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
【热点回顾】
江阴阳光民族乐团参加江阴徐州两地民族音乐团队交流演出
5月8日晚,江阴、徐州两地民族音乐团队交流演出在江阴文化馆艺术剧场举行,江阴阳光民族乐团和徐州矿务集团夕阳红民族乐团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众多民乐爱好者。
这次演出是由江苏省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团队联盟主办的。徐矿集团夕阳红民族乐团的民乐合奏《凯旋》、吹打乐《民歌联奏》、江阴阳光民族乐团的民乐合奏《迎仙客》、《变体新水令》、唢呐协奏曲《梁山随想》等,都给在场观众带来了一次民乐的盛宴。
最后,两支团队还同台演奏了《花好月圆》。共奏美妙乐章,展现民乐魅力。
(以上来源:文广新局 责任编辑 2016-05-12)
为少数民族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
——记广西群众艺术馆青年作曲家傅滔
大型瑶族歌舞剧《瑶都神韵》,大型侗族风情歌舞剧《坐妹》,儿童音乐剧《魔豆》,歌曲《梦的眼睛》《花竹帽》《我要一个故乡》《和谐花开》,舞蹈音乐《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花腰带长又长》《大蓝靛》,大提琴独奏曲《骆越欢》……这些民族风格鲜明、地方特色突出的音乐作品都是广西群众艺术馆青年作曲家傅滔的作品。
傅滔自幼喜爱音乐,上世纪90年代初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开始涉足歌曲创作和研究。他深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是创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素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良好作风,2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其中,歌曲200多首,舞蹈音乐50件,大型音乐作品10余部。
为创作大型瑶族歌舞剧《瑶都神韵》,傅滔扎根金秀瑶族自治县两个多月。为创作大型侗族风情歌舞剧《坐妹》,他五次到三江县、两次到贵州采风,这些作品如今都已成为当地乃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为了创作好儿童音乐剧《魔豆》,他与主创团队进行了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儿童观众喜爱的音乐类型和特点,作品首演后大获成功,在全国各地演出了60多场,成为近年来广西本土制作在区外商演最多的剧目。傅滔深入柳州、桂林等地采风并参与创作的音乐剧《山歌好比春江水》,首演受到好评。他为欢度“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创作的歌曲《春暖花开三月三》,旋律明快优美、积极向上,在“南国之声”音乐会上演唱后,受到现场听众追捧。为“花样南宁”宣传活动创作的同名主题歌拍摄成音乐电视,在南宁市机关单位和中小学推广传唱,在网络上获得大量点击。
傅滔在创作上硕果累累,在文艺工作上勤勉有加。自2010年来到广西群众艺术馆,他在从事专业音乐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为培养基层音乐创作骨干和歌唱演员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他为柳州、桂林、来宾、贺州、梧州等地的基层文艺工作者授课,讲解了歌曲创作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民族元素进行创作,培养了一批基层文艺骨干。他还参加了5期全区文化馆站文艺骨干培训班,为220名文艺骨干讲解歌曲创作方法,并进行作品点评、举行作品交流会,学员们收获颇丰。在这些培训活动中,傅滔服从组织安排、不计个人得失,满怀激情、扎实工作,受到基层文艺骨干的欢迎。
作为一名无党派艺术家,傅滔时刻关注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他积极参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文联和广西群众艺术馆组织的创作采风活动。2013年、2014年,受自治区文化厅委托,傅滔连续两年参与策划、组织全区50多位词曲作家和歌唱家,深入广西14个市的39个县、镇、村进行采风活动,涵盖了广西12个民族聚居地,历时4个多月。他带领创作者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在田间地头、农民家里,倾听和采集原生态民歌、感悟民歌的精髓、学习民歌的唱腔。通过采风活动,创作者们了解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并出版了《美丽广西》和《醉美广西》两张精品歌曲专辑,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老百姓的喜爱。
(以上来源:中国艺术报 桂文 2016-05-22)
互联网时代民族音乐如何求生求新求变
到今年5月份,达比亚乐团成立刚好满两年。这个来自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的少数民族乐团结合本民族特色,创新改编演绎了多首本民族音乐作品,并借助互联网平台,吸引了不少大山以外的“粉丝”。
如今,互联网的影响力已深入少数民族聚集的大山深处。怎样结合现代人的习惯创作出有传播力的民族音乐作品?又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展民族音乐?这些问题,达比亚乐团团长江晓春等民族音乐人一直在思索。
不少民族音乐面临失传困境
内地知名作词人、音乐唱作人崔恕每年都会到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集地采风,曾经一次在丽江纳西族的经历让他深感痛心。“一位民间老艺人演唱的纳西族歌曲,旋律优美动人,可问及周围的年轻人却都说‘几乎不唱这类歌’。”崔恕遗憾地说。
不久前,在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咪咕音乐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七彩音乐之旅——寻找民族音乐DNA”旅游文化推广活动中,记者见到了多年从事互联网音乐运营的咪咕音乐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宇。她告诉记者,很多少数民族歌曲通过口头传播,以“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方式传承,导致不少歌曲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尤其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资讯越来越丰富,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淹没在海量的信息当中。”
廖宇介绍,咪咕音乐正在尝试通过在网站上创建活动专区,以网上投票、在线直播等方式,把这些来自大山的原生态民族音乐作品展现在网友面前。“利用互联网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音乐便捷广泛地传播,也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劲的活力和生命力。”
民族音乐产业搭上网络快车
每次录制好改编新曲的小样,江晓春都会打开微信,迅速传给几位音乐同行和歌友试听,以此方式交流经验、改进编曲。
江晓春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们不断探索改编傈僳族、怒族的原始曲目,一般保留三四成原曲元素,再融入六七成现代元素进行再创作,并借助互联网数码配乐手段,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这样的‘二度创作’对如今少数民族音乐发展颇为重要。”崔恕认为,创新演绎不仅可以让本民族以外的更多听众理解歌曲的内涵,也能进一步提升民族音乐作品的传唱度。
但廖宇坦言,目前民族音乐在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曲库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少,民族音乐借助互联网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为探索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新路径,众多音乐机构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比如,中国移动成立专业互联网音乐公司,通过与地方文化部门、唱片公司的深入合作,使平台对民族音乐人进一步开放,以低门槛、易操作的方式提升民族音乐创作者的积极性。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振旺表示,去年8月,该公司与云南省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最云南”新媒体数字平台,以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环境,发掘、展示、推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这类举措,都是希望借力互联网,促进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黄振旺说。
数字版权保护亟须重视
采访中,不管是江晓春、崔恕,还是从事音乐产业运营的廖宇都向记者表示,在探索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话题是音乐数字版权保护”,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一问题越加凸显。
“民族音乐有其特有的流传性和留存性,其市场化、商业化程度远不如流行音乐,加上大部分曲目的原作者很难考究,导致民族音乐的数字版权保护面临更大的困境。”崔恕说。 “
数字版权保护是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步,也是实现其广泛传播的先决条件。”廖宇进一步解释,相比唱片等实体传播形式,互联网多终端的特点决定了民族音乐数字化传播的成本会大为下降,但如果不能及时加强版权保护,市场上将充斥抄袭、侵权等现象,民族音乐的丰富性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版权是音乐行业发展的根基。解决了版权问题,整个行业才有可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崔恕表示,期待政府部门投入更多力量,加强政策法规的引导,助力打造优良的民族音乐产业环境,推动民族音乐借助互联网平台迅速发展。
可喜的是,去年7月,国家版权局出台了《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网站不付费使用音乐作品的情况得到极大改观。这令江晓春等音乐人感到欣慰:“随着音乐数字版权保护逐渐加强,相信外界将有更多机会聆听来自我们民族的好声音。”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李政葳 2016-05-27)
【数据分析】
对已有的民族音乐,应秉持在交流中传承。民族音乐是祖祖辈辈生活、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从古到今在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因此,能够流传至今的民族音乐一定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存留下来的,具有的一定的文化价值,为了不让现代人对已存经典民族音乐的遗忘,需要现代人不断的去学习经典民族音乐、演绎民族音乐,并在不断的交流演绎中挖掘民族音乐的现代价值。江阴、徐州两地民族音乐团队在江阴文化馆艺术剧场举行的交流演出,使民乐《凯旋》、《迎仙客》、《变体新水令》、《民歌联奏》以及《梁山随想》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给在场观众带来了一次民乐的盛宴。两支团队同台演奏《花好月圆》,也是两支团队交流合作的机会,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本身,促进民族乐更好的传承下去。而在场民乐爱好者之多,也从侧面提醒我们应该多多举办类似的民族乐团交流演出的活动,满足民乐爱好者的需要。
对民族音乐的创作,应当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创作的源泉,同时加入新的元素以符合现代人音乐审美要求。音乐创作要有自己的根,要用自己的母语及民族生活去创作。这并不是说将传统的东西简单地拿出来就可以了。有了民族音乐素材,东拼西凑也不行。作品只有技术含量,才能得以保留,才有表现力。作品中也要赋予民族文化的滋养以时代感,要在继承的同时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音乐才会有生命力,才会被时代所接纳。广西群众艺术馆青年作曲家傅滔深知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是创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所以养成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良好作风,2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达比亚乐团团长江晓春等民族音乐人结合本民族特色,并借助互联网配乐手段创新改编演绎了多首本民族音乐作品。这些民族音乐继承者都深谙民族音乐只有赋予时代元素才能流传的道理。
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推广传播。新媒体时代,仅仅依靠线下的现场演绎涉及的观众人群有限。因此,民族音乐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推广传播。目前民族音乐在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曲库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少,所以民族音乐借助互联网发展的空间很大。中国移动成立专业互联网音乐公司,通过与地方文化部门、唱片公司的深入合作,使平台对民族音乐人进一步开放,以低门槛、易操作的方式提升民族音乐创作者的积极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云南有限公司通过与云南省委宣传部联合推出“最云南”新媒体数字平台,以打造有故事、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环境,发掘、展示、推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最云南”新媒体数字平台的推出,有助于更好的利用互联网,促进少数民族音乐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音乐产业持续发展,值得借鉴。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