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互联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
2016年05月18日
“互联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
“互联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

【热点回放】

浙江文化馆推出“线上服务+线下体验”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坚持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浙江省文化馆近年来积极探索,通过“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将群文活动、群文培训、艺术创作展示、非遗保护、宣传教育等服务搬到网上,既拓展延伸了文化馆的服务,同时又有效满足了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

品牌活动网络化运作

“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网络评选”是浙江省文化馆的一项品牌活动,自2009年推出以来,一直实行网络化管理与推广,活动通过“浙江艺术网”的平台进行作品征集与展示,让广大民间艺术爱好者参与评选当地具有悠久历史、被当地群众普遍认同的民间艺术项目。评选结合网民投票和专家评委意见,评选结果进行网上公示、接受网民的监督,既保证了活动的公开、公平、公正,也实现了品牌影响最大化、传播效益最大化。不仅如此,为满足不同群体的参与需求,每届活动评选结束后,次年还对评选结果进行现场展示。该项活动如今已连续举办6年,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民间故事、民间曲艺等项目评选,每届活动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除此之外,浙江省文化馆的文化礼堂四季行动、排舞推广等品牌活动也借助网络手段,通过在浙江艺术网上开设专题网页等,交流经验和做法、展示优秀作品、对接群众需求。

视觉艺术网络化展览

目前浙江省有300多支优秀的民间视觉艺术团队。这些队伍和资源仅仅靠每年几次展览、几场讲座、几次比赛,已经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艺术欣赏需求。为此,浙江省文化馆积极探索网络化的立体体验式展厅,借助浙江艺术网平台,先后推出名家书画作品展、优秀雕塑作品展、优秀摄影作品展、非洲陶艺作品展等20多项网上展览,既让群众通过网络平台观赏各类展览、学习书画的入门技能,同时也打破了文化馆艺术展示的空间限制。

群众通过网上参观,点击鼠标便能直观欣赏书画、雕塑、摄影等艺术作品,还可以了解其创作背景,并留言评论、交流赏析心得与学习感受。同时社会各界的书画家、艺术家和摄影爱好者都可以踊跃投稿,丰富网络展厅的展示内容。

舞台作品网络化展演

多年来,浙江省文化馆组织群文系统作者创作的歌曲,连续7届荣获中宣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群星奖评选中,共有200余部作品获奖。为了让这些精品力作发挥最大效用,文化馆除了组织开展获奖作品下乡巡演外,还积极利用新技术将这些作品搬到“网上舞台”,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优秀的文艺作品。

目前,浙江艺术网“网上舞台”已经拥有近300件优秀的音乐、舞蹈、戏剧(小品)、曲艺类作品,除了获奖作品外,还将全省近年来新创作的优秀舞台作品、综艺晚会搬到网上,让更多的观众受益。同时,鼓励广大文艺爱好者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分享创作成果,开展学习和交流,并组织专家学者不定期在线对文艺爱好者的作品进行交流指导,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艺术知识网络化普及

如何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是各级文化部门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浙江省文化馆积极利用新技术,将文化下乡、公益培训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

开通在线报名平台、预约配送平台。浙江省文化馆在网站、微信平台上提前公告公益培训课程,规定在线报名时限,不仅方便了群众参与,也确保了公益培训的公开、公平,还大大提升了培训的受益面。针对农村文化礼堂业务指导工作,浙江省文化馆在前期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整合各级文化馆的资源,在浙江艺术网上推出农村文化礼堂服务“菜单”,常年供各地文化礼堂免费点单。为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还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进行“资源创造”,丰富“菜单”。

2014年,浙江省文化馆对浙江艺术网进行了改版升级,建立“浙江省数字文化馆”服务平台,开设网上课堂开展远程辅导。目前网站拥有各类文化讲座视频35个,月均点击量逾8万人次。除了利用馆办讲座资源,馆方还充分发挥国家数字文化网空中大课堂的作用。今年3月1日,浙江省文化馆与杭州拱墅区文化馆联手,组织基层文化站、村文化管理员收看空中大课堂讲座,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颜苗娟 2016-04-27)

杭图借用“互联网+”创新公共文化服务

卖书的新华书店能免费借阅新书了,因为图书馆会买单。记者从杭州市图书馆获悉,杭图从本月起正式推出新年“悦读”服务计划,与杭州市新华书店合作,读者可自行前往书店挑选新书借阅,由杭图作为馆藏图书随后买单,通过此举释放全民超量阅读潜能。

新年“悦读”服务计划,是杭州图书馆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服务新模式。今年1月起,该馆携手杭州市新华书店庆春路购书中心为读者服务,凡持有杭州市(含所属区、县、市)市民卡、身份证或杭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借书证的读者,到庆春购书中心挑选心仪的图书,通过手机下载安装杭图自行研发的“悦读服务”APP软件,在了解、熟悉借阅规则后,到购书中心服务专柜即可办理相关借阅手续。庆春店是杭州市级最大的零售实体书店,拥有7500平方米的图书卖场,在架品种20多万册,每年新书品种15万册左右。

书店借书,怎么个玩法?记者前往庆春店一探究竟。一进书店,就看到巨幅海报推介“悦读”服务计划,在总服务台上,温馨放置着杭图借阅图书专用WiFi账号和密码。记者根据提示,首先连接无线网络,下载悦读服务APP,程序不大,8.57MB。完成准备工作后,记者在新书架上挑选了新书《人类简史》进行试验。首先,在APP中找到“扫码查书”栏,扫描图书背面的ISBN条形码,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这本书的条形码号、图书名称、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等信息,最重要的信息是最后两条:一条是“馆藏数量:1”,一条是“您还可使用悦读购买数量:9”。

书店服务员告诉记者,这样的提示显示此本书可借阅。接下来,服务员拆开书封,在书中贴上芯块和磁条,在页首盖上杭图公章,借书成功了。整个流程不超过3分钟。

“试运行期间,新尝试也有一些限制。”杭图文献借阅中心副主任何妨告诉记者,目前,教材教辅类图书、标准产品目录类图书、成套古籍、馆藏复本达到上限等图书均不在借阅之列;单册图书价格必须低于300元;少儿读者只能借阅少儿图书;在购书中心借阅的图书可归还到杭州图书馆(解放东路58号市民中心J楼)、杭图生活主题分馆(浣纱路254号)、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曙光路75号)的服务台,其他地点暂不接受。“今后,我们会根据运行情况扩大借阅点和还书点。”

第一时间就能免费看新上市的图书,无疑激发了许多读者的借阅兴趣。在现场,记者看到,每隔半小时,服务员就会通过广播告知这项新服务,接着就会有一拨购书者抱着新书来咨询借阅事宜。高中生小张一下子抱来3本新书,她告诉记者,因为上课原因到图书馆借书还书都不太方便,而且有时候新出版的书在图书馆比较难找,而要是自己花钱买的话,这3本书将近200元。“现在方便了,逛书店就能把心仪的书带回家看,还能省下不少购书钱。”

新服务激发阅读新渴望。现场,记者请庆春路购书中心朱经理帮忙统计了一下元旦期间的借阅情况,在未对卖场外传播消息的前提下,试运行期间,共有40多位读者借走了154本新书。这其中,一位70后读者一口气借阅了14本新书,创“悦读”计划借阅之最;来办理借阅的读者中,既有50后也有90后,以80后为多;借阅的图书中,大多以青少年读物、通俗读物为主;出版时间最近的是《芈月传》一套6本,去年11月出版。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这154本外借新书中,有100本零售定价超过40元,约占整个借阅量的三分之二。

据了解,一直以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都是依照采、编、藏、借的流程,一本新书从采购到被读者借阅至少要一个多月时间,选购图书是图书馆馆员的专职。近年来,随着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不断增加,对文献资源的选择类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边是读者发出“借不到好书”的声音,一边是有的图书无人借阅“束之高阁”,供需不对称的现象在一些图书馆普遍存在。根据测算,杭图推出这项服务后,图书馆的增量图书由单向采购的众口难调变成了读者自选的各取所需,读者最快可借阅到一星期内刚出版上市的新书。

杭图负责人认为,此次推出“悦读”服务计划,旨在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满足广大读者的借阅需求,使读者首次从文献资源建设的接受者和终端,转变为发起者与首端,同时也将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教育作用,助推杭州“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建设。

(以上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李月红 2016年01月08日 )

给公共文化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打开电脑网页,湖州市、县公共文化活动项目便图文并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想要免费参加文化培训,或是聆听精品沙龙,只要点击预约就可以申请,而更多的展馆互动无需预订就可以参加。“文化有请专家有约”湖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网正式上线,为市民开启全新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作为湖州市首个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该平台就是在公共文化活动和市民之间搭建起一座桥,让文化资源的供应向“智慧”转型,整合湖州公共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市民只要在手机、电脑上浏览官方网站,便可随时随地了解文化活动信息,享受文化服务。“‘互联网+’是给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插上的坚实有力的翅膀,它让公共文化实现更好发展,让服务更加高效,让群众更加满意。”据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它既能实时发布各种文化资源和活动信息,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和互动,又能增强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据介绍,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分为文化有请、专家有约、点餐服务和县区联动四大版块。“文化有请”主要发布图文博等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专家有约”主要是邀请湖州目前文艺界比较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一般是副高职称以上专家,为基层作服务指导培训;“点餐服务”,又名湖州市文化礼堂点餐服务平台,主要是面向农村基层,由市本级及各县区根据各行政村申请提供相应文化服务。除此之外,该平台还链接德清、长兴、安吉、吴兴和南浔分站,使得大众可以在一个网站上浏览到市县两级所有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项目,真正实现文化产品共享。“平台的服务对象是湖州市民以及在湖州工作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该负责人透露说,“目前服务项目陆续上架,像湖州市文化馆市民免费培训‘春季班’本周起开始接受网上报名,共设立近30个免费艺术培训班,还有湖州市公共图书馆全民阅读节系列活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时预约。”

接下来,该网上平台将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把全市涉及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包括党建、卫生、教育等方面集中到这个平台上。“这需要全市相关部门联起手来,充分整合优势资源,创建一批公共文化互联网服务精品项目,让百姓享受更丰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该负责人说。

(以上来源:湖州日报 昌银银 2016年04月15日 )

【数据分析】

近年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目前已基本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仍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是创新,也就是跨界融合;而这种创新中最重要的动力是互联网相关技术。“互联网+”带来的不仅是支撑技术上的变革,还是服务理念上的变革,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基于“互联网+”理念,应完善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最能体现政府担当的一项“民心工程”,在社会管理、文化传承、意识引导和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一方面,总有居民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却常常抱怨人气不足。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应该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市民可通过电脑、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视接入,享受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包括知识服务、艺术欣赏、文化传播、虚拟场馆、交流互动等内容。

市场上讲究供求一致,公共文化服务输出,也是如此。若是公共文化服务输出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那么,公共文化服务就不会被浪费;而若是公共文化服务只是输出自己所有的,忽略群众所需的,那么,不光会造成严重浪费的后果,更会让公共文化服务输出,“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能够精准的捕捉到群众的需求,进而发挥更大的效用?要捕捉好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市场,互联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市场瞬息万变,互联网能够捕捉到市场的变化;市场多元复杂,互联网可以集中反映这些需求。可以说,有着便利、快捷、多主体参与的互联网在手,捕捉群众的需求,不是太难。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关系到民生未来的重要文化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鼓励充分利用新信息、新技术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输出方式进行改造,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但是,在面对市场的利益吸引的时候,公共文化服务要把好关,不被市场的利益所吸引,又要通过借助市场的活力,激活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池春水”。

对百姓需求而提供供给,让公共文化服务输出更加精准;创新手段,以“互联网+”为契机,让公共文化输出服务更到位,这是新时代的新科技,带给我们的新福利。善于利用“互联网+”,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将会有一个更加高效的投入产出比和更加完满的群众满意度。

在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今天,我们理应借助新的载体和形式,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提供新的推手。而“互联网+”无疑就是最好的注脚,通过“互联网+”不仅能够吸收到互联网领域内最新的发展契机和态势,拿来为公共文化服务所利用,更是能够借助“互联网+”的魅力带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