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升级乡村旅游,突破“景点”到“全域”
2016年07月17日
升级乡村旅游,突破“景点”到“全域”
升级乡村旅游,突破“景点”到“全域”

【热点回放】

河北王硇村:南北合璧的“太行川寨”

明永乐年间,朱棣北迁皇都,御赐探花、钦点镇京总兵王得才奉命押运皇纲从南京到北京。行至冀豫交界时,被内奸出卖,遭响马抢劫,丢失皇纲。为躲避官府追查,王得才携家眷及少数随从避入深山,在一四面环山、地形隐蔽处,劈坡造田,安家建村。据现存清代碑石记载,王硇村由此而来。

王硇村地处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现以古石楼群闻名于世。全村现存完好的古院落130余处,石楼建筑面积达72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楼房100多栋,房屋2000多间。这里的古石楼建筑融合了南北风格,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

“王得才到这里是避难的,所以建村的时候,一是选择隐蔽的地点,二是充分考虑了防御和迅速逃亡的功能。王得才是武将,把村子修得像工事,这是他的长处。”王硇村支书王现增说。

作为一个避难之所,王硇村在建筑上的防御性处处可见:村庄依山就势,布局紧凑,清一色红石砌墙,白灰勾缝,墙坚壁厚,其中最高的一栋楼墙高18米,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历时12年才建成;院落留有东南缺,即方形院落凡临街巷处的东南方位少一个角,既遵循了“有钱难买东南缺”的习俗,又可躲避来箭;全村院院相连,户户相通,家家有楼,房房有耳(碉楼),方便攻击或逃走;逢岔路口必有碉楼,以便瞭望射箭;村内道路红石铺就,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又四通八达,熟悉的人可快速出村,不熟的人却如入迷宫。可以说,整个村庄就是一座攻防兼备没有城墙的城堡。

然而,若据此质疑王硇村的建筑工艺,却也错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在建筑工艺上丝毫不见避难的仓惶和敷衍,处处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符号:街门下有门当,上有户对,精致的门楼融合了五行八卦等中华传统建筑理念和人文精神;东南缺既寓意招财进宝,又印证着“不满”的人生哲学;伸缩巷诉说着“谦和”的高贵品德;街中大石碾,院中小石碾,是青龙看街、白虎看宅的写照;家家种有苹果树,是对“平安”的期盼;昔日的抗日高级小学成为传统文化陈列馆……

青瓦布顶是王硇村石楼的另一鲜明特色。王现增说:“王得才是四川成都人,对老家的石楼很熟悉,所以这个村子就有了南北合璧的特点,王硇村也有了‘太行川寨’的说法。”王硇村的地质构造属于中元古界长城系常州沟组,红色丹霞岩是村庄主要建筑材料。王得才建村时,就地取材红石砌墙,对故乡的思念却促使他不用石板盖顶,而是从远处运来青瓦,并在门窗上装饰精美的雕花,使得这个村庄既有太行建筑之雄伟,又有四川建筑之秀丽,堪称南北文化融合之结晶。

因此,王硇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河北省风景名胜区。名声渐起,游客渐多,不只是河北省内,北京、天津、河南等地的游客也慕名而来。王硇村人意识到依靠古村落发展旅游业才是脱贫致富的出路,不少人家开起了农家乐。行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村民家门口挂有出售土特产、千层布鞋等的招牌。

“为了改善旅游条件,村里下大力气提升村容村貌、改造污水管道,打了一口深井让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王现增表示,旅游开发是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的,村里不断向村民和游客宣传保护村落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村民公约,让人人都树立起保护古村的意识。

如今的王硇村,村周山貌奇绝,幽谷环护,峻岭旋绕,红枫奇花,古树绿荫。村内石楼沧桑,石巷幽静,村容整洁,旅游配套设施齐全。“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人家,当是王硇村这样的,既古意盎然又生机勃勃,既牵动乡愁又抚慰乡愁。

(以上来源:2016-07-04 北京日报 颉亚珍)

突出特色 提升品位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近日,西充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韩伦红在深入张澜故居调研乡村旅游工作时强调,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彰显自然、生态、人文特色,着力提升各旅游景区景点品位内涵,在更高起点上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县领导:赵正虎、杨英参加相关调研活动。

早春二月,乡间田野生机勃勃,美不胜收,走进张澜故居,但见,粉红的、深红的、绿色的梅花竞相绽放,争奇斗艳,一朵朵、一串串、一支支、一树树、一片片姹紫嫣红的梅花,与白墙黛瓦的民居和秀美的自然田园风光,勾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旅游新画卷,处处是春潮涌动。

据介绍,张澜故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盟盟员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景区软硬件环境大幅改善,目前,张澜故居民盟中央林梅园以映雪红梅为主题,栽植了春梅、腊梅等5大系列、20多个品种,现已成为故居“红色旅游”重要景点之一。

韩伦红指出,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是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生态与经济并重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西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各景区景点在今后的发展上,要围绕全县乡村旅游规划,进一步明确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旅游资源和独特优势,主动适应旅游发展新常态,积极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着力在打造一景点一特色和强化规范管理、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好文章,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完善景区功能,提升景区品位,努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在“两会”期间,就太平片区推进香桃产业园建设工作,韩伦红指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市场化、品牌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是驱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太平片区要把握好机遇、用好机遇,在成片推进香桃产业园建设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深入思考,着力解决好谁来经营,如何提升产业水平、产业效益,如何解决卖出去,如何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如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等问题。积极探索先进生产力在推进香桃产业发展中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务入股等新做法,有意识地把村民们吸纳进来,着力在技术培训、质量提升、品牌打造、营销推广和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教育引导群众大力弘扬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精神,积极稳步推进香桃产业园建设,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助农增收致富。

(以上来源:2016-03-01 中国网四川 张林 )

乡村旅游:如何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发展”

乡村旅游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有相当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成为城镇居民假日休闲的重要领域,成为国内旅游的基础性产品,也发展到急需转型升级的平台期。5月20日,在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之际,远在40公里外的廊坊市正上演了一场关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峰会,探讨乡村旅游如何从“景点旅游”过渡到“全域发展”。

寻根 乡村规划发展不应“越俎代庖”

根据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支出额占居民消费支出的10%,出境游客超过1.2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3亿人次,旅游收入4万多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出游次数和旅游收入将翻一番;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达20亿人次,已近半壁江山。

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在中国未来的旅游经济当中,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新动力的角色。乡村的价值正在逐步凸显,如何才能使得乡村依然能够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乡村建设怎样才能保持其原真性,跳出农业资源的传统束缚走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表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乡村文化的原真性不是静态的、固化的,而是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的一种客观呈现。

他认为,真正决定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各种原真性的是这种文化、这片土地的主人,而不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需要做的是给这片土地的主人更多的选择方案,在这片土地的主人赋权范围内进行文化创新,用专业的智慧和执行的能力为乡村在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的丰富与生长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而不应该出现各种各样“越俎代庖”的事。

突破 创新乡村旅游的产品与服务

当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也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如何能够改革升级,打造出适应当前时代需求的具有创新的乡村旅游产品。

对此,中国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创新学院副院长、济南大学服务科学与观光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林劭洁表示:“如果你拿着地图走的是别人的路,如果你身上带的创意,走的就是自己的路。乡村旅游的创意就是把乡村里面旧有的元素进行重新组合。”

林劭洁举例说明,台湾南投县桃米生态村以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展,当地人精心研制出特别的菜肴吸引游客,即将当地农作物产量最多的茭白则演化为菜系“美人餐”,蝴蝶和青蛙吃的可食用花草则成为“蝴蝶餐”和“蛙蛙餐”。另外,台湾还有一种美酒称之为“忘记回家”。缘由当地有很多山猪,喝酒之后就会迷路,而当地人将后现代思维融入乡村旅游中,“忘记回家”便成为了旅游产品之一了。

“工业化使我们上了楼,走进了城市;旅游化使我们下了楼,走进了乡村。”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在会上表示,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形态进入现代化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式,如何发挥独创性将乡村旅游的元素进行组合,使得乡村旅游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重生 乡村旅游迎全域化发展新方向

今年年初,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表示,2016年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在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如今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从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宏举例说明,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起初是因地制宜打造了历史文化,滨水休闲和乡村体验三个主题旅游区域,但多年来景点分散、质量参差不齐、景区服务标准不统一。基于这样的情况,合川区采用“全域旅游”的视角,在景点之间建立起绿道漫游系统方便游客在田野和林木中自由穿行,在绿道周边建设了一些现代农业、体育以及旅游方面的项目,将各个旅游景区进行点、线、面串联起来,不仅重塑了青山绿水,同时也进行了产业的整合。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一个旅游产品问题,也不是乡村旅游如何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旅游社会形态和发展方式的问题。张辉表示,终极目标是通过乡村旅游的全域式发展,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构建出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以上来源:2016-05-26 光明网-旅游频道 伍月明)

【数据分析】

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自由行是中国游客最主要的旅行方式。超过40亿人次国内游人群中,自由行人群占比80%,高达32亿人次;1.2亿人次出境游客中,2/3游客选择自由行,达到8000万人次。在自由行中,自驾游又是一个主要的趋势,2015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64亿辆,汽车驾驶人约2.60亿。自驾游时代,大量的自驾游客将进入乡村。具体到出游时间和距离来看,游客的双休日游程距离一般在150-300km之间,三日游程一般在600km范围内。这也意味着更多的游客会在周末选择乡村旅游。

从全球角度来说,乡村旅游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从乡村观光、农场度假向民俗文化、体验参与、健康养生过渡。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成熟,例如,欧洲国家重视乡村旅游的绿色内涵,日本重视乡村旅游的传统文化。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目前阶段还侧重于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晚,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旅游市场日渐成熟,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乡土文化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国民休闲度假的重要方式。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统筹和整合规划,有序发展,切实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依托和严格保护乡村自身环境,切忌借发展乡村旅游之名,脱离乡村生产和生活空间,另行创意和打造各类所谓乡村旅游综合体、旅游小镇,等等,这完全背离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乡村旅游试点发展以来,已经出现一些不顾村情、一哄而上、大干一场的盲目认识和做法,围绕发展乡村旅游的各类规划已经出现政出多门、脱离实际、难以整合和落地实施困难的尴尬局面,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由规划混乱带来的发展无序问题依然隐患很大。为此,必须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以城乡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规划,形成切实保障乡村旅游有序发展、可以稳步实施的综合性规划,用于指导乡村旅游沿着可持续的轨道良性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还需要创新,实现个性化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趋势是个性化,只有量身定做的特色化产品才能得到独特的体验。因此,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极力避免不断复制带来的同质化现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不断调整产品开发模式。创新是一个事物进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旅游创新亦是如此。结合本地资源特色,顺应市场变化,创新开发丰富合理、新颖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同时着力开发适合不同人群、影响不同区域范围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塑造当地特色的个性化的乡村文化形象。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