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中国电影与国外大片同台竞技中彰显自信,不再惊呼“狼来了”
2018年07月20日
中国电影与国外大片同台竞技中彰显自信,不再惊呼“狼来了”
中国电影与国外大片同台竞技中彰显自信,不再惊呼“狼来了”

【热点回顾】

 中国电影无惧与国外大片同台竞技,正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10年前,中国全年电影票房仅有40多亿元。从2002年中国进行电影产业改革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年平均发展速度在30%左右。十几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已发展到2017年的近600亿元,远远超过日本等国,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中国电影还在继续创造着奇迹。刚刚过去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创造了200亿元的票房,超过北美同期的2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创下了全球单一国家季度票房最高纪录,首次成为世界第一。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2018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

国产片成票房主力

在2018春节档,从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七,7天累计票房高达63.66亿元,远远超过了2017春节档7天37.8亿元的成绩。

 中国电影票房在不断创造奇迹的同时,中国电影也在持续发力。今年3月,无论是好莱坞大片《古墓丽影:源起之战》《黑豹》《环太平洋2》,还是热门获奖影片《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都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而同期的国产片却深受关注,中国观众给予国产影片的评分和票房均明显胜于几部好莱坞大片。《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等受到追捧,4部国产片票房占据了3月票房的52%;在历来被认为是好莱坞主场的3月份,凭借3部国产影片的持续井喷,中国电影市场月票房仍取得近50亿元的成绩,延续了春节档双位数增长的趋势。

在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胡祥看来,“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找到了自信,摆脱了人们对好莱坞电影的焦虑,也给中国国产电影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在曾经被认为是好莱坞主场的月份里,无惧与国外大片同台竞技,不再惊呼‘狼来了’。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方式迎来显著变化,中国电影产业已经进入内生性增长的发展新阶段”。

国产电影质量提升、类型多元

国产电影在一季度的表现喜人,《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两部影片票房均突破30亿元,《捉妖记2》突破20亿元,《前任攻略3》的累计票房也接近20亿元。《无问西东》《熊出没·变形记》《西游记·女儿国》等影片票房超过5亿元……

对此,浙江星光院线总经理富海芳认为,一季度票房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首先得益于影片质量的提升,《红海行动》《无问西东》等国产片实现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其次是春节档的爆发,今年春节档和一季度的整体表现说明,老百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原来看电影过过瘾,到现在一个档期看两部、一部影片刷两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投入越来越大。

近年来,国产电影制作水准不断提升,观众满意度也随之上升。据中国电影资料馆2018年春节档的调查显示,档期满意度得分83.4分,为历年春节档调查的最高分。其中,《红海行动》以86.9分居于榜首,《唐人街探案2》和《熊出没·变形记》分别以84.1分、83分居于二、三位。

不仅是在春节档,一季度其他国产电影都获得不错口碑,且呈现出类型多元化的趋势。数据显示,《无问西东》在1月12日上映,累计票房达7.54亿元,《芳华》在2018年度产出票房2.35亿元,而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在3月淡季上映,目前票房已达4.38亿元。UME华星影城经理刘晖表示:“从去年开始,很多纪录片、剧情片等非商业类型电影都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投资方对于此类作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也在逐渐增大。”

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今年一季度,《红海行动》等3部20亿元体量以上的国产大片再次验证了中国国产影片的产品实力和市场潜力。

据统计,2015年之前,每年30%以上的观影人次增速已然成为历史。2017年中国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仅为18.08%。同时,我国总人口人均观影次数只有1.17次,相比北美年度人均观影次数5.5~6次,差距甚大。如何提高中国观众人均观影次数,将是接下来摆在电影产业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首要命题。

近年来,中国影院和银幕数保持较高增速,院线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内地影院达9965家,银幕总数达54165块,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释放,在强大增量观众的支撑下,未来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很大。饶曙光预测,“今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有望达650亿元左右”。

中国正在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在这过程中,电影质量尤为重要。影视产业研究专家彭侃认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品质的提升使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上不必惧怕好莱坞的冲击,并逐步建立起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升级。”

今年一季度超200亿元的电影票房令人欢欣鼓舞,但更令人欣喜的是,国产电影创作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主流电影成为创作主流,并受到观众的追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并且层出不穷;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中国电影事业,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电影行业的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电影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正开启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2018-05-20)

戛纳电影节中国电影处处放光彩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可谓处处可见“中国元素”,多部中国影片亮相多个竞赛单元。贾樟柯导演的《江湖儿女》入围主竞赛单元,青年导演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一种关注”单元,由章明执导的《冥王星时刻》入围了“导演双周”单元,魏书钧的《延边少年》入选短片单元——中国中青年导演成为这届电影节备受关注的群体。毫无疑问,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节的内在互动正逐渐走向深入,引发人们思考应该如何认识国际电影节对于电影产业、文化产业乃至国际文化交流的作用和意义。

国际电影节推动电影工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将近1000个,但是处于电影节顶层的A类电影节全世界只有12个,比如欧洲三大电影节和我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B类的为专门类竞赛电影节,如韩国釜山电影节;C类的是非竞赛性电影节,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如果说目前电影在文娱产业中处于龙头作用,那么,电影节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国际电影节对电影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

从微观维度上看,电影节具有孵化项目、培养行业新生力量的作用,对于那些拥有绝佳创意的年轻电影人来说,资金缺乏是展示才华最大的掣肘,而国际电影节一般会有创投板块,这些电影人可以申请相关的电影基金或是参加电影方案预售,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让电影作品能顺利拍摄出来,而参与电影节的孵化,也能为影片吸引国际关注,帮助电影走向观众和市场;从中观维度来讲,电影节对电影艺术创作和行业需求结构调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越是顶级的电影节,越是能集结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这些电影从艺术性、思想性、技术上都代表最高水准,成为世界各国电影人学习的范本,促进各国电影艺术跨文化传播。同时,参展的片商可以根据市场交易的价格、难易程度等对未来市场做出预判,调整自己的电影制作的类型,制定新的销售方案;从宏观维度来看,电影节能极大拉动举办城市产业链发展。电影节的举办涉及当地旅游、酒店、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能增加就业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最近几年的戛纳电影节为例,电影节的投入在1500万欧元左右,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亿欧元,间接经济效益高达7亿欧元。

国际电影节的两大新特点

电影节设立的最初目的,在于评选优秀的电影作品,奖励优秀的电影人,促进国际电影文化交流。随着时代的变化,电影节之间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单纯的电影评奖已经不能支撑电影节本身的发展。各大电影节在发展中越来越强调自己的核心定位,比如戛纳电影节,一直引以为傲的是艺术至上,严苛的评选标准为戛纳带来高文化附加值和艺术威望,戛纳成为世界电影人心中的圣殿;威尼斯电影节是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它非常看重电影语言的创新,看重电影的思想性;柏林电影节由于历史原因,是三大电影节中政治属性最强的电影节。而非竞赛型的多伦多电影节定位则是最大的影迷狂欢节,每年有超过6000部电影放映,是世界上展映规模最大的电影节。

国际电影节近年发展还有另一大特点,那就是越来越注重电影节的运营。电影节从本质上讲是会展活动,随着电影节发展的成熟,作为经济组织的电影节也越来越重视战略运营,更重视专业服务。比如戛纳电影节每年会在上一届电影节闭幕当天就开始下一届的运营,了解参展商的需求,组委会还建立了戛纳村,方便参展商进行发布、交易、签约。多伦多电影节以电影为核心开发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参观古堡、酿酒厂等电影拍摄地,效益可观。而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定位是亚洲最大的电影交易市场,2018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交易总金额达260亿元。

国际电影节上的中国故事

中国电影一直与国际电影节保持着良好互动。早期中国电影参加世界电影节,主要是获得技术性大奖,比如胡金铨的《侠女》拿下了1975年戛纳电影节的最高综合技术奖,将中国武侠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电影的独特文化魅力。从第五代导演开始,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戛纳金棕榈大奖。张艺谋的《活着》《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在三大电影节上都斩获大奖。葛优凭《活着》拿下戛纳影帝。第五代导演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承上启下的一段时期,他们在影像上大胆创新,使作品充满蓬勃的生命力。而电影节慷慨的鼓励,也帮助这些正处于艺术创造力鼎盛时期的电影人继续艺术探索,是他们艺术生命中重要的节点。

之后的第六代导演也收获不少。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分别获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最高奖。不过,与第五代导演际遇不同,频频获奖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市场保障。随着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加快,新生代导演崛起,他们更注重吸收国外电影叙事经验和影像风格,更注重观众需求,不断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国际电影节因为自身定位问题,评审的口味相对固化,使得中国电影在世界主要电影节上的获奖概率相对减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不过,业内认为,获奖概率的减少可能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和国际电影节的互动进入了深入发展的“平台期”,因为中国电影的入围数量在明显增加,说明国际电影节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突破550亿元,国产艺术电影也有了更多的市场生存空间,有些还取得良好的票房成绩。随着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国际电影节更加重视中国元素。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设计了“聚焦中国”单元,探讨中国电影最新发展现状;今年的戛纳电影节首次设立“戛纳中国电影荣誉大奖”单元,是与其他评奖单元平行的评奖板块。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电影节与中国电影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越来越深入,而中国主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也越来越成熟,中国电影正主动参与世界电影交流,中国电影的发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2018-05-22)

 【数据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电影节有将近1000个,但是处于电影节顶层的A类电影节全世界只有12个,比如欧洲三大电影节和我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B类的为专门类竞赛电影节,如韩国釜山电影节;C类的是非竞赛性电影节,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如果说目前电影在文娱产业中处于龙头作用,那么,电影节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国际电影节对电影行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这种作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

从微观维度上看,电影节具有孵化项目、培养行业新生力量的作用,对于那些拥有绝佳创意的年轻电影人来说,资金缺乏是展示才华最大的掣肘,而国际电影节一般会有创投板块,这些电影人可以申请相关的电影基金或是参加电影方案预售,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让电影作品能顺利拍摄出来,而参与电影节的孵化,也能为影片吸引国际关注,帮助电影走向观众和市场;从中观维度来讲,电影节对电影艺术创作和行业需求结构调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越是顶级的电影节,越是能集结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影,这些电影从艺术性、思想性、技术上都代表最高水准,成为世界各国电影人学习的范本,促进各国电影艺术跨文化传播。同时,参展的片商可以根据市场交易的价格、难易程度等对未来市场做出预判,调整自己的电影制作的类型,制定新的销售方案;从宏观维度来看,电影节能极大拉动举办城市产业链发展。电影节的举办涉及当地旅游、酒店、餐饮、交通等方方面面,能增加就业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最近几年的戛纳电影节为例,电影节的投入在1500万欧元左右,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亿欧元,间接经济效益高达7亿欧元。

随着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国际电影节更加重视中国元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电影节与中国电影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动越来越深入,而中国主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也越来越成熟,中国电影正主动参与世界电影交流,中国电影的发展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已经成为国家文化交流的亮丽名片。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