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顾】
成都市文化馆 “4 +5+6”“文化连锁店”落户街道社区
成都市文化馆在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项国家试点工作中,开拓思路、改变观念、创新方式、勇于探索,围绕供给侧改革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构性改革、城市社区基层文化阵地功能作用发挥、公民享受基本文化权益等目前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节点”,尝试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的“文化连锁店”模式,将全市首个“文化连锁店”落户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府城社区。
“文化连锁店”推出“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文化连锁店”的主旨是淡化公共文化服务现行的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行政体制限制,采取统筹主要资源采购、统筹管理力量配送、统筹服务策略营销、统筹基本功能设置、统筹场地标识标牌等,以基层社区综合文化活动阵地为支点,以切实服务于社区群众为标准,以公民真正享有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为目的,整合市、区县公共文化服务优秀资源和社会力量,向社区纵向联动深入,推动和实现“ 1+ 4 > 5”。
----“1”由市文化馆指导和统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指导和配置,将全市优秀资源下沉到最基层,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促进基层文化的供需平衡,促进基层文化阵地长效发展,从而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4”则体现四个社会组织的四种职能:一是有街道社区居委会自治管理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是有社会组织团体文化志愿者协会“文化暖心驿站”文化志愿服务;三是有专业社会团体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市民文化讲座“成都百姓故事会”以及“名师大讲堂”;四是有民办非企业成都市艺术培训中心公益性市民文化艺术培训。
----“5”表示事半功倍的实际效果。通过“精准文化扶贫”,提供“精准文化服务”,共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公共文化权益,共惠公共文化成果。
“文化连锁店”结合需求设置“五大功能”
目前,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府城社区“文化连锁店”, 功能设施全面开放,功能分区基本完备,服务丰富多彩。“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市民提供文化活动场地、图书阅览、文娱休闲、展览展示、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文化志愿服务文化暖心驿站”开设文化暖心书吧,文化暖心数字体验,文化暖心学堂,文化暖心小居等;“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为社区市民提供舞蹈、音乐、美术、电脑等免费艺术普及培训服务;“市民文化教育讲座”以“成都百姓故事会”为背景,讲述成都历史,人文风情,城市精神和身边人身边事;“文化特色服务”针对青工、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弱势群体提供文化艺术展览、电化课堂、教育讲座,文化辅导、小剧场演出等。
“文化连锁店”着力展现以下“六个特色”
一、从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性调整完善入手,显现纵深文化服务资源“大数据”。将市、区(市)县优秀资源统筹配置,延伸市级公共服务,整合社会力量,集中社会资源,直接服务于基层,建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二、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和资源端切入,解决文化产品对市民的“吸引力”。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中,“文化连锁店”可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及项目质量和效率,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文化服务,促进基层文化的供需平衡。
三、从文化设施的长效和持续发展着眼,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真需求”。“文化连锁店”委托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社会组织考核评估,引入优质化,个性化,特色化,持久化项目,让阵地活起来,人气旺起来。
四、从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效果着想,使文化扶贫项目、产品和活动“精准化”。 “文化连锁店”对文化资源匮乏、文化需求迫切的基层提供有针对性、导向性的文化供给,以其规模控制、管理动态、分级覆盖的“精、巧、准”特点实现文化帮扶。
五、从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着力,引导走进公共文化设施的“最后一步”。“文化连锁店”开进基层,为的是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满意。
六、从公共文化服务“两项试点”着手,打造基层文化阵地标准化与综合性“双亮点”。相对江苏张家港市网格化横向发展,通过顶层设计、中层推动、基层落实,展现纵向延伸服务模式,体现“标准化”和“综合性”功能。
(以上来源:成都市文化馆 2016-4-20)
成都探索“四位一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2014年,成都市被文化部批准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城市,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获得两项国家级试点“入场券”的省会城市。今年5月,成都市两个试点工作将接受文化部的综合验收。
成都市文化馆在“两项”试点工作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围绕供给侧改革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问题,大胆尝试“文化连锁店”模式,将全市首个“连锁店”开进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府城社区。
“文化连锁店”,采取“1+4”四位一体管理模式
“1”由市文化馆统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指导和配置;“4”则体现四个社会组织的四种功能:有社区居委会自治管理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有社会组织团体文化志愿者协会组织的“文化暖心驿站”志愿服务功能,有专业社会团体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组织的市民文化艺术教育“成都百姓故事会”和“名师大讲堂”功能,有民办非企业成都市艺术培训中心组织的普及性市民文化艺术培训这四大功能。
“文化连锁店” 意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构性局限,淡化公共文化服务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行政体制限制,与各类组织、机构、单位互动,打通最后一公里。
“文化连锁店”采取统一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营销策略,以基层社区综合文化活动阵地为支点,创新整合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优秀资源,纵向联动,共享共惠,实现“1+4>5”,让优秀资源在城乡最大利用,最大覆盖,最大均等。
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结构性改革入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纵深发展模式
成都市文化馆提出的“文化连锁店”意在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结构性瓶颈,也就是从行政体制结构上淡化公共文化服务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行政体制限制。
文化部专家在推荐东部地区江苏张家港“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即将各村(社区)按一定标准划分成若干“文化网格”进行管理服务同时,作为西部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龙头的成都,市文化馆也在思考如何延伸市级公共服务,整合社会力量,集中社会资源,将全市优秀资源统筹、配置、服务到最基层,解除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行政体制限制,建立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文化连锁店”的提出和建立正是从结构性改变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行政模式,采取市级统一统筹、社会组织联动的纵深发展模式,让优秀资源在基层共享共惠,使优秀资源下沉,实现城乡最大利用,最大覆盖,最大均等。
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和资源端两源头切入,解决文化产品吸引力问题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中,“文化连锁店”以市级统筹社会资源的结构性配置,提升公共文化产品项目生产端质量和效率,从供给端和资源端解决文化产品吸引力问题,从而促进基层文化的供需平衡。
4月9日下午,市文化馆第一个连锁店高新区府城社区讲座厅内,50多位年轻人聚到了一起。他们是来参加这里举行的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2016成都百姓故事会”巡讲系列之“人间四月品味水彩人生”活动的。当天,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青年硕士与一群年轻群体和社区市民共同研习水彩画作技巧,纷纷绘制了自己第一幅水彩画作品,许多年轻人都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还有几分绘画天赋。这次讲座的参与者也打破了以往一提免费公共文化服务都是老年人参加的传统。
“文化连锁店”门外挂上了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文化暖心驿站、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成都百姓故事会、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市民艺术培训分校、府城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四块牌子。四家组织既有社会组织,也有专业团体,还有民办非企,除了以往市民们熟悉的综合文化中心的功能外,还有着文化志愿者、文化艺术培训、文化艺术教育,综合文化中心功能,相应这些功能就要提供群众满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让“文化连锁店”为辖区居民提供精准的文化服务。
从全市基层文化阵地的长效持续发展着眼,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真需求”
基层文化阵地不仅需要免费开放更需要长远的持续发展,场地、活动、人气都是关键因素,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阵地功能加强基本职能保障的同时,“文化连锁店”的进入就是解决场地适合不适合,活动好不好,人气旺不旺的,阵地留不留的住的问题。
“文化连锁店”有着与商业连锁店相似的运营模式,成都市文化馆一方面依托市级资源,一方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委托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社会组织、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公司,通过资源整合、统筹配置、考核评估,把优质化、个性化、特色化、持久化公共项目引入基层文化阵地,保障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真需求,从而支撑基层文化阵地长效持续发展。
目前高新文化连锁店采取“文化暖心驿站、文化艺术教育、文化艺术培训、街道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四位一体支撑,由市文化馆进行指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成都市文化志愿者协会、成都市群众文化学会、成都市市民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这些主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机构是整个连锁店的重要执行,在市文化馆统筹下统一配置、统一管理、统一营销。
从公共文化服务基层群众文化满意度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步”
“文化连锁店”开进基层,为的是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满意,让市民成为公共文化快乐伙伴。
记者看到,在高新府城社区“连锁店”内,功能分区完备,服务丰富多彩。文化暖心书吧:订阅当日多种报刊、近期流行时尚杂志(如美容、健身、文摘、服装、军事等)、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化暖心数字馆:主要提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浏览、电子图书等内容。提供群众喜爱的跳舞机、投篮机、器乐打击机等数字(电子)体验娱乐项目。文化暖心学堂:主要提供绘画、书法、摄影、舞蹈、器乐、声乐、手工艺等艺术辅导培训。文化暖心小居:多功能活动空间,组织各种讲座(美容化妆、故事会、法制、交通等),以及象棋、围棋等各种棋类,乒乓球等体育活动。文化暖心小剧场:主要提供“文艺演出、广场舞、卡通剧”等演出。目前12个门类14个班次的免费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全部报满,可为社区300余人次的市民提供艺术普及服务,以青年对象为主题的文化艺术教育讲座每月开讲。
市文化馆带动策划组织项目,街道社区落实实施,群众社会评估反馈,最终形成策划一合作一实施一评价连锁运行模式,探索实现市级与区级,社区与群众的公共伙伴关系。
从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两项试点工作着手,打造基层标准化与综合文化中心的亮点
成都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今年迎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个试点工作的文化部综合验收。成都“文化连锁店”模式作为成都基层标准化与综合中心的典范,相对东部张家港市网格化横向发展,提出了纵向延伸服务模式。
“文化连锁店”模式在保留标准化配置服务基础上,更体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优势,在供给端资源端满足当地个性化和特色化文化需求特点,达到基层文化供需平衡。
作为全市首个“文化连锁店”,成都市文化馆将在顶层设计、中层推动、基层落实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全民教育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从基层角度来解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问题,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相信首个文化连锁店的尝试为成都基层标准化与综合中心建设开启了新篇章,也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做出成都探索路径,开启成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之举。
(以上来源:成都日报 王爽 2016-04-15)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川“基层施工图”出炉
四川省文化部门以现代理念规划公共服务,保障文化“民生”,以现代手段创新文化供给,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提出了详细的“基层施工图”,对基层公共文化从硬件配套、功能延伸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升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均等化 保障文化民生
截至2014年,四川省已建成4000多个高度集成的“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实现了乡村多个部门资源有效整合。承载着村民文化寄托的文化大院,高度整合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影、共享工程等基层文化资源。自贡市荣县更以美丽新村卫华大院项目为载体,将民俗民风、农家乐园、手工作坊等特色文化项目植入,建成了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园”。而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大省,我省农民工和留守学生(儿童)的数量也为全国之最。为切实保障这一群体的文化权益,年初起,全省各地便广泛开展了“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文化活动。成都、资阳、德阳等地建设了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留守学生(儿童)文化之家”等文化阵地,文化主管部门也开设了“农民工网(夜)校”“留守儿童绿色网吧”“农民工读书会”等专项活动。全省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采取上门服务、网络服务和流动服务等形式,为农民工及留守学生(儿童)提供了各种免费“文化套餐”。
然而,在我省平衡公共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得到实惠的并不只是这一群体。我省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的“藏区富民安康暨帐篷新生活行动”中便投资了4333万元建设了牧民定居文化室1238个。并通过“一馆一团一车”“汉藏文化交流”等公共文化品牌活动、项目,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送进了藏区、送进了农家,使基层群众零距离享受到了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化 激活文化因子
去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活动及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等都属于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合理的政策出台,使得本来就生机盎然的民间力量一下子便成为公共文化多元发展的“助推器”。青神汉阳图书分馆、眉山王作平的文化大院、眉山三苏乡民办综合文化站等一大批民办公助图书馆、乡民自办综合文化中心等新型文化阵地在全省各地风起云涌,遍地开花。
乐山市文广新局与乐山师范学院签订了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的共建协议,借助高校智库力量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及公共文化产品资源整合与策划设计的路子。同时,成都、宜宾、泸州等地也确立了在各地开设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招募数千名持证上岗的文化辅导员及发展数万名文化志愿者的“百千万工程”,为的便是解决体制内文化人才不足的困境。在这样的带动下,近年来,我省各类文化活动中都能看见文化志愿者们繁忙的身影。四川文化志愿服务内蒙行、藏区行活动,志愿者们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图书室、村寨里举办“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些志愿者中既有年轻的歌舞演员,也有巴蜀知名画家和社科院的知名学者,他们身体力行,将一个个汉藏文化流动图书室、共享工程服务点建在了雪域高原。
促供给 提升文化品质
去年,我省博物馆共举办了向公众开放的基本陈列223个、临时展览221个、宣传教育活动813项,共接待观众近5000万人次。这样的“大手笔”,源于我省先后3批共89家博物馆(纪念馆)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现免费开放。就像一条由丝线织成的大网,一个个博物馆正在我省各地慢慢铺开,下一步将是巨大的聚集效应。据悉,新建成的达州、雅安、攀枝花等一批市州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及绵竹、泸县、三台等县级博物馆,位于成都天府广场的成都博物馆、新建的绵阳博物馆等重要博物馆都将于近期向公众免费开放。
在博物馆在我省已基本形成地域上全覆盖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群众文化活动也举办了6万多场,文艺工作者们将逗趣的小品、相声,富有巴蜀地域特色的戏剧及高雅的歌舞送到了全省6000多万群众的心上。
为了多维度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我省紧紧抓住了“艺术节”这一绝佳的窗口,让全省的群众艺术爱好者通过这个窗口一窥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优势。仅去年一年,我省就在成都、达州及攀枝花等位于我省中、东、西三个方位的三个城市,分别举办了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和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四川示范巡演。值得一提的是,艺术节不是仅在城市里举行,而是将视角对准最基层的群众,从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机构进行全域联动,让包括农民工、学生、工人等社会人群在内的2000多万观众直呼“过瘾”!艺术节上1万多场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不仅实现了全民同乐,还趁机推出了一大批群众文化经典作品,打造了一批公共文化品牌活动。
数字化让公共文化“潮”起来
随着数字化的普及,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方向。2014年四川省文化厅官方网站在省政府信息公开办组织的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名列第11名。在四川省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互联网办公室组织的政务微博评选中,省文化厅政务微博排名第9名。省文化厅通过数字化手段深度挖掘、总结报道,将“四川经验”、“四川做法”传播到社会,引起各界极大关注。为了让群众更加便捷地关注到各类惠民文化服务信息,2015年省文化厅宣传信息中心将进一步统筹协调专业媒体和相关单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和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加强重点文化艺术活动网上宣传,组织首届四川艺术节、优秀舞台剧目全省巡演、全省舞蹈新作比赛、全省曲杂作品比赛、全省小戏小品比赛和川剧晋京演出周等重点艺术活动的宣传,组织第五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点主题宣传展示活动,不断加大四川文化“走出去”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传播平台。
为充分整合我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资源,统筹协调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信息平台建设,相关部门还将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同步推进和运营,力争在3至5年后,建成品牌认知度高的四川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综合信息发布平台和文化消费网上交易平台。
(以上来源:四川日报 李思忆 2015-04-05)
【数据分析】
成都市文化馆在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两项国家试点工作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统筹的“文化连锁店”模式对其他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如下启示:
打破行政体制限制,实现优秀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成都市文化馆提出的“文化连锁店” 主旨在于淡化公共文化服务现行的市、(区)县、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行政体制限制,由市文化馆指导和统筹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指导和配置,将全市优秀资源下沉到最基层,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促进基层文化的供需平衡,促进基层文化阵地长效发展,从而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促进基层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从源头提升文化产品吸引力。“文化连锁店”为辖区居民提供了精准的文化服务。五大文化服务类型“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文化志愿服务文化暖心驿站”、“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市民文化教育讲座”、“文化特色服务”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的文化服务需求,促进了基层文化的供需平衡。
引入社会组织考评,保障群众基层文化服务的权益。成都“文化连锁店”通过委托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社会组织考核评估,有助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服务质量,引入优质化、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持久化的项目;同时,提供的优质的文化服务有助于满足群众的真需求,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进一步使文化阵地活起来、人气旺起来。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