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维基百科”式的网络文化生产方式
2009年02月07日
“维基百科”式的网络文化生产方式
“维基百科”式的网络文化生产方式

网络大众文化事实上就是大众文化内容的数字化存在形态。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数字化存在形态绝不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在互联网上的简单复制或转换,它的生产应该是网络化的,符合网络本质要求的。网络文化内容的生产是“维基百科”式的生产方式。维基百科起源于一个叫做Nupedia的不成功项目。项目创始人Jimmy Wales启动了一个内容严格控制,由有博士学位的作家、编辑、评论人和翻译者等专业人士编撰的百科全书项目。很快这个项目由于经费耗尽、进展缓慢而宣告结束,只产生了几百篇文章。然后,Wales和当时的惟一雇员Sanger在2001年1月份把这些内容放到新的取名叫wikipedia的网上,号召所有的用户来参与百科全书的编撰。在颇有影响力的科技社区网站slashdot上做了宣传后,维基百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第一年创作了两万多篇英文文章,而且有了其他几种语言的版本。在随后的两年里维基百科拥有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万篇英文文章,在其成立3年后的2004年2月份,维基百科的用户创建了超过20万篇的英文文章和50万篇其他50个语种的文章。在成立5周年的时候,维基百科拥有了90多万篇英文文章,囊括了世界上200多种语言,网站访问量在2005年内翻了6倍。维基百科的产品在现实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词条已成了人类智慧的一部分。据统计,在2003年1月到2004年3月的14个月时间里,先后有72家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引用了维基百科的内容,科罗拉多的一个法院在2003年7月居然引用维基百科关于“亵渎”的文章解除了一项动议。维基百科和迄今已有240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相比较,《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了8万个条目,而维基百科在短短4年间就收录了50万个条目。在全世界有超过100万人的维基迷自愿为它添砖加瓦。

维基百科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发。它的生产过程的完全开放使任何人都可对百科全书的词条内容进行编辑修改,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为某个辞条下定义,做出自己的诠释。谁的诠释放在前或者后,全看该诠释是否为人们所认同(表现为“顶”,或者援引率等)。这样,这个辞典就至少具有了传统辞典所没有的这样两条优点:一是它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人类社会的智力资源――无论是谁,只要他有自己的见解,哪怕他在任何方面不是权威,但只要他在这个特定的辞条的诠释上术有专攻,就可以将自己的智慧表现在大众面前,这是传统的辞条编撰方式所根本不具备的;二是它是“活”的――依照人们的认同和支持度来动态地调整各种诠释的排列顺序,不会埋没任何一种真知灼见――即使人们一时“眼拙”,没有发现某一诠释的精妙之处,但假以时日,是真金总是会发光的。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发现,网络大众文化内容的生产是建立在共享、民主、大众化、互动等互联网基本精神基础上的。从亚马逊网站到新闻集团旗下的MySpace,再到全球最火的分类广告网站craigslist,这些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把商业模式建立在“用户生产内容”基础上。从博客到视频共享,这些生产工具都实现了充分的大众的可参与,驱动生产增长的动力是所有人的闲暇时间、才智和能力,将网络大众的力量叠加,就可以并且已经创造出了史无前例的生产规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把这类专属于网络的内容生产方式称为全民DIY方式。并认为DIY是大众文化崛起时代的产物,是只有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的一种内容生产方式。他举例子说,北京人都很喜欢说笑话、说段子,你也可以用网络的生产方式生产。比如先给出一个情境,你让有智慧的人去接龙,比如什么叫有面子,人说布什请你到白宫做客就是有面子,你按照这个思路往下接就行了。比如说你到了白宫做客,白宫的电话响起来了,布什冲来电者说过两个小时再打过来,这多有面子啊。有人说这不算最有面子的,最有面子的是布什总统拿起电话对你说,阁下,这是找你的电话。比这还有面子的是,你拿起电话,你说总统先生,请回避一下。这就是网络所独有的大众文化内容“维基百科”式的生产方式

来源:李春华:《大众文化与互联网》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