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为文物保护利用插上科技翅膀
作为湖北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稀世文物,因瓶身腹部绘有王羲之爱兰图,陶渊明爱菊图,周敦颐爱莲图,林和靖爱梅、鹤图,故称为四爱图梅瓶。今年元旦期间,湖北省博物馆推出“国宝讲解机器人”,依靠强大的交互设计为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注入了人工智能的内核,满足了观众对文物前世今生的好奇。近期,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又带着新颖的创意体验走出国门,来到“感知中国:中国文博创意作品海外巡展”的现场。
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在法国卢浮宫内展出的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由湖北省博物馆监制的高仿品。在AR体验区和人脸融合体验区两个展区,观众使用展台上的手机扫一扫瓶身四幅图,便可通过手机屏幕看到游戏女主角穿着对应服饰出现在展区中,也可以参与由“天天P图”提供技术支持的人脸融合互动体验,亲身感受将游戏里的服饰“穿”在自己身上。“此次展览以中国人的‘家庭、工作、社会生活’为主题,展品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分别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元素进行了艺术再创作。此次展出的文创产品首次与科技元素相结合,通过增强现实、虚拟复原、全息图像等新技术,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时空穿梭的文化之旅。”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二楼“重庆·城市之路”展厅的一角,珍藏着一件晚清时期的地图《增广重庆地域全图》——作为讲述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第一篇章,这张地图向观众展示了重庆晚清时期的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历史信息十分丰富。然而由于专业性强和环境所限,丰富的历史信息深藏在一条条墨线中,让普通观众难以理解。如今虚拟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当工作人员将融合AR技术和VR技术的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这幅珍贵的地图之后,观众便可以借助HoloLens全息设备置身于晚清时期的街道、店铺、码头等场景中,通过人、场景、真实文物、虚拟内容之间的融合和互动,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实现了真实文物无法提供的交互式参观模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另一个吸引观众眼球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VR项目,则利用三维扫描数据,以虚拟呈现的方式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原貌复活。从利用VR交互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白鹤梁的由来”,到利用VR技术再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造过程——VR交互技术让观众化身“潜水员”,近距离观赏水下题刻奇景,与长江珍稀鱼类嬉戏,实现了“水下畅游”的梦想。
以“融合、智能、定制”的理念打造新型智慧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智慧管理平台已于今年5月投入试运行,项目涉及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设施设备、数字资源、实体馆展览展示等五大版块共计36个子项目。“在未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将用数字资源打造博物馆文化传播新平台,以‘互联网+’的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服务于公众。”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今年4月召开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在数字中国时代,文物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全面加速发展期,要进一步提高文物知识传播的便捷性、易用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既要继续履行传统的文物资源保护监管责任,更要主动承担互联网领域知识服务与内容供给职能。以在线博物馆为节点,以精品在线展览为载体,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内容为优势,逐步建立、完善博物馆网络矩阵。”关强说。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为智能化文物展示、数字化文创产品和智慧博物馆管理平台建设提供了支撑,在实现精准、智能、多元互动模式的同时,也在重塑观众的参观和认知体系,并且在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公众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07-13)
观赏保护两不误,黑科技版《清明上河图3.0》故宫上线!
故宫186万件文物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世界认知度最高的中国传世名画。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真迹一旦展出,人们排队看、跑着看、带放大镜来看,看不过瘾排队再看……观赏变成“朝觐”。
然而,古书画界有句说法“纸寿千年,绢八百”。距今已有千年的《清明上河图》绢本每展出一次都是一种磨损。公众的文化诉求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吗?近日在故宫上线的一款黑科技版《清明上河图3.0》,似乎默默地就把这个问题KO了。
《清明上河图3.0》是一种大型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由凤凰卫视集团旗下的凤凰数字科技、凤凰领客和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出版社等部门联合制作。
它能构筑出真人与虚拟交织、人在画中的沉浸体验,可以让公众用看、触、听、赏、玩的方式与《清明上河图》进行多层次互动。妥妥的既不伤害传世画作的真迹,又能窥见这幅风俗画的每一处细节。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清明上河图3.0》实现了新的突破,它不仅保留了作品原本的美学价值,也让观众走进了文物,体验了文化。”
不同于传统静态布展形式,《清明上河图3.0》有巨幅互动长卷、孙羊店、宋代雨巷、汴梁码头和宋人文空间五大展厅,公众现场可以体验和沉浸于北宋繁华城市社会生活中。
犹如“回”到千年古都汴梁,横渡船舶如织的汴河,穿梭在孙羊店的彩楼欢门,踏足宋代的石板雨巷……一起来看看这些都是如何实现的吧!
巨幅长卷将原画放大约20倍,张择端画笔下的814个角色、83头牲畜、29艘大小客货船、13辆交通工具、180多棵树全部“活动”起来。
以虹桥局部景为例,汴河在缓缓地、有节奏地流动,船上的渔民在卖力划船,岸上人在轻轻招手,虹桥上人头攒动……一切好热闹!
凤凰数字科技总裁王晓东介绍,《清明上河图》巨幅互动长卷的背后是数万张手工画卷,凝结了数位画师的心血打磨以及众多故宫专家的研究成果。
他说,“故宫将原画高清扫描数字版拷贝给我们,全国招募来的二十余位画师团队用一年半的时间,临摹张择端的笔触,一帧一帧画出来,有些人物动作复杂的要画几十帧。此外,每一帧要求有节奏感并连贯,画面任何时候停下来都要跟原画完全相符。”
此外,这幅巨幅互动长卷采用双8K超高清投影技术,其分辨率约为普通家用电视的140倍,以动态效果展现北宋都城汴京的众生百态。
孙羊店是《清明上河图》长卷中最华丽的建筑
一条热闹的街市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孙羊店的彩楼欢门——为了吸引顾客,北宋的酒楼往往会在门口使用竹竿和木材,捆扎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架子,以各色绸缎装点,叫做“彩楼欢门”。
“二位客官,里面请!”店小二招呼客官们进店。店外人潮涌动,行人如织。店内人声鼎沸,小二殷勤招待,屏风后一位歌女轻抚琵琶弹唱,“外卖小哥”托着美食往店门外走,令人置身《清明上河图》展现的生气勃勃的汴京日常生活场景。
沉浸式全息互动剧场“孙羊店”结合了全息影像、舞台美术和真人表演,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全息环绕剧场。
孙羊店外,有货郎的商品、广告牌上的文字,接连的茶楼、遍布城间的酒馆、餐厅,繁忙的汴河,还有不断外出游春和在城内奔波的人群、满载货物的外国骆驼商队……
走过一条宋代雨巷,在虹桥球幕影院的“汴梁码头”边,人们“搭乘”船夫们的扁舟,摇晃着行驶在宋代汴河中,任河水划过脚下,柳枝拂面,听船夫的吆喝声,沿途观赏两岸的风景和风俗。
这是一个时长6分钟的270°全景影片,8K球幕,采用一镜到底的技术手段,从黄昏日落到华灯初上,观众可以体会“两岸风烟天下无”的繁华盛世。
据了解,该影片中的36个独立建筑和24艘船只模型,参考了《中国船舶史》等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
在虹桥球幕影院展厅播放的动态影片画稿细节同样经过悉心打磨,譬如图稿上的船只模型是否符合宋代的造型,船上有舷窗有几扇、客船的绳扣的打结是否符合宋代打结方式的惯常手法等皆有非常细致的讲究。
古书画界有句说法,“纸寿千年,绢八百”。更何况已有近千年历史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每展出一次都是一种磨损,随后必须一直在黑暗、控制湿度和温度的保管室内存放至少三年,进行修复保护。
“很多年前,我第一次在故宫昏暗的展厅,看到了‘一片昏黄’的国宝。由于年代久远,它的颜色逐渐褪去,长期展阅观摩的磨损,让有些部分辨认模糊。”一位曾三次在故宫目睹《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教授表示。
受制于文物保护等诸多因素,“绝大多数文物人们一辈子都见不上一面。”王晓东感慨。他还表示,《清明上河图》真迹的展出机会极为有限,每五年才能展出一次,每次展出不能超过一个月。观众排队数小时,也只能近距离欣赏数分钟而已。且布展要求严格,玻璃窗里需充上氮气,光线不能太强,否则对文物也会有损。
比如,敦煌莫高窟的许多窟已经停止接待参观者,因过多的游人参观导致窟内气温环境等变化,对壁画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封窟后,上千幅的壁画都无法展出。
如何让国宝级名画《清明上河图》既能展出传播,又不至于进一步磨损昏黄?唯有用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记者了解到,这幅古画的数字化进程已经从1.0版本升级至3.0版本。
最初,国内搜狐网的网络版《清明上河图》,将原作长卷呈现在电脑浏览器窗口,画面中增加很多表示注释的加号,用户通过点击“加号”可以获得图中某一特定围观场面的故事及其扩展性历史知识。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作《清明上河图》1.0版。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巨幅动态《清明上河图》堪称2.0版。长128米,高6.5米,观众边走边看用时10分钟,彰显了古典名画从静态到动态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古典名画、三维动画技术和巨幕投影技术结合的典范。
《清明上河图3.0》将国宝文物开发为可沉浸体验、可传播分享的博物馆艺术新形态,融合8K超高清数字互动技术、4D动感影像以及各种艺术形态,帮助观众打破时空限制,用看、触、听、赏、玩与作品进行多层次交互体验,宛如置身北宋的汴京。
“古画真迹不可能经常展出,因为文物保护并不容易。我们致力于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法让观众感觉,比看真迹了解更多古画背后的故事、历史和知识。”王晓东说。
(以上来源:科技日报,2018-07-08)
AR科技赋能中国非遗 指尖传承揭开保护新局面
伴随着一段优美的苗族歌谣,苗族图腾蝴蝶在屏幕上翩翩起舞,我们仿佛进入了制作银饰的移动工作坊内,配合提示点击屏幕,拿起锤子将不规则的银块敲出蝴蝶大样,再点击錾子等不同工具雕刻不同部件、区域的纹样,经过明火焊接之后,将银饰置入明矾水中,手机摇一摇后洗银焕新,再通过铜刷给银饰抛光透亮,伸出手掌后,银饰蜕变成3D蝴蝶,不到四分钟,一个图案精美,富有寓意的苗族银饰便在移动端诞生,制作者还能和银饰合影。
曾让两千多年的兵马俑“复原”的AR技术再次展现出超凡魅力,这是百度通过技术让用户在互动中对古老技艺产生浓厚兴趣所进行的探索,它有别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说教、橱窗式保护的形式,甫一上线便引发网友热捧,而这只是百度公益启动的“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里,通过搜索、信息流、微纪录片、AR技术赋能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借助技术的力量传承文化遗产的路径,正变得越来越宽阔,也越来越清晰。
打破非遗失语窘境 AR技术让传统技艺在指尖传递
苗族银饰长久以来便是苗族地区的重要首饰品和婚嫁用品,苗族人创造了各种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但由于资金、技术、地域、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观念影响,其传承之路并不如意。
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吴水根从事苗银锻造已有35年,但到目前却只带出十八个徒弟,为了能够让古老的技术得到传承,他甚至打破传承的“规矩”,希望苗银技术能够走出地域局限。如今看到苗银以AR的技术出现在人们的指尖,吴水根为技术焕发传统文化的又一春而赞叹不已。
吴水根的激动背后是传统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截至2016年底,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已达39项(含“急需保护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而绝大多数的非遗都面临着对内传承困难,对外失语的窘境,中国“蜀锦织造技艺”传承人贺斌此前在蜀锦厂倒闭之后,便面临着是否要重新坚持这项古老技艺的难题。
好在技术的力量正在缓解这一现实,由百度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第一季?年画”在百度APP正式上线以来,通过包括AR等技术的运用,让中国木版年画以更加生动的方式为更多人了解,目前,包括苗银、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八个非遗项目都实现了AR技术效果,不日就可全部上线。
事实上,这并不是百度AR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首次使用,在此前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合作中,用AI技术“复活”兵马俑的技术让游客赞叹,“当观众参观兵马俑的时候,拿着手机对着兵马俑,就能看到两千年前彩色兵俑的样子。任何有关兵马俑的问题,它都可以张口进行回答”,而且通过AR技术对空间进行解构、还原战争场景,也能让游客更清晰地了解兵马俑背后的故事。
百度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周达认为,非遗面临失传的窘境,主要因为非遗缺少应用场景,难以体现其价值,但“百度AI可以复原场景,让用户身临其境去体验,这会有代入感,手机百度一搜,百度AR可以马上呈现出非遗的景象和内容精髓。百度的AI是开放的,任何非遗爱好者都可以利用百度技术来复原非遗内容,让非遗内容活‘起来’,让用户感受到非遗有互动性和参与性”。
发挥资源整合优势 互联网平台全面赋能非遗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诸多文化遗产常困守闺中,传统手艺人没有渠道也不擅长讲述非遗技艺的故事,使非遗很难与更广泛的人群接触,百度一位跟“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相关的高管表示,“随着互联网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和技术生产进步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年轻一代如今很少有机会接触和体验非遗文化的某些内容,尤其是有些非遗项目曾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那种体验,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感兴趣或者非遗在这个时代不具备魅力和吸引力了”,让非遗“活”过来的同时,懂得讲述和记录成了摆在保护面前的一道重要关卡。
在国家日渐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百度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周达表示,“非遗中的每一个传承人都是这个时代的IP”,而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他们的手艺和故事无疑是颇为有效的方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人类文化形态正越来越呈现出视听化的倾向,视听化又反过来为文化插上了传播的翅膀,对于非遗而言,纪录片无疑是极好的传承与传播手段。对部分步入高龄之年的手艺人来说,更时不我待。
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因此加入这一记录行列,通过走访拍摄国内几十个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将非遗技艺记录在案并经过精致加工,形成每集三到五分钟左右,总共40集的微纪录片《关注的力量》,目前已上线爱奇艺、好看视频、秒懂百科,引发网络热议。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四川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光葵表示,“让大家关注非遗,不是说每个人都喜欢非遗,去做非遗不可,只要(非遗)有一个点有一个故事,(或者)一张图稿能打动你,使你产生联想,有创造性的思维的发散,产生了另外的效果也是(非遗)的一种作用。”这也是传承非遗技艺的价值所在,更是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的使命之一。
为了将非遗等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的用户,百度还整合内部多方资源支持非遗。百度百科公益品牌项目非遗百科推出两年以来,共推出了26期国家级非遗专题,收录非遗词条1379个,让近30位传承人在互联网上展现了精彩的非遗技艺;也并免费为熊氏珐琅、张忠强兔儿爷、金氏风筝等老手艺人上线了信息流公益广告,一周内分别获得20w+曝光量,与此同时,百度公益和百家号也成立了正能量联盟,推动自媒体作者加入到文化遗产的守护队伍中来。
据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负责人介绍,“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除了搭建文化遗产的公益平台,运用AI技术赋能非遗项目并通过百度内容生态,联盟伙伴等渠道广泛传播之外,还将通过公益项目牵引,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和传统技艺的传承传播,探索自然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同效应,让遗产地周围居民,共同分享遗产带来的利益,自觉成为遗产地的守护者和主人。截至目前为止,百度公益文化遗产守护者计划的合作项目已达到 21个,横跨两河文化流域、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据了解,在2018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9日)当天,百度将继续通过FEED流技术、非遗专题呈现,并通过制作非遗项目知识图谱卡片等方式助力文化遗产传播。
“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科技让传统文明的精华部分重新焕发新生,非遗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守望不仅关乎这些文化产物本身,更关乎华夏文明根基的存续与不断发展。用互联网科技守护非遗,让更多的人认识非遗、接触非遗、参与推动非遗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就是守护中华子孙的精神家园,希望可以由此星星火焰引燃传统历史文化精髓发展与进步的燎原之火”,百度一位高管此前表示。
(以上来源:新浪公益,2018-06-08)
【数据分析】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X 光衍射、X光探伤、红外热成像扫描、三维扫描、3D打印、近景成像等等,这些“高大上”的科技名词对于文博领域早已不再陌生。现代科技已经被普遍运用在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的方方面面。
在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引入科技的力量,是让文物“活”起来、重新焕发生命力的重要途径。而缺乏文物科技方面人才,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物保护人才无疑是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质量的最为关键因素之一,而中国目前文物保护人才匮乏,这严重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科技的创新发展,正在逐步改变以前文物保护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局面。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遗存,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命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成果正创造性地融入大众生活,而一个自觉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也在逐渐形成。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