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凤县“文化走亲”使民俗文化在交流展示中传承
2016年05月04日
凤县“文化走亲”使民俗文化在交流展示中传承
凤县“文化走亲”使民俗文化在交流展示中传承

【热点回顾】

凤县文化走亲三省十三市

“看了你们的演出,我们一定要到凤县旅游观光,一定到凤县去看《凤飞羌舞》的实景演出。”近日,凤县采取文化走亲的形式,携带大型羌族特色文化史诗节目《凤飞羌舞》,在西安人民剧院拉开了陕甘川三省十三市的巡回演出之旅,助推凤县的旅游营销。

近年来,凤县花大力气、大投入,以文艺活动为载体,传递党声政情,传达乡音乡情,传承乡风文明,营造和谐和美的生活环境,聚集民心民力。该县精心打造的《凤飞羌舞》,是根据凤县古羌文化历史记载和凤县民间古羌生活习俗提炼而成。在这场生动的表演中,美丽的羌族少女启朱唇、拂白裙,歌儿唱得山动情、裙摆舞得水漾波,他们用歌声抒写山水情怀,用舞姿描绘美好家园,用服饰展示民族特色,向观众展现了羌人迁徙、家园、祭祀、情爱、羌年和祝福这六个篇章,羌族人民的口弦、羌笛、羌绣、羊皮鼓、推杆、肩铃等民族特色的艺术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会给观众呈现出一幅精美别致的“凤凰之乡、嘉陵之源、羌族故里”的文化风情画卷。

每年的冬季和初春,是凤县大型实景演出《凤飞羌舞》的休演季。为提升《凤飞羌舞》节目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凤县旅游资源在周边市场的影响力,加快开拓自驾游市场,做大凤县景区游客总量。凤县组织了100余名羌族艺术团的演职人员,精心准备了《凤飞羌舞》中的精品片段——原汁原味的凤县羌舞《兰巴泽》,气势恢宏、铿锵有力的《羊皮鼓舞》,精彩绝伦的《腰带舞》、《肩铃舞》、《筛子舞》,韵味深长的歌曲《尔玛情》,生活气息浓郁的舞蹈《采花椒》等节目,在陕西、四川、甘肃的十三个地市进行文艺走亲淡季宣传活动,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凤县旅游观光。

当晚,原汁原味的羌舞、纯朴优美的歌声,以及梦幻般的舞台背景,让西安市民置身于秦岭的奇山秀水、神秘的羌族古寨之中的同时,也感知到了凤县友好、文明、活力、进取的文化魅力。

(以上来源:宝鸡新闻网 刘涛 2016-03-13)

凤县“文化走亲”,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羊年年末、猴年岁首,陕西凤县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带着自己的“文化土特产”相继走进本省的西安、韩城、渭南、咸阳,还有四川、甘肃等地相邻友好城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他们这种以“文化”为媒,让本地文化艺术“走出去”,以此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凤县旅游观光的模式,不仅搭建起了县、市区域间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汇聚推动发展正能量的功能。

走亲戚就要带上最好的土特产

嘉陵江滋润的女娲之乡、羌文化熏陶的秀美凤县,民俗风情独具特色,这里的萨朗舞热情如火,优美的羌歌令人沉醉,尤其是根据当地民间古羌生活习俗提炼编排而成的大型山水实景原生态舞蹈史诗——《凤飞羌舞》,气势磅礴、美轮美奂,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了古羌文化艺术风采。

走亲戚嘛,就要带上自家最好的“土特产”。在文化走亲全省巡演过程中,凤县带着《凤飞羌舞》中的精品片段,走进宝鸡市、走进西安市、走进友邻县区留坝县。在演出中,美丽的羌族少女启朱唇、拂白裙,歌儿唱得山动情、裙摆舞得水漾波,英俊的羌族小伙吹口弦、唱酒歌,羊皮鼓敲得雄劲豪壮、舞步迈得热烈多情,他们还用羌笛、肩铃、推杆、羌绣等民族特色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现了羌人迁徙、家园、祭祀、情爱、羌年和祝福等,让观众们如同置身于神秘的羌族古寨、美丽的岭南人家之中,感受到热情淳朴的民族风情。此外,舞台的大屏幕上,神秘的石头羌寨、秀美的灵官峡、如火如荼的灵官峡红叶……秀丽的凤县自然风光更是一览无遗,引得观众们为之陶醉。

“家里有人”倍感亲切

3月10日,在西安人民剧院举办的西安站巡演中,王峰社看得格外投入。他是在县一家公司上班,是一名旅游爱好者,曾经多次到凤县观光旅游,甚至带着朋友、同事结伴组团去凤县。春天,他们在凤县赏花;夏天,到凤县去避暑;秋天,到凤县去赏红叶;冬天,到凤县去感受冰雪世界。不过,每一次去凤县,他都要去看凤县的《凤飞羌舞》,参与凤县街头的羌舞互动。为此,他还结识了凤县羌族艺术团的团长吴洪杰。“亲戚来串门了,咱一定要来捧个场。”

同王峰社不同的,盛格荣是真正在这边“走亲”的凤县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盛女士已经在西安定居近20年。听说“家里人”到省城来走亲戚,让她格外的高兴,早早的就带着老公和孩子来到了现场,看着家乡人跳的原汁原味的羌舞、听着唱的淳朴优美的羌歌,她思绪翩翩,“这些节目在老家时都没看过。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家乡人的表演,真是既亲切又感动。” 唐丹是《凤飞羌舞》的编创、演员之一,如今担任《凤飞羌舞》舞蹈创编室主任。

唐丹告诉记者,每一次到外地文化走亲交流演出都很辛苦。每到一个地方,大家一起搬道具、对灯光、走舞台,有时候观众散场了,我们的演员还要收拾整理服装道具,为第二天的行程做准备。“不管有多累,只要我们一站到舞台上正式演出,羌族姑娘的柔美、羌族小伙的粗犷,全部都展现出来了。因为,在我们心里,早已经把每一名观众都当成了自家的亲戚,我们要把最好的羌族风情展现出来。”

“文化走亲”凤县镇村间也盛行

其实,在凤县的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很多民间文化团体利用晚上或节假日,带着自编自演的节目也忙着在“走亲”。

近年来,凤县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文化设施,全方位免费开放各类文化活动场所,舞蹈队、腰鼓队、戏曲队等各类基层文艺队伍不断涌现。10万人的山区小县,已经培育了“双凤秦腔艺术团”、“笑笑舞蹈队”、“红歌乐团”、“凤喜舞蹈队”等活跃在凤县县城、镇村的36个业余群众文化社团、1000余名文化志愿者。他们自发地“走亲”,服务群众、奉献于群众,尤其是遇到县上举办重大活动或者重大节庆,他们就精心组织专题文艺演出,到社区、乡村、部队、敬老院巡演,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实实在在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融与和谐。

今年64岁的王战勤是红歌团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一开始,他们只是性情相投的老伙伴聚在一起唱着玩,现在他们已经在县上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编排出了50多个节目,演出足迹不仅遍布全县各个镇、企业,甚至还到周边县区去交流演出、切磋技艺,“每次结束时,大家都还不尽兴,经常会约定下次再一起演出。”

文化走亲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化

随着文化走亲活动的深入开展,正在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凤县人发现,其人文风貌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王战勤的妻子王菊梅是一名退休教师,在王战勤的带动下,也成了凤县红歌团的团员。她说,在红歌团里挺好的,“朋友常聚在一起心情好了,经常巡回演出身体也好了,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凤县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带着身边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进机关,讲荣辱,引导干部常修善德;进乡村,讲善恶,引导村民常存善心;进社区,讲美丑,引导群众常怀善念;进企业,讲得失,引导职工常做善举;进学校,讲好坏,引导孩子常寻善缘……这已经成为文化走亲又一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文化走亲还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弘扬时代精神、共筑中国梦结合起来, “中国梦、凤县梦、我的梦”演讲赛、“爱党爱国爱凤县”主题文艺演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故事会”巡回宣讲 ……一场场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相继举办,把健康向上、修身文明的理念默化于凤县群众心中。

在凤县留凤关镇留凤关村,随着文化走亲活动的频繁开展,村民生活渐渐发生变化,村里成立了自乐班、舞蹈队,每天晚上在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唱秦腔、跳羌舞。每逢周末,村里的孩子们也会来凑个热闹,跳拉丁、唱红歌。此外,村里还经常组织灯谜竞猜、篮球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文艺晚会。“有了这些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也不用担心村民闲暇时没去处,有利于身心健康。”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与此同时,村里还通过开设“百善孝为先”“文明我先行”等道德讲堂,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在文化的熏陶下,村民的精神文明状态也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更亮丽了,社会治安更好了。

文化走亲敦睦了乡情乡谊,也极大地提高了凤县的文化自信。《凤飞羌舞》获得陕西省舞蹈“荷花奖”大赛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和优秀组织奖,羊皮鼓舞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水墨凤县烟雨嘉陵”凤县主题创作画展进入省城展出……借助“文化走亲”这一平台,凤县文化发展道路正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以上来源:凤县新闻网 刘涛 2016-04-07)

【数据分析】

以“文化”为媒介,吸引观光旅游

凤县的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带着“文化土特产”到省内城市西安、韩城、渭南、咸阳,以及四川、甘肃等地相邻友好城市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向观众展现了羌人迁徙、家园、祭祀、情爱、羌年和祝福等民俗文化,同时,舞台的大屏幕上,神秘的石头羌寨、秀美的灵官峡、如火如荼的灵官峡红叶……秀丽的凤县自然风光更是一览无遗,使观众们为之陶醉的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到凤县旅游观光。借助“走亲”这一文化品牌,凤县收获的不仅是文化本身,更有文旅融合的拉动效应以及不断改善的人文环境。“文化走亲”敦睦了乡情乡谊,提升着当地的文化自信。

改变城乡人文风貌,弘扬优秀文化

“文化走亲”活动的频繁开展,一方面使乡村村民生活发生了变化,鼓励着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的开展:自乐班、舞蹈队、唱秦腔、跳羌舞、跳拉丁、唱红歌。村民闲暇时间有了去处,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也有助于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状态。市区里的群众通过观看来自农村民众的特色文化,丰富了业余活动和精神文化需求,感受到久违的浓浓乡情,拓展了视野,对当地地方特色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民俗文化在展示和交流中,获得了百姓的理解,有助于更好的将之传承下去。

民俗文化在交流展示中传承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长久以来在劳动实践中凝聚、沉淀、汇集起来的艺术、文化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对美的追求,是这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可以更大地增加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独特身份的标志,在当代社会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度传承与创新,同时在各民族间对民俗文化进行交流展示。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