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扶贫发展之路——以甘肃、四川、青海为例
2016年03月20日
文化产业扶贫发展之路——以甘肃、四川、青海为例
文化产业扶贫发展之路——以甘肃、四川、青海为例

【热点回顾】

高台文化扶贫点亮新希望

近年来,高台县南华镇坚持把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扶贫攻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去年,该镇在2个精准扶贫村建设文化广场2个;建设精准扶贫村农家书屋2个;成立爱乐自乐班一个。随着贫困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改变了精神面貌,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自身发展能力也不断提高。

(以上来源:中国甘肃网 刘姗)

四川实施文化惠民扶贫六项工程 文化扶贫与精准扶贫脱贫同步

日前,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17个扶贫专项2016年工作计划》。作为“十三五”首个脱贫攻坚“操作手册”年度计划,文化惠民专项扶贫将与其他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同步,围绕四川10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六项工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四川计划投入0.8亿元重点支持1801个贫困村建设幸福新村文化院坝(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投入2.75亿元完成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通以及贫困村文化室建设和阅报栏建设,推动贫困地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   

文化活动方面,计划在88个贫困县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20场次,向各级文艺院团采购文艺下乡演出440场次。此外,88个贫困县每年各补助0.01亿元,由贫困县统筹用于基层文化活动、农家书屋补充更新、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等。   

文化产业方面,除了投入0.08亿元继续推动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实施以外,还将投入0.26亿元指导贫困地区开展文化与旅游、农业、生态等融合发展规划,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项目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此外,还将推动省、市州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向贫困县倾斜,带动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文化建设。   

人才队伍方面,将配齐建强贫困县乡镇宣传文化队伍。其中,贫困县各乡镇明确配备至少1名专职宣传委员和1名至2名宣传文化专干,每个行政村(社区)明确1名干部骨干负责文化工作。同时,计划投入0.03亿元分层分级加强贫困县宣传文化干部人才培训,其中,举办5期贫困县宣传文化干部人才培训班,举办3期至4期藏汉双语联合宣讲骨干培训班,培训学员500人至600人。

据悉,早在2015年10月,四川就出台了《文化惠民扶贫专项方案》,为未来5年四川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指明了目标和重点工作措施。《方案》不仅将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数字精确到了个位,还明确了向贫困地区输入文化设施设备和服务,以及扶持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此外,《方案》还提出加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文旅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此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在文化上“富”起来。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付远书)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青海是欠发达地区,是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典型地区,也是为保护生态而限制发展的地区。同时,青海发展历史悠久,多个少数民族定居于此,区域文化资源丰富、形态存在多元、地域特色明显。如何将青海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在扶贫攻坚、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实现精准扶贫,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对其他贫困地区而言也具有借鉴意义。   

青海地处祖国西北部,黄河、长江、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屏障,在发展产业的选择上,也因此受到诸多限制。青海有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3项,这些文化资源具有绿色、无污染、可持续的特点,保持了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文脉延续的禀赋,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最有力依托。青海特色文化产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在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是符合当地群众生活习惯、与当地文化和自然禀赋相适应的有效的扶贫开发方式。   

21世纪初,当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被提出并快速发展时,青海基于省情和现实,选择了一条以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为突破口,多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2004年,青海举办了第一期全省农牧民文化技能技艺带头人培训班,当时全省工艺美术行业收入不足2亿元,从业人员不到2万人。经过10年发展,这一行业的销售收入达到26亿元,从业队伍超过10万人,走出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成为增加群众收入、促进脱贫致富、增强当地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在2014年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及中国文化消费评价指标体系中,青海省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居全国第三位,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凸显。   

青海是如何实现特色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呢?近年来,青海省级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力量深入挖掘青海独特文化资源,全面分析其市场价值,通过顶层政策设计,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将广大农牧民群众世代传承的各民族手工艺、民族民间歌舞等作为重点支持内容,以非遗生产性保护、特色文化产业示范点等形式,通过非遗保护资金、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引导广大农牧民大力发展具有青海地域、民族优势的特色文化产业,拓宽了青海贫困地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形成了以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民族手工艺、民族民间歌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文化“精准扶贫”的道路未来还有很长,青海应该如何走下去?使今后青海文化“精准扶贫”的路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就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六条原则,即“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   

第一,对象要选准、选对。要选择有一定文化知识,有通过掌握文化技能技艺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能够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的人作为培养对象,带动效应才会更加明显。第二,项目安排要准。要因地制宜安排项目,不能搞一刀切。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搞清楚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特色是什么,老百姓需要什么,在周密的市场前景预测的基础上安排项目,否则,项目下达后就会石沉大海,不见效益。第三,资金使用要准。文化上的资金本来就不多,撒胡椒面式的资金使用方法不可取,好钢如果不用在刀刃上,就发挥不出最大的杠杆效应。政府部门的资金主要要用于支持新产品研发、奖励优秀人才等方面,以此来撬动应有的经济效益。第四,政策措施要准。要多部门联动,因地制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否则就会发生有政策但执行不下去的情况。帮扶措施要到位,产、学、研一体化,尤其对初入文化产业行业的农牧民,不但要手把手教,还要帮助解决产业提升、销路等问题。第五,选人用人要准。在驻村扶贫这一点上,一定要选派有一技之长、会管理、懂经营的人才,这样才能使人派下去、留得住、传技艺、见效益。第六,成效体现要准。在青海,通过文化产业产生经济效益,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叠加,更重要的是数字背后的社会效益意义更为重大。要让所有老百姓把通过文化致富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够吸引他们走上这条道路。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 申红兴)

【数据分析】

从最初的文化扶贫到如今的文化产业扶贫,甘肃、四川和青海省一路探索扶贫之路,一方面三个地方政府带头,积极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发挥其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文化优势。甘肃、四川、青海省积极落实文化产业助推扶贫的新颖观念,对其他省份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模式转变:从文化扶贫到文化产业扶贫

文化产业扶贫,不同于文化扶贫。文化扶贫主要是指,通过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如建设球场、书屋、活动中心,以及输送电视、网络进村等,使农民文化活动有场所、有载体。或是组织创办农民剧团、演出,鼓励和支持农民们参加文化活动。这种在文化上进行扶贫的方式从短期来看有一定成效,但从长期来看,是“授村以鱼”的方式,难以持续。

甘肃、青海以及四川省都积极探索,不仅进行文化扶贫,更进一步通过文化产业助力扶贫,“授村以渔”的方式值得其他省份借鉴。三省创造性的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元素,四川省不仅提出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方案,并且通过文旅结合的方式,以此带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贫困地区农民通过文化产业“富”起来。青海省则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禀赋以及文化遗产,形成文化产业,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引入文化产业人才,更新观念与理论

文化产业扶贫首先需要观念和理论上的接受与更新,文化贫困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人力资源本来就比较匮乏。贫困地区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知识更新较慢,对现代企业管理,资产经营知识掌握不够,制约着贫困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引进文化产业经营建设方面人才。

青海省意识到了文化产业建设人才的重要性。在驻村扶贫这一点上,选派了有一技之长、会管理、懂经营以及有通过掌握文化技能、技艺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的人才,以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保证农村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运营可持续下去。

挖掘地区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贫困地区的优势就是文化资源丰富,但怎样把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生产力,打造品牌优势是一大关键。对此,各省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产品打造扶持力度,推动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品牌的树立,提升贫困地区文化产业实力。

四川省自然风光迷人,旅游资源丰富。因此,四川省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坚持文旅结合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此转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式。青海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以此选择了一条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工业的道路,形成了以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民族手工艺、民族民间歌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扶贫模式。

其他省份应学习借鉴青海、四川的扶贫发展模式,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通过配套城镇规划,吸引投资,与旅游业、农业、酒店服务业等配合,形成一系列生态产业链。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