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古村镇复兴的路径选择
2016年05月18日
古村镇复兴的路径选择
古村镇复兴的路径选择

【热点回顾】

望城古镇群成旅游高地 湘江古镇群悄然复兴

“到靖港寻古、到乔口吃鱼、到铜官玩陶、到新康看戏、到书堂览书”……在长沙湘江北段的望城境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靖港、乔口、新康、铜官、书堂等古镇,各镇相距均在10公里以内,统称为湘江古镇群。这些古镇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近年来,通过挖掘整理、保护开发修复,这些文化遗存得以重生,逐步成为长沙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

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对湘江古镇群进行挖潜、整合,形成长沙文化旅游品牌的叠加放大效应,形成长沙“山水洲城”这篇旅游大文章的精彩篇章?去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对望城区湘江北段古镇群提质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望城区认真研究,务求形成共识,谋定方略,大手笔地打造‘中国最具魅力古镇群’”。   

湘江古镇群的魅力何在,如何提升提质?连日来,记者走进望城,探寻湘江古镇群的“中国梦”。  

旅游新高地,古镇人气旺   

对于长沙府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琪来说,猴年的春节可谓喜事连连。正月初一,公司就和韩国知名陶瓷企业“和灵窑”签订了共同开发日用保健陶瓷协议,这是该企业第一个国际合同。另外,在这个春节里,企业和“润和”、“湘茗”等国内知名茶业企业签订了一个年销售200多万元的合作协议。   

4年前,从机关下海的吴琪只身来到望城区铜官镇,已在陶瓷行业耕耘数年的他窥见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资金、人才资源都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他和同伴创立“府窑”陶瓷品牌。4年过去了,今天的长沙府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已成为拥有4000平方米研发及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的铜官陶瓷文创产业知名企业。   

就在一江之隔的靖港古街上,44岁的张乐和爱人蓟良树在自家的小店“张记复盛斋”里忙个不停。  

小店卖的主要是靖港3种传统小吃:胡椒饼、小花片和法饼。丈夫张乐负责生产,妻子蓟良树负责销售,由于用料讲究,做法传统,3种小吃深受游客欢迎。蓟良树向记者透露,今年春节期间,小店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而就在9年前,靖港古镇保护开发修复前,张乐夫妻一年的收入仅够一家温饱。“我是靖港人,从小就跟在长沙‘九如斋’工作的姑爷学做小吃,十几岁开始在靖港老街上卖自己的货,那时古镇衰败,街上根本看不到几个人,更别说游客了,每天起早贪黑,能卖出一两百元的东西就很不错了。”张乐回忆。   

长沙市望城区旅游局局长何迎春用惊喜来形容猴年春节古镇旅游的旺盛。由于尝试了古镇+媒体的创新营销模式,今年春节湘江古镇群人气井喷。数据显示,湘江古镇群接待游客4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3亿元。“湖南旅游新高地 长沙湘江古镇群”的旅游品牌强势崛起。   

随着旅游开发的聚集效应,今日的湘江古镇群已是车水马龙,游客如织。仅2015年,湘江古镇群接待游客就超过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湘江古镇群已经成为长沙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湘江旅游带的亮点。   

打出文化牌,繁华今再现   

湘江古镇群悄然复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文化古迹和文化遗存是一个地方的独特名片。自古以来为重要航运通道的望城,文化遗存丰厚。   

古镇就是文化!   

素有“小汉口”之称的靖港、享有“千年陶都”美誉的铜官、被称为“长沙十万户、乔口八千家”的乔口、曾是重要水岸商埠的新康,都在湘江水运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望城把古镇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历史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湖湘特色小镇,探索了一条古镇群落的复兴之路。   

在这黄金水道的湘江下游,当明珠荟萃,形成古镇群落的时候,其历史意义、文化魅力和经济价值便非同凡响了。   

靖港以“古”为特色,重点修缮和恢复了一批明清古建筑群、老字号商店,打造了“靖港八大碗”、“庙会小吃”等传统特色餐饮品牌,使古镇重新焕发生机,一跃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靖港镇人大主席罗丽华告诉记者,在大美靖港妆容初成、“八街四巷七码头”的辉煌盛况得以重现的同时,景区鼓励手工秤、木器行、铁铺、酿酒坊、靖港布鞋、靖港香干等传统手工业发展,直接间接吸纳2000多人就业。如今,每户居民、每个商户的年均纯收入近10万元。“可以说,2000个商户就是2000个张乐的故事。”   

铜官以“陶”为特色,依托世界陶瓷釉下多彩发源地铜官窑,促进传统陶艺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千年陶城”再现繁华景象。昔日下岗的陶瓷艺人重新创业,古街上陶瓷企业已增至70余家。而国际国内多名陶艺大师、知名学者、文化名人也开始在铜官古街设立工作室。   

乔口以“水”为特色,恢复了杜甫码头、乔江书院、百岁坊等人文景观,并做活水景、水乐、水产“三水”文章,叫响了“到乔口渔都去呷鱼”的口号,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新康以“戏”为特色,依托源远流长的皮影戏、酿酒等民俗文化和技艺,积极繁荣民间艺术和文化产业。

当外界尚激辩于各种城镇模式孰优孰劣之际,望城,有湖湘特色的古镇群落已竞相斗艳。   

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脚步   

然而,放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大格局中考量,放在长沙“山水洲城”大旅游中审视,处在培育和成长期的湘江古镇群无疑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5年10月,一次由市委政研室牵头的“关于湘江北段古镇群提质发展”的调研深入进行,一场关于古镇“吸引力承载力竞争力”的深度挖掘就此展开。   

——古镇至今还没有市区直达的公交线,古镇与古镇之间也缺乏公交联系,“孤岛现象”较为突出,交通基础设施等还需进一步完善;   

——古镇单个起步,自成一体,建筑风格、街区特色、旅游产品类似,文化性和体验性还有待深层次开发;   

——从吃、住、行、娱、购、游六大要素看,湘江古镇群住、娱、购、游等领域还相对缺乏,产业链有待进一步完善……   

数据显示,中国著名的古镇乌镇、周庄、同里每年的游客量分别为300万人次、700万人次、500万人次以上,仅门票收入均在5亿元左右。与之相比,文化底蕴深厚、湖湘特色鲜明的湘江古镇群还有待真正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如何让这一张张魅力无穷的名片大放异彩?   

“把湘江古镇群建设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脚步的湖湘文化展厅、湖南旅游客厅、全国古镇旅游知名目的地!”湘江古镇群的“二次规划建设”提上了市委的议事日程。随即,湘江古镇群概念性规划面向全球征集方案;深化编制的《湘江古镇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交深入研讨和修改。   

——将湘江古镇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市“十三五”交通专项规划和省市旅游重点项目计划,加快京港澳复线、金桥综合枢纽、地铁、铜官码头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论证地铁4号线、1号线规划延伸至古镇群,打造湘江古镇群半小时水陆交通圈,规划策划论证沿江慢行绿道、旅游特色巴士、过江隧道等特色交通方式;   

——推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做好做活水文章,加快古镇水环境治理,论证策划推进大众垸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丁字石街、靖港后街等旅游项目的深度开发和建设;   

——到2018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100亿元,把湘江古镇群努力打造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下脚步”的湖湘文化展厅、湖南旅游客厅、全国古镇旅游知名目的地。

提升发展定位、实行一体规划、突出个性特色、彰显文化底蕴、引领城乡融合……湘江古镇群,在新的历史时代,必将迸发全新的魅力。

(以上来源:长沙晚报 颜家文 刘秀兰 2016-03-08)

台湾团队“扎根”福州嵩口 闽台合作复兴千年古镇

“修复千年古镇不仅是为了保留历史,更是为了唤醒所有原住居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携手共建家乡”,7日,来自台湾的设计师张瑜心对记者表示,有着千年历史的嵩口小镇正变得愈加宜居,闽台之间的合作正逐步复兴这座千年古镇。

嵩口镇位于福州市永泰县的西南部,元朝置镇,明设巡检司,是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镇。2008年,嵩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福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作为千年古镇,永泰县嵩口镇留存有100多座明清古民居,被专家誉为“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在所有的古民居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龙口厝。

据介绍,龙口厝始建于宋朝,占地1万多平方米,是嵩口镇境内单座规模最大的古厝。它由龙口厝、拔魁厝、和也厝和宴魁厝组成,共有房屋183间,传说道教闾山派宗师、闽台最大的农业神张圣君在这里打过长工,还留下不少智斗财主的趣闻。

“我今年已经73岁了,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所以对这座龙口厝有着格外深刻的感情与记忆,能看到这座古厝恢复昔日的光彩,我心中又是感动又是开心。”中山村龙口厝的郑瑞文是嵩口镇本地人,他见证了龙口厝从衰败到再生的全部过程。在他看来,龙口厝的修复工程能够进行得如此顺利,离不开来自台湾的打开联合公司的积极参与与共同努力。

27岁的台湾设计师张瑜心来到嵩口镇已经2年,她所在职的台湾打开联合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的主体主要由一个专注于古城保护、历史街区振兴、公共艺术创作的青年团队组成,其设计理论、方法先进,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柏林设计展、日本爱知三年展等国际展会,在国际设计界具有一定影响。

为了更好地打造嵩口古镇,打开联合公司选派25名台湾成员常驻嵩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组团式引入一年多来,该文创团队吃住在镇上,与镇干部一起工作,积极融入当地居民生活。对于张瑜心来说,嵩口镇就像自己半个家乡一般。

“对于嵩口镇所有的古建筑,我们修缮的原则只有两个字——不拆。我们在修缮古民居时,首先会通过政府与当地居民沟通,然后采用‘自然衣+历史魂+现代骨’的原则,既要将现代宜居元素融入古民居,又要保留它原来的历史味道。”张瑜心对记者说道,虽然有时候会想家,但是看到嵩口镇变得越来越好,自己心中只有满满的喜悦。

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人大主席侯新洪对记者表示,之所以会选择来自台湾的创意团队,是因为两岸旅游界的共同推进。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他们的审美观念与我们相符,并且台湾设计师提出的修缮古民居的理念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才有现在闽台合作复兴古镇的良好局面。

侯新洪表示,嵩口镇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吸引众多创客、返乡青年集聚,与台湾团队一同实现古镇的复兴。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 黄欢 2016-03-07)

赤水大力发展古城古镇文化旅游

近年来,赤水市以“全域旅游·全景赤水”的理念,全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同时,依托该市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挖掘和打造古城古镇的体验之旅,重点围绕大同古镇、复兴古镇、丙安古镇和赤水古城的内涵挖掘,为游客开启一扇“寻古”之门。   

古朴的石墙,厚重的木门,庄严的大殿,戏台围栏上栩栩如生的烫金木雕,座落在赤水市复兴镇的江西会馆尽情向游客展示它的“古”和“雅”,在这里你能找到历史,也能找到故事。   

复兴古镇最早是赤水河边的一个小渔村。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朝廷在此设仁怀厅,辖现今赤水、习水、仁怀等地。“清王朝平定播州之役”、“太平军过境入川”、“红军长征途中大战川军”等曾在此留下大量战斗遗址,为该古镇增添了可贵的旅游资源。同时,该镇也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前卫战场之一,是“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红色文化资源和运河文化遗址遍布古镇。   

复兴古镇老街上的江西会馆(万寿宫),是现今西南地区建筑体量最大、气势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古会馆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会馆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为江西盐商筹资建造,占地1215.12平米,由前殿、正殿、后殿及左右厢房构成,其中珍藏了大量的丹霞石刻、汉代石棺、石像、宋代石刻和浮雕,现命名为赤水丹霞石刻艺术博物馆,成为赤水市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次。   

在赤水河畔的另一个古镇——丙安,记者同样感受到了它的古老、凝重。   

历史上,丙安是川南入黔古道上的重要场镇、“川盐入黔”的著名驿站和商品集散地,历来商贾云集,被专家学者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千年军商古城堡”。   

1935年,红军长征时红二师占领丙安后,将师部设在丙安,林彪率红一军团军团部进驻丙安,将指挥部设在此地。在古镇上,现已建立红一军团驻地、红二师师部旧址陈列馆和耿飚将军纪念馆供游人瞻仰。   

丙安古镇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味道,古街道、古寨门、古纤道、古盐道以及黄连寺、曹佛寺遗址、禹王宫遗址、双龙桥、双喜滩石桥等人文景观,为丙安古镇平添了不少古远神秘的色彩,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地之一。   

大同古镇古称蛮峒子场,清末称大洞场。古镇现存建筑建于明末、清初,由古街、古码头、古井、古街房、古民居、古庙宇、古会馆、古碑、古牌坊等组成,古镇入口处竖立着清朝朝议大夫陈贡珊的石碑,古镇下码头、禹王宫、坎离宫、万寿宫错落座落在古镇的平板房之间。   

座落在古镇平街中段的中共赤合特支旧址,是贵州省最早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地方,建于1927年,由中共川南特委派遣共产党员梁业广来此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地方组织的创建发展工作。   

近年来,大同镇结合古镇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资源推介古镇旅游,开展独竹漂表演,举办端午节龙舟赛、千人长街宴,拍摄电影、电视剧等,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赤水市历史悠久,唐代就在此设州,北宋设滋州,古城遗迹众多,古有九宫十八庙。遗址中最能体现当地民居特色的在今天的石沓沓一带,青石板长街、木板房、四合院等。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居民楼已垮塌。目前,当地政府正在按照当时的建筑修缮,以还原当初的风貌。   

赤水古城垣修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城垣依地形砌筑,其上可步行或骑马。城楼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小青瓦铺盖,有瞭望台。现存城垣为西、北段,长约830米,北门、西门至今保存完整。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对古城垣西门段进行了修缮。   

在赤水城区,现还保存有西正街、北正街等古街道以及万寿宫、周西城太极楼、侯之担公馆、大夏大学西迁旧址(今华东师范大学)、黔北川南名医石玉生旧居、海灵宫等遗迹。   

1999年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万寿宫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原有山门、戏楼、前殿、后殿、厢房等,现仅存正殿,目前改为赤水市博物馆。   

周西成太极楼始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为二楼一底,整个建筑以法式风格为主,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元素,雕花门窗,木质栏杆、楼板、楼梯,青石板铺地等,被称为“黔中第一楼”。   

占地面积7310平方米侯之担公馆建于1930年,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分为主楼和副楼,现主楼结构完整,副楼破损严重,但仍能窥见原有建筑风貌。公馆内建有假山、花园等,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

2013年,赤水市招商引进黔北明珠文化城项目,列入贵州省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文化旅游综合体实施重点打造。该项目“致力于用文化经营一座城市”的理念,打造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一个中心、二个广场、三条街区、四个城门、五个会馆,浓缩和展现赤水千年生态文化与历史人文相结合的丹霞文化、桫椤文化、酒文化、盐文化、竹文化、长征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成为吸引游客的又一亮点。   

目前,该市还在大力挖掘古镇古城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把寻古、探古、访古之旅做强做大,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文化旅游景点,推动“全域旅游、全景赤水”打造,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以上来源:新华网 翁永学 2016-04-22)

【数据分析】

湘江古镇群通过发展旅游业,成为全国古镇旅游知名目的地、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具有历史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湖湘特色小镇,同时也成为展示湖湘文化的一面镜子。湖湘古镇复兴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大格局中遥遥领先,其复兴之路值得借鉴。

环境治理,古镇复兴第一步。古村镇的保护和传承,在于物理空间上的塑造。要保护好传统村落,首先要保护好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包括土质、水质、水环境治理,保护乡村的生态之美、环境之美、自然之美。古村镇复兴,首先就是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对硬环境的提升。

古镇游差异化,竞争力所在。差异化是古镇的竞争力所在。古镇的开发、规划如果都完全模仿以前成功的产品或模式的话,必定会遭受失败。因此,古镇旅游只有在借鉴的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特色,才有可能成功。靖港以“古”为特色;铜官以“陶”为特色;乔口以“水”为特色;新康以“戏”为特色……湘江古镇群各具特色,彰显文化遗产魅力。

利用互联网,提供技术支撑。在“互联网+”背景下,乡村大数据值得推广,这也是湖湘古镇群复兴的不足之处。将涉及“文化、经济、生活、交通、人口”等方面的各类数据归纳整理,形成数据库,并逐步打造“古镇大数据”平台,有助于古镇进一步运营和管理。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