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从廊桥“重生”看文物建筑修复与保护原则
2018年01月16日
从廊桥“重生”看文物建筑修复与保护原则
从廊桥“重生”看文物建筑修复与保护原则

【热点回顾】

廊桥“重生” 本色依旧

12月3日,浙江省文物局组织省市专家组一行来到温州市泰顺县,依次对2016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洪水中被冲毁后重新修复的3座国保级廊桥——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实地走访踏勘。在廊桥修复工程验收会上,泰顺县文广新局以及3座廊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的负责人一一汇报了廊桥修复整体概况,并现场回答专家提问。经过与会人员充分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泰顺县3座国家级文保单位廊桥的修复达到验收标准。

爱心汇聚  情牵廊桥修复

泰顺县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境内现存明清时期古廊桥33座,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5座、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的有4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单的有4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9月15日中午,台风“莫兰蒂”袭击泰顺县境内,被滔天洪水冲毁的三魁镇薛宅桥、筱村镇文重桥和文兴桥正是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一天,几乎同一时段,3座廊桥被冲毁。消息传来,网上网下一片震惊。与此同时,泰顺县文物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事发一小时之内,泰顺县文物局就立即通过微信平台,向社会发布了《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呼吁广大干部群众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收集被洪水冲走的廊桥木构件。

《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迅速在网络和“朋友圈”刷屏。这是一份特殊的通告,同时也是一份特殊的召集令。

一时之间,泰顺县筱村镇、三魁镇等地文物工作者、文保员、非遗传承人和村民不约而同向受灾廊桥所在地集结。一场大搜集行动随后全面铺开,被冲毁的廊桥木构件有的冲到了山弯溪谷,有的冲到下游水库,村民们沿溪而下找寻,凭借经验,找来绳子、柴刀,密切注视溪流上的漂浮物,特别是上游漂下的大木件,不放过任何一块碎木料。

木构件找寻是廊桥修旧如旧的关键,特别是听说政府开始收集木构件后,筱村镇、三魁镇两地的村民们更是主动把千辛万苦找寻到的“国宝”木料送了过去,肩扛车拉,有的甚至步行数十里山路。人心齐,泰山移。在文物工作者、文保员、传承人、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3座廊桥被冲垮的第二天下午,大部分构件就被找了回来。放置木构件需要场地,不少村民主动腾出自家院落,为木构件晾晒提供场地。廊桥修复过程中,周边村民自发组织成立“护桥队”,时常到现场帮工、巡视、监督、检查,确保施工顺利安全。三魁镇薛宅村的村民还自发成立廊桥修复监督小组,为廊桥修复出谋划策。

泰顺廊桥受灾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泰商发展联合会、全国泰商企业家联谊会、温州侨爱廊桥基金会、谢灵运研究会、善德爱心慈善基金等民间组织纷纷发出倡议、伸出援手,积极开展献爱心募捐和捐赠活动,合计认捐到位607.69万元,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

助力修复  各级文物部门鼎力支持

如果说社会各界有心人的爱心助力为廊桥的修复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的话,那么国家、省、市文物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为廊桥的早日修复、全力推进起了决定性作用。

廊桥受灾后,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要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尽快修复。国家和浙江省文物部门、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率各级文物、非遗专家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指导廊桥抢修工作。温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赶赴泰顺现场察看和指导救灾。泰顺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廊桥修复工程领导小组及5个工作组,全力推进受灾廊桥修复工作。

被冲毁的廊桥属于国家级文保单位,要修复,必须要得到严格审批才可以进行,一道道手续报批上去,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此时,各级文物部门层层支持修复工作,为廊桥修复审批开辟了“绿色通道”,国家文物局将工程技术方案审批权限下放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将施工图核准权限下放给温州市文广新局(文物局)。同时,省文物局专门成立了专家指导组,加强技术指导和审批对接。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专门成立方案编制工作组,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项方案编制工作,并全程参与修复技术指导。

各个审批部门的审批权限下放,最终促使了修复工作的迅速展开,并为早日完成修复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修旧如旧  确保廊桥“本色依旧”

廊桥是古代建筑技艺中的独特载体,工艺十分繁杂,修复难度远高于一般房屋建筑,甚至要比新建一座廊桥大得多。自2008年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泰顺县政府就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法》《传承人、传承基地评定办法》等文件,鼓励民间采用传统营造技艺造桥,扶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收徒授艺,并通过建桥的方式开展传习活动,使该项目传承人呈梯队持续扩展。截至目前,木拱桥营造技艺的团队有4个,国家级传承人1位,省级传承人2位,市级传承人4位,县级传承人6位,从事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艺人16位。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要求,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人作为修复工程的骨干技术力量,挑选熟练、系统掌握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团队。县内3支技艺精湛的木拱桥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团队“一对一”主持廊桥修复工作。其中,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郑昌贵主持薛宅桥修复工程,曾家快主持文兴桥修复,文重桥则由赖永斌主持。

泰顺县致力于把此次廊桥修复做成文物保护与非遗传承完美结合的经典案例。此次修复的3座廊桥文物部门给出的一个标准就是,科学有序推进廊桥修复,必须要让“修旧如旧”理念贯穿始终。

修复工作开展后,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要求,省市县组成廊桥修复专家指导组,根据修复工作节点,做到专家每周进驻现场指导。在前期木构件“归位”基础上,按照文物修复要求,采用“专家组+图纸数据+现场构件+传承人经验”的方式,有效兼顾了传承人修桥技艺与专家组文物修复理念一致性,并做到每一根木构件施工前有方案登记,施工过程有图片,安装归位后有位置记录。

在3座廊桥的修复中,技术研究始终贯穿了整个过程。由于木拱廊桥是一种特殊形制的文物,修复工作既要确保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又要确保桥本体的结构承受力,技术专家与传承人们坚持“质量第一、科学施工”原则,构件施工前先做小样测试,通过专家确认后再精准制作,确保修复工作的可逆性,一旦出现误差,及时修正调整。整个修复过程,全程做好文字记载、资料收集、图片拍摄、摄像记录等工作,确保廊桥修复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加强保护  廊桥装上“千里眼”

修复完成的3座廊桥长廊里,相隔不远都配备有一个灭火器,同时在廊桥构造关键部位还安装上了摄像头,桥内的景物都被纳入了摄像头的监控范围内。

此次修复,在充分尊重原材料、原工艺基础上,还适当采用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对桥台内部予以补强加固,特别是对桥台施工,采用毛石砼的方式,加强桥台抗洪水冲刷能力,在牛头梁、三节苗等部位安装感应器,实时监控拱架受力情况,全面提高廊桥防洪抗灾强度。

其中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在修复中融入了国家试点的文保工程智能化项目,通过为分布在各处的廊桥建立高清数字视频安防系统,增设防洪、防火以及游客限流等实时预警功能,借助“科技之手”让修复好的廊桥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泰顺县文广新局局长陈体注表示,廊桥修复工作可以说“急不来、慢不得”,既要保持文物的原真性,也要确保廊桥的安全性。在此次修复工作中,专家一致建议采用现代技艺对内部予以补强加固。文物保护部门还采取了智能化保护措施,为全县19座省级文保单位以上廊桥安装了视频监控和预警设备。有了这些“千里眼”,廊桥保护工作会更加便捷和有效。

这次修复中除了廊桥本体以外,泰顺县还对廊桥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要求及实际情况,泰顺县委托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廊桥周边环境整治方案设计,委托浙江省水利设计院进行廊桥防洪减灾工程方案设计。组织有关乡镇和部门,对廊桥周边环境和上下游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确保文物本体与周边景观风貌相协调,全面提升廊桥安全防护水平。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陈海平、苏康宝,2017-12-27)

 

浙江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保护之路

20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五)原本是中秋佳节阖家欢庆的一天,受第14号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南部的小山城——泰顺县内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县内三魁、筱村、泗溪、雅阳等地降水强度远超历史极值,不到半小时,薛宅桥、文重桥、文兴桥3座国保廊桥相继被冲垮,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溪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庆桥及北涧桥构件不同程度受损。当地文化部门第一时间发布了紧急收集廊桥木构件的消息,各大媒体网络传播,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保护之路自此铺开。在省、市、县三级文化部门、相关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团队、社会志愿者及当地群众的共同行动下,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保护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应对及时、行动迅速,迈出救灾抢险第一步

及时启动预案,积极组织抢险。“莫兰蒂”来临之际,泰顺县文广新局按照工作部署,启动了文物安全应急预案,及时落实防御措施,成立文物安全应急指挥部,以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各乡镇、各文保点实时联系,时刻掌握文物受灾情况。在接到廊桥受灾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廊桥安全应急预案,成立3个抢救工作组。被阻道路疏通后,3个抢救工作组按照既定部署,第一时间分别赶赴廊桥受灾一线处置灾情,积极参与救援、指导抢救工作。

迅速行动,加强应急保护。根据当时天气情况和省市文物部门要求,组织人员赶赴相关廊桥,同乡镇干部和村居干部、群众及文保员,用沙袋、条石等重物实施加重,牵拉钢丝索进行加固,在廊桥上游疏通河道分流,同时联合下游水库进行泄洪等,全力做好廊桥安全防范和防护工作。

积极宣传,全力收集廊桥木构件。9月15日13时30分,第三座国保单位文兴桥被冲垮。当日14时,泰顺县文化部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社会发布了《关于收集被毁廊桥木构件的紧急通告》,呼吁广大干部群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收集和保管被冲垮的廊桥木构件,并与珊溪水库管理部门联系,动员全县力量全力开展被毁廊桥木构件的搜寻工作。

多方重视、积极指导,稳扎修复保护基石

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保护工作,离不开各级领导、专家的重视和支持。灾情发生后,省市文化和文物部门领导第一时间深入泰顺廊桥受灾现场,实地了解文物受灾情况,指导开展廊桥抢修工作。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局和温州市文广新局分别下发了《关于做好台风“莫兰蒂”风险防范和灾后重建相关工作的紧急通知》。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温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张纯芳等带领专家组多次到达现场,就廊桥灾后抢修及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和要求。9月16日,温州市文广新局分管非遗保护、文物保护的副局长李震率队到达现场;9月17日上午,柳河率浙江省古建筑院院长黄滋等专家,在张纯芳、李震陪同下,实地查勘国保廊桥受灾情况,指导文物灾后抢修工作。此外,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及有关专家再赴泰顺,与当地非遗保护中心、传承人讨论廊桥抢救中相关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浙江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上报后,国家文物局已先期安排100万元的廊桥抢修经费。

泰顺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亲自部署指挥文物防洪抢险工作,关心廊桥受灾情况,明确表态要积极争取和推进廊桥抢修工作。

社会参与、全民支持,助力廊桥灾后修复保护

泰顺县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历代勤劳智慧的山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木拱廊桥既变溪涧为通途,又可供人们乘凉歇息、躲避风雨、观光游览。桥屋置神龛可供人们祭祀,表达了建桥者和民众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朴素愿望,因此廊桥是当地民众信仰、精神的寄托,也是造桥技艺得以延续的源泉。台风影响期间,国保廊桥被冲垮塌,让当地群众痛惜,修复廊桥成了泰顺人民的殷切愿望。于是,当地群众自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及时报告文物受灾情况,转发官方发布的信息,让更多群众知情并参与。在筱村镇和三魁镇,干部群众积极参加廊桥木构件收集,成效显著,降低了相关廊桥的损失。

此外,社会各界人士心系灾区、情系廊桥,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纷纷开展了献爱心募捐活动。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泰顺县廊桥文化学会等民间组织发出廊桥抢修捐款的倡议,积极为廊桥抢修奔走呼吁、献策献力。

活态传承、科学修复,国保廊桥修旧如旧

在廊桥抢救保护过程中,传统营造技艺非遗保护机构、相关技艺传承人、非遗保护队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浙江省非遗保护成果的一个重要缩影。从廊桥木构件的打捞、收集、整理工作开始,曾家快、郑昌贵、赖永斌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便参与其中,传承人及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10多年来,泰顺县培养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 市、县级传承人4人,还成立了包括16名民间艺人在内的4支廊桥修建团队,近年来已新建18座木拱廊桥,廊桥营造队伍较为成熟。国家文物局已同意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团队作为本次廊桥修复的重要技术骨干。

技术支持方面,被冲垮塌的3座廊桥的“四有档案”齐全,还有大量的视频、廊桥木构件图片等电子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廊桥抢修方案进行设计,为工程实施提供专业支持,选派国家级、省级专家指导工作,加快廊桥修复保护进程。10月底,浙江省古建筑院结构专家、省第七地质大队勘测专家进驻泰顺,与当地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一起开展廊桥木构件、石构件“归位”测绘,桥木甄别以及桥墩、桥基地质勘探及评估等工作,持续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精确勘探,为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叶碧霄、季海波)

【数据分析】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文物、建筑群、遗址、典籍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还有口头文字、传统艺术、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刻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对其实施适当的保护和修复是十分必要。特别是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破坏行为造成的文化遗产的破坏,以及在这些遗产被破坏之后,人们的修复和重建活动,越来越引起文化遗产保护界的重视。

对于修复和重建的概念,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对这两个概念做了表述:修复是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的工作,修复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将找到的原物碎片进行修复,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必须与该建筑的构成有所区别,并且必须要有现代标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修复之前及之后必须对古迹进行考古及历史研究。而重建则是指原有建筑已毁,且全部或绝大部分构件已不存在,无法实施修复措施,采取同样的式样,在原来所在地点进行的重新建造活动。基于这样的前提,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所涉及的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或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破坏后的文物抢救,在多数情况下应当属于修复,而非重建。本案例讲述的浙江泰顺廊桥灾后修复保护之路,则属于典型的文物建筑修复活动。

关于文物建筑修复过程中,主要把握几点原则:

介入的最小化原则——“修旧如旧”

“修旧如旧”即为尽可能利用原物,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建筑原存部分,尽量避免添加和拆除。在古建筑中残存的构件能修补用的都要加以修补再用回去。如果是必须替换部分,则采用同时代其他建筑上拆除下来的旧料,保持品格和个性。

科学的修复方法动态地主动地加以保护

文物保护是坚持尊重文物本身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集合科学求实的精神以及历史求证的慎重,来诊断文物破坏程度、预防藏品劣化、修复并稳定文物现状。文物保护工作是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了解文物本身的组成、结构和工艺,在考古和艺术学的指导下,采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通过直接对文物进行触动或改变环境,恢复文物的原貌、延长文物寿命的技术科学。文物修复从手段来讲,为了保有历史价值又有历史感,科学技术为历史复原提供手段支撑,使工作对象既保持原真性、又健康安全长久且具有统一协调观感。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