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六年磨一剑 《楚庄王》风雪夜唱响中国歌剧节
岁月荏苒,磨砺六载,金戈铁马,一飞冲天。1月2日至3日,由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歌剧《楚庄王》,在江苏常州大剧院恢弘上演,为3000余名观众徐徐展开了一幅绚丽的荆楚画卷。这也是继《洪湖赤卫队》之后,我省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亮相的第二部作品。
连续两晚的演出,不仅吸引了常州本地观众冒着雨雪前来捧场,更有观众从南京、北京、山东等地赶来追剧。在1月4日上午的专家评论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歌剧研究会首席顾问羊鸣等权威专家,均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
六年磨一剑
“飞鸣!飞鸣!飞鸣!神鸟振翅翱翔天庭,壮怀激烈放声歌吟……”随着激昂的军歌《飞鸣壮歌》恢弘唱响,《楚庄王》向常州观众和来自全国的专家、评委展开了一幅荆楚文化的瑰丽画卷。
生死相搏的宫廷,楚庄王面对大权在握的重臣子越,联合孙叔敖、养由基等志士仁人,唱尽从含恨隐忍到努力奋发的心路;深宫月夜,楚庄王和樊姬心有灵犀,反复咏叹的“星月沉华灯升”的唱段不仅有浪漫和温馨,更洋溢着“为荆楚照亮前程”的壮志和豪情。秦德松、马娅琴、程飞、田浩、崔京海等演员展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力,他们精彩的独唱、重唱以及合唱,推动全剧达到高潮,不仅激起了剧中楚国民众的雄心壮志,也让全场观众看得热血沸腾,掌声雷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2017年4月观看过该剧在汉试演,发现如今的剧情、唱段等,与试演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省歌剧舞剧院院长卢向荣介绍,该剧前后打磨了六年,剧本修改十几次。2017年试演后,专家们提出了比重相当大的改进意见甚至是批评意见,让剧院和所有主创都承受了巨大压力,短短半年,重新亮相的《楚庄王》无论是文本、音乐还是人物塑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至1月1日晚,歌剧节首演前夜,剧组还对文本结构、唱词方面进行了调整删节,以求达到舞台上最佳声效以及艺术上的震撼。
演出在路上
1月1日,记者随同歌剧《楚庄王》剧组一行,近200人浩浩荡荡自武汉出发,赶往常州,与前期已通宵装台两昼夜的50余名舞美工程人员会合,开始了献演第三届中国歌剧节的新征程。
连续两晚演出,吸引了3000多名观众冒着雨雪前来观看。从南京赶来的观众韩继华是一位中学历史老师,他说:“最早看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作品是十几年前,《洪湖赤卫队》《八月桂花遍地开》我都看了,印象特别深刻。这次《楚庄王》正好和我的专业相关,我非常想知道怎么用歌剧来表现这段历史,《楚庄王》中恢弘大气的部分有西洋歌剧的气势,但也有非常鲜明的湖北当地的音乐元素,非常符合这个题材的特点!”
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周君说:“这部歌剧的音乐很有层次,不仅很有历史感,而且每个人物都有固定曲调,个性鲜明。舞美美轮美奂,星月、华灯那场戏,让我瞬间有了一种超时空的感觉,可以说是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水准很高的演出!”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专程从山东赶来观摩,他盛赞《楚庄王》体现出了正歌剧的“大品相”。他说:“演出阵容基本上都是湖北本省演员,这在当前中国歌剧中非常难得,主创也都是湖北籍,对楚文化非常了解!更为难得的是,这种恢弘的歌剧大品相,并不是通过豪华大制作体现的,这也体现了湖北歌剧人的艺术追求。”
再树一面旗
澎湃的激情,观众的赞誉,让歌剧《楚庄王》出品人卢向荣和该剧总导演陈蔚忍不住热泪盈眶。卢向荣感叹,连续两晚的演出中几乎每个细节都得到完美呈现,不负观众期待:“过去,我们的《洪湖赤卫队》唱红了一湖水,《八月桂花遍地开》立起了一座山;而今天这部以民族精神气质为核心的《楚庄王》,将扎根湖北、攀向高峰,再树起民族歌剧的一面旗帜!”陈蔚说:“作为导演,以往看戏我总是挑毛病,但这两天特别激动。大家六年的磨砺没有白费。”
在4日的专家评论会上,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歌剧《楚庄王》的立意和选材值得充分肯定,该剧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自然而然地给人们引出当代启示。音乐学家居其宏认为,《楚庄王》做到了西方正歌剧的范式和民族歌剧范式的融合与发展。
据悉,歌剧《楚庄王》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上载誉而归之后,将根据专家评论意见再进行打磨修改,将于今年5月赴北京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
(以上来源:湖北日报,2018-01-15)
《楚庄王》上演荆楚文化大戏
“剑出鞘,戈如虹,剑戟戈矛凌长风。”伴随着男声合唱《楚征行歌》的雄壮歌声,由著名歌剧导演陈蔚执导、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民族歌剧《楚庄王》日前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为京城观众展开一幅荆楚文化画卷。
歌剧《楚庄王》演绎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下,楚庄王面对内忧外患,韬光养晦励精图治的故事。舞台上,歌唱家秦德松扮演的楚庄王从隐忍到奋发,最终走上“问鼎中原”的巅峰之路,故事还伴随着他与樊姬的爱情故事,唱段时而大气恢弘,时而温情动人。
《楚庄王》来自荆楚之地,舞台上楚文化的元素也随处可见。演出一开场的舞台,就是一个巨大青铜器的剖面,厚重的青绿色向观众延展而来,手持兵戈的演员就在上面歌唱起舞。就连剧中进献给楚庄王的古琴,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古老形制,与后世的长形琴明显不同。
“我从小就住在武汉街道口,小时候正好赶上电影版《洪湖赤卫队》复映,我就每天找奶奶要5毛钱去看,连看一个礼拜,里面的唱段都学会了。”导演陈蔚就是湖北人,听《洪湖赤卫队》长大的她,心里一早就种下民族歌剧的种子。这次与《洪湖赤卫队》的原班人马合作《楚庄王》,她决定要把家乡的荆楚文化展现在歌剧舞台上。
陈蔚盛赞本剧作曲家吴粤北,后者在创作中将湖北地域音乐的风格与歌剧的丰富性结合在一起,她在二度创作时也是看着歌剧总谱寻找灵感。目前,能看懂总谱执导歌剧的导演不算多,可陈蔚在排练时,面前总要放着一个谱架,常常翻上一翻,体会音乐赋予的内容。“当歌剧导演,要把准确的音乐形象呈现在舞台上。”陈蔚说,看懂了总谱,才能进一步设计戏剧形式、戏剧气质,不浪费一个音符地让音乐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熟知音乐的基础上,陈蔚还尝试拓展舞台的有限空间,实现戏剧时空与心理时空的自由转换。当楚庄王的臣子犯上作乱后,舞台上呈现出一个“自由空间”的场景,既表现了楚庄王应对作乱大臣的策略,也展现了他内心强忍怒气、韬光养晦的心理活动。在舞台上转换时,均由舞美、灯光、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实现。
说起舞台整体设计,陈蔚提到另一部民族歌剧《伤逝》,这部歌剧不久前在北京复排上演,也是由她执导。“上世纪80年代《伤逝》首演,这次我看了当时的剧照和资料,感觉那时的歌剧样式就已经很先锋。”陈蔚说,几十年前的《伤逝》就已经用心理现实主义和意识流的创作手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来结构舞台空间,“这么多年中国歌剧人一直在探索,始终没有停过。”
(以上来源:北京日报,2018-05-14)
歌剧《楚庄王》亮相国家大剧院 导演陈蔚:楚庄王代表中国人精神
“《伤逝》在音乐上很成熟,我读总谱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施光南对中国民族歌剧的探索。”陈蔚说,“《楚庄王》的作曲吴粤北在创作前走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他对楚文化和湖北民间音乐戏曲的了解,使这部歌剧充满了浓郁的地域色彩。”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是当今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看懂总谱的歌剧导演之一。排练时,她的面前总放着一个谱架,一本贴满了各种标注的总谱无论何时都不能离开她的手边。陈蔚总是会不停地翻阅着曲谱,寻找音乐本身赋予歌剧的内容,并让演员的表演与音乐的气质相吻合。
尽管这无形中又给自己增加了不少工作,陈蔚却从来不觉得辛苦。“作为歌剧导演,必须要用心解读音乐,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歌剧首先是音乐作品,表达音乐赋予的内容是最重要的。我在导演每一部歌剧作品时,总要先熟悉总谱,通读总谱后再为歌剧设计符合作曲家创作思维的戏剧形式、戏剧气质,让整部歌剧的音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歌剧导演应该必备的技能,因为作曲家是通过音符表达戏剧内容的,了解他创作时的想法就得读他的乐谱,才能从中捕捉戏剧的闪光点。”
生在武汉、长在武汉的陈蔚对于家乡湖北与音乐自小就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热爱。上世纪70年代初,电影《洪湖赤卫队》上映,还在上小学的她连看了七天,看到第三天时,陈蔚已经可以从头唱到尾了。高考时,父亲希望成绩优异的她去武汉大学读金融,但对舞台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让陈蔚背着父亲偷偷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数十年过去,当年的武汉妹子已经成为了中国歌剧界首屈一指的大导演。回想往事,陈蔚感慨道:“可以说,正是《洪湖赤卫队》在我心里种下了民族歌剧的种子。”
执导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唯独缺少一部来自家乡的歌剧,这个不大不小的遗憾一直萦绕在陈蔚心头。但就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本人,2012年,陈蔚第一次拿到了《楚庄王》这部期待许久并带给她无数惊喜的歌剧剧本。“看完第一页我就为之一振。从它的文学描述、样式和歌词,就能看出这是个歌剧的剧本,同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物把握很准。搞艺术很讲究第一感觉,这个感觉让我一下子就有了创作冲动。”
歌剧《楚庄王》讲述了在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楚国内忧外患,庄王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最终“一飞冲天”成为诸侯霸主的故事,而除了导演陈蔚,本剧的编剧李穗和作曲吴粤北都是湖北籍。可以说,《楚庄王》是一部荆楚风味格外纯正的作品。创作开始后,陈蔚并没有草率开排,她用了五年时间,带领主创团队多次到荆州、宜城等地采风,寻访楚国郢都遗址,去湖北省博物馆参观,并潜心向史学专家请教。在此过程中,那些历经千年却依旧厚重庄严的青铜器、色彩瑰丽的漆器还有精美的丝织品、难以计数的楚简都让陈蔚被家乡的文化深深震撼。
主创团队把这些有着深刻荆楚烙印的符号融入了歌剧的每个细节:楚庄王峨冠博带,樊姬和妃子们曲裾深衣,在光影的变幻中,整个舞台背景都有着青铜的色彩和质感,大气而厚重,其间的纹路也能看到楚国漆器的影子。樊姬在深宫里思念楚庄王,舞台一角摆放着巨大的鹿角立鹤,而在她击鼓的场景中,金鼓的造型则让人联想起楚文化里有名的虎座鸟架鼓。此外,《楚庄王》的音乐在糅合渔鼓、花鼓戏、汉剧、汨罗江一带民间曲调的同时,也加入了金樽、瑶琴中潜藏的宫廷雅乐,为观众铺展了一幅多彩绚丽的荆楚音乐画卷。
2017年5月,歌剧《楚庄王》在湖北首次亮相,连演6场;10月,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后,《楚庄王》进行了二改首演;11月,赴湖北潜江为全国剧本交易会进行专场演出;今年1月,获选参演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演出。一年来,《楚庄王》三次举行专家座谈会,听取和吸收观众意见,不断打磨提高。
本次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版本,已经是经过多次“精修”的全新版本,比以往更加精良。“这部剧里既有金戈铁马、匏居为台的盛况,也有尔虞我诈、生死相搏的斗争,既有一鸣惊人的壮举,又有生离死别的爱情。”陈蔚这样概括自己的这部作品,“楚庄王筚路蓝缕、励精图治也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他在艰难困苦中没有被毁灭,是因为他的精神站住了。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物质到精神都必须强大,尤其是在物质条件这么优越的今天,你的灵魂必须得跟上去,所以这部戏也一定能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
(以上来源:北京晚报,2018-05-16)
【数据分析】
作为中国歌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歌剧在诞生之初,借鉴西方歌剧,创作演出了《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党的女儿》等一批经典作品。
近年来,为促进歌剧艺术特别是民族歌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比如从2011年开始举办中国歌剧节,每三年一届;2017年开始实施“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对重点剧目进行扶持指导等。
在这样“歌剧热”的背景下,如何重温经典、引领民族歌剧的创作,特别是现实题材民族歌剧创作,如何学习经典、传承创新,推动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这些都成了摆在歌剧从业者面前的待解之题。
第一,应该深入研究歌剧思维、歌剧规律,区分东西方歌剧在审美方面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重排经典,经典作品有其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民族歌剧要在守本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民族歌剧创作要走出新路就必须向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接地气的生活是民族歌剧创作者所必须的,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感动观众。
第三,不能用西洋歌剧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民族歌剧,这不尊重民族歌剧独立发展的规律。民族歌剧既不完全是中国的土特产,也不完全是舶来品,它既没有依据“土框框”,也没有尊崇“洋框框”,而是兼取两者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局。这些经典的民族歌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非常广泛的民众基础。
最好的民族歌剧的创作方法不是保守而是发展,不是不变而是创新,传统经典才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