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十三五”起航 厦门将变啥样?
厦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描绘了2030年的发展愿景。规划按5年和15年两个阶段提出了发展目标,这主要是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利于中长期规划与远期规划的衔接,特别有利于空间布局的稳定。二是尽量在规划期上与城乡、国土等专项规划相一致,便于规划的衔接。
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到“十三五”末,厦门目标拓展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格局,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4条地铁线和“环湾放射”的城市快速路,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和厦漳泉龙区域“1小时交通圈”,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承载力和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一个更美好的厦门值得期待。
城市布局转型:厦门岛内、岛外将形成一体化全域发展新格局。岛内中心城区侧重优化,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岛外侧重于加快新城建设,重点建设环东海域东部新城、马銮湾新城、翔安南部新城,完善提升集美新城,加快推进同安新城,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环湾城市带,厦门将初步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品质提升和城市转型。
城市交通圈:厦门新机场的投用、福厦高铁建成通车、城际铁路有序推进、海西高速路网建设的基本完成,都将使“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平日出行也将更为便捷,届时,厦门将建成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环湾放射”城市快速路骨架路网,公共交通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和厦漳泉龙区域“1小时交通圈”。
城市智能管理:在“中国十大智慧城市”的评选中,厦门多次入选成为典范,“十三五”,厦门将更“智慧”,大家会发现上网速度更快了,足不出户就可以搞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等多项公共服务。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和互联网+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加快。 打造东南沿海的文化中心城市 厦门力图建成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典范城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杆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示范城市。
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两字,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培育道德力量:厦门首次在规划中提出培育道德力量的概念。每个人都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就能汇聚起无比磅礴的力量。“十三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厦门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增进国际社会对厦门理解和认同的精神纽带,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厦门可以做到。
构建全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十三五”,各式各样的公共文化场所近在咫尺。厦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将覆盖到全市所有村(居),构建全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5册,文化设施使用率达到100%。建设“15分钟体育健身圈”,推进社区笼式多功能体育场和室内健身房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多样化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体系。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进入全国前十。
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示范城市:文化创意,也能成为“千亿产业俱乐部”的成员。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发展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成文化创意千亿产业链,厦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内容产业基地规模和水平全国领先,时尚创意产业水平全国领先,建成设计之都、时尚之城。
打造魅力四射的国际化城市:流转着历史与现代交叠的光影之美,厦门声名远播,新的五年,厦门着重文化靓市,打造一批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成为一个魅力四射的国际化城市。“幸福思明”、“创新湖里”、“人文集美”、“活力海沧”、“富美同安”、“典范翔安”等文化品牌深入人心;爱乐乐团、小白鹭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厦门国际休闲岛”和“世界设计之都”的概念不断加深;一批文化建设载体丰富提升,有气质、有格调、有文化的厦门触手可及。
(以上来源:百度乐居,佚名,2016-04-07)
厦门积极推进文化项目建设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在许多人的眼里,厦门是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但厦门的历史并不短。都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一进厦门市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闽台古石雕大观展厅,入口古建筑设计古朴典雅。我省是石雕文化的故乡,这个展厅是全省最大的石雕文化艺术专题陈列。而厦门历史陈列展厅,城墙似的外形设计让人似乎进入时光隧道。
厦门市博物馆馆长陈娟英介绍说,除了这两个展厅外,该馆主馆还有“闽台民俗”“馆藏文物精品”等大型展览,梳理厦门自青铜时代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文明轨迹,以大量文物真实再现厦门数千年的社会发展历程。而分布在厦门各地的还有郑成功纪念馆、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专题分馆,构成一个完整保护、收藏、展示厦门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
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是厦门博物馆的一大特色。该馆每月都会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送入基层,让文化走向校园、社区、街道、部队、企业等单位,让博物馆脱去“神秘深奥”的外衣,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增长见识的地方。
当天,恰巧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组织四、五年级学生前来参观。看到陈列品,孩子们兴奋极了。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他们沿着厦门的发展轨迹漫步,沿途好奇地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又用相机拍摄陈列物品。带队的老师说,博物馆是最好的教育基地,组织学生们来博物馆参观,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家乡历史文化,增强爱乡的情怀。
组织学生到厦门市博物馆参观的学校还有很多。勤于探索,打造未成年人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阵地是厦门市博物馆的另一特色。
陈娟英说,为吸引孩子们主动前来参观,展厅的硬件设施增加了许多高科技设备,如电子翻书、知识抢答器、视频播放等功能区。互动区域的设置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也提高了参观效果。他们还专门撰写了给未成年人读的讲解词,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入馆参观活动”。
“小小讲解员”的培训是学生在厦门市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的特色项目。厦门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长期在厦门市博物馆担当志愿讲解工作。学生们利用周末或寒暑假时间来到博物馆,为观众进行讲解,这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也对个人素质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现阶段在博物馆担任小小讲解员的学生主要以中学生为主,高中生居多。
(以上来源:搜狐公众平台,佚名,2015-05-19)
厦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厦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都位于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馆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三馆免费开放,在推进厦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硬件上,三馆设备设施先进,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隶属厦门市文化局管理。每个馆配齐人员编制,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活动经费给予充分保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三馆积极打造全方位的数字平台,创新数字化文化服务机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建立官方网站,开发和建设手机、平板等多个客户端,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微网页等数字平台,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动动手指头即可实现远程教育、在线阅读、查看3d文物等便携式服务。
在软件方面,社会力量已成为三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三馆坚持“全方位开放、全公益服务、全社会共享”的服务方针,服务意识强,志愿者招募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从志愿者招募、考核、培训、考勤到活动总结,都有一系列完整的规章流程。馆员结合志愿者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开展各类文艺演出、阅读推广、临时展览等活动,培育市民文明意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一系列活动品牌,吸引更多人参与。
在提升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中,厦门市博物馆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参观学习活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美文化”内容体现到展示内容和讲解词中。与周边中小学开展共建活动,每月定期举办一个巡回展进校园活动,如“未成年人文物夏令营进金尚小学”、“世界文化遗产日活动”进集美幼儿园活动、“国际博物馆日”进社区活动等,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以上来源:湄洲日报,佚名,2016-05-19)
【数据分析】
“十三五”开局之时,厦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达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提出了积极推进文化项目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力图建成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文化中心城市,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典范城市,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杆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示范城市的建市目标体系。
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厦门结合了老百姓需求,充分利用老厂房、学校,结合山体、岸边,开展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实现了公共文化资源效能最大化;做好文物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促进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目前厦门全市大中型公共文化设施共有54个,公共文化设施的人均享有率位居全国前列。厦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都位于市文化艺术中心,新馆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三馆免费开放,在推进厦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厦门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推动文化服务供给侧,实现供给项目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开展艺术培训、艺术扶贫、文艺展演、文博进校园、进社区、莆仙戏公益演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素养、文化品位的引领作用。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窗口单位,厦门开展以“规范管理、文明服务、高效便民”为主题的专项活动,在免费开放,文明引导、优质服务等方面做细做实,提升了文化场馆的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地文化服务项目,引导市民文明行为的自觉养成。
让文物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厦门市博物馆免费接纳未成年人参观学习活动,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和美文化”内容体现到展示内容和讲解词中。与周边中小学开展共建活动,每月定期举办一个巡回展进校园活动,如“未成年人文物夏令营进金尚小学”、“世界文化遗产日活动”进集美幼儿园活动、“国际博物馆日”进社区活动等,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把优秀传统文化、乡贤文化等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灵活多样的群众互动,广泛深入的媒体宣传,营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博物馆对未成年人来说是一个社会教育者,区别于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其知识的广泛性、内容的趣味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都是学校和家庭无法取代的。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