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公司(Intel)创立于1968年,其企业文化的六项准则是:客户服务、员工满意、遵守纪律、质量至上、尝试风险和结果导向。
贯彻公司文化首先要由高层人员带头,按公司副总裁虞有澄的话来说就是:要训练出忠于公司文化的高层管理者和总经理。一些看起来不太重要的小事,如果高层管理人员不努力做好,就会影响到全体员工的执行。所以,公司的主要领导,人人倡导对事业执着进取的价值观。公司总裁巴雷特说,如果有什么关键因素指导我们如何推进企业发展的话,那么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公司文化。80年代世界上风靡“走动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强调企业家身先士卒体察下属,了解真情。又称为看得到的管理,企业主管经常走动于生产第一线,与员工见面、交谈,希望员工对他提出意见,能够认识他,甚至与他争辩是非,是一种现场的管理,作为跨国公司的总裁,每年巡视英特尔公司国内外的所有工厂已成为巴特雷的工作惯例,人们给了他一个称号,叫“环球飞行管理者”,他担任公司高层管理工作已经有15年,他的家在英特尔公司最大的制造基地菲尼克斯,而不是英特尔公司设在硅谷的总部。前总裁葛鲁夫说,巴雷特的累积飞行里程足以买下美国西部航空公司了。
巴雷特早期工作是负责英特尔公司的质量保证计划,他像侦探一样执着,像研究生一样急切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1986年,公司高层领导诺伊斯、穆尔和葛鲁夫要巴雷特搞清楚日立、NEC和东芝为什么有那么高的效率,尽管当时有很多美国人抱怨日本公司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美国倾销产品,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日本在芯片制造上的速度和质量是无与伦比的。实际上,此时的英特尔公司由于在竞争中惨遭打击,已从一度是该公司支柱产业的存储器制造领域全线撤退,解雇了将近30%的员工才使公司没有倒闭。在惨淡经营的那些日子里,巴雷特向购买芯片的大主顾们打听他们在日本供应商处参观时的见闻,他还亲自到英特尔公司自己的日本合作伙伴那里进行调查,并且研究每一条有关竞争者如何设计和管理他们业务的公开的或学术上的信息,回到公司后,从头到尾地改革了英特尔的制造流程,并且设计了种能够在所有下属工厂快速推广的新制造技术。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套准则、信仰、仪式、活动、传统习惯。加利福尼亚圣弗朗西斯科北部的硅谷因信息技术业的活跃而闻名遐迩。人们认为,对这里取得的成功而言,其流行的文化是比经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关键原因。这种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包容失败——对待破产就像对待一场过去战争的创伤;追求风险——把技术问题视为一个机会;对公司再投资——在硅谷挣的钱绝大部分都用于那里的投资;对变化充满热情——“不是我们让自己过时,就是参与竟争”;沉迷于产品的改进——对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迷恋;合作——思想是共享的;偏爱是互换的;任何人都可参与——每个人都有挣大钱的平等机会。
对英特尔公司而言,决策层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是其成功的关键。尽管世界上85%以上的个人电脑上装的都是英特尔的奔腾系列微处理器,但公司内部人人仍有一种危机感。在英特尔公司,只能完成领班交给的任务的雇员是不会有大出息的,只有善于动脑筋、总结经验和创新精神的雇员才能在英特尔立足和晋升。要创新仅仅靠8小时是远远不够的,大家都是利用工作之余看书和做试验,更新自己的知识,拿出准确的试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新见解。各级管理部门鼓励每个人献计献策。负责企业公共关系的霍华德•海伊说,如果微软、IBM等跨国公司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比英特尔好,就要努力争取战胜竞争对手。激烈的竞争导致硅谷出现两个奇特的现象:①硅谷里单身特别多,人人都非常忙碌,无暇顾及家庭。②硅谷的“星期五电子商场”周末总是顾客盈门,公司的工程师和雇员差不多周末都到那里去,主要不是去采购家用电器产品,而是了解市场动态,如自己发明的哪些产品和专利已经应用,市场上出现了哪些新产品的新技术,在自己的科研领域中有没有新的机遇等。他们也会从那里买回一些自己做试验所需要的电子元件和最新的专业出版物。因为“星期五电子商场”展品几乎一天一个样,能够最确切地反映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最新进展。
英特尔的公司文化还把求实精神和平等原则作为英特尔的科研准则。英特尔公司的创业者大多来自硅谷北端的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大学,他们在科研上的求实精神和学术上的平等原则影响着后来者。英特尔公司雇员同各级主管之间保持着经常性的交流,涉及重大问题的决策,实行“民主集中制”,先在基层征询意见,表决通过后坚决执行。每个员工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股权奖励。总裁、副总裁出差一般不坐头等舱,中午同雇员在同一个餐厅就餐,办公室的门从来不关,这样可以同雇员随时沟通,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愿望。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鼓励他们的创造性已成为英特尔吸引公司外精英的主要因素之一。
来源:《中外企业文化案例》刘光明 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