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精准扶贫
2018年01月15日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精准扶贫
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精准扶贫

【热点回顾】

山西临汾:1940场送戏下乡场场爆满

免费送戏下乡1940场,参与人次约8.5万,受益群众约180万。

2017年,山西省临汾市实施戏曲进农村、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剧场的“五进”政策,同时启动免费送戏下乡1000场工作。一年来,这场“饕餮盛宴”让人民群众满是获得感。

12月23日,正在观看临汾市眉户剧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的尧都区汾河办事处三淇村75岁村民陈桂香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在家门口搬个板凳、马扎就能看到名角儿的戏,那种乡亲们熙熙攘攘看戏的童年记忆又回来了。”

临汾,古称平阳,史为尧都,戏曲剧种繁多、资源丰富,至今全市拥有蒲剧梆子、晋南眉户、曲沃碗碗腔、洪洞道情、翼城琴书、浮山乐乐腔、皮影戏、木偶戏8种戏曲艺术形式。

今年1月12日,《临汾市戏曲传承发展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出台,把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该《实施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由临汾蒲剧院实验蒲剧团、临汾市眉户剧团、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和临汾艺校积极开展戏曲惠民演出活动,临汾市文化局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戏曲惠民演出考核办法并具体组织实施。根据戏曲惠民演出分配方案,由市政府每年拨付500万元用于购买戏曲惠民演出,每演出一场,奖励1万元,各县(市、区)也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开展戏曲惠民演出,支持公共文化事业。

3月2日,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把流动舞台车开进吉县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区,为当地群众和游客献上了《贩马》《表花》《跑城》等精彩演出。4月22日,临汾市戏曲惠民演出走进曲沃县,由临汾艺校师生带来的新编蒲剧《刘胡兰》,为乡亲们再现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6月19日,临汾市隰县惠民戏曲艺术团走进隰县碧阳小学,让孩子们不仅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更增添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10月30日,临汾市眉户剧团“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在尧都区汾河办事处三淇村倾情献演,让乡亲们过足了戏瘾。

1940场“送戏下乡”场场爆满。放下手上活计,邻里乡亲相互招呼着挤满戏台前的开阔地,梆子一响,戏就开场了,前边的人自觉坐下,越往后板凳越高,看到精彩处,人们忍不住站起来喝彩鼓掌。新编蒲剧《老鹳窝》剧情感人,刚柔并济的腔调,聚散离合的故事,雅俗共赏的意趣,一跷指一舒袖一蹙眉……当槐根的娘唱出对儿子和故土的思念时,许多村民都偷偷抹起眼泪。从临汾市里回乡探亲的韩成君陪着奶奶看完戏后眼眶发红,他说常年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大都难以陪在老人身边,很多次想带老人来市里看一场名角儿的戏,但老人晕车,终没能如愿,这些年老人家身体不大好,只能对着电视机看戏。这次回乡探亲恰好赶上政府送戏下乡,陪着老人家在现场看了出戏,老人家精神都好了不少,拉着他的手不断夸赞这戏好。

侯马市张村办事处褚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刘仁燮说褚村舞台建成的近20年里,因各方面条件限制,邀请地区级剧团来村演出“想都不敢想”。这次10场送戏下乡演出历时6天,村民们不掏钱就能看到市里专业剧团的大戏,让广大村民感受到党和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优越性。

截至12月15日,临汾市戏曲惠民演出“进农村”完成50个乡镇250场演出;“进景区”面向10个景区送戏50场;“进校园”面向17个县(市、区)的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县级高中(职中)送戏演出20场,并开展“戏曲知识进讲堂”活动;“进社区”在消夏月期间开展惠民演出30场;“进剧场”由临汾市和外地高水平艺术团体在市影剧院进行交流演出,全年演出60场。

北方冬天寒冷,“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有时是在极其偏僻的村镇,泥土路面被雪盖过,湿滑难走,但剧团的工作人员不畏严寒,总是提前到演出地点进行舞台设置与考察。车辆难以驶入的地方,工作人员就搬着沉重的演出器材往村子里抬,大冷天都累得满脸汗水,放下器材也不休息,用围巾随手擦擦汗水便又吆喝着指挥摆放去了;台前幕后,演员们连观众注意不到的细节都不肯放过,走位、道具、灯光、舞美、服装……每一处都需要做到位。“政府出钱购买戏曲惠民演出,不但使剧团的生产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也大大激发了大家的演出热情。”国家一级演员、临汾市眉户剧团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潘国良说,“我们要用最饱满的热情、最佳的状态,把最好的演出送给观众,把戏曲中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

临汾市文化局副局长陈维明介绍,“戏曲惠民”是临汾市的重点惠民工程之一,也是为脱贫攻坚集聚精神力量的强力举措。在“送戏下乡”惠民演出过程中,临汾市将“送戏下乡”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直观易懂、寓教于乐的作用,鼓舞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山西省重点国贫县吉县推出的“精准扶贫文化同行”电影戏曲全覆盖活动,从9月22日启动至11月28日为吉县79个村送去79场电影和79场戏曲,实现了电影、戏曲在全县乡村的全覆盖。蒲县的“文化惠民助力脱贫”文化下乡活动,县文化馆在全县9个乡镇及贫困村开展文化扶贫戏曲演出活动,不仅为贫困村的群众献上了诚挚的问候和暖心的祝福,而且还成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变思路的突破口、另谋发展的“加油站”。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郭志清、朱萌,2017-12-29)

山西省:2020年全省戏曲进乡村要成常态

去年,我省全面落实了“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工作,取得了良好收效。1月9日,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我省印发了《山西省戏曲进乡村实施方案》,将于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工作,探索戏曲进乡村保障机制,2020年,全省将实现戏曲进乡村制度化、常态化、普及化,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

  此次参与的对象包括全省农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全省各级各类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戏曲专业人员、其他相关的社会团体和人才。各市县可根据区域内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安排和农民的观赏习惯,合理安排演出时间,尽量安排在重要传统节日、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期间,错开农忙、自然灾害和当地举办其他重大活动的时段。

  活动要求组织者根据当地文化特点和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鉴赏、戏曲知识讲座以及名家进乡村等活动。有条件的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要把戏曲艺术普及纳入日常服务项目,举办戏曲培训,开展戏曲排演观摩、角色和行当体验互动等活动,并聘请戏曲专家、非遗传承人和知名戏曲票友作为文化志愿者深入乡村讲解戏曲知识,开展戏曲辅导。

  此外,我省还鼓励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与农村戏曲团队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对农村文艺人才进行传帮带,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带动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同时结合“阳光工程”“春雨工程”和“大地情深”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戏曲志愿者队伍。

为了提高实施效率,我省将加强对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和监测,要求各地每年年底对本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预算安排、收入分配和人员奖惩等挂钩,并落实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戏曲进乡村工作开展,将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以上来源:山西青年报,记者:王薇,2018-01-10)

让送戏下乡的文化服务成为文化惠民的新常态

文化也是民生。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一些地方,一到农闲人们便不知道干什么,往往是聚在一起闲聊是非甚至聚众赌博,极大地破坏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而看戏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戏曲故事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更对人们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因此,送戏下乡正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一剂良药。

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想看戏要么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要么出村买票看戏,花费又比较高,导致个别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单调。“政府出钱,送戏下乡”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戏曲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出现了生存困境,而政府把免费送戏下乡纳入民生工程,在各级财政中拨出专项经费予以支持,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活动正常开展,既可以让文化成果惠及百姓,又很好地保护了传统的戏曲文化,让传统戏曲发挥出自身应有的文化价值,如此惠民政策,理当点赞!

“百姓看戏,政府买单”是一项合民意、顺民心的文化德政工程,要让文化惠民的政策惠及更多群众,发挥更大作用,就要通过这一工程,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完善相关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还要创新方式,尽可能提供数量更多、样式更全的健康向上、切合基层百姓口味的文化节目,使类似送戏下乡的文化服务成为文化惠民的新常态,确保精彩的文化惠民节目“年年有,月月有,周周有”,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成果,心中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以上来源:先锋队,蔡永庆,2016年第16期)

 

【数据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稳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权利观念不断觉醒,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当前“十三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必须克难攻坚,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全面小康的底线就是要“让每一户脱离贫困”,“一个都不能少”。随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我国扶贫方式由粗放型救济式扶贫向精准型综合式扶贫转变。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全方位的扶助提升。

“文化贫困”是指特定文化的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或特征,实质是精神贫困。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着文化贫困的现象,文化生活单调、文化产品数量短缺、文化消费水平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不足,形成一种“文化荒芜的沙漠地带”。农村文化贫困反映了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这具体表现在农民低收入水平导致文化消费先天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与人才供给后天失调、人口结构失衡引发农村文化活动主体“空心化”、网络文化平台兴起对农村文化生态造成强烈冲击。

文化精准扶贫就是要同时解决贫困文化的“内在基因”和文化贫困的“具体症状”。文化扶贫的主体当然是政府,政府要加强价值引导,在注重精神扶贫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因需而异、因地制宜,有效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满足贫困人口的文化需求,逐步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近年来,在中央项目带动下,各地文化机构坚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着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严格落实农村文化专项补助,“送戏进万村”、送电影、开展文体活动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

其中“送戏进万村”是指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播更多的文化教育,增强群众的文化水平,其内容包含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这种形式的下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大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为日常生活增添光彩,使现实生活中没有的环节或情境在节目中充分的展现,这可以大大的缓解农民群众疲劳而乏味的简单精神世界,为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添更多丰富的内容,使其更加享受国家发展所带来的实惠与优越。文化与精神领域的丰富可以促使农民群众更加热爱自身的生活,更加用户政府的政策与方针,这可以大大减少政府工作的难度,促进各项政策更多的得到落实与实施,问和谐社会的建设增添砝码,更大限度的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