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互联网金融进村何去何从——以山东为例
2016年04月11日
互联网金融进村何去何从——以山东为例
互联网金融进村何去何从——以山东为例

【热点回顾】

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市场需探索全新模式 访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期间,互联网金融相关话题热度不减。对此,金融时报记者对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进行了专访,就公募股权众筹试点、互联网金融走进农村等问题进行探讨。 记者:近两年,互联网金融机构开始重视农村金融市场,对此您怎么看? ?  

金麟:之前互联网企业主要集中服务大城市,农村覆盖率不高。现在我们讲求渠道下沉,希望能给更多的农村居民更好的电商购物体验;同时,也能够将农村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带到城市,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产品交互。 ?  

在贸易流的基础上,金融流会随之引入。需要强调的是,农村居民是一个特殊群体,不能用城市的商业逻辑去设计农村金融产品。具体表现在,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相对比较稀薄和分散;农村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秩序也与城市完全不同,基础设施方面存在欠缺。在这一背景下要想进行创新,就需要设计一套全新的模式。 ?  

目前来看,农村金融发展在基础设施、征信体系、硬件设施等方面有其局限性,不过,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农村金融是一块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此外,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正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转移,城乡的差距正在弥合。所以,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机会非常大。 ?  

记者: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您是如何评估的? ?  

金麟:由于农业生产时间周期长,所以每一次贷款会跨半年或一年时间。另外,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非常大,农村征信覆盖率有限,经营主体经营状况也没那么好,有些地区的诚信意识确实不是特别高。所以,风险控制确实是农村地区金融业务开展时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  

如何面对这些风险,我觉得核心是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农村市场并找出一个更有效的盈利模式,这是“零”到“一”的质变过程;与之相对应,政府可以提供一些支持,例如贴息、扶持、税收减免,在“一”到“一百”、“一千”的量变过程中发挥政策的撬动作用。目前我们还处在“零”到“一”的这个阶段,重点需要在商业模式层面做创新设计。

(以上来源:金融时报 张末冬 李国辉)

山东样本:互联网金融进村之后

穿高跟鞋的海归金融女,踏进小麦地和猪栏,与农民谈风控。这是互联网金融与农村在山东碰撞的场景。

农村互联网金融,被称之为传统银行不愿意做的“千亿市场”。2015年,以阿里和京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其表现受到广泛关注。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山东济宁和潍坊农村,了解京东集团旗下的京东金融在这两地试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状况。

互联网公司高调入村,意在抢滩市场,但相对电商下沉来说,金融业务处于探路的更初级阶段。如何定位用户,以及设计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风控,是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

新型农村金融服务

3月19日,山东济宁市汶上县,59岁的农民田宪才,正在用无人机给小麦喷洒农药。

老田的子女都在城里,他自己种了90亩地,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去年因玉米价格下降,收入受较大影响,只能靠小麦增收,流动资金不宽裕。

对于老田这样的农民来说,缺乏抵押物,贷款难。而通过京东金融,田宪才在今年获得了3万贷款,用于预订无人机。

目前京东金融在汶上县开展的农村贷款业务,主要是与当地的农资服务公司山东大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粮公司”)合作。老田的贷款,就是京东和大粮公司合作的“京农贷”,无抵押担保,贷款利率年化8.4%。

大粮公司基本参与贷款农户的全生产过程,包括种植、播种、智能无人机撒药、种子、化肥、收购等,一方面控制贷款风险,同时保证农产品质量,更能通过销售农资、农业服务盈利。

而京东的发展思路,是构建全产业链的农村金融服务。

2015年9月,京东金融发布农村金融战略,紧扣以“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为核心的农村经济闭环。

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环节,覆盖农户从农资采购到农产品种植,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聚焦农村消费生活环节,完整地向农民提供信贷、支付、理财、众筹、保险等全产品链金融服务。

截至目前,京东推出的信贷产品——“先锋京农贷”和“仁寿京农贷”,在山东汶上县的试点,贷款金额近1000万。

乡村的风控逻辑

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进入农村最大的痛点都还是风控。

一方面农户信用信息少,缺少有效抵押物,同时,农业受不可控自然因素影响大,风险高。

京东农村金融的负责人洪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落地的过程中,京东金融往往会与当地的大型涉农企业合作,共同筛选诚信、踏实的农户,另外,还会引入保险、担保等多种增信形式,以降低风险。

大粮公司董事长赵汝学,在当地从事农业领域工作30余年,有他的一套风控逻辑。他认为,农村金融风控和城市的金融风控,差异很大。

一方面,京东金融要求,在实际放贷过程中,农户的贷款发放要嵌入产业链条,而不是现金贷款。比如大粮向农民出售农资、无人机、种子等,并非将贷款直接打到农民卡上,这样保证了资金用途。

大粮公司基本包揽了整个农业种植流程的服务,从农户种植到收割的全流程18个环节,他们都能提供服务。

其次,大粮公司在当地积累了大量的农业客户数据,对农户的种植规模、种植年限有基本的数据积累。

90后返乡创业青年李昌贵就是大粮公司推荐的客户。经大粮公司和京东农村金融通过不同形式走访当地管理机构和村民后,李昌贵最终获得贷款10万元,承包了500多亩地。

京东农村金融方面表示,整个贷款结构中,贷款方和借款方,以及合作企业,属于互利共赢的关系。

农村金融没有通用模式

虽有进展,总体来说,京东农村金融的试点还是小规模的。

京东农村金融一位负责人表示,京东的试点并不具有绝对的可复制性。京东在每个区域,会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探索,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风控模式。

2015年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解读《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时也提到,很难用一种农村金融模式覆盖全中国。发达县域提供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一定适合传统农业地区,不是干一单就适用全国的概念,要发挥金融产品的创新性。

陆磊还认为,金融企业、互联网企业采取跨界方式,在农村地区能够形成互联或者覆盖,对于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好处。

3月21日下午,正在某农业企业“讨债”的南方一家农商行副行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论是从风险控制还是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都不是个好做的生意。

这位副行长表示,相比传统银行,互联网企业下乡,相对灵活性更强,借助电商下乡进城的渠道优势,做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嵌入产业链的实质,从而分散风险。

(以上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钟齐鸣)

【数据分析】

因地制宜,设计金融产品和风控模式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对信息的整合,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不仅是在农村金融前面加上“互联网”的要素,更是对原有农村金融模式的重构。京东农业金融通过合作大粮公司掌握客户数据,值得借鉴。

大粮公司在当地积累了大量的农业客户数据,对农户的种植规模、种植年限有基本的数据积累。这样不仅可以定位潜在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投资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进村应当利用互联网最新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农户的具体情况设计金融产品,将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使互联网金融真正在农村扎根并且繁荣发展起来。

跨界合作,构建全产业链式金融服务

京东农村金融平台,不仅仅做的是农民生产农产品的某个环节的金融服务,而是通过与大粮公司的合作,一方面,在农业生产环节,覆盖农户从农资采购到农产品种植,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金融需求;另一方面,聚焦农村消费生活环节,完整地向农民提供信贷、支付、理财、众筹、保险等全产品链金融服务。京东金融平台的做法,使金融真正渗透到农民生活的每个环节,为农民生活带来便利。

“互联网+农业+金融”的模式,不仅仅是电商公司和当地农业公司的合作,应当还包括一些农业生产工具等技术公司。通过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可以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金融模式,帮助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促使农业发展现代化。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