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文化上海云” 助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2016年03月31日
“文化上海云” 助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文化上海云” 助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热点回放】

“文化上海云”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在闸北从事保洁工作的陈美宇,2015年成为了“闸北智文化”App的忠实用户。通过这款App,陈美宇可以掌握闸北区的文化活动信息,并通过提前预约,和儿子一起观看免费展览和公益演出,参与社区亲子活动。像陈美宇这样的“闸北智文化”PC和App平台注册用户有9万人,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也超过9万,平台发布各类文化活动信息5000余条。   

目前,这样的数字化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已在全市12个区县搭建完成,满足了市民对公众文化“我要知道、我要参与、我要互动、我要评论”的需求。本市16个区县平台将于今年全部搭建完毕,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公共文化资讯一网打尽 

“文化上海云”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重大项目,于2014年启动。上海市文广局与上海创图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率先在嘉定区、闵行区和闸北区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文化嘉定云”“文趣闵行”和“闸北智文化”陆续上线,2个月访问量就达600多万人次。目前已建成的12朵云,都遵循统一的技术和运营标准,考虑到各区县自身特点和资源,又各有不同的设计。2015年10月上线的文化嘉定云2.5版本中,完善了市民订票、取票、入场验票的服务流程,订票方式增设在线选座功能,受到市民青睐。闸北则整合了大量社会文化团体的活动信息。   

全覆盖的“文化上海云”除了包括16个区县的资源,还将囊括市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场所的数字资源,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依托一站式的“文化上海云”,整个城市公众文化活动的大数据得以被收集和分析,而大数据可以切实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创图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谌平说,“文化上海云”正在改变着公共文化活动的样貌。比如,由政府买单的众多上海公共文化配送项目,通过“文化上海云”的数据积累,可以对各类活动的上座率进行分析,更科学地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派送合适的活动。再比如一个社区文化中心有许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室,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哪些活动室利用率高、哪些利用率低,从而进行更为科学的安排。   

从信息的发布来看,“文化上海云”正在使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从“广播式”向“定制化”发展。市民在平台上点赞、预约的痕迹可作为个性化推送依据,做到文化信息精准投放。“闸北智文化”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引进上海电信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场馆人流数据采集,跟踪市民文化场馆线下活动轨迹,实现场馆内文化活动信息的主动推送。   

数字化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文化上海云”的建设成果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平台搭建,更重要的是,开放透明的信息正在倒逼政府改变以往的公共文化管理思路。   

“文化嘉定云”的上线就促进嘉定区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流程。嘉定区文化局副局长姚强告诉记者,现在,每个活动都要提前确定方案、发布预告和领票信息、提前取得文化资源网络发布权、活动当天进行数字化录制、活动结束后一周内上传文化资源网络版。区文化局还组建了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中心,首度尝试开展ISO9001质量服务体系认证工作,使每个环节都有规可循,每个活动都有据可查。 

闸北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认为,“文化云”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让公共文化从“上级导向”转变为“用户导向”“市民导向”。发布了多少活动,有多少人参加,发布的是否及时,有没有吸引力……一切都可以被市民监督。“这督促我们更加关注民声,开动脑筋靠内容和服务来争取市民的满意。”

(以上来源:上海网上政务大厅,佚名)

上海各区县文化云建设典型案例

经过创图科技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上海各区县文化云已初具规模。市民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线下多媒体终端等渠道,可随时随地获取公共文化活动信息、浏览公共文化资源、提供意见建议等,真正做到了让公共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嘉定文化云深挖移动端潜力

嘉定文化移动端目前已发展成为“文化嘉定云”、嘉定数字阅读、嘉定数字展馆3个子APP于一体的APP系统。

系统对相关活动进行预告展示,按照演出、活动、展览等其他方式进行资讯分类管理,从后台获取公共文化相关的资讯信息,根据资讯内容,进行关联操作。用户选择类型并更新后,可以打开分类列表的具体信息,列表项目包含信息标题、文化场馆、活动中心、发布人(单位)、发布时间。

在这些活动预告中,系统将提供预约功能。用户登录后,可以直接点击预约按钮跳转至该活动的预约界面进行登记预约。成功预约后,系统将发送提示信息至用户手机,并在活动开始前特定时间内提醒用户。而对于团体用户,系统则将提供移动端网上票务预订,并在预订成功后根据验证信息可至线下自助终端上进行打印取票。

移动端将提供一份嘉定区文化地图进行文化场馆导览。功能参照平台文化一张图功能,在移动平台打造嘉定文化一张图功能;并利用移动平台提供的定位功能,为市民提供文化场馆查找、导航、公交线路等查询功能。

移动端将根据用户平时的行为和最近区内即将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经过自动整理后根据会员注册时的登记信息,通过移动端服务系统自动将嘉定区演出、活动、讲座等文化活动预告信息,按照时间先后放入列表供用户查阅。

嘉定重要展馆如嘉定孔庙、嘉定博物馆新馆、嘉定竹刻博物馆、嘉定韩天衡美术馆、法华塔等都在移动终端上进行展示,创图技术人员还针对馆藏展品设置一个对应的二维码,市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扫描该二维码而获得该展品的图文信息简介。通过调用后台的三维藏品特色资源库,市民可在移动终端与三维展品进行浏览互动,如提供图文信息、音频资料、视频资料、虚拟藏品展示等,共包括340件文物。

浦东改变文化单位“信息孤岛”

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系统项目改变了各文化单位“信息孤岛”的状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让市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文化新闻栏目通过具有震撼视觉的图文来传递浦东新区最热最新最全的文化资讯、群文活动、场馆开放等文化相关内容。群众点击图标即可进入相关内容页面。

活动预订、场馆预约栏目为浦东3个国家一级文化馆、37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135个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4470支文化团队提供统一的文化活动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浦东所有文化活动信息可实时发布、检索。市民可以预约参与各场馆、各文化社团举办的文化活动,还可以自己组织文化活动,并对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进行线上预订。

精彩回放、文化沙龙等栏目为群众文化演出提供视频点播、点评、互动交流的信息系统。群众参与的文化演出,目前虽然都有视频录制,但这些演出视频都保存在仓库中,没有一个公开的平台供百姓欣赏、回放、分享和传播,所以互动参与效果难以延续。通过群文演出互动点播系统与文化沙龙的论坛板块,可以激发参与群文演出的人群长期关注浦东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大幅度提升群众持续参与文化演出的积极性和活跃度。

文化配送栏目则将浦东的公共文化演出资源、公益电影、文艺指导员等相关信息发布到本系统的平台中,社区与民众可以自主进行点播,后台系统实时更新剩余资源情况并及时刷新,根据本栏目的订单结果进行统筹安排、合理配送,真正做到按需提供市民喜闻乐见的相关文化资源,实现你点我送的贴心服务。

寸土寸金静安,丰富资源一键囊括

原静安区地处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区内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十分丰富。静安区文化云从信息发布、文化展示、文化地图以及文化品牌活动4个应用子系统,以及后台管理子系统切入,同时发布到网页端(Web)和移动终端(APP)。文化展示子系统具备场馆导览、展品导览、区域特色文化等功能;文化地图子系统具备数字文化地图漫游、文化设施资讯导读等功能;文化品牌子系统具备演出观赏、票务预订管理等功能;后台管理子系统具备内容管理、系统管理、资源管理、预约自助等功能。

市民登录静安文化云,“文化活动日历”用日历形式展示静安区文化活动信息,对有活动安排的日期进行重点标注,将鼠标移动至相应日期上,会显示这一天将要开展的活动简介。各文化单位可以通过自己的后台将文化活动信息发布在平台上。市民可以通过网站和手机APP快速获取各个文化活动信息(如场馆活动、场馆演出、展品展示等),及时参加文化活动。文化展示子系统则将静安区特色场馆通过图文、音视频、360全景的形式向市民展示,市民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APP进行浏览和虚拟漫游体验。“藏品导览”针对静安区各级文化场馆的藏品制作环视360度全景展示,并在藏品虚拟展示的同时,通过集成图文、音视频以及FLASH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为市民提供多样的数字文化浏览体验。

对于公益性活动(演出)的初期信息,静安文化云也提供极大便利。发布员只需将票务信息录入后,系统会自动根据市民预订、退订的情况进行剩余票数的即时更新,并在前台进行显示,同时还会在进行推送时一起发送票务情况供市民查阅。

静安文化云支持1000个用户同时在线的访问需求;APP接口并发用户数量不少于300个;在网络稳定(Wifi)的环境下,操作界面单一操作的系统响应时间小于2秒;APP持续运行期间,手机内存占用不超过50M。

崇明通过大数据掌握用户动态

地处上海远郊的崇明,文化云方便了社区居民了解本地最新文化信息。文化活动有活动信息与活动预约两大功能,活动信息包含活动预告、活动日历、热门活动;活动预约包含剩余票数、活动预约、活动评论。用户在文化云总平台首页点击进入崇明区子平台,进入后可直接浏览本平台所发布的活动信息,并可进行分享和评论操作。

崇明区热门文化活动也可通过推荐功能将其展示在文化云总平台首页。用户可按照类型、发布时间、标签等进行分类搜索查看,并可查看活动标题、时间、地址、咨询电话、活动详细信息和预约按钮。文化场馆有场馆展示与场馆预定功能,场馆展示包含场馆展示与热门场馆;场馆预定包含场馆预订情况和场馆评论。用户可查看场馆的地址、名称、介绍、图片、开放信息、馆藏情况,以及是否允许团体预约使用活动室等信息。如果场馆开放活动室,团体管理员可查看该场馆下的活动室开放信息,并可进行在线预订。

崇明文化云的建设,还为大数据分析居民文化习惯提供了便利。优化大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平台内容统计和访问量的统计,输出相应分析图形为展示方式,或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检索,以及直观的云数据调取。运用云数据挖掘技术深化信息的优势效能,依据后台对网站和客户端流量监控、用户点击轨迹追踪和用户IP的监控,综合分析用户深度需求,加强对用户的把控,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在明晰科学的云数据统计基础上,获得有效用户数据,同时深化互动体验,实现平台的优质提升。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佚名)

“文化上海云”26日正式上线

集成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一站式数字平台———“文化上海云”将于今年3月26日正式上线。届时,上海市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社区大屏等终端访问该平台,像上网购物一般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自选和消费,并参与互动评论。业内人士认为,该平台的推出,将打破信息壁垒、精准对接百姓文化需求,大大提升沪上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共有300余家公共文化场馆,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超过23万场。然而,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一方面,总有居民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却常常抱怨人气不足。而一些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举办的文化服务项目,市民也未必喜欢。   

市文广局决定联手上海创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将文化设施、资源的供应和百姓的需求有效对接。记者昨天用手机App现场体验了试运行的“文化上海云”平台,发现该平台可通过自主搜索或自动定位方式,迅速调出记者所在位置附近正在或即将举办的文化活动信息,各项活动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呈现,更配有地图标注的相隔距离和行进路线,甚至周边的停车场信息也一目了然,市民可按需预约。   

记者注意到,在“文化上海云”这个公共文化的“大市场”里,各个场馆的服务数量、质量以及是否受欢迎一目了然。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信息汇聚成大数据,将成为各场馆以后工作的“智库”,倒逼他们改进各项公共文化服务,为市民送上更对胃口的“文化大餐”。

(以上来源:文汇报,李婷)

【数据分析】

“文化上海云”正式上线之后,上海市民可以像上网购物一样实现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自选和消费,并且进行互动。该平台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的重要项目,它针对各区县的特点和资源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但遵循着统一的技术和运营标准,对社会文化团体的活动等信息进行了整合,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针对性打造各区的特色   

上海市不同区县的云平台依托自身特点打造各自的特色。例如,闵行区有着独具特色的“百个文化广场”和“百支文化团队”,并且利用这些活跃的团队来推广“文趣闵行”;闸北区的“智文化服务平台”则开发了精准定位功能,根据用户的文化消费习惯,为到场馆的市民推送个性化的选择推荐;2.5万户市民家里的IPTV有线电视也已与市级云平台相连,使众多对手机有使用障碍的老年人也可以通过电视机进入云平台享受同等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

“文化上海云”对整个上海的公众文化活动的大数据进行了整合,大数据不仅切实提升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效率,也使上海的公众文化服务从“广播化”走向“定制化”。更为重要的是开放的信息促使政府改革创新其公共文化管理思路,一方面促使政府形成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流程,另一方面使得政府更为关注市民的需求和反馈。

公共文化服务惠及百姓

传统的文化服务方式面临各种困境,如活动信息不对称,服务提供者和百姓之间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上海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充分运用了数字化手段,以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了上海全市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使市民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迅速快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以公共文化数字化促进均等化

“文化云”平台建设旨在实现公益性和增值性两类服务。前者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主体,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和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后者表现为构筑涵盖全市文化活动、展示、演出、培训、场馆导览、图书阅读、文博及非遗保护等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信息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例如,过去看一场演出市民至少要跑三趟,第一趟排队登记,第二趟过来领票,第三趟才是真正进场。如今,订票在平台上是透明的,座位提前预订,解决了往返的周折和怀疑不公的抱怨。

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有助于促进均等化、社会化和标准化。借助网络初步实现了参与意愿下的机会均等,在社会化方面最显著的是文化团队的培育,各文化单位还形成了标准统一的工作流程。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