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北京老旧厂房挖掘文化价值 变身“文创乐园”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产业发展对空间载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同时,北京尚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的老旧厂房。因此,北京不断深挖旧厂房资源,并从政策上进行创新突破,使老旧厂房的开发利用迎来“春天”
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历程中,尚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的老旧厂房。不久后,散落在北京城各处冷落荒凉的老旧厂房中,将“长”出时髦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艺术影院、非遗展示中心,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其中的佼佼者更有望对接高端项目资源,成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逐步释放的资源宝库
随着北京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推进,老旧厂房资源将进一步腾退释放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东城区,位于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聚集了戏曲、戏剧、时尚元素,是建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这里最有名的要数北京市文化局设立的北京剧目排练中心。
3年前,北京市文化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整体租赁了北京胶印厂3560平方米老旧厂房,并进行装修改造,形成19个功能多样、大小不等的排练厅,并委托专业运营机构进行运营,对排练团体按每日200元至800元不等的价位收取租金。
“这仅相当于市场价的2.5折到6折。”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告诉记者,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是全国第一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的公益性排练服务平台。院团拿着剧本来了就能排,出去就能演。随着创作资源的聚集,这里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一个孵化基地。
关宇介绍,北京全年有约21000多场演出,平均每天晚上70余场。演艺市场的繁荣,使排练场所供不应求。北京有799家艺术表演团体,90%以上的是民营团体,且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排练厅。排练难、排练贵的问题十分突出。
瞄准了排练厅这个紧俏定位,中心从2015年10月19日开业到2018年3月31日,已签订排练合同616份,排练厅使用7626间次;接待336家文艺表演团体454个剧目排练,已有434个剧目成功上演,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同样迫切需要空间资源的行业还有不少。“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过程中,北京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不足,设施陈旧。”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王野霏表示,希望充分挖掘老旧厂房的文化内涵和利用价值,有效缓解实体书店和电影院线空间、设施不足的矛盾,拓展文化空间。
北京的老厂房还有多少潜力可挖?“北京是一座有着百年工业发展史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老旧厂房资源。”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俊生表示,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腾退老旧厂房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其中一些已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典型的如莱锦、751、798、新华1949园区等,另外还有七成处于待开发状态。
这些老旧厂房,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记忆,也是发展文创产业、营造文化设施的存量空间资源。随着北京产业结构深刻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持续推进,老旧厂房资源还将进一步腾退释放。“如何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利用好,是一个既关系市民文化生活品质,又关系文创产业发展的时代课题。”余俊生说。
恰逢其时的发展选项
无论国际国内,老旧厂房腾退利用,已是大势所趋
余俊生说,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拉动北京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产业发展对空间载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论国际国内,老旧厂房腾退利用,已是大势所趋。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原有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为利用存量空间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明方向。老旧厂房的开发利用迎来“春天”。
2015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开始对北京老旧厂房、老旧仓库和老旧商业设施资源进行普查,历经3年基本完成《北京市老旧厂房转型升级为文创园区、公共文化设施研究报告》。
“截至2017年11月,北京已腾退老旧工业厂房242处,总占地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多数都具备历史文化风貌和良好的改造再利用硬件条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告诉记者,其中109个已得到保护改造利用,占全市老旧厂房总面积的23.88%;26个正在保护改造利用,占5.48%;107个待保护利用,占70.64%。
例如被称为“水泥罐”的北京塞隆国际文化创意园,是腾笼换鸟的典型;北京电视台新址旁的郎园文化创意产业园聚集了众多传媒企业;正在改造的西店记忆文创小镇,处于6条正在使用的铁道交会处,别具特色。
梅松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利用存量老旧厂房资源转型为文创园区,为减量发展做了示范。
“老旧厂房大多建筑风格独特、文化气息浓郁,非常适合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发展文创也是大城市升级转型的基本途径和普遍做法。”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磊表示,北京正争取短时间内“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老旧厂房示范典型。
直击痛点的政策矩阵
对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从政策上进行创新突破,为老旧厂房“松绑”
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涉及用地性质、发展规划、技术手段等诸多因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际操作中土地使用、改造审批、建设施工、安监消防、工商注册等环节缺少系统、规范、可操作的规则流程。而今,直击痛点的政策矩阵正在形成。
赵磊表示,“近年来,一批厂房转型文创园区,成为文化新地标。但认识不够统一、资源底数不够清楚、规划引导不够清晰、改造利用不够顺畅等深层次问题也日益突出”。
不久前,北京出台首个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专项政策《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赵磊认为,“5年过渡期政策”是《意见》最核心的条款。以往,老旧厂房转型文创项目,如变更用地性质,高额的土地出让金让企业难堪重负;不办理变更,后续改造中立项规划、建设施工、安监消防等一系列手续又难于办理,使企业陷入“两难”。
《意见》提出通过“允许临时变更建筑使用功能”来解决“审批难”。即在不改变原有土地性质、产权关系,不涉及重新开发建设的前提下,经认定批准,在5年内仍按原用途和原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暂不对划拨土地的经营行为征收土地收益。过渡期满或涉及转让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采取协议出让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赵磊说,这条措施对老旧厂房改造利用从政策上进行了创新突破,从程序上予以规范明确,真正打通了老旧厂房文化再造的通道,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为老旧厂房“松绑”。
去年以来,北京相继制定了文创产业园区认定及规范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市级文创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意见、推进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下一步,北京还将分步或并行推进全市老旧厂房的资源普查、分类认定、设计利用等,挖掘老旧厂房空间资源,让其承载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功能,或推进其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同时加快制定完善相关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确保《意见》尽快落地,释放效能。
(以上来源:经济日报,2018-04-18)
北京石景山老厂房变身阅读空间 一边平板支撑一边朗读你见过吗?
“我们先做个热身,让大家都活动起来”,一位身材结实的教练面对着一群捧书阅读的读者说。在他的带领下,现场读者进行了相互按肩、捶背的小游戏后,进入了“阅读马拉松”的挑战。挑战规则很简单,那就是一边平板支撑一边朗读书籍,持续一分钟。
乍一看,你很难相信这是一场阅读活动,但它的确就发生在位于石景山首特钢园区内的“全民畅读文化空间”内。现场的读者开始还有些拘束,但很快就纷纷加入了这项运动与阅读结合的创意活动中,有的人带上了自己手边正在看的书,有的还和孩子头碰头地阅读起绘本故事。如果参与者支撑不稳出现晃动,教练还会号召现场读者为他鼓劲加油。一位带女儿参加活动的父亲在完成挑战后由衷感慨:“每次带孩子来这里读书,都像来到一个大家庭一样,非常喜欢这里的氛围。”
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正是“全民畅读文化空间”CEO赵杰所期待的目的。这座三层的小阁楼,实际上改建自首钢老旧厂房,工业遗存反而让这样的阅读空间独具特色。拾级而上,弯弯绕绕,无论是长桌、沙发还是小角落,阅读空间随处可见。如果你需要一个人安静阅读,还可以选择楼上的“共享书房”,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在楼梯下方,甚至有一个供读者荡着秋千读书的小角落,旧工业建筑让整个屋内都散发出文艺气息。
实际上,对于第一次来“全民畅读文化空间”的读者,这个地方并不太好找,记者按照提示从首特钢园区的南门驶入,在没有标识的园区内七拐八拐,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阅读空间的门脸。“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经历。”赵杰说,“有的找到后甚至很气愤,但只要进来拿起书读着,气就慢慢消了。”他表示,将“全民畅读文化空间”置身于这个并不太好找的园区内,就是想给人一种“桃花深处”“曲径通幽”的感觉。愿意寻路的,都是诚心想来阅读的人群,而这些人才是赵杰和他的团队真正想要服务的人群。在他看来,这种区位上的不便利,反而对目标人群进行了筛选。
赵杰有意将“全民畅读文化空间”与传统的书店、图书馆进行区分,比如,在图书摆放上,他并没有按照传统书店、图书馆的分类方法,而是有意做的“散乱”“任性”,毫不相关的题材、毫无瓜葛的作家的作品被放在一起,时而令读者费解其背后的含义。赵杰说,这是为了表现书店“不期而遇的美”的经营理念,让读者没有计划地、没有预设地走进空间挑选书籍,在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空间内,除了书籍,还有赵杰和他的团队从各处搜罗来的老物件,比如美国电影里常见的“点唱机”、标有“中央乐团69号”的老式钢琴、唤起“80后”童年记忆的小霸王游戏机、工厂原址留存下来的厂房标语等。在赵杰的规划中,“全民畅读文化空间”从下至上应当是越来越安静、越来越私密的渐进式氛围。他强调:“阅读一定要有场景化。”
在运营“全民畅读文化空间”之前,赵杰做过拼车等共享经济业务,他的团队所有成员此前都没有经营书店的经历,都是“跨界”而来。但他觉得,这恰恰能让他们跳出传统书店的思维模式,从其他各个领域汲取灵感来丰富“全民畅读文化空间”的独特气质。在他看来,除了知识经济,其他都不算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其他的共享经济,不过是把一件东西分享给别人使用了,而图书的价值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阅读空间就是让知识的分享传递和影响更多人。”
(以上来源:北京晚报,2018-04-26)
北京市出台指导意见 老旧厂房改建影院书店可获补贴
如何盘活老旧厂房资源,拓展城市文化空间?近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等相关单位发布并解读《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提出北京将挖掘老旧厂房空间资源,承载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北京首个保护利用老旧厂房的专项政策。根据意见,老旧厂房改造的方向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文资办主任赵磊说,北京将挖掘老旧厂房空间资源,承载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艺术影院、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设施功能。同时,北京将积极推动达到一定规模和符合建筑标准的老旧厂房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对接导入高端项目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在保护利用老旧厂房的工作中,如何提升首都实体书店和特色影院的管理服务水平?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野霏表示,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过程中,首都的新闻出版影视事业的服务设施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空间不足,二是设施陈旧。“因此,我们将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老旧厂房的文化内涵和利用价值,有效缓解实体书店和电影院线空间不足、设施陈旧的矛盾。”王野霏说,针对利用老旧厂房改造电影院线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北京市多厅影院建设补贴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五款规定,利用老旧厂房改建影院达3个以上影厅、平均座位不少于80个、单厅的座位数不少于70个、年票房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每厅补贴100万元。同时,将要发布的关于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有一部分是针对老旧厂房开设实体书店的内容,包括给予扶持奖励政策等。
据介绍,北京全市腾退老旧工业厂房242处,总占地面积2517.8万平方米。其中,109个已经改造利用,占全市249个老旧厂房总面积的23.88%,其余26处正在保护改造利用。此外,107个老旧厂房待保护利用,占地面积1778.48万平方米,占全市老旧厂房总面积70.64%。
为做好老旧厂房改造利用,意见对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作出部署,包括普查登记、评估认定、规划编制等。据了解,北京将全面启动老旧厂房普查登记、评估认定等工作,对老旧厂房研究制定分级、分类保护利用标准,统一开展评估认定,并根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编制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全市老旧厂房保护利用的范围、对象和层级。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4-11)
【数据分析】
在企业改制和产品转型升级过程中,全国各地有不少企业厂房长期闲置,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北京市利用老旧厂房兴建文化创意园区,以不断满足和丰富广大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势在必行。而且,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正能量;而且,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798艺术区、751时尚设计广场、朗园vintage……这些在北京颇具人气的文化园区,都有着共同的前身:老旧工业厂房。近年来,在北京市城市功能转型升级过程中,北京鼓励并推动了一大批腾退的老旧工业厂房改造成文化创意园区,为大量文化空间、文化创意和科技类企业、工作室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此基础上,老旧厂房保护利用形成了北京经验。北京市腾退老旧工业厂房242处,总占地面积共计2517.8万平方米,大多数能改造利用。
北京能这样做,其它省市自治区也应当纷纷效仿。而且,充分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文化创意园区,远比投资兴建划算得多;而且,可以丰富和满足周围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居民的业余文化质量和综合素质;而且,能够让广大居民获得更多从未有过的精神财富。
随着深化和扩大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应当同时获得长足发展与新的进步。只有让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在发展中融为一体,才能让百姓拥有前所未有的进步;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新常态,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加快步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变成现实。
而且,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并实现跨越式进步。那么,全国各地就要积极主动地向北京市学习,并实施科学规划文化创意园区的分布,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