离大多数人日常生活很远的话题,由普通人真实的故事引出,更加震撼人心。
贾平凹、许鞍华都是用自身最熟悉舒服的语言进行朗读,相应的文学作品只是塑造人物的辅助手段。节目用朗读这一具有历史性和仪式感的行为,完成了人物故事的延展和定格。
节目还有一个一直存在的小问题,访谈环节依旧在第二现场和主舞台两个场景进行。前两期的最后一位嘉宾作家贾平凹和地质学家崔之久,他们的访谈和朗读都是在主舞台完成。
目前来看,不同场景的选择主要是基于嘉宾的年纪和身份,年迈的长者不方便在两个现场走动。但节目组短期内应该不会有舍弃第二现场的打算。
封闭性较高的第二现场可能有利于嘉宾的倾吐,不同空间完成了环节的划分,董卿的每次转场、镜头的切换也带有美感。但对于通过屏幕观看的现场观众来说,一墙之隔带来了不必要的疏离感。
《朗读者2》的落脚点依旧在“者”这个字,嘉宾深入人心的故事和优秀的文学作品相辅相成,每个嘉宾的故事、每段朗读都值得被聆听。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读依旧,《朗读者2》还是那档制作精良、品质上乘的文化类节目。
(以上来源:冷眼看电视,2018-05-15)
【数据分析】
《朗读者》是一档文化类情感节目,开播以来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朗读者》受到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是因为这档节目创意新颖、内容厚重、形式清新,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节目的创新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社会责任的主动承担: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朗读者》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奋斗目标。“一个人,一段文”,节目的价值定位满足了受众对文化类节目的需求,在娓娓道来的故事和人生感悟中增添了节目的感染力。不论是作家贾平凹、演员胡歌、袁泉等名人,还是中国植物画曾孝濂、作家阿乙等非明星嘉宾,他们的生命体验和朗读文本完美结合,用语言之魅、情感之真发现故事背后的价值。
节目价值的深度挖掘: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类节目的标杆典型
《朗读者》以故事讲述个人经历、以朗读升华情感体验,实现了文化内涵从抽象到具象的创新型转化,是文化类节目不忘初心的价值回归。“初心”、“生命”等寓意深刻的主题词串起每期节目,让观众重拾朗读的记忆,用朗读传承经典,用故事凝聚人心,诠释出人民的情怀和心声。“朗读亭”的设置,让民众停下匆忙的脚步,用一段朗文倾诉内心的情愫。节目的创新传播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发展树立了标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文化情怀的积极引领:准确把握新时代发展脉络,讲好打动人心的中国故事
《朗读者》节目的内容选择注重时代性,也重视观众的人文需求。通过精挑细选的朗读文本,用无声的文字完成了最有力的倾诉,达到了朗读者和观众情感上的共鸣,文字、声音和故事的完美契合对观众来说是一场文化盛宴。主流媒体的多频次报道引发对《朗读者》的持续关注,借力网络平台的同步播放,让文艺作品与技术相连、与时代共振。深情的朗读、内心的独白、专家的解说,满足了群众的文化诉求,尽情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