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全国多地区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绩斐然
2016年06月14日
全国多地区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绩斐然
全国多地区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绩斐然

【热点回放】

辽宁省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初见成效   

日前,辽宁省申报的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本溪市“双进双建”、丹东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传统节日文化”创建完成,在示范性上体现了创新和引领作用, 项目创建初见成效。   

辽宁省的两个项目于2013年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经过两年创建,两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有效推进,基本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机构设施条件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推出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活动和文化惠民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获得群众好评。两市结合项目特点,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和理论成果。本溪市的群众文化“双进双建”项目,紧扣文化惠民主题,围绕“文化进村屯、文化进社区”,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活动运行机制、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和创新;丹东市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传统节日文化”项目,围绕传统节日,打造出多种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活动内容丰富且常态化,品牌和特色意识突出,提出一套比较完备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项目体系,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典型示范价值。

今年4月,辽宁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组成了由高校、公共文化机构和文化主管部门人员参加的专家组,对两市的示范项目进行了实地检查,并向国家提交了检查报告。两市文化主管部门根据省检查组的意见,对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将于近期参加国家评审。

(以上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佚名,2016-05-18)

岳阳临湘推进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5月12日,岳阳市、临湘市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临湘市广播电视台召开。

临湘市委副书记李伍华,临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孟阳,临湘市人大副主任李炎利,临湘市政府副市长马榕,临湘市政协副主席陈步龙,临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谌树生,临湘市文旅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陆如勇等出席会议。   

李孟阳指出,创建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不容易,要虚实结合,上下结合,点面结合,全市一盘棋。创建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步调不能乱,要明确创建重点,整合资源,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基层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培训教育长效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13个乡镇同一步调开展创建。创建工作不能拖,各成员单位、各乡镇和村(社区)要不等不靠不望,汇好报定好调出好力,有调度有项目有投入,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

马榕宣读了《临湘市创建湖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按照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以县(乡)镇政府为主体,对照《湖南省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要求,按时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力争到2017年,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3平方米;乡镇(街道)建有独立设置的综合文化站,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70%的村(社区)统筹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的社区(村)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每万人体育场地数达到15个,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70%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占总人数的3%。全面建成科学、规范、适用、易行并具有临湘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会上,省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示范区负责人还向临湘市领导递交了《创建责任状》。

会议指出,2014年我市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以来,市、旗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正在有序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会议要求,各旗区、各部门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迅速行动,对照测评体系标准,尽快梳理解决存在问题,抓紧落实资金、人才保障措施,精心抓好档案整理工作,加大标准化试点工作宣传力度,扎实做好迎检测评各项工作任务。要强化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和督促检查,确保标准化试点工作圆满成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努力让文化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上来源:红网,张日平,2016-05-12)

福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展位亮相海交会

5月18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而作为展示福州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成果的“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展位,也在这一天与广大市民见面。   

据现场工作人员周兰介绍,此次是“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展位首次进入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与市民见面。目前,福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结合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创建办”)希望借助海交会这个展示福州的重要窗口,让观众近距离地了解福州市创建工作,领略福州市公共文化多元并存的特性,体验公共文化服务与市民现代生活的融合,增强市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   

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场除了技艺展示,还通过展板、视频等形式向观众传递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相关情况,系统展示了我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及文化服务供给的最新成果,包括公共图书馆和阅读服务、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文化遗产保护和设施等,向市民集中宣传创建工作,鼓励广大市民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我市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来。

通过创建活动,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将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公共文化活动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县级和城乡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将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将趋于开放、均等、便利。一系列“量体裁衣”的文化活动将持续深入开展,福州市还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培养一批群众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多管齐下,共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向市民呈现一张独具魅力的“福州文化名片”。市民可通过创建示范区服务监督平台(网站、电话、微博、微信)对创建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参加各类公共文化活动。

近年来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斐然。福州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3家,公共图书分馆(图书流通点)538个,“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50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2个,乡镇、社区电子阅览室共享服务点167个。基本完成公共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更新改造。已建立农家书屋2195个,农家书屋覆盖率100%,福州市图书馆新馆已完成封顶。

福州现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3家,美术馆(画院)3家,公办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学校1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73家,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605个,以激情广场为主的户外文化广场1000多个,省级“激情广场群众性文化活动示范点”80个,各类文化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268个,公共体育馆(场)12077个。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等大型文化设施已动建。   

福州市积极推进文艺创作生产演出,五年来新创剧目(节目)300多个,演出6000多场。其中90个剧目(节目)在省级以上艺术赛事中获奖,31个剧目(节目)在全国获奖。每年开展下基层、下农村开展文化活动逾1000场以上,艺术表演团体演出逾2000场。以群众性激情广场文化活动和艺术扶贫服务为龙头,大力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常年参加活动的群众达100万人次。

(以上来源:福州新闻网,王礼林,2016-05-18)

【数据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公共文化资源对文化传承、对文化形象的展示、对民众文化艺术涵养的提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伟大的城市,中心地带应该有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公共空间的格局安排、文化资源的调配都体现着城市的价值观。公共文化应该具有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公共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传统意义上政府财政和国家扶持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公立的国家公园、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二是准公共文化产品,即转企改制推向市场的表演艺术院团;三是准私人文化产品,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包括网站、互联网、微博。

我国的现代公共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在近十几年间总体有了较大发展。以辽宁、岳阳、福州为例,在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成绩斐然: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正在有序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伐不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辽宁、岳阳、福州等地基本实现了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全覆盖,基本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并将继续完善区域性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现了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机构设施条件及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正在有序推进。

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辽宁、岳阳、福州等地推出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活动和文化惠民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获得群众好评,并结合项目特点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和理论成果。

例如本溪市的群众文化“双进双建”项目,紧扣文化惠民主题,围绕“文化进村屯、文化进社区”,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活动运行机制、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资源配置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和创新;丹东市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传统节日文化”项目,围绕传统节日,打造出多种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活动内容丰富且常态化,品牌和特色意识突出,提出一套比较完备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项目体系,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典型示范价值。福州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培养一批群众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多管齐下,共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向市民呈现一张独具魅力的“福州文化名片”。市民可通过创建示范区服务监督平台对创建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参加各类公共文化活动。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新时期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要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式方法的新探索。各个省市要以创建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大文化助推大扶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