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开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伴随着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光辉征程,文化体制改革一路奏凯。近年来,开封市文化体制改革攻坚克难,稳扎稳打,有序推进,唤醒了古城沉睡的资源,激发了全民文化创新的活力,也激活了跨越发展的一池春水。
强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
开封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领导机构和例会制度,并将之与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班子统一起来,联合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参加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例会,对改革工作采取“一事一议”“一项一策”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解决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了开封文化改革发展的总体定位、工作目标、重点任务;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牢牢抓住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旅游单位转企改制步伐,整合全市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业宣传策划推介水平和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水平,制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推动民办博物馆快速发展等重点改革工作,稳扎稳打,务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成果。
从一件件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中,人们可以强烈感受到开封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劲脉搏——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三局顺利合并,旅游主管部门由“局”转为“委”,大文化、大旅游的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清晰;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革工作,建立完善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走上市场化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开封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群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日渐成熟,高品质的公益演出、公益电影覆盖城乡,文化惠民受到群众称赞;龙亭公园、天波杨府、铁塔公园、禹王台公园、汴京公园等旅游景点实质性划归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发展效应进一步凸显;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资源深度整合,现代化全媒体矩阵的作用日渐突出,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
强化体制改革的市场导向
首先,文化与市场的耦合度日渐提升。作为每年春秋两季双峰并峙的两大国家级节会,菊花文化节和清明文化节已经成为“文化”与“市场”融合的典范,这两大节会经过多年精心打磨,办会模式日益成熟、内涵日益丰富,不仅为开封涵养了文脉、聚集了人气,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每年吸引500万游客、数百亿元投资项目涌入,成为名副其实的“聚宝盆”。作为收藏文化名城,开封文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13年,我市出台了《开封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民办博物馆发展。截至目前,全市非国有博物馆达到15家,集聚群落效应逐步显现,引发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为收藏产业的加快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其次,市场化的融资平台日益完备。最近几年,开封市依托开封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策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以及文化产业周边产品的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水系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政府资源的少量投入撬动了庞大的市场资源,成功运作了大宋御河水系、铁塔光影秀、守望阁客家文化展示区等一系列精品文化项目。
最后,“文商旅”运作模式日渐成熟。从开封多年前的“老三篇”龙亭、铁塔、大相国寺,到“新三篇”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和开封府,再到2013年的“一河两街三秀”、2014年的“一湖两巷三园”、2015年的“十大重点文化项目”,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最近几年,开封每年实施的文化项目不仅数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而且以市场化模式运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项目越来越成为绝对的主力。在这场由市场主导的“文化大合唱”中,政府的角色更像一个从容自如的乐队指挥。 强化体制改革的平台构建
欣赏开封木版年画,体验大宋官瓷制作,漫游古都老字号……总投资8000万元的开封文化客厅里,集纳了琳琅满目的文化元素。自对外免费开放以来,这里已成为中原地区艺术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了广大市民游客体验开封厚重文化的重要窗口;
华灯映水,画舫凌波,桨声灯影里,人在画中游,总投资近6亿元的大宋御河风景区,用一条碧波荡漾的御河,将包公湖、龙亭湖有机串联起来,盘活了沿线万膳街、七盛角、半亩园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北方水城又一块“金字招牌”;
百戏进皇宫、燃灯祈福、猜灯谜、品元宵、擂鼓迎新春、彩船巡游……大宋上元灯会由一个景区的单打独斗扩展到4个景区联合迎宾,布展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灯火辉煌耀九天,流光溢彩映古城”的盛景,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也吸引了央视等媒体的竞相报道。
江苏游客徐小龙曾多次来开封参观旅游,亲眼见证了开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华丽转身”。在他看来,在开封老城区内,文化项目的运作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文化资源整合的效率非常高、景区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在文化产业园区这个国家级的平台上,不同文化资源、文化资本与文化人才碰撞、交融,释放出源源不断的生产力,它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以市场为导向、颇具规模和实力、具有地区影响力或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同时也催生了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书画工艺美术业、饮食文化业、休闲娱乐业、会展收藏文化业、新兴文化业七大文化产业门类。
市委、市政府在其推出的全国首份“文化+”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市、县(区)文化旅游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机构,成立“文化+”各专项行动协调领导小组,增强统筹协调“文化+”行动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文化+”指标测评和年度考评机制,把文化发展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坚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督查问责机制,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指挥部例会机制,协调解决“文化+”行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15年10月28日召开的开封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指挥部例会,则逐项明确了“文化+”行动计划10个专项行动的分管领导、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各个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也都在第一时间制定了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谋划具体项目,围绕“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一个“上下一盘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已经形成。“文化+”正以制度化的方式,融入各个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市商务局局长张瑞生说,开封作为豫菜发祥地,餐饮文化历史悠久,开封夜市小吃更是名扬四海,我们在推动“文化+餐饮”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将以文化与餐饮融合发展为主线,立足宋文化优势,不断巩固扩大豫菜、餐饮老字号、开封小吃等优势,推动餐饮老字号开展连锁经营、开封小吃走出开封;培育建设一批美食广场、美食街坊;培育评选一批餐饮名店,促进开封餐饮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围绕“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一个涉及各个层面的政策保障体系也日渐完备。《开封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实行优先供地,用地的出让金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分期缴纳”“管好每年30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研究、启动、引导、支持、贴息、补助和奖励等”“用好每年5000万元的旅游业发展资金,推进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支持成立开封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促进文化艺术品品牌的提升”“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对人才进行跟踪服务”“建好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不断强化课题研究对全市文化发展的指导和服务”。
(以上来源:中国文明网,董帅奇,2016-05-13)
“改”出文化开封新天地
一项事业的格局有多大,直接决定着它未来有多大的成长空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离不开高瞻远瞩的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
多年来,开封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一战略目标,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将文化体制改革迅速落地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成果,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实践是检验改革成果的最好“试金石”——这几年,开封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这两个数据更是分别达到了4492万人次、245亿元。
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需求为中心。过去曾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开封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够快,产品单一、结构不优、效益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市场机制运用不够灵活、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迟缓。相形之下,开封文化旅游产业近年的迅速发展,则是与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相生相伴。“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正为开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推动力。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它自2008年成立以来,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打破景区行业的壁垒,将古城内文化资源统一配置、统筹使用,在管理体制上不断有新突破,在运作模式上不断有新举措,在项目策划上不断有新创意,大宋御河、汴京公园、珠玑巷、城摞城博物馆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新亮点的成功运作,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这一资源整合平台的强大力量。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破旧,更要立新;既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推倒阻碍发展的旧藩篱,更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气魄,审时度势构建顺应发展潮流的新机制。围绕“文化+”这一全国首创的重大理论创新,开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一时间制定了行动计划、组建了专门团队、谋划了具体项目、完善了支持政策,第一时间将创新理念以制度化的方式,融入开封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眼前的成果备受瞩目,未来的前景更令人期待。
(以上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佚名,2016-05-13)
文化创新在开封:借他山之石 悟攻玉之道
近年来,开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正在形成。借他山之石,谋跨越发展。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与开封市数年来求知若渴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付出分不开。
求知足迹遍南北 巍峨耸立的铁塔,见证着开封这座千年古都的淳朴和厚重;滚滚黄河水,讲述着开封学习先进、励志发展的真诚与期盼。过去数年间,开封多次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标杆城市”,组织一次次针对性非常强的考察学习活动。市委、市政府多次集体出省考察学习,西安、南京、杭州、苏州、枣庄台儿庄古城、浙江横店,从关中大地到东南沿海,遍布着开封人渴求进步的足迹。这些考察,均为了学习外地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如何让开封的文化底蕴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每次的考察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考察团成员零距离感受着南京、苏州、杭州敢闯敢干的改革气魄、先行先试的探索精神。这些地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带来的蓬勃生机以及全新的发展理念、敢为人先的发展气魄,无不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百闻不如一见。一个个立足高端的新项目大项目、一处处高标准规划的产业园区、一幅幅具有震撼力的建设画面,令考察团成员目不暇接、感慨不已。
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给考察团带来思想震撼的同时,也冲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许多考察团成员都真切感受到,越往前走,身上的背包越沉。每到一处,大家总是在不停地收集对开封发展有帮助的资料。
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难得,也令人倍加珍惜。每次的学习考察,市委、市政府都会严格避免走马观花。考察途中,考察团利用业余时间召开座谈会,把大家聚在一起,交流考察收获,畅谈学习心得,碰撞新的思路,很多考察团成员都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新的想法。
取经归来善用经
学习外地经验,旨在学以致用。每次学习考察归来,开封市都会通过新闻宣传,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在全市上下开展深入学习,联系开封发展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大胆突破,把学习考察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成果、推动工作的措施方法,推动开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近年来,开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继续保持全省前列,“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正在形成。从“旅游带动”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再到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再到“文化+”理念的提出,实现“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的开封梦,一步步让文化成为开封发展的先导和旗舰。开封以文化为引领,以文化为支撑,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实施文化经济双轮驱动,推动文化与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和附加值,释放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力、创新力、提升力,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促进开封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柱。
学习先进经验,狠抓经验落实。从“老三篇”(铁塔、龙亭、大相国寺)到“新三篇”(清明上河园、中国翰园、开封府),从“一河两街三秀”到“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再到2015年全市十大重点文化项目,开封市正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动力,深度挖掘宋文化资源,狠抓文化项目建设,促使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文化化成了经济、化成了开封快速崛起的铿锵步伐。
(以上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佚名,2016-05-20)
【数据分析】
文化治理现代化,改革是最大动力,创新是最强活力。一切创新都要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和魄力,开封在其首创的“文化 +”理念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探索。伴随着“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必将带来产业的融合、要素的重组、模式的换挡乃至利益的调整。这一切都必须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保障。
科学的顶层设计。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高体制机制的科学性、有效性,离不开周密的统筹谋划,离不开基于战略定位的顶层设计。
坚持市场导向。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计有效果的产品,推动“文商旅”融合,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链;注重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通过政府注资、吸引金融资本参与等方式,实现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完整的融资模式,促进资本之间的深度融合;力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项目合作模式,用政策作杠杆,撬动庞大的市场资源。
高效的资源整合平台。文化体制改革离不开一个科学高效的重要资源整合平台。多年来,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开封高度重视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
开封市正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为趋动,深度挖掘宋文化资源,狠抓文化项目建设,促使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把文化化成了经济、化成了促进开封快速崛起的铿锵步伐。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