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文化和旅游部系统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出台《“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与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在资金、项目、人才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做好脱贫攻坚题材艺术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文化建设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文化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部党组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把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抓实抓细,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精准施策、多措并举,精益求精、突出实效,对照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表”,着眼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
文艺帮扶“雪中送炭”
加强文艺创作交流合作,广搭优秀文艺作品展示推介平台,以优秀文艺作品为贫困地区群众奉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丰富精神食粮……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文艺帮扶雪中送炭。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在组织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提升计划等近10项重大工程项目中,鼓励扶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边疆少数民族等题材作品,借助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国西部交响乐周等10余项重大文艺活动,为贫困地区优秀文艺院团和作品展示推介和加强艺术合作搭建平台。
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艺院团与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等文艺创作、文化服务窗口单位发挥专业所长和资源优势,引导和支持广大文艺工作者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艺术采风、文艺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成效显著,深受欢迎。在这一过程中,中直院团作为艺术院团“国家队”的担当和作为得到彰显。
自2015年10月中国交响乐团创作实践基地落户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来,出现了“梯田直通心田”的效应,乐团一批批艺术家参与文艺帮扶,为当地培训艺术人才并同台切磋交流,创作了《哈尼交响》等富有原生态音乐元素的文艺作品;中央歌剧院多番深入南疆采风创作出“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扶持剧目——民族歌剧《玛纳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为云南省普洱市创排旅游驻场情景秀《茶马古道》。中央民族乐团以艺术采风、音乐创作和惠民演出等多种方式在新疆、西藏开展文化帮扶,创作了《美丽的新疆》《西藏的春天》等多部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国家京剧院实施了藏剧团人才交流学习计划,分4批次对藏剧团相关专业和管理人才进行对口帮扶培训。
从事儿童剧演艺事业近20年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马彦伟,与同事一起长期深入基层为孩子们演出,对在深度贫困地区演出的经历记忆犹新。马彦伟回忆:“记得那年是在西藏拉萨演出儿童剧《特殊作业》,台下孩子们看得特别认真,透过孩子们的眼神和现场反响,看得出他们对儿童剧的渴求、喜爱。这也赋予演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一场演出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儿童剧作为‘种子工程’的作用更大更深远。”正是通过开展“经典儿童剧走进西部”公益演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为7万余名老少边穷地区的少年儿童送去优秀儿童剧,并于今年启动了“让边疆不再遥远”公益演出项目。
4年多来,西藏自治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云南省怒江州、四川省凉山州、甘肃省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56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资助总额达7473万元,涉及舞台艺术创作、展示展览和艺术人才培养等项目,有力调动了深度贫困地区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培育了优秀艺术人才,提高了文化管理水平和艺术发展能力,为实现以精神扶贫带动精准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补短板、强基础,
织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文化司在公共文化政策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引导群众文艺创作和培训基层文化队伍、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牵头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督查工作,帮扶和推动贫困地区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实施送戏下乡工程及贫困地区村级文化活动设施设备购置项目,有力提升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能;连续多年组织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等志愿服务活动,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惠及老少边穷地区、贫困地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开展。
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发挥公共数字文化“互联网+”资源、技术优势,提高公共数字文化精准扶贫针对性、有效性。“小设备接通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大宝库,为基层提供了农业技能培训、创业帮扶、艺术普及、健康养生等资源和服务,从而让在家的农牧民实现增产增收,让进城务工的老乡学得一技之长,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艺术课堂,同时也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文化色彩。”一位多年从事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业内人士表示。
据介绍,自2016年起,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依托中央财政启动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项目,按需布点,为22个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5054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提升设备设施配置水平,利用公共数字文化“互联网+”优势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平台、渠道与硬件支撑。该中心还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建设项目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加强译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2016年至2018年累计译制完成8610小时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加强需求调研,为深度贫困地区定制专题资源3260部/集,内容包括文化微课、文化讲座、社区生活、就业培训、少儿动漫等。
此外,国家图书馆实施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通过网络搭建、资源推送、人才培养、服务活动等面向贫困地区开展数字文化帮扶工作;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点支持新疆、西藏推进古籍普查、研究、修复、人才培养和数字化工作。
产业、非遗扶贫富民乐民
在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中,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科技司分别运用产业手段,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和艺术教育,开辟出一条条富民乐民的扶贫路径。
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司以推动边境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为抓手,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和支持边境地区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特色文化产业;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扶持、展示推介等持续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联合财政部实施中央财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重大项目征集、遴选工作,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边境地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进边境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对甘肃敦煌文化产业园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和服务,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作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的重要内容,近日,英索巴卓等30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顺利完成在北京服装学院为期一个月的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研修返乡。“研修收获满满,增强了以非遗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助力文化扶贫的信心和能力。”英索巴卓说。
自2015年原文化部与教育部开始实施“研培计划”以来,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通过学习提高,不断改进技艺、改良设计、拓展市场,收入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各地青年人群参与非遗传承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还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各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恢复、传承优秀工艺,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培养了一大批传统工艺队伍。
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科技司从促成校企合作角度,重点做好艺教扶贫工作,注重发挥有关乐器行业协会和乐器企业的作用,通过乐器捐赠、师资培训、促成院校结对帮扶等,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搭建学习高雅艺术的阶梯;积极发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引领作用,对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艺术课题研究给予倾斜支持,如设立文化智库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四川各区域特色文化总体布局与发展战略研究”,资助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作为责任单位组建项目团队展开相关研究,项目成果为政府在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总体规划和各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8-07-12)
各地文化系统积极探索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在中央部署和地方党委、政府与文化和旅游部指导、支持下,各地文化系统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精准发力,深入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特别是以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探索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和做法。
建立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有关省区文化厅积极行动起来,成立文化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等专门机构,制定和出台有关工作方案、配套政策,探索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海省结合各市州不同基础、不同环境、不同特色等实际,分门别类协助各市州做好规划,确保文化扶贫统筹施策、分类施策、分步施策、精准施策;调动发挥文化精准扶贫“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协作机制作用,整合文化扶贫项目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有限资源用于最有潜力的文化扶贫项目。
截至2017年底,云南有88个贫困县、331.9万贫困人口,其中包括深度贫困县27个、深度贫困村3539个。面对艰巨脱贫攻坚任务,云南注重强化文化建设的政策保障,制定出台系列配套政策。2016年至2018年5月,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云南深度贫困县安排文化资金达2.3亿元,实现了“好钢用到刀刃上”的效果。
地处雪域高原的西藏,加大对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集中县(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协调落实资金1亿多元扶持贫困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协调落实财政资金1.23亿元为自治区74个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692个乡镇文化站和264个贫困村配备文化活动设备,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得到不断完善,为各族群众参与文化建设、享受文化建设成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设施条件。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治区文化厅系统9支驻村工作队36名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与贫困地区群众结对帮扶,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文化资源配送、组织学习培训。只有坚持与贫困地区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文化扶贫工作方法,群众才会认可,效果也更好。
按照“一州一策”要求,四川建立了省文化厅厅长负总责、3名副厅长分别牵头负责深度贫困地区,厅系统单位和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共同参与的深度贫困县“一对一”文化扶贫联系机制。从中获益的群众表示,“这种联系机制针对性强,确保扶贫工作有专人抓、有具体单位落实,我们欢迎”。2016年以来,四川省财政每年安排贫困村文化室建设补助资金1.25亿元;安排深度贫困县村文化室建设补助资金1.62亿元,文化惠民扶贫系列活动专项资金1.35亿元,有力提升了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和文化惠民力度。
为压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文化建设专项组(由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任正、副组长)等16个扶贫专项组,群策群力研究制定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政策、举措精准落地,编制了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及2018年实施计划,以实体项目扶贫、活动内容扶贫作为文化建设专项扶贫重点抓手,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并就中央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有保障、自治区统筹配套有安排的项目建立项目数据库,建立了自治区、地州、县、乡、村五级文化扶贫负责人名单等。
因地制宜推进,探索富有成效
有关省区在推进实施脱贫攻坚和文化扶贫这一系统工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活特色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针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服务效能偏低的状况,“十二五”以来,青海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925个,市州、县、乡、村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工,截至2017年底,青海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覆盖面达87%,全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100%;甘肃建成贫困村“乡村舞台”6172个,占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99.2%,“乡村舞台”切实发挥了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加强了贫困地区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科技普及等培训,推进了移风易俗。近两年,四川为45个深度贫困县配送流动文化车,升级藏区7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在藏区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建设数字文化驿站152个,加大了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力度。2017年,湖南全省94家专业剧团、229个文化馆文艺团体、1.99万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和964个县级以上文化志愿服务分队“送戏下乡”5.55万余场,惠及群众2443万人次,覆盖全省5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7977个贫困村。
抓资源、抓项目是做大做活特色文化产业的有效抓手。西藏重视发挥各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各类传习基地的作用,采取“传承人+基地+学徒”的方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云南实施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培育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项目,鼓励支持贫困地区文化企业和单位在发展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青海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文化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特色文化产业拓宽就业脱贫路径、搭建平台促进产业扶贫,藏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逐步显现,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如海北藏族自治州利用自身文化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举办达玉音乐节、开展环青海湖自行车旅游综合服务等产业项目,拓宽了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实现了稳定脱贫增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砖雕技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探索出了一条“非遗+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扶贫新路径。
精准对口帮扶,形成强大合力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助力西部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东西部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北京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新疆和田地区、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广东支援西藏林芝市、新疆喀什地区,山东支援西藏日喀则市、新疆喀什地区、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天津支援西藏昌都市、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在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下,东西部省区市文化系统加强协作、加大投入,整合对接优质文化资源和服务,增进双向交流合作,形成精准对口帮扶的强大合力。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北京共安排文化援疆项目33个,援助资金6.65亿元;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文化领域6个项目,资金约1亿元;2016年至2017年安排1.21亿元用于支持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建设10个项目。在东部省市的大力支援下,截至目前,青海省级“三馆”运营良好,省、市州、县“三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浙江投入8532.5万元援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建设等14个重点项目,上海支援2097万元实施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达日县格萨尔文化展示保护中心等4个重点项目……
东部某省一名文化系统援疆干部说,实践证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对助力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文化领域,促进了资源、人才、资金、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东部地区学习借鉴西部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在提升文艺创作水平、发展文化产业项目等方面也获益颇多。
除了输血,更通过“授之以渔”增强“造血”能力,通过展示推介、洽商合作、专业人才培训等,增强了受援地脱贫攻坚的能力。例如,北京与受援地注重双向交流加强文化交流交融,通过本地培训、赴京培训、干部人才“传帮带”等方式,帮助受援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很多东部省市与受援地合作开发文化资源,发展了民族风情演艺、砖雕、唐卡、刺绣、藏毯等特色文化产业。广东省还组织珠三角地区与西藏、新疆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开展对口交流协作,通过以案代训、跟班驻训提升受援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能力。
不畏“硬骨头”,矢志破难题——奋斗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扶志”“扶智”不可或缺,文化精准扶贫这支“生力军”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以上来源:搜狐政务,2018-07-13)
【数据分析】
文化扶贫,可以通过各类文化惠民的活动,从文化精神层面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愿望和志向,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物质的贫苦是暂时的,在外力的帮扶下,在外界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下,在主观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改变贫穷的面貌。但是,精神志气、思想观念、能力水平的贫穷,则依靠单纯的经济援助无法摆脱。要让贫困人口提振精神,改变观念,提升能力,脱胎换骨,真正成为命运的主宰者,顽强的拼搏着,必须着眼于人的改造和精神层面的扶贫。文化对于扶贫,大有可为之处。
文化部门可以通过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文艺演出下乡,送图书下乡等等文化惠民活动,在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送去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大餐和精神食粮,从而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和贫困人口的精神世界。用歌唱、舞蹈、相声、小品等曲艺的形式,把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扶贫政策送到千家万户;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湛的”文化产品,占领贫困地区的文化市场。在贫困地区,通过宣传和教育,文艺演出等形式,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形成立志脱贫、争先脱贫的社会文化氛围。要大力完善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保障贫困人口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贫困人口精神文化的需要。要让群众在精神上真正“富”起来,使文化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力量。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