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江苏非遗薪火代代传 建四级非遗产名录体系
闲庭信步于江南清波绿水间,赏不尽云锦的巧夺天工,听不够昆曲的吴侬软语,叹不绝紫砂的独具匠心……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日渐重视的今天,江苏省提出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强省建设、打造“精彩江苏”结合起来,推动非遗保护理念、保护方式、保护路径的创新发展,取得实效。
目前,江苏省已全面建成梯次合理、规模适度、传承有序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15年,江苏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第四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评审工作,161个非遗项目入选省级名录。目前,江苏省内省级非遗名录已覆盖绝大部分县区,一些非遗项目已纳入省级乃至国家级非遗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经过10多年的努力,江苏省公布了《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名录》,出台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指导意见》,制定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业务标准和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对濒危项目和高龄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工作,改善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在今年由溧阳市社渚镇政府组织举办的第十七届傩文化艺术节上表演的蒋塘竹马灯、祠山庙会和冻煞窠,分别是国家级、省级和常州市级非遗项目。据悉,2015年,江苏省先后在常州建成金坛圩村文化和社渚傩文化两个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各保护实验区文化主管部门因地制宜,采取分区划片、分步实施、协调联动、文旅结合等方式,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专题论坛,举办生态旅游节、民俗文化节和建设生态博物馆等形式,有效推动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文化厅将续建3个至5个不同文化类型或主题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新建一批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基地,扩大自然与人文生态的整体性、系统化保护范围,修复并延续地域文化空间。
江苏省在去年评选命名了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等21家省内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以及南京樱桃鸭业有限公司等14家第二批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已建成各类非遗保护国家级示范基地6个、省级示范基地60个,有效促进了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各地以点带面,将各类示范基地建设作为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新阵地。常州市、徐州市评选命名了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苏州市完成首批市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命名工作……示范基地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非遗科学化保护。
在非遗保护部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已完成前期编撰工作。已结集出版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论文集》综合了全省各地“十二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各地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承和传播,积极加强理论和学科研究,陆续出版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长篇叙事民歌集》、《文韵盐城》等一批专著;南京市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签署了《长江流域主要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构建长江流域城市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交流机制。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6年04月27日 )
让“花儿”开得更红更艳 ——甘肃省立法保护传承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花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保护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是甘肃花儿的发源地和传播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智慧的心血和高亢的歌喉培育了花儿,人们用花儿倾吐着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也展现着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民情风俗和艺术浪花。
虽然花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各族人民喜爱,但长期以来,花儿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花儿保护传承工作的健康发展,如花儿传承人员不足、花儿专业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健全;花儿活动多属于民间自发组织,缺乏政府引导扶持;花儿文化产品数量少等。
为此,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花儿文化,通过立法的形式,给予花儿切实有效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举行的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条例》。以立法的形式给予花儿切实有效的保护,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花儿文化。
据介绍,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2013年开始起草《条例》草案,之后数易其稿。为了使《条例》内容更切合实际、更加具有临夏地域和多民族特色,先后多次深入州内的“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和政县、“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康乐县、“民歌考察采录地”永靖县等地实地调研,走访花儿传承人,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了多方面的意见。
审议中,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琳说,制定该《条例》很有必要,临夏花儿作为甘肃大地上独特的艺术品种,需要很好地传承保护。他建议,临夏花儿作为民间的艺术品种,不光是保护、挖掘,需要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同时,在传承保护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补充一些提纯和改造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传承保护。
还有委员建议,要大力弘扬花儿的艺术形式,使其发扬光大。对花儿不光是抢救、保护、传承,还要鼓励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综合大型比赛,积极举办花儿大型节会或赛事,使其通过更大的舞台发扬传播。要鼓励花儿的发展更加开发开放。例如,提倡在花儿唱法中增加流行音乐元素,鼓励音乐人用更多的形式来演唱花儿,赋予花儿更强的生命力,使其走的更远。
针对花儿的保护与利用,《条例》规定,自治州县级以上政府应当设立花儿保护传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花儿的抢救、记录、调查、整理;花儿原始资料、实物的征集、保存;花儿词曲研究、成果和刊物的出版发行;花儿会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投资;花儿代表性传承人、研究者的资助;花儿专业人才培养的资助;花儿展演与文化宣传的资助;花儿展示场所的建设与维护;花儿研究交流的资助;花儿保护、传承、传播、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有影响的花儿歌手和民间社团组织开展花儿演出、展示等活动的资助;优秀花儿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奖励。
《条例》还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花儿文化资源,开发花儿文化产品和旅游服务项目。规定利用花儿文化资源,应当尊重其原真性和文化内涵,保持原有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
《条例》对花儿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条件、享有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作了具体明确规定。要求自治州县级以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两年对花儿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一次考评。考评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由原认定机关取消资格。
《条例》提出,自治州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花儿保护传承发展机制,挖掘培养民间花儿保护传承人才。鼓励、支持各类文化艺术组织和个人开展花儿表演、展示、传承等活动。自治州内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可以开发适合学生特点的花儿普及读物,开展花儿教学活动,传授、传播花儿基本知识,培养花儿人才。
省人大民族侨务委员会认为,《条例》针对临夏回族自治州花儿保护传承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确定保护对象、明确政府职责、建立保护传承制度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同时细化保护措施,强调了花儿的民族性、地域性、完整性和真实性,符合自治州的实际,体现了地方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来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6-05-04 )
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陷难 继承人寻新“卖点”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非遗”保护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过去街头随处可见的民间习俗和手工技艺。在这其中,有的“非遗”项目开始焕发第二春,不仅在国内轰轰烈烈,而且走出国门,成为世界遗产;还有的举步维艰,像第一次入围第一批国家级名录的非遗保护项目的胶东大鼓、蓝关戏等,却始终停留在尴尬的濒危境地。
2007年,烟台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此之后,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组织”。
“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开展至今已走过十个春秋,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制定落实保护规划,建立健全档案和数据库,大力开展传承与培训,积极开展宣传和展览展演活动,使烟台市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历史价值的珍贵项目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市文化馆副馆长黑强向记者介绍,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但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传承人的个人眼界,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并没有实现“齐步走”的盛景。
“剪纸进入了联合国保护项目,海阳大秧歌扭进了北京奥运会,花饽饽重新成为社会民俗被老百姓认同并接受,这些项目发展都不错。但是又有很多项目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一些项目缺乏传承人,是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黑强表示。
年轻人难将其作为事业,成传承最大难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非遗项目发展愈发尴尬的最严峻问题是缺乏继承人,究其根本,则是这些项目难以在市场经济中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学这些手艺挣不到钱,年轻人哪有学的?” 龙口手工线编传承人刘玉华感慨,“很多花样,至今机器依然做不出来,这么好的东西,千万可不能失传啊!”
刘玉华向记者描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口手工线编的辉煌,在那个经济欠发达的年代,手工线编曾养了半个龙口:“我们厂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出口的,世界各地都有。”刘玉华说:印象最深的是给毛主席纪念堂赶制窗帘,我们组成了特别工作小组,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任务。”
为什么创造过如此辉煌的龙口手工线编,近况却大不如前,刘玉华认为工业化的发展是最主要的原因:“把编好的花样输入电脑程序里面,完全自动化的编织又快又好,还能节省人工成本。自然,原先做手工线编的人慢慢就转行了,年轻人又不喜欢学,挣不到钱。”
龙口市文广新局马铭荣对此很忧心:“在龙口,很多诸如龙口手工线编的老手艺,比如黄县布老虎、黄县窗染花等,传承人也都乐意将手艺传给其他人,但肯去学这门手艺的人太少了。”
传承人需用新思维寻卖点“造市场”
为了让胶东大鼓传承下去,国家级非遗项目胶东大鼓烟台市传承人刘岩峰做了很多努力。2005年在央视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中,他利用难得的机会和学生以对唱的方式演唱他创作的《忙年》。看到胶东大鼓能两个人对唱,见多识广的央视导演感觉特别惊奇。“按照传统说法,胶东大鼓是一人一鼓,可是以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不会讨人喜欢。我不能在央视上,让人家一看胶东大鼓就换台,我得变通。”刘岩峰说道。
在央视的成功尝试给了刘岩峰很大信心。近几年,他不断尝试着新的办法,比如让胶东大鼓走进校园,将寓言故事改编为胶东大鼓的脚本,不但让孩子们唱起胶东大鼓,还排练起了儿童剧表演。
“很多非遗项目逐渐被人们遗忘,花饽饽则是这些年重新成为民俗项目的热点,老百姓将它拾起来了。有市场,自然就有人来学。”黑强对该现象进行解读。
“在烟台,有不少项目早就开始了产业化经营,比如鲁菜制作技艺、龙口粉丝、绒绣等,也有不少项目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融进新思路继续发展。”黑强说,要鼓励老手艺用新思维进行包装,既保持传统手艺的精髓,又能够迎合市场,但是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如何既传承又创新,还要保留固有特点,这是非遗保护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上来源: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6-05-04 )
【数据分析】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提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的一种精神文化,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去保护、去传承与推广。在谈及文化遗产时,需要用保护、推广等词汇去时,不禁令人感到忧伤。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顺应群众的需要,来源于群众,并备受广大群众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传承,如社会风俗、节庆等;另一种是家族或个人传承,如某些特殊技艺,一般只有少数人掌握,由个人传授。
传承非物质文化要建立稳定的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它来源并生长于民族土壤,所以需要一群热爱它的群众做基础,需要一群相对稳定并愿意为其倾心付出的奉献者,否则,传承活动难以开展,传承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社区、文艺单位、旅游景点的确是建立传承基地的理想处所。
传承非物质文化要舍得投入。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感和吸引力方面,也许比不上当今的流行文化,也许它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明显,但它却是陈酿的老酒,有极强的生命力,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映照着民族的灵魂,是无价之宝,所以,政府要舍得为之投入财力和人力,为基地硬件建设,为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活动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传承非物质文化要有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关键,这支队伍要热爱非遗,要熟知各类非遗项目的特点,要能够按要求将非遗节目带进社区、单位,能主动传播优秀的非遗节目,让更多人喜爱这些节目。
传承非物质文化还要勇于不断创新。对于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学者认为必须原汁原味保护,反对任何变革和创新。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一个事物的传承,除了保护、传承与推广,还需要有自身的创新。保护与创新相辅相成。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造性地转换为现代文明,生生不息,世代绵延。尊重传统并弘扬传统,不是简单的沿袭传统,而是适应时代要求,吸收新思维、新概念,对传统进行新诠释,推陈出新,从而丰富文化内容。创新的形式多样,可以在非物质文化基础上增加新内容,使之更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制作非物质文化产品,使之转化为现代文明产物。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