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书店+”多元化经营谋求传统书店发展新方向
2016年04月20日
“书店+”多元化经营谋求传统书店发展新方向
“书店+”多元化经营谋求传统书店发展新方向

热点回放】

乌鲁木齐实体书店多元经营谋破局

国营书店:提升服务留读者

乌鲁木齐市新华书店西北路分店将告别原有装修模式,用一种全新面貌与市民见面。

市新华书店总经理毛建新说,新店一楼有儿童活动专区、二楼有免费阅读区、三楼有休闲水吧、四楼为各类主题的绘本馆。新店门头还有延安窑洞印记。

“网络冲击下,实体书店步履维艰,必须要在服务和管理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条新路,免费阅读区和休闲水吧的设置,就是书店迈出的第一步。”毛建新说。

市新华书店在温泉西路、北门教育学院、南门、八钢附近均有分店,主营教辅书籍。据统计,全国大部分新华书店90%~95%的盈利依靠教材教辅类书籍。

近几年,市新华书店开始转变销售策略,将一般图书销售放在重要位置。去年,市新华书店一般图书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54%,超过了教材教辅类书籍。

图书类别越来越丰富,吸引来的顾客也自然会增多。“选书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人喜欢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读物。”毛建新说。免费阅读区和水吧就为这类顾客提供了一个舒适的购书环境,顾客可以坐下来慢慢挑选,这点也是网络书店无法做到的。

在新店中,毛建新仍坚持以“图书销售为主、其他产品销售为辅”的特点,保留传统实体书店的特色。他认为,书店的发展要做到既促进了与文化相关产品的销售,又不被商品所绑架,通过文化建设,培养市民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与市新华书店一样,在自治区新华书店新华国际图书城内,图书以外商品的经营比重不超过30%。自治区新华书店新华国际图书城副经理金兰说,目前书店内藏有125万册图书,学习类、少儿类、文学类图书是店内的销售亮点。近几年,图书销售量始终保持平稳态势。

今后,自治区新华书店新华国际图书城会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在顾客咨询相关信息时能及时、准确解答。

民营书店:多元经营寻出路

与国营书店相比,民营书店的日子过得就要艰辛得多,改变的也更明显。

位于乌鲁木齐市解放北路的阳光书城销售额连年下降,2014年和2015年,降幅均达50%。“人力、房租等成本越来越高,销售额入不敷出。”阳光书城总经理刘沪新说。

去年开始,书店开始改变经营策略,加入更多文化元素,拓展了书法、绘画、茶艺、乐器等项目的培训业务。新店扩张工作也将根据不同群体进行定位,如主营少儿读物类、人文社科学术类图书等。

班的书店则走了另一条路。13日17时许,市民黄然在西环北路旁的书店内取了一本《造物有灵且美》,然后找了个位置,点了杯热饮,坐下来慢慢品读。

黄然说,假日里,有人选择和朋友相聚,有人选择在家休憩,而她更喜欢在书架边,安静地享受一个没人打扰的午后。

创始人班文翔将班的书店评价为一个美学概念书店。他说,班的书店与传统书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能给读者提供一个静心阅读的场所,同时,又整合了书吧、工艺品、创意文具、服饰等多种元素,打造了一个体验式阅读空间。另外,讲座、互动、签售、沙龙等多种经营方式融合,也为班的书店带来了新的生机。

目前,班的书店已在美美时尚购物中心开了分店,接下来还会在友好路、中山路附近再添两个分店。

和班的书店一样,长江路的左边右边书店也是一个多元化经营转型成功的书店。从早前的广告专业书店,转型到现在的特色人文书店,书店创始人王忠说,他们陆续创立了原创品牌T恤、手袋、明信片、手工制作本等,让顾客始终有耳目一新之感。目前,王忠正为左边右边书店选新址,打算再开一家,增加展览等活动,让实体书店成为文化新地标。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实体书店已被赋予一种“公共文化空间”含义。在实体书店不景气的背景下,乌鲁木齐的书店却通过多元化经营找到新出路,在城市的商业繁华中定位自己的“优雅”。

(以上来源:新疆网)

“书店+”层出不穷 互联网时代传统书店如何转型?

在互联网+兴盛的时代,阅读方式变成愈来愈多元。除了纸媒,书、报和杂志也可以变作小小的移动设备里的0和1。或许只是阅读方式变更了,而没有高下之别:在地铁车厢里捧一本书,未必就比拿着一个iPhone或iPad更有文化——重要的是那是本什么书,在iPhone或iPad里看的又是什么。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优点是纸媒难以企及的:它快速、灵活、及时,成本更低,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性更强,而伴随web2.0而来的所谓UGC潮流(UserGenerated Content,指用户原创内容)使读者同时也成为了作者(微信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仅有互联网是不够的。我们仍然需要书店,需要比传统书店更多一点的、我更愿意称之为“书店+”的空间。在2015年的上海(及至苏州等周边地区),我们见证了“书店+”的蓬勃兴起:从衡山和集、MUJI书店、JIC到二手书店Mephisto's等,虽规模、经营模式及特色各有不同,但都以各自的方式为书店注入了活力——它们是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之光。

位于衡山坊的衡山和集是“书店+”的绝好范例。衡山和集的英文名字叫TheMix Place,而“和”也有双重指涉:既是Mix(混合)这一动作所暗示的加法(+)之“和”,也是和谐之“和”。所以书店+的那个附加部分究竟是什么,便分外要紧——鸡蛋饼或贷款都不是合适的选项。衡山和集给出的答案是:一楼的咖啡馆,二楼的展览空间,再加上三楼可用于小型读书会的会客厅。于是书读累了可以喝一杯咖啡,以书会友也有了据点;书看累了可以看展览,而当前展览“豆本×巨作”恰恰是关于香蕉鱼书店制作的小书及《生活》这本大杂志的;会客厅举办的各类读书见面会则可以成为线下交流空间。

当然,这“+”的部分必须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书店必须足够出色、足够有特色。衡山和集不但有主打的电影特色书(占据整整两架)和杂志墙(在三楼有长达12米的杂志墙),其文学类及艺术摄影类的选书也是专业级别的。它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并非显而易见的道理:“大而全”并不是优秀书店的主要标准,书店需要有个性、有特色、有自身的趣味倾向。

去年12月开幕的无印良品旗舰店则是“书店+”的另一模式。就书所占的规模和比重来看,或许称之为“+书店”更为妥当:在旗舰店的底楼及二楼,书散落在所售卖的杂货旁,所讲究的是相关性。旅行箱柜台边是旅游类书,餐具及厨房用品区旁的书则关乎烹饪。而在三楼,书以更集中的方式主题性地呈现:如关于书的书、关于上海的书及权威书人的推荐等。在无印良品旗舰店,书与日常的杂货仿佛是平等的,它无意建造一个教堂式的书店,反而让书渗透在日常生活里,成为某种必需品。

相较于比较大型的衡山和集及无印良品,位于北外滩的JIC书店则做了书的减法和读书活动的加法。JIC仅主打人物传记类书,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举办各类读书会上。他们举办中秋诗会,并与星期天读书会合作,多次举办“书影同观”活动,称之为北外滩的人文景点也毫不为过。

“书店+”的兴起也波及二手书店。上海的二手书店不算兴盛:瑞金二路弄堂里的新文化、复旦旧书店、山西路外文书店门市部、虹口多伦路上的内山书店及书城对面的上海旧书店是多年来屹立不倒的少数几家。而在2015年,几位媒体人在淮海中路妇女用品商店对面一幢建于1932年的老公寓里开了一间独特的二手书店Mephisto's。

这间具有魔鬼之名的二手书店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另一种“b&b”——不是传统的bed&breakfast(提供住宿及早餐的小旅馆),而是独特的bed&book,除了可提供短租服务的卧室外,整个大客厅变成了一间二手书店。几位店主都是爱书之人,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不舍得卖的书被藏在有玻璃门的书柜里,仅供翻阅及展示。但即便如此,出售的书目也足够精彩了:因为与多数贩卖出版社特价书为主的二手书店不同,这里的旧版及老版本“尖货”特别多,尤其是外国文学、艺术及社科类书,不少难得一见的版本——如米歇尔·布托的《变》或让·艾什诺兹的《高大的金发女郎》——这里甚至还有副本,且定价相当公道,与孔夫子上不少漫天要价的网店相比尤其如此。

Mephisto's虽开业不足半年,但也已接待了多位海内外作家,举办了多场小型读书会。参与去年“上海写作计划”的法国作家奥利维埃·罗兰在那儿举行了新书《水晶酒店的套房》首发,并邀来出版人陈侗与读者互动;而宝岛台湾访书客钟芳玲女士(《书店风景》《书天堂》作者)更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的生日。

互联网的确方便快捷,但它有时太多浩瀚,反而变得无从把握。你必须知道书名或作者,才能在互联网上、在网上书店里搜索它。而各种算法提供的“你可能也会喜欢……书”,常常会将人们的阅读视野框限得更加狭窄。仿佛悖论般,这些新兴的、并不追求“大而全”却能提供“多一点点”的“书店+”反而是这个时代的城市之光:它照亮我们阅读视野里那些灰暗的角落,让人们在0和1的世界之外能够面对面遇见、交谈,让书成为某种日常的必需品,成为可以辗转流传的、带有个人印迹的东西。同时,“书店+”们也为传统书店的转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以上来源:文汇报)

解析传统书店遭遇的困境 独立书店转型方向在哪

传统书店目前遭遇的困境解析:

1)相比传统书店,网络书城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服务高效。

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等网上书店的崛起,杀手锏在于没有店面水电的成本,可以低价向出版社压价进书,加之背后它们还有越来越完善的流通体系、点对点的快捷服务作支撑,以及低到冰点的促销价格做噱头,这些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倾向网上购书的原因。相比之下,有些实体书店折扣低,位置不便,定位模糊,日渐沦为一些读者线下试读的场所。

2)阅读方式的转变才是硬伤,电子出版物的携带方便、更新迅速以及环保的理念也侵蚀了原有传统书店的市场。

随着电子书及数字出版业务的快速增长,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硬件普及,数字化阅读的快速增长势头也水涨船高。特别是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一族生活节奏高,大家更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快餐式阅读。

3)图书价格制度的不完善,小书店的倒闭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竞争体制的不公平。

图书既是微利商品又是限价产品,正常情况下,一本书的出版成本约占书价的35%-40%,加上管理和发行费用,到了分销手里上升到63%左右。对于书店来说,85折就已经是不赔不赚了。价格战、折扣战等恶性竞争更让中小实体书店雪上加霜,销售与利润都在下降。

日本政府对图书的价格保护可以借鉴。据大连永东日文书店掌柜说,日本出版社不会直接发行给书店,而是规定只能给日本两家最大的出版代销公司日贩与东贩以8折的价格统一发行给各类书店、便利店销售(两家占市场份额90%以上)。

所以实体书店和网络商城书价基本一致(独立书店渠道销售占总额70%)。这种政策保护让实体书店有了生存的空间,避免了像国内传统书店因为电商恶意竞争而关门的尴尬处境。

反观中国,基本是出版社垄断发行,中间环节的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也都想在图书上获取高额利润。如果缺少完善的游戏规则和严格执行的力度,恐怕大多数读者仍然要为不透明、性价比不高的图书买单。

可笑的是,根据广东省出版集团的一份调查显示,新华书店利润的70%来自中小学教材,多数乡镇书店更是达到了90%。

电子化时代,网购无比便捷,尽管当当亚马逊主导这个市场,但仍有大量读者偏爱在书店流连,那是因为书店提供了亲密的购物体验——安静的文艺空间、熟客与老板之间轻声的问候,还有书架上不期而遇的惊喜。

独立书店需要改变的观念:

1)卖的是精挑细选的品位与阅读体验而不是书籍商品

一定要改变书店“只是个“零售终端”的定位,要不然终究是抗不过房租,拼不过电商的。在卖书难赚钱的背后,我们不妨静下来重新思考,消费者是谁,他们真实的消费需要是什么?

基于阅读的分享(其实数字阅读现在很好地实践着社会化阅读的理念,kindle的意义绝对不只是海量存储和移动图书馆)和创作。同时买书人消费的也不只是作者或文字,墨香和触感,还包括对书籍的挑选过程和在书店中体验到的宁静和关怀等等。

2)互联网是挑战更是机遇

《失控》作者,互联网教父KK告诉我们科技进步的核心价值是为更多人提供更多发掘才能和实现成功的机会。上一条告诉我们书店做的是人的生意,是阅读的生意。

那么网络在我看来其实是带来了更多接触人和人性化的渠道和可能,不仅仅是微信微博上和顾客们互动,不时发个公众号文章或者是做电商的线下体验店。

以兴趣为聚合点发展社群,用长尾、众包、开放、合作、平台化思维运作,是不是可以开启关于独立书店(本身就有互动、社交这些属性)更多的有趣的想象空间?

独立书店转型方向建议:

1)多元化经营(混业经营)。 例如先锋书店自主研发了几千种文化创意产品,这部分的销售额占比已超过30%。

同时兼售价格不菲的咖啡茶点,先锋将自己定义为是一个文化创意品牌店,而不单是书店。 注意:混业经营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是需要谨慎。选择的商品需要和书籍、阅读或者书店气质相协调,而且最好是难以复制的差异化,同时还要把握好度,一些书店因为在副产品销售中尝到甜头,进一步挤压书的展示和阅读空间,书店越来越像咖啡馆和百货商店(如以小清新明信片而红透半边天的猫空)

2)向活动空间(生活美学空间)转型。

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就是单向街、方所。单向街是一个由书籍、谈话、影像和思想构建的公共空间,通过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来吸引读者的关注,停留和消费(比如收门票的“文学之夜”趴)。这得益于创始人的名气和人脉资源。

如今单向街已经改名为单向空间了,获得了千万美元风投后,新媒体做的风生水起。甚至许知远觉得,转型商业化后,空间可以做旅馆、设计产品、可以涉足任何行业。

另一个是广州的方所。追求生活美学的文化概念店。有书、有服饰、有艺廊、也有咖啡简餐。如果把大陆复制不了的诚品比作大哥,方所就是小弟。

据说成都最近又新开了一家4千平,独特藏经式设计、集结各类艺术品牌的方所。呵呵,这哪是书店,果然如毛大哥所强调,这是一个公共文化空间。

当然书店要成为一个地标名片,本土文化的融合,必不可少。如西安万邦的“关中大书房”以厚重的三秦文化历史元素为底蕴,让书店和古都的气质相得益彰;甚至也有像昆明花生书店,售卖云南本土咖啡、傣族特种花生等物品而显得分外独特。

(以上来源:钛媒体 作者:刘白溪)

【数据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只卖书、单一经营的传统书店纷纷倒闭,而复合型书店的不断登场。不断涌进的互联网热潮正在悄悄改变着一切,书店的转型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书店的装修设计应该为运营和营销服务。书店转型或书店升级改造,定位十分重要。书店周围环境及阅读群体的调研,读者阅读习惯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书店商业模式、书店风格与气质的定位,图书分类与其他行业形式的组合,各楼层的类别分布与营销要素的结合等,都必须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和技术性定位。现在书店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书店装修设计与书店自身定位之间的差距比较大,这好比我们的家庭装修,设计师与户主常常难以沟通,设计师自以为是,而户主因不懂设计而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要求,结果装修完成后不能体现户主的个人气质。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思考,书店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子环节,而做书店的最高形态应是“做文化”。文化给书店带来的发挥和想象空间也是巨大的,所能创造的产能和价值是传统书店无法比拟的。

然后,书店员工个人素质要与书店整体气质相符。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新升级的书城让人耳目一新,然而营业员的素质却没有同步提高,让人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做书店的人应当要对书店热爱,充满激情,自己首先就应该是一个读书人。每家书店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类型的员工选拔及提升管理办法,提高员工个人素质,培养员工对阅读以及对书店的热爱之情。另外一个细节便是员工的服装,大多数优秀的书店都是自行设计与书店风格与文化相配套的员工服装,以展现书店独有气质。

其次,不要忽视图片与视频的营销力量。我们不仅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而且还处于“视觉时代”,从视觉营销角度出发应是书店营销的利器,这包括空间、平面、传媒、陈列、造型等视觉综合营销能力。仅从书店图书宣传的平面设计而言,过去传统书店所推崇的“POP手绘广告”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大众对图片视频欣赏的要求,必须原创的并具有优秀广告级别的平面设计才能满足他们,而且纸质必须是彩色打印的印刷品。

最后,“书店+”模式下,文化关联与统一管理是成功基础。多元化经营、复合式经营都是实体书店近年来追求的经营概念,部分书店引进服装、箱包皮具、文具、家具、化妆品、手工艺品、美食广场、餐饮名店、艺术品、玩具、亲子乐园、艺术培训等多种业态。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业态的引进要因地制宜;各业态之间应当加强文化的关联度,书店中的各业态的营销应统一整合策划,活动相互渗透与互动;书店内引进的品牌要统一管理,统一结算,所有品牌必须先与书店文化相融合而后再体现自有品牌。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