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互联网+戏剧”助力戏剧行业新起跑
2016年05月08日
“互联网+戏剧”助力戏剧行业新起跑
“互联网+戏剧”助力戏剧行业新起跑

【热点回放】

戏剧制作机构尝试“互联网+”

2月29日,由戏剧制作机构至乐汇与北京天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在“好看Live” APP上举行“史上废话最少”线上发布会,宣布至乐汇旗下4部大戏与“中国演艺联合出品平台”合作,展开全年近百场全国巡演,并第一个在“好看Live”开设机构专区,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方式拓展品牌,与观众互动交流。

“好看Live”是由天汉文化独立开发的演出及活动现场体验类垂直应用,以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场景方式改善了用户感知、联结或反馈演出现场的方式。

据天汉文化副总经理陆定纲介绍,“好看Live”在尊重和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把不同时空的现场汇聚到了一起。它既不像社交网络那样信息分散、杂乱无章,也不像观看视频直播那样占用时间、耗费流量。不管身在何处,用户都能通过在线围观,获取关于现场的文字、图片、短音频和短视频,甚至把幕后花絮、演出背景、舞台细节等尽收眼底,同时还可以通过评论、弹幕等方式进行互动。

在发布会上,至乐汇还公布了2016年的戏剧巡演计划,《驴得水》、《左耳》、《东北往事》、《笨贼一箩筐》4部作品将于4月在浙江杭州开启全国百场巡演。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侯淼,2016-03-08)

“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注重创新”思维带来全新观剧体验

“您不在乎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您!”扮演许广平的人偶在舞台中央大喊,它巨大的淡蓝色裙摆覆盖了整个舞台。而后扮演独裁者的“蛇傀儡”上场,它随意变换着身形,跟“鲁迅”激烈地对话。4月2日,话剧《大先生》的首演现场,大胆的人偶和舞台设计给观众带来十足的视觉冲击,让人印象深刻。   

这部以鲁迅为主人公的话剧内容看似传统,表演形式上却别具一格,能给现场观众从未有过的观剧体验,可谓“注重创新、体验为王”,这和当今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   

在低谷中探索“互联网+”是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下衍生出的新形态,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它既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发展传统行业的方式,也指在戏剧中运用“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注重创新”的思维。 上个世纪90年代后,大量好莱坞“大片”、日剧、韩剧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戏剧行业受到冲击,观众数量锐减。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完成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传统戏剧类剧种,短短60年间便消失了近百个。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彰显,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形势下,我们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把戏剧在创新中传承下去。   

与此同时,各地都释放了用“互联网+”模式发展戏剧的信号。今年2月16日,广东省发布《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拓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网络戏曲艺术,重视“互联网+”新业态对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   

今年,湖南政协委员提议探索“互联网+”模式保护传统戏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也曾强调文艺创作要进行“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戏剧影视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戏剧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模式,对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也将是一场变革。”   

在探索中创新“互联网+戏剧”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两者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目前在中国,手机App软件就是其中的一种代表形态。   

2015年11月30日,中国首个“互联网+戏曲”实时交流移动平台“戏缘App”诞生,打响了“互联网+戏剧”第一炮。   

这款手机App首次实现戏迷与艺术家实时交流互动,邀请了国家特级演员、豫剧六大名旦之一马金凤等40多位戏曲名家进驻教学。   

除教学外,“戏缘App”还开发了“超级擂台”和“我要唱戏”等戏迷体验功能,戏迷们可以零门槛的录制自唱的戏曲视频,把视频上传到擂台平台中。每月冠军还可以得到10万元大奖,这极大地调动了戏迷的积极性。   

来自乌鲁木齐的姜秀花是“戏缘App”的金牌戏迷,她以视频超4万的点击量获得月冠军。作为业余戏迷的她说起“戏缘App”赞不绝口:“这个软件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让我们这些普通戏迷有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我真是特别感谢。”   

2016年1月18日,全国首次京剧众筹“王珮瑜京剧清音会”,在南京新华传媒369艺术剧场成功举办,这场演出由300位戏迷自发众筹的方式请到了京剧名角,是京剧历史上的首次。   

无论是“戏缘App”还是“众筹京剧”,他们都开创了与戏迷交流互动的新模式,探索出一条“互联网+戏剧”创新性发展道路。   

创新戏剧本身的形式很重要,但是也远远不够。戏剧正在流失观众,特别是戏曲,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它的年轻人不多。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如何传承、推广戏剧也成为重中之重。   

“国粹京剧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京剧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拥有更多‘粉丝’?这是武汉京剧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武汉京剧院院长刘子微说,“除去培养京剧后备人才、创作出符合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我们也在努力让京剧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年3月,武汉京剧院和江夏区文化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立足互联网的新基地和平台,为各类学校开发戏剧普及与教育的软件及课件,并配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形成线上(软件+课件)与线下(校园演出+常规演出)齐头并进的局面,并逐步在全省范围   

另一边,在话剧如何推向市场上,话剧《东北往事》也制定了“点燃粉丝”“饥饿营销”“海夸造势”“口碑维护”四个阶段的推广计划。在宣传阶段团队就《东北往事》的书迷与话剧做了最大程度黏合,让这些人群先动起来,逐步带动平时没有观看话剧习惯的人群。   

用年轻一代的思维模式,选择年轻一代的接受方式,在创新中将戏剧传承下去,培养戏剧年轻一代的“粉丝”,让戏剧之“脉”不断,这些成了目前戏剧行业尤其是戏剧从业者的共识。

展望未来,从戏剧本身上看,“互联网+戏剧”将改变戏剧的表现形式,丰富其内涵,使其越来越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市场的角度看,它将促进跨界资源的整合,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从文化传播上看,它将为传统戏剧的传播和推广创造新的舞台,吸引更多的人群接受和喜爱上戏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佚名,2016-04-16)

互联网给戏剧带来什么   

我们身处21世纪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门类的发展和创新方式。互联网一方面给人类艺术和文化的充分共享带来前所未有的便捷,赋予艺术创新无限可能,另一方面也对原有的艺术形态构成严峻挑战。   

互联网时代带给戏剧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更新了戏剧原有的传播方式,充分开放了介入戏剧的可能性。互联网时代带给人类足不出户而放眼世界的深刻变化,了解世界范围内的戏剧文化和戏剧知识变得极为便捷。我们可以在任何一部电脑或手机上了解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戏剧艺术的经典理论,全世界戏剧演出的信息、各大剧院的演出剧照和视频。这个变化从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戏剧行业内外的隔阂以及专业与业余的界限,并使更多年轻人以独立评论家或编剧的身份参与到戏剧活动中来。   

第二,互联网加速了东西方戏剧形态和戏剧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今天,东西方戏剧壁垒分明的状态已经被打破,新的媒介方式创造了全新的认识世界戏剧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正处于变化中的戏剧的古典形态、传统形态以及现当代的形态。东西方戏剧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历史隧道相互交汇,这种交汇必将释放出更为强烈的引发东西方戏剧深层变化的引力波。   

第三,互联网拓展了剧场空间和审美边界。戏剧艺术用以产生群体效应的空间主要是剧场,作为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剧场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剧场空间的审美边界。一种有形的、物理的、实体意义上的空间观念已经被打破。伴随着人类表演学观念的深化,“舞台——剧场——世界”所构成的环形扩展的审美空间已经不是想象。   

第四,互联网思维介入戏剧,推动了观演方式的舞台实验。如何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观演模式,创造演员和观众更深层的互动方式,互联网思维带给舞台艺术新的可能。今天,互联网同步互动的演出形式已经实现,舞台演出可以被同步拍摄并投放到现场大屏幕,观众的微小反应也将被摄影机捕捉并投射在舞台,这些依靠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新形式,无不对原有的观演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实践是21世纪戏剧综合化实验和探索的标志,它也将会从单纯的技术实验走向新的舞台叙事和审美呈现。  

 然而,互联网之于戏剧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可以代替剧场,或者制造单纯的舞台奇观,而是把观众从表层的娱乐和感官诱惑导向真正的戏剧,导向真正的艺术,导向一个更为无限的意义空间和美感世界。需要强调的是,即便是在互联网加速全球文化融合,带给戏剧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戏剧艺术的美学品格和文化坐标,从而建立一种基于艺术本质和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意识。成熟形态的戏剧固然与戏剧综合化的程度相关,但是戏剧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综合化的程度,而在于戏剧内在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概括起来说就是戏剧艺术在价值层面和人文层面对全人类的影响和作用。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结构,它提供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共享的可能。中国戏剧,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能否通过这个开放的结构,在人类全新的文化生态中,一方面构建全人类普遍共识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呈现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美学精神。我想,这种思考会赋予我们一种神圣的希望,就是戏剧依然可以在这个日益被高科技的过度发展、使用和依赖的世界,帮助日益失去精神家园的现代人类重新找回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安顿,从而也确证它自身存在的意义。

(以上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顾春芳 作者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2016—04—17)

【数据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弘扬七种文艺精神,这是对文艺工作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文艺的发展与繁荣方向,为文艺工作注入动力、提振士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并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互联网+戏剧”的尝试无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发展观的落地之举,把现代互联网的手段与传统戏曲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当代社会,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不能离开互联网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中国戏剧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绚丽多彩,要传承好,宣传好,创新好,更需要向“互联网+”借力,借助“互联网+”的宣传推广模式、文艺创新模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好的作品,创造出时代精彩,铸造新的繁荣。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戏剧表演形式

在探索中创新“互联网+戏剧”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两者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目前在中国,手机App软件就是其中的一种代表形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戏剧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模式,对传统的戏剧表演形式也可能是一场变革。

进一步拓展剧场空间和审美边界

戏剧艺术用以产生群体效应的空间主要是剧场,作为一个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剧场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剧场空间的审美边界。一种有形的、物理的、实体意义上的空间观念已经被打破。伴随着人类表演学观念的深化,“舞台——剧场——世界”所构成的环形扩展的审美空间已经不是想象。

创新形式的同时创新推广的形式

当前戏剧正在流失观众,特别是戏曲,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它的年轻人不多。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如何传承、推广戏剧也是重中之重。在培养京剧后备人才、创作出符合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必须努力让京剧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话剧《东北往事》也制定了“点燃粉丝”“饥饿营销”“海夸造势”“口碑维护”四个阶段的推广计划。在宣传阶段团队就《东北往事》的书迷与话剧做了最大程度黏合,让这些人群先动起来,逐步带动平时没有观看话剧习惯的人群。

用年轻一代的思维模式,选择年轻一代的接受方式,在创新中将戏剧传承下去,培养戏剧年轻一代的“粉丝”,让戏剧之“脉”不断,这些成了目前戏剧行业尤其是戏剧从业者的共识。从文化传播上看,互联网将为传统戏剧的传播和推广创造新的舞台,吸引更多的人群接受和喜爱上戏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