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一团一策”激活上海文艺
3月15日,上海杂技团《小龙飞天》剧组结束欧洲巡演。4个多月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法国、瑞士、比利时的29座城市,演出96场,观演人数近40万人次。
2月18日至21日,上海芭蕾舞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连演5场巴黎歌剧院版《葛蓓莉娅》,尽管票价高昂,仍然场场爆满。去年底,同样是上海芭蕾舞团,在荷兰8座城市上演了26场豪华版《天鹅湖》,场均上座率超过了九成。
不是简单地把作品搬上海外舞台,而是接轨国际通行做法,让中国故事、中国气度、中国美学“走出去”征服欧美观众——一年来,上海文艺展现出的活力和魅力,正是得益于上海推出的“一团一策”创新做法:在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艺术院团个性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影响院团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激发院团内在动力和活力。
顶层设计 创新机制出活力
上海有18家市级国有院团,京剧、话剧、芭蕾、舞蹈、沪剧、评剧……艺术门类多样,在院团管理中,如何既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又遵循不同文艺样式的特殊规律?
上海明确“一团一策”、分类定位的基本原则,点对点推进改革、强化特色、做强亮点,体现不同艺术语言的特点。
芭蕾舞、交响乐、歌剧、杂技等具有国际化艺术标准的院团,对准国际顶级院团,提升艺术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凸显“世界性”特点;京剧、昆曲、中国歌舞、民乐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院团,立足传承创新,使上海成为中华传统艺术经典的弘扬之地,凸显“民族性”特点;沪剧、越剧、淮剧、评弹、滑稽戏等地方戏曲类院团,走进群众,让上海及周边地区群众感受到乡情乡音,凸显“本土性”特点。
为推动文艺院团静下心来搞创作、精益求精推演出,上海尝试“艺衔制”、“演出季”、场团合一、艺委会等创新做法,从顶层设计层面推动艺术创作,激发创新创意。上海歌舞团是国内最早采用舞蹈演员“艺衔制”的文艺院团之一。去年,歌舞团在艺衔档次和人员配置上都有所完善,形成“首席”等6个艺衔等次。今年获得“领舞”以上艺衔的有30位演员,领舞人数新增近六成。上海京剧院等文艺院团都成立了艺术专家委员会,促进形成科学的艺术决策机制。
打磨精品 倡扬“工匠精神”
今年10月,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将正式对外开放,沪上专业舞蹈院团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集教学办公、艺术创作、舞蹈研究和专业排练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剧场。将在“十三五”期间完成重建的宛平剧院,也将成为上海几家地方戏曲院团的专属剧场。
场团合一即将带来的变化,让艺术家们兴奋不已。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总裁张鸣看来,文艺院团改革,说到底是要让艺术家心无旁骛地从事艺术创作,激活文艺创作活力,从而实现文艺创作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
精品来自反复的打磨。2015年12月13日,舞剧《朱鹮》演满一百场。为了这出《朱鹮》,主创团队在近4年时间里,数次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积淀,创作研讨20余次,数易构思,不断挖掘主题,提升思想力度。
这只是上海文艺精益求精的一个缩影。“老戏新演”,在保持本剧种特色的前提下,沪剧《邓世昌》大胆尝试其他门类的艺术元素,打动观众无数。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从2013年初创至今,沪剧《邓世昌》3年来数易其稿,几度修改打磨,边演边改,边改边演。
回头看这样一组数据,可见上海文艺的求索创新和“工匠精神”:2015年,上海18家市级国有院团新创大型剧目58部,较2014年增加4部;全年共完成演出场次10494场,较上年增加344场;演出收入合计达到2.21亿元,较上年增加0.19亿元;观众总计447.16万人次,较上年增加24.17万人次。
培养人才 为年轻人创造空间
这段日子,昆曲名家张静娴正忙着将自己的看家大戏《长生殿》,手把手教给学馆里的中青年演员。吴双早已是上海昆剧团的台柱之一,如今也在学馆里跟着老一辈名家们继续抠戏。
学馆,是上海昆剧团在全国率先推出的项目,通过小班化的“学馆制”,实现经典看家戏的“活态传承”,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传承100出经典折子戏和6台传统大戏的教学目标。昆曲学馆的老师,由20余名昆曲名家担任,还邀请全国各地昆剧名师来上海教学。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上昆要为年轻演员创造更多舞台空间。眼下正在排演的汤显祖剧作《南柯记》,剧中演员都是进团不过两年的‘90后’。”保证传统名段在年轻演员身上不走样,成为上昆的工作重点之一。
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围绕不同艺术门类特色开展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已成为上海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的重中之重。
今年2月,上海市进行2015年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考核,这是对院团改革成果的一次初步检验。不同于以往,考核首次采用“自己讲、同行评、专家点”的圆桌机制,“集中会诊”院团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一团一策”吹皱院团改革一池春水,能否持续激发艺术生产力,催开满园春色,上海的思考和探索还在深入。
(以上来源:光明网,2016-03-26)
政府精准扶持 院团主动转型——北京振兴戏曲艺术的创新经验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戏曲演出票房和院团活力全国领先。记者近日在北京调研时了解到,政府扶持机制创新是北京戏曲艺术活跃的重要原因,而戏曲工作者主动“走出去”、积极“请进来”的“闯劲儿”则为创新实践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协力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新路径。
搭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促院团自身“造血”
振兴戏曲艺术需要政策扶持。如何提高政策扶持的精准度,真正增强基层戏曲院团的市场竞争力,考验政府智慧。
找准地方戏曲“各自为战”的问题,北京市创新政策扶持方式,相较于直接补贴,更侧重搭建平台,以此促进院团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的提升。
通过搭建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以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剧场资源,以零场租或低场租的方式提供给文艺院团,其中零场租占到年总扶持场次的60%。2015年底至2016年春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试运营期间,有25台优秀剧目入围平台,演出50场,历时55天,观众总人数超过2万人次。2016年春节后到年底,计划演出50台100场戏曲剧目。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政府采购对象应该是真正优秀的剧目、真正有强烈生存欲望和市场竞争力的院团。为此,首先通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涵盖不同地域剧种、不同风格流派的优秀剧目,进而对其进京演出给予文化惠民低价票补贴和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场租补贴。
2016年,北京市以中国评剧院为核心剧场,打造全国地方戏曲演出中心,集中推介地方戏曲的公益性演出。
“在全国地方戏曲演出中心,不仅演北京的戏,全国各地优秀作品都可以演,逐步实现‘全国一盘棋’。而且政府通过招标,委托专业文化机构负责整体运营,提前半年就开始统筹宣传。”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说。
北京此举具有辐射示范效应。“如果全国各地都有类似政策,则可以相互支持,地方戏曲院团资源就盘活了。”王亚勋表示,中国评剧院正在与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地方戏曲院团联系,计划成立院线联盟,用足用好北京政府采购的支持政策,发挥“全国地方戏曲演出中心”更大的激励效应。
走出去,跨界融合搞创作、开疆扩土占市场
如果说精准的政策扶持是外部推手,那么基层戏曲院团主动创新作为,则为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
北京人艺小剧场的舞台上,一出由京剧演员表演的话剧《网子》正在上演,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初京剧戏班的故事。“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的艺术元素,以及“戏比天大、以德培艺”的价值精髓,借由话剧的表演形式、多媒体的舞美设计,被巧妙地融合其中。而台下几乎爆满的观众当中,80%是年轻人。
这部以“话剧壳”诠释“京剧魂”的跨界融合作品,由北京风雷京剧团出品,3月23日至31日在北京人艺连演9场。放票第二天,就一售而空。今年年底还将登陆梅兰芳大剧院,更有影视公司看重其剧本欲进行改编。
“再好的东西也得有人看,‘咱得为座儿’!振兴京剧讲了几十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捧的人少,尤其是年轻人看不懂、不愿看,更谈不上喜欢。”《网子》的总导演、编剧、主演,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认为,京剧是活的艺术,需要演员和观众共同传承,不接地气不行,关起门来孤芳自赏更不行。
为此,北京风雷京剧团转变经营策略,由过去的“我排你看”转向“你看我排”,在不违背京剧艺术高品格的原则下,根据受众需求打造剧目,尝试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
“突破自我的过程必然充满艰辛挑战,但只有改革才有出路。”王亚勋说。
请进来,拜师学艺育人才、体验演出引观众
在中国评剧院二楼排练厅,67岁的评剧“魏派”“马派”非遗传承人李惟铨,正手把手指点着“80后”花脸演员于海泉排演剧目《钟离剑》。
中国评剧院近年来启动“名家传艺项目”,邀请老一辈艺术家回到院团,以传统戏曲科班“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方式,传帮带年轻演员。
“名家传艺项目”不仅培养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同时也在做戏曲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存世的老艺术家越来越少,伴随而来的剧目流失,对剧种发展是莫大的损失。当务之急是通过言传身教,以及多媒体形式,尽可能多地跟师傅学。” 青年青衣演员王平告诉记者,她师从74岁高龄的评剧“白派”传人刘萍学艺。
对戏曲艺术来说,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振兴戏曲艺术,除了要将传承人“请进来”,也要将观众“请进来”。
风雷京剧团创新“京剧体验式演出”,在剧场内专门开辟了场地,还原传统科班情景,让观众得以走到京剧演出的后台;更提供画脸谱、穿戏服、学程式等活动,让观众走上前台,过一把表演京剧的瘾。
“京剧普及不是生硬地让年轻人去看,需要在情境中寓教于乐,关键是产生互动。”松岩说。
除了体验化装,“京剧体验式演出”完全免费,团体组织可以随时报名预约。“初衷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京剧,追求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同时北京西城区政府转移支付,在资金补贴上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真正是让利于民。”
经过一年半的摸索,“京剧体验式演出”已累计接待2000余人次,形成了成熟系统的操作模式,可复制性强。
除此以外,风雷京剧团还成立了少儿京剧培训学校,并定期举办京剧沙龙。在松岩看来,“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做到什么程度,目的都是让更多人了解京剧。” “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办法总比困难多。”松岩说。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6年04月05日)
以创新助力民间艺术团不断发展
民间艺术团是长期活跃在基层文化战线的骨干队伍,具有职能兼容多样,服务方式灵活机动,创作的节目特色浓郁,节目内容贴近百姓等优势,易于被基层认可、接受。
多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各地民间艺术团豆乳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迅速成长壮大。民间艺术团的发展壮大,各类民间文艺作品群芳争艳,异彩纷呈,民间文学、民族舞蹈、风筝制作等民间文艺显示出勃勃生机和美好前景。
目前,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做好民间艺术团工作,加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笔者认为,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要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切实肩负起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崇高使命,以强烈的创新精神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创作,着力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百姓的精品力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民间文艺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工作,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加强民间文艺工作,促进民间文艺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于队伍,根本在于人才,在于新老交替过程中对新人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民间文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形成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助于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提供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之魂和魅力之本,也是促进民间文艺工作、推动民间文艺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民间艺术家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中,从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实践中,从日新月异的科学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发现题材、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大力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为民间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民间艺术团的发展和壮大。
(以上来源:拉萨文明网,2016-03-02)
【数据分析】
增强艺术团发展的内生动力。艺术团要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首先要做到观念创新。要改变复排和移植传统剧节目的演出模式,尽可能多的进行新剧节目的创作生产,尝试演出那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然后,要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实施激励机制。通过竞争和奖励,提升演员和剧本创作者的积极主动意识,增强艺术团的活力,而且这样变被动为主动,更好的加强了艺术团内部的组织建设和人才建设,营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的氛围。再次,成功走向市场的关键在于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关键在于市场定位。要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才能更好的推动艺术院团的前进。
加大引入民营艺术院团。民营艺术团体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创作演出了很多家喻户晓的优质演出节目,并与国有艺术院团互为补充,共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帮助民营院团解决存在的不足。民营院团存在人才保障的不足。在民营艺术团里,由于知名度和薪酬条件等限制,真正具有才艺的演员很少。大部分演员都是从艺校中招过来的,自身水平并不是很高,这就使团里整体素质水平提升不上去;其次,设施薄弱、设备老化。作为国家设立的艺术团,每年国家都会拨付大量的资金用以改善其基础设施和演出设施。而对于民营的艺术表演团体来说,虽然国家有政策补助,但其想要申请到难之又难,而且数量极少。因此,购买设施的负担整体加在企业身上,这对民营企业主来说是笔不菲的费用,这些严重制约了艺术团体的发展;民营院团一般规模普遍较小。我国众多民营院团资产规模普遍都很小,严重制约着我国民营艺术演出事业的平稳发展。民营院团还存在经费不足问题。作为一个艺术表演的企业,不仅仅是要支付员工的薪酬,还得对职工进行培养,提供演出设备、演出服装、演出乐器及排练场所等,这都是企业支出,但是艺术团去演出大多带有公益性质。因此,想获得可观的收入很难。长期这样下去,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的限制。 政府部门和国家级院团应积极与民营院团合作,切实为民营院团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扶持和帮助,国家院团就帮助民营院团的人才培养,把好的剧本无偿地提供给民营院团,解决民营院团创作难的问题。
通过政策趋动和改革创新,打造良好的艺术院团发展生态,才能真正实现艺术为群众服务这一宗旨。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