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打造汉语传播的有效平台
作为代表中国政府的驻外文化机构,具有权威性和专业性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已成为当地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首选之地。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多种方式开展教学培训,打造汉语传播的有效平台。
师资与管理保障教学
长期稳定的师资力量对汉语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如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教学组组长宋业瑾是山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副教授,2006年被文化部借派到文化中心任汉语教师。其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专业素养为中心的汉语教学赢得了很好的声誉。除此之外,该中心还有一名当地华人教师,在中心任教9年有余,积攒了不少人气。近3年,中心还开设了 “快捷汉语”实验班,吸引了不少学员。
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本着“稳中求进,适度扩大,保证质量,创造品牌”的教学培训原则,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筛选教材,聘请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等具有硕士学位且精通中韩双语、在当地长期居住的教师授课。
严格的教学管理也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教学管理颇为严格。如,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每期班缺课8次以上,将取消考试资格,而没有考试成绩将导致失去升班资格。若学员确实因公务出差或生病,必须提前请假或出示医生证明,事后要进行补考,考试不及格者,同样不能升班。
此外,贝宁、毛里求斯、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还举办了多场汉语教学工作研讨会,为中方和本土汉语教师提供汉语教学管理工作研讨和汉语教学方法展示平台,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体验式教学受欢迎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汉语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及实际需求,走出课堂,举办体验课,让学员在实践中学习汉语,同时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2016年首期汉语培训班包括两个初级班、一个中级班。在教授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还在课后不定期地组织学员参观和体验中心举办的各类讲座、展览、论坛、文化体验、影视播放等活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话剧作为语言的艺术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正在尝试以话剧表演艺术培训带动汉语教学。2015年7月21日至8月5日举办的为期3周的汉语话剧培训班上,中心邀请专业老师为当地的话剧爱好者提供正规培训,60余名毛里求斯话剧爱好者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背诵台词,琢磨表演细节,进步显著。毛里求斯艺术和文化部每年举办国家话剧节,下设9个语种的话剧比赛。中国文化中心每年组织学员话剧队伍参赛,为普及汉语和提高汉语对话水平做出了积极努力。
乌兰巴托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中国谜语有奖竞猜”活动颇有特色,吸引了蒙古国5所大学的近百名学汉语学生和老师参与。活动设置了五颜六色的60个谜面,分别为汉字、成语、俗语、地名等主题,谜题比喻诙谐、形象生动、耐人寻味,让学员体验到了汉字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品牌活动吸引粉丝
5月7日,由中国驻贝宁大使馆文化处主办、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与贝宁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承办的第五届“贝宁中国文化中心杯”暨第十五届“汉语桥”汉语大赛决赛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经过初赛选拔,共有16名选手进入决赛。入围选手分ABC三组现场竞技,经过必答题、自我介绍、才艺展示和现场抽签回答问题等环节的激烈比赛,最终敲定了一二三等奖。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多次举办的汉语大赛,令学员开阔了眼界,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友谊杯”汉语知识竞赛参赛者为母语为非汉语的泰籍中小学生,竞赛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组两个年级段进行。去年,竞赛的主题是“中国电影”,分为中国电影配音比赛、汉语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以及中文歌舞比赛,共有300多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角逐。
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于2004年首创的“大使杯”汉语歌曲大赛和“大使杯”说汉语讲故事大赛成为当地汉语教学界响当当的品牌,成为不少教学机构效仿的模式。10年间,“大使杯”比赛规模不断扩大,参加的机构从最早的3家到如今的13家,参赛者的水平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大使杯”比赛的引领下,当地汉语比赛如诗歌朗诵大赛、小品比赛等不断涌现,大大激发了当地人学习汉语的热情。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6-05-31)
中国首个“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浙江揭牌
中国首个“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在浙江农林大学揭牌,这是国家汉办在全国建立的第31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是全国唯一的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也是浙江省唯一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是国家汉办汉语推广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平台,旨在加强汉语言“走出去”的能力建设,为各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汉办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问题,为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于2006年7月启动了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工作。此前,全国已经建设有30个汉语国家推广基地。
当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农林大学等10多家机构共同发表了《茶文化天目山宣言》,将共筑国际茶文化高地、共谋国际茶文化战略、共享国际茶文化成果、共创国际茶文化品牌,努力打造“全球茶文化传播总部”,为茶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平台。
据了解,“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在浙江农林大学成立后,将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面向全球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开展茶文化培训;结合孔子学院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中国和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益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共同性,建立茶质量和品位标准体系,建设茶文化体验中心,积极研发适用于国家传播的茶文化培训教材和教学资源。
早在2006年浙江农林大学就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茶文化学院,不仅培养中国首批本科层次茶文化专业人才,而且积极招收茶文化专业的研究生和留学生。
2014年,浙江农林大学还与东欧国家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大学共同举办孔子学院,并利用该校在茶文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优势,将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打造成全球首家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表示,今后学校将抓住基地建设的机遇,积极参与国家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加快学校国际化步伐,在汉语国家推广、中华文化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16-05-25 )
文化贸易强 文化传播要更强为 何如此分类 以文化属性强弱为标准,因循传统货物贸易及部分服务贸易的统计办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对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分类,成为此次报告中较具争议的一点。根据报告,文化产品及服务被细分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表演和庆贺、视觉艺术和工艺品、书籍和新闻产品、视听和互动媒体产品、设计和创意产业产品共六大类,如金银珠宝、塑料装饰物等均被列入统计范围。
事实上,这一分类标准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国家文化贸易学术研究平台首席专家李小牧介绍,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确立了这一分类标准,其依据主要基于产品的文化属性。该机构认为,金银珠宝等产品承载着一个地区居民的文化、审美偏好,具备较强烈的文化属性,所以列入统计范围。而我国国家统计局在进行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时,将文化产品贸易划分为核心层和相关层两个层次,核心文化产品包括文化遗产、印刷品、声像制品、视觉艺术品、视听媒介和其他共6个类别,也基本遵循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一分类原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认为,文化贸易是指国际间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输入和输出,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极具特殊性。即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性组织或机构,也依然因循传统货物贸易以及部分服务贸易的统计分类办法,将大量与文化产业相关联的器材、设备等外围产业的产品贸易情况计入了文化贸易范畴,某种程度上淹没了核心文化版权贸易情况。
在李小牧看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产品的形态不断变化、融合,这一分类虽存在一定问题,但统一了相关标准,有利于各国间文化贸易额的统计和比较,是一套较为科学严谨的统计体系。
为何稳居首位 得益于出口贸易规模,文化贸易额呈现顺差,但缺少中国文化印记
对于中国连续4年位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榜首,李小牧并不感到意外。“2004年至2013年这10年,是我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李小牧表示,放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再考虑其分类标准,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就不奇怪了。但在他看来,“这10年中我国文化贸易额的增长主要还是靠传统货物贸易当中与文化相关的产品贸易的拉动。”
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美国的文化产业出口以高附加价值的版权和部分创意设计产品为主,中国文化产业以低附加价值的文化制造业为主,主要借助规模和成本优势,因而在贸易额上占据首位。
“我们确实出口了海量的文化产品,但这些产品,其中又有多少承载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呢?”李嘉珊说。以报告中表现亮眼的游戏产业为例,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就指出:“我国电子游戏出口的大多还是硬件层面的产品,包括游戏设备、游戏机等相关产品,而从内容和知识产权的意义上来说,我国仍是进口国。”
李小牧将这一情况概括为,文化贸易顺差和文化输出逆差。“从贸易额看,我们是处于顺差的一方,但从文化传播角度看无疑仍处于逆差。我们的文化产品大部分处于品牌缺失,甚至贴牌生产的状态,尤其在内容生产领域仍缺乏国际竞争力。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李小牧说。
如何补齐短板 借互联网东风,提创意水平,扎根国内的同时抓牢亚非市场
近日,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卖出高价,但国产电视剧《琅琊榜》《甄嬛传》在海外却只能以“白菜价”出售的消息让不少人唏嘘不已。魏鹏举认为,反差背后,体现出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原创力、产业成熟度、国际化等方面的差距。这些差距,也与报告所呈现的情况相吻合。
但李小牧对于中国文化贸易的前景仍十分看好,“我们拥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只要我们的企业扎根国内,完善产业链,提升创意水平、设计能力,打开国际市场将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报告中的一组数据,也显露出近几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一些新变化:与2004年相比,2013年中国开始从更多的国家进口文化产品。2004年,中国89%的进口文化产品来自10个国家,2013年,这10个国家只占中国文化产品进口的68%。2004年,中国文化产品50%的进口来自亚洲国家,2013年该数字下降到41%。
对此,李嘉珊分析指出,这说明中国文化产品的进口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一方面,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与偏好不断升级,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品,而是有了更多样的需求;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文化进口企业也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对于国际文化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入,为今后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
据陈少峰观察,由于我国文化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很多海外版权和项目落地,包括影视节目、主题公园和真人秀节目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消费市场来积累资源和提升竞争力,从而为文化出口创造条件。
与其他国家相比,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产业无疑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一大优势。魏鹏举表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无形的文化内容在国际间的流通交流增多,出现了很多无形的互联网贸易和内容服务。中国的企业要有所作为,通过塑造优秀内容品牌产品,逐步提升文化制造业的附加价值。
从战略层面看,魏鹏举认为,对于海外文化市场,中国应首先抓牢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此为突破点,开拓欧美市场。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 2016-05-16 )
【数据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贸易是引领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是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的重要手段。
推动中国文化贸易发展。首先,要借助主流渠道、找到主流伙伴、进入主流市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比如9月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演出的张火丁,就是借助“相约北京”艺术节的平台,作为“相约北京”美国主宾国活动和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重点项目推向美国。在中国全方位走出去的当下,通过文化贸易方式走向世界,阻力自然也小很多。以文化贸易的方式,集成主流媒体、主流渠道、主流观众资源,可以为更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进入主流市场创造便利条件。现阶段的中国与美、韩具体国情差异较大,不可盲目模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可以说,目前中国内地的文化产业只是存量,而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增量的外向型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明显不足。中国可借鉴国外成功模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实现新时代的文化突围。
其次,将中国文化“人格化”地推出去。比如,赴美演出的张火丁就是京剧文化的人格化化身,我们希望通过塑造她的形象,推广我们的戏曲文化。文化传播有个特性就是“people to people”(人对人),这种传播是带着温度的。一切围绕着人,做好“人格化”、品牌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再次,掌握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一方面,要选取最适合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门类产品,另一方面,要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市场规律。
另外,还需加快中国海外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的投资建设,以此为载体推进汉语教育事业及中国文化传播;拓展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以淡化其政治色彩,简化程序,为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便捷通道。国内市场稳定且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可通过直接投资或注资海外文化企业、建立文化产品的国际营销网络等,以多元化渠道进入国际文化市场;中小文化企业则应根据自身实力,以合作出口、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展销等方式,适当寻求国际合作。
此外,中国目前尚未出现较为成熟的海外文化产业集聚区,因此,可借鉴类似经贸合作区、工业园的成功模式,直接在海外建立文化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较低的发展要素成本、丰富的文化资源,或是相对宽松的文化市场机制等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推动各层次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