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留文化遗产特色 创新文化保护方式
2016年06月29日
保留文化遗产特色 创新文化保护方式
保留文化遗产特色 创新文化保护方式

【热点回放】

文化部发布2016文化遗产日四大活动

今年6月11日将迎来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前后,文化部将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组织参加“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学员回访、开展传统工艺专家巡回讲习、中泰手工艺交流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月等四大活动。

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今天介绍了文化遗产日非遗保护的相关活动。

文化遗产日前后,文化部非遗司将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院校回访活动。马盛德介绍称,去年,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启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其中,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作为重点实施区域,已组织180名学员赴上海大学等高校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各校均与学员保持着密切联系,上海大学拟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传统工艺工作站。“6月17日至20日,将组织四所院校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共同回访参训学员、考察培训成果、探访非遗资源、延展支持措施,进一步完善研培计划,不断提升研培效果。”

为振兴传统工艺,非遗司还将启动传统工艺专家巡回讲习活动。马盛德表示,今年4月,雅昌文化集团和清华大学在新疆哈密设立了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6月12日起,文化部还将组织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和有关专家组成讲习组,深入哈密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刺绣合作社和手工艺作坊,开展实地讲习培训。讲习组将采取“实地考察+即时交流+集中讲座”的形式,对传统工艺制作、设计、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

此外,6月11日至23日期间,国家图书馆还将邀请非遗专家、代表性传承人等开展12场面向公众的非遗保护学术讲座。

据悉,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将组织开展800余场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为大众更好地了解参与非遗保护。文化部、湖北省将在宜昌市举办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和河北省文化厅将在天津市美术馆共同主办“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福建省将开展“三明非遗进坊巷”、贵州省将启动2016年“多彩贵州非遗年”等活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中国手艺网也将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中国手艺”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

马盛德表示,非遗保护必须以融入当代生活为导向,在生活中得以传承。“通过全国各地的展览展示活动,我们将充分展现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富魅力,展示多样化的保护成果,让大众看见并了解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成果,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6-06-04 )

800余场非遗活动将亮相2016文化遗产日

“在2016年文化遗产日前后,文化部将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主题,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800余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6月2日文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负责人马盛德说。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朱晓东说:“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马盛德介绍,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振兴传统工艺”两项工作。二是以融入当代生活为导向,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三是高校和专家深度参与。广大的非遗传承人首次以学员身份走入大学校园;各高校也在此过程中,拓展了教学内容和科研领域,实现教学相长。四是受众范围面向普通大众,组织开展了大量面向普通从业者的比赛、竞赛。   

自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以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作为重点实施区域,已组织180名学员赴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接受了培训。   

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6月17日至20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将组织四所院校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共同回访参训学员、考察培训成果、探访非遗资源、延展支持措施。同时,参与院校将向兄弟院校发出回访倡议。   

文化部、湖北省将在宜昌市举办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福建省将开展“三明非遗进坊巷”、贵州省将启动2016年“多彩贵州非遗年”等活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也将开展相关学术论坛、技艺比赛和校园演出活动。

(以上来源:中青在线 蒋肖斌 2016-06-03 )

2016年"文化遗产日"非遗精彩活动抢先知

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主要有以下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活动:

1、“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院校回访活动

自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以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作为重点实施区域,已组织180名学员赴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高校接受了培训。培训结束后,各校均与学员保持着密切联系,探索进一步支持与合作,上海大学拟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传统工艺工作站。6月17日至20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将组织四所院校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共同回访参训学员、考察培训成果、探访非遗资源、延展支持措施。同时,参与院校将向兄弟院校发出回访倡议。

2、启动传统工艺专家巡回讲习活动

2016年4月,雅昌文化集团和清华大学在新疆哈密设立了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文化部将在支持设立工作站、组织传统工艺从业者参加高校培训的基础上,于6月12日起,组织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师和有关专家组成讲习组,深入哈密地区传统工艺企业、刺绣合作社和手工艺作坊,开展实地讲习培训。讲习组将采取“实地考察+即时交流+集中讲座”的形式,对传统工艺制作、设计、销售、管理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开展针对性指导。文化部将及时总结试点经验,组织更多的传统工艺专家讲习组,深入相关地区开展讲习培训,促进提升传统工艺的发展水平,扩大传统工艺的就业覆盖面。

3、中泰手工艺交流活动

6月11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将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锦绣邻邦—中泰手工艺交流论坛”,邀请泰国皇后手工艺培训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统工艺研究专家、手工艺行业从业者共同就传统工艺的技艺研究、传承方式、创新措施、推广渠道等开展对话。

4、“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月”

今年6月11日至23日期间,国家图书馆将邀请非遗专家、代表性传承人等开展12场面向公众的非遗保护学术讲座。

为做好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5月20日,文化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文化遗产日前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办非遗函〔2016〕188号),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据不完全统计,文化遗产日期间,全国各地将组织开展800余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展示宣传活动。文化部、湖北省将在宜昌市举办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和河北省文化厅将在天津市美术馆共同主办“第二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福建省将开展“三明非遗进坊巷”、贵州省将启动2016年“多彩贵州非遗年”等活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将举办“良辰美景·2016非遗演出季”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房制砚技艺精品展”。中国手艺网将举办“中国手艺”创意设计比赛等活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等研培计划参与高校也将开展相关学术论坛、技艺比赛和校园演出活动。这些都将为大众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搭建平台。

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有以下特点:

一是聚焦传统工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振兴传统工艺”。传统工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当代生活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近年来我们提出了“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指导思想,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包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振兴传统工艺”两项工作。

二是以融入当代生活为导向。非遗需要在生活中得以传承。通过全国各地的展览展示活动,我们将充分展现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富魅力,展示多样化的保护成果,让大众看见并了解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成果,促进传统工艺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三是高校和专家深度参与。与以往的非遗进高校相比,近年来我们与高校的合作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实施研培计划,广大的非遗传承人首次以学员身份,正式走入大学校园;各高校也在此过程中,拓展了教学内容和科研领域,实现了教学相长。所以,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我们开展了研培计划的拓展活动,如回访参加研培的学员等,以进一步完善研培计划,不断提升研培效果。

四是受众范围面向普通大众。这次文化遗产日,我们组织开展了大量面向普通从业者的比赛、竞赛,目的就是让从事项目传承的普通人群参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因此,今年文化遗产日的参与人群更多,参与范围更广,更加面向基层。

通过今年的文化遗产日活动,文化部将进一步为社会和群众参与非遗保护搭建桥梁和纽带,引导非遗项目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

(以上来源:中国手艺网2016-06-02 )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6月11日是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2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今年的遗产日活动强调“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当天,国家文物局将在承德举办主场城市活动,重点突出文化遗产保护是全民的事业,彰显民众的保护意识在遗产工作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体现得更为显著。今年遗产日期间,文化部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展示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强大生命力和发展空间。遗产日当天,文化部将在苏州市举办“锦绣邻邦——中泰手工艺交流论坛”。

除主场城市外,全国各地文物部门也将依托诸如世界文化遗产地、大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古镇、古村落、博物馆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湖北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京津冀的“非遗联展”、福建的“三明非遗进坊巷”等遍及全国的800多场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展示宣传活动,都为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搭建了平台。

(以上来源:2016年06月02日 光明日报 李韵)

【数据分析】

“文化遗产日”年年有新主题 主题间环环相扣

中国文化遗产日自2006年被定为我国的一个法定节日以来,我国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都会吸引众多眼球。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都会有一个明确主题,从2007年的“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到2011年的“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再到2016年的“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我们不难发现,11年来,每个主题的确定都是围绕时代和社会现状进行的。“让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这一主题的确定既与前10年的主题一脉相承,同时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宽泛到具体的发展趋势,从最初的唤起群体的保护意识、提高集体对文化遗产认识,到后来的围绕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与结合,再到后来的融入文化与生活,这种对群众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也说明了政府单位和主管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个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不可或缺作用。

文化存于生活又融于生活

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千年文明沉淀的硕果,其意义和重要性显而易见。但长期以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缺失和意识的淡薄,使诸多文化遗产在多年中经历了不少“风雨”,现如今,国家和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并不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一年一度的主题活动中,而是切实发挥在日常措施中。各种保护机构的产生和法律法规的产生足以表明政府的决心。但任何机构和法律条款的保护都不是面面俱到的,而且在日益难以管理的游客面前,任何有形的“保护”都难以阻挡一些低素质游客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因此,让每个个体深刻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是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步。个体的生活离不开文化,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别,亦具有影响和改变个体生活的功能。首先文化遗产的存在丰富了个体的生活;其次,当文化遗产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进入个体生活时,会给个体带来新的体验和享受;再次,传统文化遗产可以在与个体生活相融合的过程中,萌生出新的魅力,得到新的成长和改变。

保护传统工艺要寻找新方式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发展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目前,传统工艺的传承面临很大的困境;极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统工艺,这使得很多传统工艺的习得者停留在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层面,缺少了文化传承下去的传输带,这种文化传承的断层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毕竟传统工艺的习得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长年累月的磨炼和深研细琢。

传统工艺主要是因为其与市场环境的脱节相关的,常年来,传统工艺以其独有的气质,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鲜有民众能够理解传统工艺的难处。因此,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途径。如今,很多地方已经就传统工艺进行了改造提升,这都不伤大雅,但一定要保持传统工艺本身的特质,不可为了获得眼前的经济利益就逐渐背离传统工艺原有的轨道。因此,创新传统工艺的发展道路,使其不断迎合市场口味,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道路。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