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顾】
国家大剧院制作《水仙女》亮相歌剧节 中外歌唱家陆续抵京
国家大剧院制作《水仙女》将亮相歌剧节 中外歌唱家陆续抵京开启排练
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威尔第经典歌剧《茶花女》再度归来,精彩绽放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16之际,即将于5月17日至22日亮相的国家大剧院制作首部捷克民族乐派歌剧《水仙女》,也已从4月18日开始进入戏剧排练阶段。此版《水仙女》将由斯洛伐克国家剧院首席指挥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执棒,世界著名歌剧导演乌戈•德•安纳担任导演、舞美设计与服装设计,活跃在海内外歌剧舞台的众多实力派歌唱家,将共同为观众演绎这部捷克民族乐派的歌剧经典。
德沃夏克流传世界的巅峰歌剧经典 “月亮颂”曼妙抒情流传百年
提起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不少乐迷与观众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笔下著名的《第九号“自新大陆”交响曲》,以及《弦乐四重奏“美国”》和《斯拉夫舞曲》等作品。而在器乐作品之外,作为一个“狂热的歌剧迷”,德沃夏克在歌剧创作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他创作的十部歌剧作品中,又以创作于1900年的《水仙女》最为著名,并成为捷克民族乐派歌剧中,为数不多的能够流传于世界各大歌剧院舞台的一部经典之作。歌剧《水仙女》的故事主要来源于莫特•富凯根据北欧传说创作的童话小说《水妖》,同时吸收了童话作家安徒生《海的女儿》以及剧作家豪普特曼的戏剧名作《沉钟》的故事。该剧讲述的是湖王的女儿水仙女爱上了人间的王子,为了获得王子的爱,她不惜牺牲自己优美的嗓音变成人类。但当他们举行婚礼之际,王子却因水仙女的“缄默”移情于外国公主。失去爱的水仙女成为湖中死神。后来,王子幡然悔悟,找到水仙女,并与她一同沉没到湖底。在音乐上,该剧对剧中人物的性格以及自然风物都进行了丰富的描写,旋律美妙动人,并富有北欧民族音乐的色彩。在这其中,水仙女向月亮倾吐对王子思念与爱恋的咏叹调“月亮颂”唯美诗意,是这部歌剧中最为动人的咏叹调之一,也是女高音歌唱家们与乐迷、观众挚爱的经典。
乌戈•德•安纳再现童话般梦境 凄美爱情实力派中外歌唱家联袂演绎
即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版歌剧《水仙女》的是斯洛伐克国家剧院首席指挥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斯图尔以对歌剧音乐的独到见解与深刻阐释,而广受赞誉,并得到许多知名歌唱家的青睐。而作为一名出生于斯洛伐克的指挥家,他将以纯正的风格为中国观众演绎这部北欧歌剧经典。同时,担任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的是世界著名歌剧导演、舞美设计大师乌戈•德•安纳。 乌戈•德•安纳此前为国家大剧院打造的《假面舞会》《游吟诗人》《参孙与达丽拉》等歌剧因强烈的艺术风格以及舞台视觉呈现的整体性与震撼感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他将充分发掘这部歌剧的童话特质,与他的创作团队一起为观众呈现美轮美奂的水底梦境。
在歌唱家方面,女高音歌唱家迪娜拉•阿丽维拉与周晓琳将分别饰演水仙女这一角色。同时,因该剧王子一角而蜚声国际乐坛的斯洛伐克男高音歌唱家彼得•博格尔将与歌唱家拉迪斯拉夫•埃而格尔共同出演剧中的王子。此外,纳坦•博格、斯黛拉•格里高里安、约拉娜•伏加索娃与田浩江、郭燕愉、柯绿娃等闪耀在海内外歌剧舞台的实力派歌唱家,共同为观众演绎《水仙女》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以上来源:中国网 刘桢珂 2016-04-21)
现场版《月亮颂》给你原汁原味斯拉夫音乐
曾经无数次聆听过唱片里的《月亮颂》。5月17日的初夏之夜,终于第一次现场欣赏到舞台上的《水仙女》,演唱回归歌剧的经典咏叹调。国家大剧院在制作推出威尔第、比才、瓦格纳等一系列意、法、德歌剧新版之后,实现了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夏克歌剧名篇的中国首演。
歌剧《水仙女》和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情节大同小异,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水中仙女恋上人间王子,她在月光下诉说心事,父王规劝无果指点迷津;仙女求助巫婆,“只要我能爱他,宁愿变成哑巴”。经受脱胎换骨之痛变换人形而新生的卢莎卡,在森林里被王子成功“俘获”带回城堡;新婚之夜,王子移情别恋成了异国公主的“猎物”。经历人间失败爱情的水仙女,拒绝巫婆用其爱人鲜血复活的建议;最终,王子向水仙女表达了发自内心的无悔爱情,甘愿接受“死亡之吻”,全剧在水仙女孤单背影的定格中落幕。
在首演当晚填满坐席的观众,虽不同程度受媒体宣传的诱惑,但走进剧场以后会发现,“水族馆”式3D观影的舞美,群鸟喙啄鼻子尖的游戏,这些都显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听到了精彩绝伦的音乐和美妙无比的歌唱。必须要为来自斯洛伐克的指挥家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点赞,一定要为莫斯科大剧院的阿塞拜疆女高音歌唱家迪娜拉•阿丽维拉、曾签约维也纳歌剧院的格鲁吉亚女中音歌唱家斯黛拉•格里高里安、男高音歌唱家彼得•博格尔、加拿大男低音歌唱家纳坦•博格大声喝彩“Bravo! Bravo!”。
因为集中了这堂超强阵容黄金组合,我们才能在国家大剧院聆赏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斯拉夫音乐的特殊味道,感受德沃夏克歌剧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的无限魅力。伟大的作曲家用《水仙女》证明自己,谱写歌剧完全可以和交响乐、室内乐作品一样,引人入胜心发共鸣。该剧里的合唱,篇幅虽不比威尔第歌剧,但其艺术的品质毫不逊色别有意蕴,听上去非常过瘾。
早已耳熟能详的《月亮颂》,在首演当晚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可谓真实丰沛、自然生动。女高音的演绎堪称完美,声情并茂感心动耳。接下来的水仙女唱段,无不令人赞叹称道。迪娜拉的优势还体现在她的肢体语言精确细腻,举手投足引颈回眸,一个为爱痴迷奋不顾身的水中精灵,呼之欲出活灵活现。无论在水里还是在宫中,卢莎卡都是“仙气”十足,浑身散射出一种纯美圣洁的光华。
在超强组合里最突出的要算王子的饰演者,彼得天生一副抒情男高音歌喉,他的音色清亮柔润,恰似天鹅绒般光泽与质感兼而得之。他的演唱带给观众超乎想象的艺术享受,一如王子初见水仙女似的令人迷醉。男高音唱出了王子的深情与柔情、激情与薄情,所有的唱段都美到极致,歌声沁人心脾回味绵长。这个角色,既单纯又丰富,善变任性,彼得的演绎轻车熟路令人信服。
该剧在中国首演成功,指挥家功不可没。斯图尔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灵犀默契,新版的音乐赋予这部经典以新的生命力,美不胜收光彩照人。
(以上来源:京华时报 紫茵 2016-05-20)
捷克语歌剧“嫁接”3D效果 《水仙女》有俩“第一”
在捷克民族乐派的歌剧作品中,《水仙女》以童话般的色彩、唯美且富有波西米亚色泽的音乐,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盛演不衰。上周末,这个说着捷克语的“水仙女”终于“游”进了国家大剧院,唱着美妙至极的《月亮颂》将这部经典完整并完美地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这是大剧院第一部捷克语歌剧,同时也是第一部将3D效果“嫁接”进歌剧舞台的歌剧作品。
第一部捷克语的歌剧
舞台上,来自莫斯科大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迪娜拉•阿丽耶娃变身“水仙女”,在粼粼的波光中,在竖琴的琵琶音与管弦乐朦胧音响的背景上唱起了那首美得不行的“月亮颂”。
40年前,这首咏叹调让无数听者瞬间感受到来自古典音乐世界的魔力,让无数几乎没有听过歌剧的听众听着它变成了歌剧粉丝。今天,京城观众终于第一次在家门口的舞台上完整地欣赏到歌剧《水仙女》。用指挥家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的话说,“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与情感的歌剧,它的音乐非常浪漫,抒发了很强烈的感情。也许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只有《月亮颂》,其实剧中的每一段音乐都很美。”
好听好看依旧是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的标准,导演、舞美、服装集于一身的乌戈•德•安纳将他的歌剧美学再度尽情挥洒,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具有中国园林风格的“水世界”,他以艺术与现代舞台视觉技术高度融合,将该剧的童话氛围发挥至极致,并为观众展现水底世界的奇幻唯美。
值得一提的是,参演这部戏的中国演员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捷克语,克服语言关则成了更大的难题。一个月时间,年近六旬的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愣是把厚厚的一本唱词全部熟练地背下来。
第一次戴3D眼镜看歌剧
看《水仙女》的观众,在进门的时候感觉有点纳闷:看歌剧,为啥还发3D眼镜?
序幕音乐响起,只见眼前波光粼粼,一艘木质沉船静静躺在水底,不知在那里沉睡了多少年,水草已在被腐蚀的甲板上安家。灯光昏暗,水草随着音乐声荡漾,珊瑚向眼前探出触角,直想让人侧头避让、伸手拨开……坐在观众席,戴上3D眼镜,仿佛置身于水底世界,一切都触手可及。“一边听着乐队的演奏,一边看水仙女一族在身边游来游去,比看大片还过瘾。”这是导演乌戈•德•安纳带给中国观众的一个大大的惊喜,三幕歌剧每一幕的开头观众都会在字幕机提示下戴上眼镜,看着水下美景欣赏着美妙的音乐。
事实上,实现这一奇幻效果的不是什么外请的动效团队,而是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工作人员。更神奇的是,他们仅用了几万元的低成本,就完成了动辄上百万元才能搞定的3D电影大片效果。
卢莎卡是湖的名字
德沃夏克一生共创作了10部歌剧,其中,1900年创作完成的《水仙女》是他创作的倒数第二部歌剧。
该剧脚本出自捷克著名诗人和戏剧家杰罗斯拉夫•克伐比尔之手,素材取材自斯拉夫民间神话传说以及莫特•福凯《水妖》、安徒生《海的女儿》等文学名著。在距离布拉格西南60公里外的一个叫维索卡的小村子,这是德沃夏克写作的“桃花源”。水精灵的爱情故事、维索卡浓郁的大森林、起伏的山峦以及丛林中的一个叫“卢莎卡”小湖,是德沃夏克灵感的来源。
1901年3月31日,该剧在布拉格首演,获巨大成功,迅速传播到国外,是迄今最成功的捷克语歌剧。
剧情像《海的女儿》
从剧情上看,《水仙女》与人们所熟知的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非常接近。 水仙女卢莎卡爱上了常到湖边散步的王子,她想过常人的生活,于是请求法力无边的女巫杰齐巴巴的帮助。女巫答应帮她,但同时告诉她,她为此要付出残酷的代价:她要失去说话的能力;如果王子对她不忠,她得重新变成水仙女,并永远受到女伴们的诅咒和抛弃,除非有尘世的人为她付出生命。卢莎卡同意了这些苛刻的条件。
卢莎卡和王子相爱后,由于语言的障碍,王子移情别恋,爱上了邻国的公主,这令卢莎卡痛苦万分。不久王子又被那位公主抛弃。王子由此幡然悔悟,决意赎罪。他四处寻找卢莎卡。最后,王子与卢沙卡见面后因与她亲吻,以永恒的死亡与卢莎卡一起沉没到了湖底。
《月亮颂》可以美死人
歌剧《水仙女》虽然是第一次出现在北京的舞台上,但是其中的一首听起来可以美死人的咏叹调堪称再熟悉不过了,它就是《月亮颂》。
据资深乐迷回忆,《月亮颂》大概是1976年后听到的最早的几首咏叹调之一,著名女高音张权当年在首都体育馆演唱的这首德沃夏克名曲,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当时的场景念念不忘。在人们第一次听到这首咏叹调40年后,整出的歌剧《水仙女》才完整现身。这首咏叹调出现在第一幕中,水仙女在人间与心爱的王子失之交臂,无限眷恋地返回水中。在静静的月夜,水仙女独自唱起这首《月亮颂》。
德沃夏克在这首咏叹调中,并没有刻意表达悲哀的情绪,而是描写了一种深切绵远的感怀。正是这样一种值得回味的情感,打动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这是这部歌剧中动人的咏叹调之一,也是女高音歌唱家与乐迷、观众挚爱的经典。
还有一部《水仙女》
除了德沃夏克的这部如梦似幻的《水仙女》,在世界歌剧舞台上还有另一部《水仙女》。它也是三幕歌剧,由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达尔戈梅斯基根据普希金的诗编剧并谱曲。1856年5月16日,在俄国圣彼得堡首次公演。本剧中心人物是磨坊主人的女儿娜塔莎。她因遭受一位王子的背弃,遂投江自尽而变为水仙女,专门引诱男人以泄怨。
后来王子同一贵族女子结婚,但是每次当他拥妻入睡时,他便听闻水仙女哀呼之声。某天,王子路经水仙女隐伏的江边,遇见一位女孩告诉他说:她就是王子的女儿。娜塔莎的父亲磨坊主人,因丧女之痛,精神失常,将王子推入江中。遂使王子得与前度爱人和他们的女儿重逢。
(以上来源:信报网 张学军 2016-05-22)
【数据分析】
德沃夏克的整部歌剧《水仙女》的完整演出,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作为德沃夏克最负盛名的歌剧,《水仙女》自首演之后,100多年来被不断的重新演绎。而国家大剧院这次引入德沃夏克的《水仙女》,无论是在主题挖掘、艺术表现还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对这部歌剧做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将当代元素融入其中,再次吸引年轻人关注歌剧的目光。
首先是对主题现代化的挖掘。国家大剧院之所以选择重新演绎这部捷克语歌剧,首先离不开《水仙女》故事主题的现代色彩。用今天的视角看,《水仙女》是一个关于爱与沟通的故事:湖王的女儿水仙女卢莎卡,因为恋上了人类的王子,请求女巫将其变成人间女子。卢莎卡一意孤行地以自己的声音换来女巫的灵药,喝下药变成了人。王子在打猎时与卢莎卡邂逅,对其一见钟情。因卢莎卡无法言表自己的所思,王子与她无法沟通,最终见异思迁爱上了外国的公主。在故事的最后,幡然醒悟的王子来到湖边,与卢莎卡互诉衷肠,明知亲吻卢莎卡会死去却仍义无反顾,最终死在了爱人的怀抱中。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离不开不断的沟通与交流是这部歌剧给观众的启示。
其次是精湛的艺术表现。《水仙女》的成功演出在于国家大剧院积极引进世界各地的艺术大师,通过大师们的合作配合,将每一个画面惟妙惟肖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此次执棒者是斯洛伐克国家剧院首席指挥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世界著名歌剧导演乌戈•德•安纳担任导演、舞美设计与服装设计,女高音歌唱家迪娜拉•阿丽维拉与周晓琳将分别饰演水仙女这一角色,斯洛伐克男高音歌唱家彼得•博格尔将与歌唱家拉迪斯拉夫•埃而格尔共同出演剧中的王子,此外,纳坦•博格、斯黛拉•格里高里安、约拉娜•伏加索娃与田浩江、郭燕愉、柯绿娃等闪耀在海内外歌剧舞台的实力派歌唱家,将合作共同为观众演绎这部歌剧经典,新版的音乐赋予这部经典以新的生命力。
最后是新媒体技术展现特效电影大片效果。此次《水仙女》在表现水景方面,每幕水景序曲都有3D特效,成为中国首部“3D歌剧”。观众可以在剧场佩戴3D眼镜,观看水中的3D画面,进入水仙女的世界。尤其是在第一幕和第三幕的水景,水仙女乘坐一只金色的螺蛳壳漂来,众水仙栖息在一块块可以漂移的岩石上。安纳在此以黄宾虹式的黑白水墨设色,与第二幕人世间王宫的金碧辉煌和亮丽形成强烈对比,还有穿着像芭比娃娃的舞蹈演员、真人扮成的火鸡和山鸡等。国家大剧院对《水仙女》的重新演绎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技术,营造了一种富于童话色彩的优美意境,堪与当前很多电影大片相媲美。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