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云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借鉴
2016年05月05日
云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借鉴
云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借鉴

【热点回顾】

云南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 探索均等化服务新模式

今年上半年,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各个县区乡遍地“开花”:五华区上半年开展了26次“五华讲坛”,盘龙区围绕“2015春城文化节”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官渡区组织了8个街道举行2015年春城文化节“风、雅、颂”国学诵读比赛,西山区举行了爬西山民俗娱乐活动……这是昆明市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为城乡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昆明市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为城乡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办”文化模式逐步向“百姓需求、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   

有效整合有限文化资源   

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是指从政策措施、服务项目、投入资金、服务队伍、监管考核5个方面对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系统分类“打包”,做到“有设施、有内容、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制、有考核”。这样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分散的文化资源聚合起来,把闲置的文化资源利用起来,把文化机构的功能释放出来,把服务人员的动力调动起来,实现了有限的文化资源服务价值最大化。   

2011年,一封热心市民反映农家书屋“重建轻管”的邮件发到了市长邮箱,引起市政府高度重视。之后,昆明对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针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建轻管、建用脱节、效用不高”等问题,2012年1月,昆明市政府印发了《昆明市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此同时,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相继出台。整套政策被统称为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   

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副局长徐艳波介绍,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通过政策措施打包,提供完整系统的有力依据保障;通过服务项目打包,逐步统一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如《意见》规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需提供书报刊借阅、文艺骨干培训、公益文化展览讲座等8个方面的服务项目,村(社区)文化活动室需提供农家书屋维护、群众文艺演出、文化志愿服务等9个方面的服务项目,要把基层文化站(室)建成集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阵地”;以打包方式建立专职和编外两支队伍,实现基层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教、有人带;在投入资金方面,昆明市把各级各相关部门投入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一按照各级行政辖区和各管理区域常住人口每人每年6元的标准(2013年提升至每人每年10元)。   

“有了政策、项目、人才、资金,关键还要看执行力。”徐艳波说,“文化建设没有硬性约束,很多基层干部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为抓落实,我们制定了包括16个二级指标、72项具体内容的科学考核系统,并将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建设纳入昆明市委对各县区的年度考核,对工作落实情况及资金到位情况每月进行一次督促和通报。”   

破解“最后一公里”困扰   

随着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各个基层文化站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创建工作,基本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工作有亮点”。   

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五华区从2014年6月起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五华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俞祖彬介绍,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是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社区文化沟通机制”的深度结合。利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创建项目“社区文化沟通机制建设”的平台,建立群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社区文化错时服务、延时服务、定制服务、上门服务等创新服务方式已在试点社区推行。   

说起三合营社区的变化,文化沟通协会理事长韩萍很有感慨。通过“零距离”工程,三合营社区文化兴趣爱好小组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21个,2015年沟通协会文化服务活动计划已经报到了110次,在去年的基础上翻了几番。   

俞祖彬说,随着工作方式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过去文化活动百姓参与率不高、满意率不高、文化站(室)利用率不高的“三不高”问题,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向广大群众完全敞开了公共文化均等化服务的大门。今年,五华区零距离工程已经由去年的5个试点社区增加到9个,计划到2020年,五华区的89个社区全部覆盖推行“零距离”工程。   

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   

盘龙区实行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文化指导员参与、指导、督促社区文体活动。禄劝县培育重点文化户,激发群众自办文化的热情;石林县着力文化阵地的建设,力争两年内实现“文化阵地建到自然村”的目标……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成为昆明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均等化的重要措施,也成为昆明“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抓手。

3年来,全市各地文化服务工作措施不断创新,项目化管理思路清晰,项目特色化明显,服务社会化运转起步。为进城务工人员量身定做特色文化服务项目,为中小学生和幼儿开办青少年文艺培训班和“四点半”课堂,延伸文化服务的触角;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意与策划”培训班,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培训;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相继建立,文化服务有效对接了城乡群众文化需求,群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实惠。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运行3年来,昆明市基层文化基本项目资金投入达1.6784亿元,市县两级安排的馆、站、室新建、改扩建资金达5000多万元。14个县市区实现了文化馆、图书馆全覆盖,130个乡镇(街道)实现了综合文化站全覆盖。较为完善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基层文化活动场所逐步从过去的“人去楼空”转变成现在的“一座难求”,成为老百姓最喜欢去的地方。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余结红 肖依群 2015-07-16)

两年轮训全省千名乡镇文化站长 云南基层文化服务再上层楼

“我是一名在基层文化战线上工作了37年的老站长,一路走来见证了基层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我是一名刚刚加入文化战线的新兵,希望同仁多多给予指导。”

“我是从教育工作转岗到文化阵地的,隔行如隔山,期盼这次培训带我提升成长……”

……

在云南省文化馆2016年第三期基层文化站长培训班上,来自各乡镇的文化站长分别做了自我介绍。为了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工作者以更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做好群众的“贴心人”,云南省文化馆在2016年初,举办跨年度大型培训活动“全省文化站长培训班”。此次培训分12期进行,对全省16个州、市的乡镇级文化站长进行一次全面业务培训。培训时间为2016年至2017年,培训人次将达1300人。

4月11日,第三期培训班在云南省文化馆“群星苑”如期举行。来自保山市、怒江州的乡镇文化站长90余人参加本期培训。这些文化站长中,有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有充满朝气活力、新加入文化战线的年轻同志。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做好基层文化工作。

培训班的第一讲,云南省文化馆馆长张桂芬主讲了怎样做好基层文化工作。张桂芬结合曾任昆明市寻甸县仁德镇文化站站长的经历,从热爱本职岗位、善于学习进取、争取多方支持、主动创造特色等6个方面向各位站长传经送宝。

怒江州泸水县鲁掌镇文化站站长李祖华说,这样的培训应该多办几次,不仅可以拓宽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视野,从全局角度开展好乡镇的文化工作,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保山市龙陵县龙江县文化站工作30余年的杨正锡课后感慨,随着文化春天的到来,政策好了、培训多了,文化工作越干越有劲。

此次云南省基层文化站长轮训是云南省文化馆根据近两年来对全省各地调研情况以及基层需求而举办的,培训内容较为全面。本次培训开设了专业学术文章写作、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及应用、群众文化广场舞蹈创作、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节目支持等10个专题理论课程。授课教师都是云南省文化馆的业务骨干,他们长期从事群文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张桂芬表示,文化站长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各怀才艺,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文化能人,他们或擅长唱歌跳舞、或擅长琴棋书画、或擅长主持朗诵。因此,培训班上除了理论课程,还安排舞台实践课,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联欢晚会,来自各乡镇的文化站长表演了音乐舞蹈类文艺节目,一展风采。

针对此次培训,基层文化站长纷纷表示学习机会难得,而培训内容新颖实用、专家老师讲解生动,所授方法和理论正是他们所需要的。通过学习,自身的理论水平将有所提高,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也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今后将会在群文工作的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加大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好地服务当地的广大群众。

“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已经成为云南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云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万吉星说,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基层文化工作的需要,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新形势下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业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干部队伍,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去年,云南省文化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班,涵盖戏剧创作、摄影、美术、舞蹈编导等方面,共计12期,培训了1100人。今年3月,在“农民工子女艺术培训”的基础上,还开办了“特殊群体少儿艺术培训”。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余结红 肖依群 2016-04-19)

【数据分析】

云南省多个地区针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建设工作,通过建立规范、可操作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逐步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转变政府角色,发挥群众作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从观念上改变了过 去“政府提供,百姓接受”的传统“办”文化模式,向“百姓需求,政府满足”的“管”文化模式转变,同时社区文化沟通协会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通过将群众健康积极的文化爱好,整合为群体爱好,再将群体爱好引导为社区文化,最后将社区文化发展成为整个社区的文化精神,这种引导需求的方式,有助于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同时通过对基层文化站长的培训,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基层文化队伍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二、一地一特色,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云南昆明各创建点在昆明市级文化部 门的统筹下,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除了五华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零距离”工程以外, 盘龙区的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禄劝县重点文化户培育活动实现了文化服务精准帮扶,石林乡村综合文化中心的建立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市内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继建立,百花齐放。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