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科技支撑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跨越式发展
2016年10月12日
科技支撑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跨越式发展
科技支撑西藏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跨越式发展

【热点回放】

西藏博物馆万余件文物有了“身份证”   

1月7日在西藏博物馆的瓷器建档室内,措吉美朵和几位同事手持软尺,在一排瓷器面前忙碌着,一旁不时有人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数据,该馆文物建档工作有序地进行着。目前,万余件文物已经建档,有了“身份证”。   

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开馆,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分展馆区和库区两个部分,至今馆藏品已达52万余件。   

据该馆保管部副主任巴桑潘多7日介绍,西藏博物馆开馆初期,文物建档工作基础较为薄弱,除了简单的文物目录外,缺乏完整的、符合现代馆藏文物管理要求的详细档案,给文物普查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   

为此,该馆2013年启动文物建档工作。为了规范藏品档案的填写,建档工作之前,该馆制定了文物编号格式及登记要求、登记条目、描述规范,同时,又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全国文物普查登记表的内容,对档案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据巴桑潘多介绍,对于建档的文物,工作人员将根据规范录入文物的名称、年代、来源、完残程度、外观尺寸等14项内容,并根据文物的分类进行拍照和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一样,每个建档的文物都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   

对于唐卡类的文物,巴桑潘多表示,当出现鉴定流派、判断年代或者人物身份的辨识困难时,该部门会批量安排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门座谈,对这些唐卡一一辨识,保证建档内容的权威性。   

另外,在文物建档工作中,为了不破坏唐卡类文物的外观和画心,工作人员专门手工制作了棉布条,“将每幅唐卡的编号写在布条上,再用针线将布条缝在唐卡的边角上,这样既方便查找,也不损伤唐卡本身。”唐卡建档工作室工作人员京红说。   

巴桑潘多告诉记者,西藏博物馆开展文物建档工作,不仅完善了馆藏文物的身份信息,也为下一次的文物普查建立了基础档案。   

目前,西藏博物馆馆藏佛像、衣服类以及丝织品类文物的建档工作已经完成,法器、唐卡、瓷器的建档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西藏博物馆已经有万余件馆藏文物完成了文物建档的工作。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2016年01月07日)

西藏博物馆:展示西藏建设成就的窗口   

在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东门对面,矗立着西藏有史以来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博物馆——西藏博物馆。199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西藏博物馆落成开馆。它占地面积5395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490平方米。   

近日,记者来到西藏博物馆。只见富有藏式风格的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古朴典雅,既体现实用功能和艺术神韵,又有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博物馆内外,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流连于各个展厅,欣赏着西藏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正在举行的《山西古代文化展》、《茶马古道》等临时展览,也让游客们有了更多的收获……   

8个基本陈列免费开放   

据西藏博物馆副馆长达珍介绍,西藏自治区文物工作已有半个多世纪的传承,上世纪60年代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这是全区首家专门文物管理机构,兼具行政管理和业务开展的双重职能,办公地点设在罗布林卡内。”达珍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被调整为自治区文物局、布达拉宫管理处、罗布林卡管理处和西藏博物馆四家单位,西藏博物馆由此诞生。   

1994年7月,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西藏博物馆建设被作为重点社会发展工程,由国家直接投资1亿元兴建,主体建筑分展馆区和库区两个部分。西藏博物馆为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2009年对游客免费开放。   

“如今的西藏博物馆,已成为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和教育中心,是展示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人民了解西藏、认识西藏的良好平台。”达珍说,西藏博物馆现有8个基本陈列,包括“史前馆”“历史馆”、“文化艺术馆”、“唐卡馆”、“佛像馆”等。此外,西藏博物馆每年还推出10个左右的各类临时展览,并参与组织众多的国内外西藏文物精品展。   

据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十三五”时期,国家将投入不少于20亿元人民币,用于西藏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其中,就包括了西藏博物馆在内的9个博物馆的新建和提升改造。“西藏博物馆新址位于拉萨河南岸的次角林村,那里现在是拉萨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距文成公主实景演出地很近。”达珍说。   

众多馆藏见证汉藏团结   

走进位于博物馆二层的展厅,左侧即为《亘古探幽——史前文化展》,介绍了西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前吐蕃时期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个粗糙的石斧、石凿,到日趋精细精美的陶器、青铜器,展现了西藏远古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繁衍的景象。其中出土的“双体陶罐”构思精妙、工艺纯熟,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西藏博物馆的图标就是双体陶罐,据考证它是祭祀时使用的,而非普通的日用品。”讲解员唐聪丽说。   

欣赏完远古西藏的变迁,便转进西藏博物馆原创展览《历史的见证——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展厅,这是去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特别推出的。围绕“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西藏博物馆遴选出珍藏的、体现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的封诰、法旨、印章、书画、执照、令牌、匾额、礼品、文档等200余件文物,揭示了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行使主权管辖的史实。   

此外,基本陈列中还包括《静苑胜莲——西藏博物馆馆藏度母唐卡展》《元明清玉器专题展》等,展出的数百件精品文物,从西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民俗等方面,直观地展现藏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二十一度母像是由钦孜画派创作的,该画派始创于17世纪晚期,擅长使用对比色绘出愤怒像,但这次在普查建档时发现这些度母像却是寂静像,非常难能可贵。”达珍表示,藏族群众一直有度母信仰,这套神态各异、亮度鲜明的二十一度母像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位于三楼的临时展厅内,由山西博物院和西藏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山西古代文化展》,一楼展厅举办的由西藏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甘肃博物馆等八省区主办的《茶马古道》展,同样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展厅中,不仅有马驮茶叶、盐巴行走的塑像,还有视频影像资料的讲解。“看过展览,才更好地理解了汉藏团结犹如茶与盐巴。”正在参观的阿旺次仁说。   

重视文物保护修复研究   

2014年10月,在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在西藏博物馆挂牌成立。在唐卡室,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对残损唐卡的质地、年代进行甄别,并对外围的绸缎采取置换措施。“我们将努力把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为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全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正在这里工作的国家文物局援藏干部高峰信心十足地说。   

对文物藏品的研究是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文物价值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据达珍介绍,十余年来,西藏博物馆在西藏史前文化、藏族史、民风民俗等领域的研究以及古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翻译、编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完成了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   

西藏博物馆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并制定了考核制度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确定了馆级课题20余项,并多次配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大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在2009年举办的“当代博物馆展望——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学术会议上,西藏博物馆馆员撰写的《达拉岗寺考古发掘报告》、《论藏族民居装饰的嬗变》等百余篇论文,在国内考古和文博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藏博物馆还主编和参与编辑、出版了《西藏博物馆》、《西藏博物馆馆藏元明清玉器精品》、《金色宝藏》、《雪域瑰宝》等大型画册,整理出藏文古籍《旁塘目录》,出版了《西藏陶质建筑饰品发展史研究》、《二十一度母图录》等。2013年,还创办了馆刊,每年出版两期,其承办的《西藏文物》季刊也按期编印。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8-22,韩俊杰)

西藏博物馆 科技助推文物保护   

西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文物则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载体。作为民族文化文物资源大区,西藏存留着丰富而浩瀚的历史文化遗物,在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着贝叶经、藏文大藏经等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蜚声海内外的壁画、唐卡和藏传佛教造像,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以及精美独特的民间工艺品。   

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综合性国家一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于1999年建成并开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套。长期以来,西藏博物馆面临着与其他博物馆同样的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保存状况不可避免出现恶化。近年来,西藏博物馆借助科技力量,有效地扭转了馆藏文物保护状况恶化的趋势,也成为西藏地区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中坚力量。   

早在2001年,西藏博物馆成立了西藏第一座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针对馆藏文物进行去锈、消杀、裱糊等科技保护工作,随后增设了唐卡保护工作室,专门对残损唐卡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对馆藏品进行日常保护的同时,组织科保人员采用传统的防虫方式,使用藏香、藏香粉、花椒等开展了实验性保护工作。   

2014年10月,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资深文物科技保护专家,就西藏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进行专门研讨。会后,在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的支持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正式在西藏博物馆挂牌成立。   

“为加大西藏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更好地发挥文物的历史作用,国家于2014年下拨资金1480万元,由上海博物馆等6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帮扶,建设了西藏博物馆珍贵文物预防性保护专项(一期)。2015年底,项目一期完成施工建设和初验,现已正式投入使用。”西藏博物馆副馆长达珍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的建立,为西藏博物馆科技保护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工作站现设有唐卡保护工作室、博物馆监测平台、仪器室、环境保护室、前处理室、材料室、金属保护工作室、X光探伤室8个科室。   

7月25日,记者来到“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采访时,西藏博物馆副研究员京红正在和她的同事们商量如何对一幅唐卡进行修复。这幅清朝时期的唐卡画心保存状况还算不错,可是装裱却已破损严重。京红先是用专门的放大镜仔细观察唐卡装裱破损处,又取出颜色相近、材质相同的布料在破损处仔细比量,不时与旁边同事小声商量。   

“这个放大镜可以把唐卡的局部放大到60倍,能很清晰地分辨布料的经线、纬线、材质等,从而为我们下一步的修复奠定基础。”京红告诉记者。从西藏博物馆建馆之初就开始从事唐卡研究的京红,借助科技的力量,工作起来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希望将唐卡保护工作室打造成为南亚知名、国内一流的唐卡保护修复基地,为全区乃至全国的唐卡保护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建立一整套符合西藏地区唐卡保护修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达珍告诉记者,西藏是唐卡的故乡,唐卡的保有量居全国之首,绝大部分唐卡画系画派的传承人及基地均在西藏,传世种类丰富的唐卡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大量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保护、修复和规范、标准的要求。   

为了使唐卡在保护修复过程中有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西藏博物馆通过激光拉曼、X光衍射仪、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先进设备对部分矿物颜料进行了分析检测,获得文物相关数据。“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与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通过现代手段建立相关数据库,详尽掌握矿物颜料的成分、结构、产地以及丝织品类的组织、类别等。”达珍说。   

西藏博物馆先后派出人员到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遗产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单位参加文物保护修复专业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抢救性保护修复了数十件唐卡、服饰、丝织品文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西藏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献5000余册(函)。贝叶经、桦树皮经书、蓝靛纸经书、金汁经书、珊瑚粉经书珍贵异常。其中,狼毒草是构成古籍文献的重要材料,又与内地古籍文献存在巨大差异性。“目前,我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准备合作开展相关保护修复,从事前期数据采集、检测分析、方案编制等工作。”达珍告诉记者,此外,西藏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达4000余件套,造型精美、工艺绝伦。“我们将通过保护修复工作,运用X光探伤机、电子胶片扫描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并与相关院校、文博单位合作,分析其成分、工艺及流派,为唐卡的造像风格、创作年代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她说。

为掌握文物藏品保存环境的PH值、光照度、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情况,西藏博物馆建立了一整套无线监测设备(博物馆监测平台),相关业务人员可及时了解藏品所处环境的情况,为保管、保护提供实时的科学数据。目前,在已配备监测站网络系统、无线传感监测系统、实验室检测分析与环境调控系统、环境监测与调控耗材等硬件的基础上,区域环境监测中心也已建立,为西藏全区文物藏品储存环境提供实时的科学依据和建议。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藏民的生活习惯,皮、毛、纺织类物品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馆藏的衣物、卡垫、马鞍,相应的虫害、霉变等情况随之而来。我们将在建立库房、展厅熏蒸、消杀常态化的机制下,购置熏蒸设备,对进出库房、展厅的藏品进行科学灭虫害,以利于文物藏品的保存。”达珍表示。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08-08,刘修兵)

【数据分析】

西藏博物馆作为藏区民族文化的一个集中地,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先进做法不仅为藏区文物建立了“保护伞”,同时为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示范和榜样。由以上信息报道可知,西藏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切实做到了“有计划、有保障、有方法”。

有计划。西藏博物馆在开馆初期,就意识到自身在文物建档工作的基础较为薄弱,经过精心准备和研究,西藏博物馆于2013年启动文物建档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文物建档工作,西藏博物馆在文物修复、文物保护及文物建档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成功为每一件文物编号、办理“身份证”,使文物建档工作步入正轨。

有保障。一是有技术保障:在保护修复唐卡的过程中,西藏博物馆利用激光拉曼、X光衍射仪、三维视频显微镜等先进科技设备对部分矿物颜料进行了分析检测,获得文物相关数据;二是有资金保障:国家下拨的专项资金以及在上海博物馆等6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帮扶,使得西藏博物馆建立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三是机构保障:在2001年,西藏博物馆就已针对馆藏文物有针对性地成立了西藏第一座文物科技保护实验室,并借助多种科技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之后,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需要,西藏博物馆增设了唐卡保护工作室,作为专职部门开展对残损唐卡的保护修复等工作。

有方法。对于建档的文物,工作人员将根据规范录入文物的名称、年代、来源、完残程度、外观尺寸等14项内容,并根据文物的分类进行拍照和编号,“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一样,每个建档的文物都会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另外,西藏博物馆充分利用科技方法和科学优势,将其运用到文物鉴定、保护和修复的具体工作中,提高了文物保护的质量,提升了博物馆的工作水平。 西藏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和重视程度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其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和质量的具体措施值得其他地区研讨。

西藏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素材、新领域和新视野。

博物馆作为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窗口,是民众认识地区文化和历史的便利途径。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博物馆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的支持,随着双方支持力度的不断升温,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将成为一项新的时代课题。西藏博物馆对科技的应用为我们打开了新的窗口,开拓了博物馆建设及文物保护的新阶段。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