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助推中华文化品牌走出去
2016年07月15日
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助推中华文化品牌走出去
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助推中华文化品牌走出去

【热点回顾】

2016俄罗斯“中国文化节”隆重开幕

2016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开幕式晚会在俄罗斯军队中央模范剧院隆重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中方主席刘延东和俄罗斯副总理、委员会俄方主席戈洛杰茨出席致辞并观看了演出。

中国驻俄大使李辉、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俄罗斯文化部副部长茹拉夫斯基及两国社会各界人士约1500人出席了本场晚会。

中俄两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定期互办文化节,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涉及领域不断扩展,已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随着文化节活动的机制化,文化节已成为双方在对方国家影响最大、受众最多、规模最大的品牌性文化交流活动,成为加强中俄两国民众间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

根据《中俄两国文化部2014-2016年合作计划》,2016年在俄举办“中国文化节”。本场开幕式晚会是“中国文化节”框架下的重要活动,由两国文化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俄罗斯音乐会文化项目管理公司、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承办。据了解,2016俄罗斯“中国文化节”框架内将举办地方文化周,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领域专场演出,中俄舞台艺术对话等30余场活动,活动时间延伸至12月,活动地点涵盖了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伊尔库茨克、萨哈(雅库特)共和国、萨马拉、鄂木斯克等广大区域,吸引了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天津、河南、重庆、陕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艺术团体积极参与,向俄罗斯人民介绍当代中国舞台艺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2016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的举办,将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和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为两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上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 2016-07-08)

“天津文化周” 亮相俄罗斯“中国文化节”

津味文化感染俄罗斯民众

天津北方网讯:作为中俄双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俄罗斯“中国文化节”近日在俄举办。受文化部委派,7月2日至6日,作为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文化周”系列活动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茨克举办,津味文化感染俄罗斯民众。

当地时间7月4日晚,由两国文化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开幕式晚会在俄罗斯军队中央模范剧院隆重举行。本场开幕式晚会是“中国文化节”框架下的重要活动,来自本市的艺术家们,为1500多名现场观众奉献了一台精彩演出。演出以舞蹈《溢彩流金》拉开帷幕,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和轻歌曼舞的表演融为一体,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武术表演《中华武术》、杂技《肩上芭蕾》《蹬人》等,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和演员的精湛技艺。京剧《国色天香》完美诠释梅派经典唱段《贵妃醉酒》,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国粹艺术的独特魅力。演出充分融入了俄罗斯元素,民乐《东方茉莉》就是把中国传统歌曲《茉莉花》和俄罗斯名曲《卡林卡》融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天津歌唱家与俄罗斯四重唱组合共同演唱俄罗斯歌曲《俄罗斯小伙》,引起现场强烈共鸣,观众边鼓掌边与演员一同演唱,把整台晚会推向高潮,现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7月2日至5日,在伊尔库茨克市举行“天津文化周”之“天津电影周”展映活动。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带来了《兔侠之青黎传说》《边境风云》《都市童话》《浮出水面的影子》4部优秀影片,译制并加配了俄文字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影片鲜明的中国元素、活泼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俄罗斯观众。

7月5日在圣彼得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天津文化周”“记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极具天津文化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联升斋刺绣、葫芦制作技艺、糖画制作技艺、柳编、铜胎珐琅彩等12项手工技艺制作与圣彼得堡市民“亲密接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演示,精湛的技艺令观众赞不绝口,还有的自己拿起工具体验尝试。许多参观者表示,像这样鲜活自然朴实来自于民间的非遗展览在当地并不多见,通过这次活动,俄罗斯民众充分感受了天津文化魅力,进一步了解了天津,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在圣彼得堡举办。

在“天津文化周”的各个活动现场,都通过大屏幕播发了配有俄文字幕的天津城市宣传片,摆放中俄双语的《图解天津》手册,让更多的俄罗斯民众认识天津、了解天津。

这次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天津文化周”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和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驻伊尔库茨克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活动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声音。通过“天津文化周”,集中展示了天津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了俄罗斯民众对天津的认识和了解。圣彼得堡市政府向天津市政府代表团发出诚挚邀请,由天津作为2017年当地“欢乐春节”主宾城市,举办系列活动,届时天津文化将再次唱响涅瓦河畔。

(以上来源:天津日报 翟志鹏 2016-07-07)

俄罗斯"中国文化节"霍元甲文武学校奉献精彩演出

日前,西青区精武镇霍元甲文武学校艺术团演员跟随文化部中国艺术团赴俄罗参加2016俄罗斯“中国文化节”。霍元甲文武学校作为武术领域艺术团体参加开幕式演出,为出席开幕式的中俄两国15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献上了精彩的武术表演,受到大家的一致欢迎,演出现场掌声热烈。

近年来霍元甲文武学校跟随文化部中国艺术团连续出访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南非、墨西哥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为进一步增进中外人民友好关系,增加世界武术爱好者对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的认知度,扩大世界文化产业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以上来源:天津北方网 责任编辑 2016-07-07)

刘延东谈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合作成果

7月4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莫斯科与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共同主持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

刘延东表示,作为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媒体、电影、档案、青年等9个领域开展了诸多有益合作,为巩固两国关系的社会民意基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上次会议以来,双方有关部门积极进取,取得许多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精彩纷呈。

一是主题交流年热度不断升温。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期间,共举办了800余项活动,覆盖两国绝大部分地区,直接或间接参与活动的人次有数亿,有力促进了中俄青年增进了解。去年底,两国总理共同为“青年年”画上了圆满句号,也揭开了中俄媒体交流年的序幕。普京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了2016年中俄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启动仪式,见证双方媒体签署了4份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政策交流、相互报道、合作制作、出版发行、媒体产业等10个领域,精心设计了227项合作项目。其中,第二届中俄媒体论坛、中俄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评选等一批重点项目已陆续成功举办或启动。

二是人员往来密度不断增强。人文交流的蓬勃发展,带动更多的两国民众彼此走近、相互了解。2015年,中国赴俄旅游人数达122万人次,增长27.8%。今年一季度,俄罗斯来华旅游人数同比猛增52.9%。两国长短期留学交流人员达7万余人,距离实现2020年10万人留学交流计划的目标更近一步。

三是打造重点项目力度不断加大。过去一年,各领域都培育出一批品牌项目,为深化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双方合作筹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今年5月正式奠基,这是教育合作的一大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俄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共六大会址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修复完成,不仅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历史见证,也是中俄世代友好的有力象征。中俄互办文化节已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中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品牌项目。去年的“俄罗斯文化节”在中国十几个城市举办了50余场演出,观众人数累计超过5万人;今年的“中国文化节”将在俄罗斯多地举办,时间跨度由3月延续到12月。

四是辐射影响广度不断拓展。随着中俄人文合作的不断发展,其影响逐步扩大到多边范畴,有力推动了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今年5月,中方在大连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教育无国界”教育周活动,包括俄方在内的成员国各方派团前来参加活动,共商如何推进上合组织大学建设;今年8月,还将在华举行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活动。此外,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将于7月8日至24日举行,由莫斯科开始,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数十座城市,最终到达北京。拉力赛以“丝绸之路”冠名,很有意义,对推动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体育合作将产生积极作用。

(以上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2016-07-05)

【数据分析】

中国文化节的定期举办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形成自己的品牌性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加强中俄两国民众间相互了解。同时,随着双方交流、人文合作的不断展开,对进入相关文化领域的深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节在俄罗斯举办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对俄罗斯交流方面,中国在对外文化输出交流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项目。本次俄罗斯中国文化节涉及到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领域专场演出,中俄舞台艺术对话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民乐《东方茉莉》将中国传统歌曲《茉莉花》和俄罗斯名曲《卡林卡》融合,令人耳目一新;舞蹈以表现盛唐气象的《溢彩流金》为主,让俄罗斯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中国盛唐文化的风采;京剧《国色天香》完美诠释梅派经典唱段《贵妃醉酒》,让俄罗斯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国粹艺术的独特魅力;武术表演主要有《中华武术》、杂技《肩上芭蕾》《蹬人》等,充分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魅力和演员的精湛技艺。同时,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联升斋刺绣、葫芦制作技艺、糖画制作技艺、柳编、铜胎珐琅彩等手工技艺制作,充分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传承和精湛技艺。中国文化节通过为俄罗斯观众演绎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文化演出活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对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输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项目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文化节的定期相互举办对带动两国在相关文化产业的深入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两国目前已经在政策交流、相互报道、合作制作、出版发行、媒体产业等10个领域,拥有包括227项合作项目。两国媒体的深入交流,有利于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更好的理解和合作,让两国公民充分了解对方国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同时,在教育方面,两国合作筹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于今年5月正式奠基,开教育合作的先河,是在教育领域的一大创新。通过留学交流合作,通过大学的教育,让两国学生从思维层面深入理解对方的文化、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两国学生的文化包容性、文化理解力和文化鉴赏力。两国还应加强在跨境旅游方面的合作,跨境旅游让两国公民不再只是从书本上、媒体报道上片面的了解对方国的文化。通过实地旅游,让两国公民亲身体验感受对方国的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他国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消除长久以来媒体塑造的偏见,做出客观的评价,培养对旅游国感情,并进一步开拓视野。

中俄人文合作的不断发展壮大对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俄文化节开办的影响逐渐从双边扩大到多边范畴,在教育领域,中方在大连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教育无国界”教育周活动,包括俄方在内的成员国各方派团前来参加活动,共商如何推进上合组织大学建设,上合组织大学的建设将对具备国际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于8月将在华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年交流营活动,将为上合组织的各国优秀青年交流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于这个月举办的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由莫斯科开始,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数十座城市,最终到达北京,拉力赛以“丝绸之路”命名,很有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元素的点缀和推广,对推动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体育合作有积极作用,同时以体育为媒推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不仅能对这些国家有所了解,也有助于增强我国与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感情,夯实我国同这些国家合作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对促进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