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融于现代生活:文化遗产的“活路”
2016年07月14日
融于现代生活:文化遗产的“活路”
融于现代生活:文化遗产的“活路”

【热点回放】

文化遗产的“活路”

中国文化遗产日过后,各地热热闹闹的主场活动也落幕了,我们是否还记得今年活动的主题是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如今,对于保护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并无什么争议,问题是如何保护才更好?恐怕不能简单地将文化遗产一保了之,将众多文化遗产都当作“活化石”,铁将军把门,束之高阁。最佳出路应该是使文化遗产“活下来”并且“火起来”。那么,这里就要问一声:文化遗产的“活路”何在?现成的标准答案暂时还没有。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文化遗产的“活路”,有待于政府和民间共同探索,才能逐步给出完美答案。目前各地已有一些成功案例。以笔者所见,皖南文化遗产丰富,“活路”也不少。宣纸自不待言,是中外书画爱好者眼中的“宝贝”,畅销不衰,产业壮大。歙砚也不错,虽然很少有人用砚台研墨了,但是作为工艺品还是广受青睐。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上,歙砚店铺“星罗棋布”,许多老板本身就是歙砚雕刻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们将雕刻作品摆在店铺里、柜台上,通过旅游者挑剔的目光来磨砺自己的技艺。因此他们不仅能带着技艺活,而且活得挺滋润。这样,文化遗产就活在了市场。文化遗产可以活在学校。潜山县作为戏曲发源地,采取让老艺人走进课堂和让小学生走进剧社的方式,“大手拉小手”,让古老的弹腔艺术代有传人。文化遗产可以活在舞台。皖北淮河流域的花鼓灯是古代汉民族遗传下来的民间舞蹈,欢乐喜庆,淮南和蚌埠两市注重花鼓灯艺术生产,不断创新排演节目,在全国屡获大奖,并经常出国交流演出,让汉族民间舞蹈活色生香。纵观全国,更有先进地区将文化遗产与科技结合,与互联网结缘,以更加时尚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遗产的“活路”要在走入社会、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发现和开拓。只要坚定地迈出探路的脚步,持之以恒,文化遗产的“活路”就会越来越宽广。

(以上来源: 安徽日报,郜 磊,2016-06-16) 

江苏:“活”起来 “非遗”才能走得更远

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公众的需求中被更好传承。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需要让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或纪念地更加开放。

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公众的需求中被更好传承。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需要让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或纪念地更加开放。

昨天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江苏主会场系列活动昨天在常州“运河五号”创意园区拉开帷幕,全省共举办130余场系列活动。

江南古镇将联合申报世遗

记者在启动仪式上获悉,我省“十三五”期间将新增100处以上的省级文保单位。

根据规划,我省在“十三五”期间将报请省政府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以上;完成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100处以上;完成100项红色遗产、名人故居、古民居和一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与展示提升工程,并向社会开放;支持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新增100座博物馆,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完成海上丝绸之路、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工作,推进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

省文化厅副厅长龚良表示,让文化遗产融入、滋养现代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需要我们在保护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通过诸如博物馆展览、创意产业嫁接、文创产品开发等方式,使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在人们的生活中实现传承延续。

南京市文广新局在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走进一座城——南京城墙申遗历程展》《刻意江南——金陵竹刻名家展》《南京文创产品展》等展览,让市民领略城市文脉和传统技艺之美,重温城市记忆。“十二五”期间,南京公布了1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实施了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大报恩寺遗址本体保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丛葬地展示工程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市博物馆每年举办临时展览200余个,接待观众2000多万人次。

非遗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栩栩如生的剪纸、历史悠久的秦淮花灯、精致传统的手工布艺、各国民族乐器演奏大荟萃……昨天,南京师范大学邀请非遗传人进校园,举办了非遗主题博览会。

马连喜老先生是著名的江苏省非遗剪纸传人。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在他手中转眼间就变成了精美的花、鸟造型,赢得了同学们的连连赞叹。 陈发京是根雕代表性传承人。从当初的兴趣到现在的手艺传承,陈师傅一坚持就是四十多年。“一定要把手艺坚持学到底。”对于年轻的一代非遗传承人,老师傅如是期许。

“让这些非遗大师进入校园,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是我们为推动非遗教育发展的新探索。”南师大民俗学教授白莉说。

在南通市崇川区虹桥街道虹西社区,南通开放大学和社区联合邀请3位非遗传承人为中小学生现场传授棕编、面塑、剪纸等非遗绝活。

棕编非遗传承人马以花祖祖辈辈从事棕叶编制。活动现场,马以花一边讲述着棕编的历史,一边手把手教几位同学编小动物,片片棕榈树叶,瞬间成了栩栩如生的蜻蜓、蚱蜢和玫瑰花。

42岁的面塑非遗传承人徐江有着一手面塑绝活。几个面团,在他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面人儿便出现在孩子们眼前。

“能挣钱”的非遗走得更远

昨天,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的“锦绣邻邦——中泰手工艺交流论坛”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举行,中泰两国专家围绕传统工艺的技艺研究、传承方式、创新措施、推广渠道等开展对话,分享保护经验。

“泰国纯手工泰丝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同中国一样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等重重困难。泰国政府更擅长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其中。”泰丝专家、诗丽吉皇后手工艺培训中心导师西提猜介绍,泰国诗丽吉皇后在1976年设立支持基金会和皇后手工艺培训中心,主要帮助贫苦农民通过学习制造传统手工艺品增加收入,同时复兴传统手工艺。

“农民将制作完成的手工艺品直接卖给基金会,由基金会负责在其遍布全国的门店中销售。这种方法一举两得,包括泰丝在内的20余种传统手工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因为能挣钱,除了贫苦农民,更多的人也乐意加入其中。”西提猜说。

“如果传统手工艺不能成为谋生手段,就会逼迫从业者转行,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即使成功申报了非遗项目,还是难以走远。”宋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小萍认为,国家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越来越重视,但非遗项目不能光靠补贴活着,应更多地走进大众视野,进行市场化探索,在生产、销售、流通中实现保护。

文化遗产应走出深闺

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公众的需求中被更好传承。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需要让档案室、博物馆、图书馆或纪念地更加开放。

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文化遗产确实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却没有“活起来”。应充分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传统节日等平台,通过专题展示、实物展览、活态展演等方式,让文化遗产变成与人亲近、有温度、有生命的“教科书”。当公众能积极参与,人人都懂得文化遗产的珍贵,全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自觉性与积极性就会提升。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另一个关键是,让那些懂遗产、懂技艺的专家学者与传承人走进社区、走近百姓。我国目前已有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29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当鼓励他们多为群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的讲解和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能的培训。此外,还应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传习所、传习基地,为他们所传承的非遗项目提供展演舞台。只有这样,文化遗产才能长久地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来源:新华日报,2016-06-12)

把握好商业开发力度 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6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面对新一轮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不断凸显,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商业开发如何更加有度?

不少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文化遗产商业开发过度的表现:一是把一些老旧街区不断分区承包,致使整个资源在缺乏规划和约束的情况下,按照商业模式被人为割裂;二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商业包装过度,失去文化价值,甚至导致存在文物损毁的隐患;三是全国百余处大遗址,大多数没有进行单独的规划和保护,显得散落而无序。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陈飞:有了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拉动了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打出了一个文化旅游品牌。但同时商业利用过度,历史文化味道变弱,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避免城乡记忆消失的有力保障,是避免城乡面貌趋同、提升城乡品位的重要抓手。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增加了文化的厚重感和百姓的归属感,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使其对公众发挥更多贡献,这也是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动因。保护并不意味着让文化遗产凝固,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作用,成为优秀的文化表达、传播的基地和源泉,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获得精神的归属感、参与的责任感并得到切实利益,才是对文化遗产实施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良策。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付才武:在世界很多城市,文化遗产在被开发利用的同时,却以重视遗产的历史内涵为前提,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在以保存大量盛唐风格建筑著称的日本奈良市,市内没有高大建筑,保持着平整的天际线,游客能切实感受到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而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则将文化、旅游与国民的自豪感、民众精神家园的建立形成高度的协调统一。

(以上来源:韶关日报,2016-06-18)

借力“原生态” 陕西文化遗产助推区域脱贫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12日透露,当地将文化遗产保护和扶贫相结合,把宜君县、汉阴县等地特色“原生态”梯田建设成生态博物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据统计,陕西的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75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28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7.4%下降到10.7%。目前,陕西还有50个贫困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郭宪曾说,该省通过十大文化景区和31个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传承文化基因、发掘文化底蕴,增强了文化厚重感和民众归属感,在留住城乡记忆、避免城乡面貌趋同、提升城乡品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当地积极拓展文化扶贫,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把彰显黄土高原的雄浑和现代农业技术典范的关中旱作农业代表“宜君哭泉梯田”,建设成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把蕴藏秦巴汉水的灵动和远古农耕文化活化石的陕南稻作农业代表“汉阴凤堰古梯田”,建设成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

记者了解到,依托“原生态”建成的梯田生态博物馆,当地观光旅游等发展迅猛,并逐渐成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已成为陕西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文化亮点。”郭宪曾表示,此举改善了当地经济结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为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陕西选择了分布在城市或靠近城市的大遗址,实施遗址公园建设,秦始皇陵、大明宫、汉阳陵等国家遗址公园相继建成开放,逐步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环境,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此外,还编制了《汉唐帝陵文物旅游线路规划》,力图通过线路规划连接、遗址展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展示、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等,致力大遗址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结合,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致富。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田进,2016-06-13)

【数据分析】

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活”起来、“站”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

文化遗产要“活”起来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并不意味着现有的文化遗产是死气沉沉的,最起码说明了当前的文化遗产是“默默无闻”的。因此,唤醒文化遗产需要花费很大的心思。一方面要让文化遗产自身的魅力得到彰显,另一方面要为其找寻“活”下去的路子。让文化遗产融于生活是其中一种,让文化遗产照耀生活也是另一种方式。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一大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映射和反馈作用。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仅需要融合于个人生活,更要融合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提高文化遗产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文化遗产“活”下去的根本。

文化遗产要“站”起来

文化遗产要“站”起来,必须要有可立足的社会支撑,这不仅需要文化遗产继承者和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共同努力,同时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以及立足于社会的竞争资本。首先,要“腰杆儿硬起来”,这就需要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保证。其次要“身体壮起来”,这就需要不断发展文化遗产,不断挖掘文化遗产的发展潜力以及文化遗产与经济利益的吻合度;再次还需要“脚步迈出来”,这就需要创新发展文化遗产,不断探索出适合文化遗产发展的道路,为其创造合适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借助政策扶持和民众支持,加大宣传力度,为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舒适条件。

文化遗产要“强”起来

要让文化遗产“强”起来,就必须加大发展文化遗产产业,培养专有特色的民族品牌。加大投入,加强扶持,不断挖掘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净化作用,发挥文化遗产对经济发展的“鲤鱼”效应,引导其向各行各业的渗透,不断探索文化遗产融于现代生活的可能性和契合点,不断探索衍生出新的产品和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文化遗产的竞争力和抗压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是文化遗产得以“强”起来所必须培养和塑造的内在能力。文化遗产融于现代生活,意味着文化遗产不再独立于市场“风云”之外,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竞争风险,意味着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强实力,同时也要有“强大的内心”,更需要“强大的发展能力”。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