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全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迈向新时代
2016年10月17日
全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迈向新时代
全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迈向新时代

【热点回顾】

湖南凤凰县“全域旅游”解好三道题 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今年1月至6月,湖南凤凰县累计接待游客644.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3.55亿元,同比增长12.11%和11.45%,文化旅游持续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除了旅游人数的增长,近期,凤凰县又先后与多家大型文化旅游产业企业签署《凤凰县全域旅游及体育项目投资运营合作框架协议》、《凤凰县西线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凤凰县旅游投资战略合作协议》,为当地旅游引进近百亿资本。

因有中国最美小城--凤凰古城而备受关注的凤凰县,面对“全域旅游”的新机遇与新要求,已经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迈开了先行先试的步伐。

“全域旅游”解好三道题

“我们理解的‘全域旅游’,就是让所有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甚至生活习惯都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旅游,绝大部分百姓都直接或间接从旅游中获得收益。”凤凰县委副书记、县长赵海峰说。

在湘西州旅游发展大会上,凤凰县委书记颜长文表示,按照“全景式打造、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区域管理”的思路,凤凰将举全县之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产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获得“一产乘二产乘三产”的乘法综合放大效益,使旅游全域化发展带动脱贫、带动发展,实现富民强县。

2001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凤凰县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年发展旅游的基础,不断稳定增长的固定游客,是我们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优势。”在凤凰工作5年,赵海峰对凤凰旅游有深入思考,更有深厚感情。他认为,一批散落、掩映在自然山水和民族风情中的传统村落,都是凤凰面对“全域旅游”的巨大优势资源。

有基础、有资源,凤凰“全域旅游”怎么走?“其实就是解好三道题,即:怎么干?谁来干?干好怎么分配?”赵海峰说,这需要解放思想、创新体质、解决规划。

去年以来,凤凰县投入1000万元,启动“多规合一”工作,以旅游规划为主导,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所有规划合成一套整体规划,在规划中统筹,实现用一张蓝图指明方向、管控到底,达到各行各业都系统服务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

社会资本捅破资金“瓶颈”

通常而言,资金短缺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面对此“瓶颈”,凤凰县组建投资公司,把原铭城公司升级组建成为凤凰旅游投资公司,瞄准上市目标,争取年内归集资产100亿元以上,发行旅游债券20亿元以上,与社会资本及金融资金共同设立凤凰旅游发展股权基金,争取初始规模30亿元以上,吸引社会资本注入。

对外,该县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全力对接首创、湖湘商贸、重庆财信、中铁二十五局等战略合作伙伴,抓紧机遇实施PPP、基金融资、股份合作、企业债券等现代融资模式,争取实现引资300亿元以上,推进旅游基础设施、高端服务设施、精品旅游项目建设。

同时,凤凰县还致力用活、用好金融政策,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接合作,力争“全域旅游”专项贷款突破100亿元。

利益分配,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赵海峰认为,分配的重点与难点,其实在投资人、政府与原住民之间。经过不断探索学习,凤凰县基本告别了以往租赁或买断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股份制。“资源拥有者也就是原住民用资源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政府负责水、电、路、信号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投资人负责产品、业态的打造和具体的经营服务。”

“这其实是一个建规矩、立制度的过程,有了规范制度的保障,各司其职,各取所得,产业才能健康顺利发展。”赵海峰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好了“怎么干,谁来干,干好怎么分配”这三道题,就为凤凰县“全域旅游”发展搭建好了思想与制度的保障。

平衡优势短板转型升级

旅游产品严重不足;旅行社、导游、运输车队短缺;高端酒店、停车位、游客服务中心等接待能力不够;软服务缺失……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凤凰“全域旅游”发展的突出问题。

凤凰县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迫在眉睫。县委书记颜长文表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全域化景观体系和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成为凤凰县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为此,凤凰县在已有三个互通的基础上,年内开工建设凤大高速南长城互通和张吉怀高铁,加快遵义至吉首国道、千工坪至贵州云场坪、高铁站至游客服务中心快车道建设,支持铜仁凤凰机场延长跑道800米并建设国际航站楼,在长潭岗东侧选址建设通勤机场,加快建设直升飞机起降网。

同步进行的是加快景区通畅路网建设。凤凰县还规划建设一条全长92.9公里,宽度3至4米的“慢游”绿道。全程分为俯瞰古城、水韵田园、观山秀水、苗乡风情四个主题段,初步设计有驿站16个,休息点19个,计划总投资10亿元,并加快环古城观光轻轨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

“‘快进慢游’,就要求游客所到之处有景观可看可游,也就是建设一个全域化的景观体系。”颜长文说,凤凰将以古城为核心,沿沱江上下游延伸、向南华山拓展、向乡村游扩展的思路,充分发掘利用全县域内的优质资源,重点打造古城核心景区、国际休闲度假区和乡村游线路。

根据规划,凤凰县还将打造十里沱江风光带,加快古城景区扩容提质;建设一批度假山庄、康养休闲和民宿酒店项目,推进城市新区、旅游服务区、乡村游体验一体化建设;依托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先行抓好全域生态、民族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及大地景观和林相改造。

“‘全域旅游’提出新要求,曾经的观光游逐步向休闲体验游转变,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也成为必不可少。”颜长文透露,10年左右时间,凤凰县将建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

(以上来源:中新网湘西 彭宁 龙文玉 麻正规 2016-08-05)

宁乡打造升级版全域旅游

在关山古镇,穿越到三国,感受关公战长沙的雄壮,领略美丽乡村的魅力;在密印禅寺,听禅诵经,在悠悠茶香中领略悠久的农禅文化;在炭河古城,感叹四羊方尊出土的神奇,并与“青羊公主”会一次面;泛舟青羊湖,湖光山色美景扑面而来,不禁诗兴大发:一夜山中客,青羊夜下窗。邻湖斟美酒,何处不他乡……

长沙向西1小时,这里就是宁乡。7月底的一个周末,王跃文等湖南省内一批著名作家、诗人来到这片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从宁乡县城出发,到关山、千佛洞、炭河古城等景区,一路美景,犹如穿行画中,感受这个正在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升级版“传奇之地,宁静之乡”。

稻花香里说丰年

从踏上宁乡的那一刻起,每走一步皆是风景,每个转角,都有不同的感受。诗人一行首站,便是位于宁乡县双江口镇的“稻花香里”农耕乐趣园,这是以传统农业“五谷丰”衍生出绚烂明丽的五彩小镇,这是一个集农耕展示、农耕文化、农耕竞技、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项目。

从去年8月份启动建设,目前基本完成。诗人一行体验了稻作文化长廊,而后登上了“斗笠塔”,俯瞰整个农耕乐趣园:大片大片绿色的稻田里,坐落着彩色的房屋和吱扭吱扭的水车,随处可见老农在田里劳作,格桑花在地里随风摇曳。王跃文感叹:自己的老家在溆浦,看到这些插秧的场景,顿时有一种亲切感。

关山古镇:一场时空的穿越

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东汉末年,刘备将取荆州南四郡,派大将关羽攻打长沙郡,大战黄忠,史称“关公战长沙”。刚下高速公路,便远远望到关羽的雕像高耸在城门前,顿感威严。

关山,因关羽战长沙时在此屯兵而得名。漫步在古镇里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古香古色的三国建筑以及威武逼真的人物铜塑,置身其中,仿佛一场时空穿越,回到那“煮酒论英雄”的枭雄时代。路边,居民摆出几张小木桌、方凳,售卖当地特色美食。这些与古镇的古色古韵融为一体的关山人,也能随口跟游客讲一段关公战长沙的历史。

千佛洞:感受冰火两重天

夏日的长沙,犹如蒸笼般的燥热。乘船进入千佛洞,光线骤然昏暗,温度也明显下降。洞内靠微弱的灯光照明,两船相遇需靠吆喝提醒。相比洞外的炎炎烈日,洞内如“天然空调房”,体验了一回“冰火两重天”的清爽。

千佛洞洞内地貌复杂,洞谷幽深,曲回迂折,乳石林立,千姿百态。大的洞可容纳数千人,狭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我虽看过不少风光独特的溶洞,但像千佛洞这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洞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是一个神奇、充分彰显宁乡佛教文化的溶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省诗歌学会会长梁尔源说。

青羊湖:湖光山色中吟诗作对

夕阳下,勤奋的农家人,正在忙碌地收割着田地里的庄稼,斜阳将身影拉得老长,也成了一道风景。瞬间,一汪看不到尽头的湖水,出现在眼前。清风徐来,一湖秀水泛着粼粼波光,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这里,就是青羊湖。

青羊湖原名黄材水库,建于1958年,汇流面积235平方公里,库区面积1.2万亩,库容1.5亿立方米。清晨早起,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明镜,湖中碧波荡漾,风光旖旎。伫立舟头,极目远眺,碧波万顷,四面青山环绕,青翠葱茏,让人流连忘返。傍晚时分,一行人泛舟湖面,一望无际的湖光山色,让人诗兴大发,吟诗作对不再是古时的畅想。

密印寺:礼佛听禅感受宁静

“湖南佛寺,沩山最著。盖地幽而不僻,去使府近而无都会之嚣。”诗人一行向沩山进发。位于沩山的密印寺,建成于唐大中三年(849),由大唐禅师灵佑创建,经相国裴休奏请,宣宗皇帝李忱敕封“密印禅寺”。宋神宗赵顼又御赐“报恩寺”匾额。密印寺山门横匾“般若道场”,刻有对联“法雨来衡岳,宗风启仰山”。

诗人一行先后到达同庆寺、高氏宗祠、密印禅寺,开启沩山礼佛之旅。在密印寺听贤心法师讲禅诵经,在悠悠茶香中领略沩山历史悠久的农禅文化,从深厚的佛教文化中获得人生顿悟,即使在酷暑难耐的盛夏,内心也得以宁静。

宁静之乡,触目皆风景

宁乡,在这2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处遗存,每一件文物,都有一串古老的故事。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强县,宁乡自去年开始已开启全域旅游的全新时代。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青铜文化、温泉文化、红色文化为宁乡旅游建设提供了基础。此外,宁乡历史悠久的禅宗文化、风光奇特的生态环境也是宁乡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当前,宁乡积极贯彻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和省委、省政府“旅游强省”战略部署,推动实力园区、新型城镇、美丽乡村“三大建设”全面展开,努力打造“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品质旅游市场。

“传奇之地,宁静之乡!有底蕴有文化才有传奇,有向往有自由才能成就宁静。”长沙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唐樱如此描述宁乡之行的感受。

炭河里古城:西周文化国庆揭开面纱

炭河里遗址位于黄材镇沩水河流和它的支流塅溪河的交汇处。从宁乡去沩山,这里是必经之地。如今的道路两旁,高大的银杏树,已经逐渐成林,车行其中,犹如画中穿行。

炭河里遗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西周城址,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却陆续惊现了大铜烧、人面纹方鼎、提梁卣等大批国宝。在距离不远的月山转耳仓还出土了享誉海内外的四羊方尊。炭河里王宫杰出的女性首领青羊公主沉睡于此,相比震惊世界的长沙国辛追夫人,这位公主的历史还早1000多年。炭河里遗址于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炭河古城,超过三千岁,是湖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也是唯一的西周古城。

这里之所以叫炭河里,是因为从黄材镇沿沩江逆行2.5公里,一条小河自北向南注入沩江,两河汇流处形成了一个三角洲。旧时黄材是沩江上游的货物集散地,在陆运不发达的古代,这里主要靠水运。沩山、祖塔、月山、崔坪等山区盛产竹木,当然也出产木炭。木炭出山后,就在这里下排或者集中出售,久而久之,这里便被叫成了“炭河里”。

如今,正在建设中的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宁乡第一个“国字号”文化产业工程。预计在今年国庆期间,这个拥有西周王宫、西周作坊、西周渔猎、青羊古镇、青羊人家的宏大建筑群将揭开神秘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届时,宋城·宁乡炭河里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也将精彩亮相,深度挖掘西周文化、青铜文化等长沙宁乡文化元素,结合世界最先进的舞台机械、舞台科技、舞台创意,打造世界水平、宋城品质的大型演出;以宋城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丰富的项目运作经验,必将全面助力宁乡乃至长沙进行文化产业升级,打造成长沙文化的烫金名片。

(以上来源:潇湘晨报 邓蓉 2016-08-05)

陕南以“全域旅游”和“旅游+”为抓手 做大做强旅游经济

今年上半年,陕南三市旅游业收入增速非常之快,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陕南人文生态资源丰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形成共识。来陕南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促进了陕南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上半年,汉中诸葛古镇开园,为汉中油菜花节这一传统节庆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汉中市的支柱性产业。为此,汉中把全市2.7万平方公里当做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打造全域旅游、全业旅游、全季旅游三个升级版,叫响叫亮“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

商洛市把旅游作为改善消费品供给的主攻方向,坚持以精品景区、文化旅游名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以秦岭生态旅游节为载体,着力提升“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安康市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

今年上半年,汉中市接待游客2158万人次,同比增长11.9%,旅游总收入达108.39亿元,同比增长13.9%;安康市接待游客1845.15万人次,增长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7.37亿元,增长18.5%;商洛市接待旅游人数1861.21万人,增长11.3%,旅游收入99.57亿元,增长14.9%。

陕南三市在2015年共接待游客912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和16.8%。“十三五”期间,陕南以“全域旅游”和“旅游+”为抓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正在为我省实现追赶超越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按照规划,陕南旅游产业到2020年将实现“四个翻番”,即:接待境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旅游投资总额、旅游就业总量比2015年翻一番。

围绕“十三五”建设“全景陕南”的目标,坚持陕南旅游发展“一盘棋”,立足把陕南打造成一个大景区,加快构建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增强陕西旅游产品的国内竞争力。大力培育健康养生、休闲养老、电商、网购等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

(以上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 2016-08-05)

【数据分析】

湖南凤凰县、宁乡县、陕南三市纷纷打造全域旅游,做强旅游经济,对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地域发展全域旅游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全域旅游所追求的,不再停留在旅游人次的增长上,而是旅游质量的提升,追求的是旅游对人们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追求的是旅游在人们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因此,全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相关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应当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湖南凤凰县在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在交通建设和管理方面,不仅加快建设高铁、快车、机场等基础交通设施建设,还加快景区通畅路网建设,建设景区“漫游”绿道等。同时建设全域化的景观体系,以古城为核心,沿沱江上下游延伸、向南华山拓展、向乡村游扩展的思路,充分发掘利用全县域内的优质资源,重点打造古城核心景区、国际休闲度假区和乡村游线路。全域旅游提出新要求,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成为必不可少。除此之外,应当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湖南宁乡县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陕南汉中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商洛通过旅游+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发挥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推进全域旅游应当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各地方应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应当避免出现景点景区同质化的现象。宁乡县在因地制宜打造全域旅游方面可以说做的非常好,双江口镇主推“稻花香里”农耕乐园,关山古镇以“关公战长沙”为特色,同时链接千佛洞、青羊湖、密印寺、炭河里古城,打造成长沙旅游文化的绝佳名片。因此,推进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因地制宜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既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创建标准,更要鼓励各地的首创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千域一样的呆滞状况,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