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顾】
政协委员热议传统文化传承 要把“根”扎住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中国经济发展起来,生活环境也不断改善,但传统文化道德的传承呢?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小生叶派传人叶少兰的提案重点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
叶少兰说,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不仅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还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发生了转移。叶少兰在几年前便呼吁,在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各种媒体上多做有关传统美德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公益广告“唤醒”传统。他的这一“愿望”在近年渐成中国内地街头巷尾和电视广播中的“常规动作”,但他觉得“这还要加强”。
“希望面儿再大一点,特别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这个不但要在课堂上普及,家庭中的长辈得有责任,而且要在社会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叶少兰认为,这对反腐倡廉也极为有益。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提高了,就能够管住自己;有了做人的方向,就会有一个正确的道德立场,便有了信念。
此前,中纪委官网和客户端持续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的专题,其中涉及爱国、廉洁、敦睦、律己、勤俭、为学等,延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家国”文化,引发民众热议和共鸣。
“经济使我们强大,可是相同的文化诉求会使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让我们更加团结。但现在的书法绘画鲜有人问津,能不能让传统的道德观伦理观进入中小学生的课堂?”网友“梦231”对此建议。
在全国政协委员黄宏看来,近年出现的“浮躁”、“沉不住气”等社会负能量实因“美育教育的缺失”。他告诉中新网记者,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孩子们受其影响极大,但不能丢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不要尽是铺天盖地的美剧、韩剧,虽不否认“洋剧”的精彩,但得先把自己的“根”扎住。
“美育教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果孩子不懂,自然不会喜欢。”黄宏建议,传统戏曲、音乐、美术等必须进课堂,好在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去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应该把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作品作为美育教育的必读课,这样就会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 冯志军)
建设毕摩文化传承基地
代表胡阿罗:“彝族毕摩文献典籍不断流失,若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将很快面临消失的危险,保护、抢救这种古老文化遗产十分紧迫。”来自宁蒗彝族自治县的胡阿罗代表把自己的《关于扶持建设藏羌彝文化走廊云南宁蒗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议》带到了会场,呼吁保护、开发毕摩文化资源。
她说,毕摩文献是彝族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文献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宁蒗社会变革的特殊性,其毕摩文化保留比较完整,是彝族文化开发较有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全省乃至全国彝族历史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宁蒗县在彝族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属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核心区域范围。”胡阿罗建议,把宁蒗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基地项目纳入国家文化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由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建设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北部方言区最大的主题展览馆、彝族毕摩文化演艺中心、彝族毕摩文化风情旅游度假村,整合彝族毕摩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同时加强彝族毕摩文化主题产品创意开发,增加群众收入,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毕摩文化。
(以上来源:新华网 左超)
龙门石窟景区将开放看经寺 文化传承创新新担当
继“互联网+龙门”之后,“看经寺开放”成为龙门石窟又一关键词。
2016年2月,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理委员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龙门石窟景区”宣布:自2016年3月10日起,将向公众开放位于龙门东山的看经寺。这是龙门石窟研究院成立63年以来首次向公众开放洞窟。
消息甫一传出,立即引起了国内文物界、旅游界及关注龙门石窟的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响,诸多媒体闻讯也纷纷实地提前探访:为何要在现在开放看经寺?看经寺开放后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龙门石窟是如何做好开放的准备工作?
当前,洛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快构建九大体系,作为“十三五”时期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就是其中之一。
于迎表示,龙门石窟因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稀有的品牌价值,天然担负起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的现实责任。所以,在洛阳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中,龙门石窟要积极主动承担应有的重要责任。开放看经寺,就是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旅游体验的一次新实践,更是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进程中的一次新担当,探索出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创新文物资源利用模式促进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6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创新文物资源利用模式,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推进文物系统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
无疑,向公众开放文物资源,是落实中央要求、融入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按照协调发展理念,文物、文化、旅游三者之间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今年以来,龙门园区以落实协调理念为切入点,按照文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以“互联网+”为载体,运用“连接一切、跨界融合”的发展理念,以文物传承文化,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保护文物,变文物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为核心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园区工作水平。
丰富旅游体验让文明精髓有机融入现代生活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寺艺术早期后段(5世纪末6世纪初)和中期(7、8世纪)的典范作品,其历史地位在中国石窟寺雕刻艺术发展历程中无可替代,无疑是先人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一长串殊荣——河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然而,历经千年风雨的龙门石窟,自开凿之日起,就面临着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的困扰。从新中国龙门石窟成立管理机构开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保存状况和地质调查工作,确定危岩崩塌、石窟风化、洞窟渗漏三大病害。
为坚守遗产保护的历史责任,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文化瑰宝,龙门石窟没有向游客开放洞窟。
为弥补游客不能进入洞窟参观的遗憾,2015年4月龙门石窟和腾讯公司开始启动“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建设,为龙门私人订制了智慧旅游体验项目,通过便捷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改变,为游客带来从入园前到出园后的全流程智慧体验。
例如,通过向龙门石窟官方微信服务号回复景点数字编码,即可体验对应的景区内64个景点的语音讲解、文字及图片说明。
又如,在万佛洞外设计了体验项目“360全景洞窟”,游客通过手机,即可以看到洞窟内的每个角落,弥补不能接触佛像的遗憾。
向游客开放看经寺,也是“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首次尝试。
在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资源支撑下,龙门石窟景区可以清晰掌握游客的游览喜好。“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大数据平台分析显示,在龙门东山石窟中,游客向后台发送的数字编码中,代表看经寺的“2194”数量是最多的。这充分表明,游客在东山石窟中最感兴趣的就是看经寺。
开放看经寺,让游客进入洞窟,近距离参观、欣赏石刻,丰富旅游体验,感受和领略龙门唐代雕刻艺术的皇家风范、精湛技艺和雕像艺术神韵,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通过这种方式,龙门石窟的文明精髓有机融入现代生活。
创新开放体验形式将看经寺打造为全新旅游亮点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1963年,龙门石窟管理机构成立以来,一代代龙门人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好龙门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当好龙门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和保护人,守护好承载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梦想的精神家园,弘扬其所蕴含的深邃历史文明。
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中心主任陈建平介绍,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看经寺已经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可以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文物保护方面,龙门石窟研究院实施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措施。
一是对29尊罗汉像进行了清除浮尘、溶洞支护、雕像加固等文物保护措施。
二是在罗汉造像外将设置一圈玻璃隔断,在不影响游客参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在距雕刻50厘米间距加装防护玻璃隔断;防护玻璃隔断采用12厘米厚的钢化玻璃,固定于钢结构立柱上,整体竖向荷载1000公斤,水平荷载300公斤。
三是在凸凹不平的基岩地面加装防护木地板。地板采用了高强度、防滑、耐腐蚀、环保无污染的木塑地板材料,每平方米可承载500公斤以上重量。
四是进一步发挥监测设备作用。看经寺是龙门石窟近年来建立的世界遗产监测预警体系中重点监测的一个代表性的洞窟,洞窟内安放有红外照相机、裂缝计、温湿度计等仪器,主要监测看经寺的壁面温度、环境温湿度、洞窟渗漏水及岩体稳定性等重要指标。监测设备连续不断地开展工作,通过无线传输把数据传送至监控中心。洞窟开放后,看经寺的监测将持续进行。
(以上来源:大河网 杨玉璞 李松战)
【数据分析】
政协委员以及人大代表能够关注到中华文化传承问题的亟待解决,值得赞扬。但仅仅依靠委员和代表的力量仍是不够的,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不仅需要文化学者专家献计献策,最重要的是吸引民众自主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这样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历久弥新、散发生机与活力。
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基因
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年轻一代接受各国文化十分便利。从小就受“欧风美雨”的洗礼、韩国偶像剧以及日本动漫的轰炸, 90、00后一代更向往的是国外的生活和文化。甚至很多家长在孩子本身价值观尚未形成时,过早的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这造成了中华文化教育的缺失。
政协委员的提案给以警醒。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从娃娃抓起。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将基本的民族文化常识纳入课本,例如:传统戏曲、音乐、美术进课堂,在课堂上普及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家庭里的长辈也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同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也应出力,做有关传统文化的公益广告、栏目以及新闻播报,展示传统的优秀文化作品。以此促进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从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政府资金扶持,进行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由于在抢救古老文化遗产没有可观的经济收益,依靠社会企业是行不通的,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还是政府。因此各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抢救当地文化遗产,申报文化传承建设项目,中央政府则应做好资金扶持、项目规划审批的工作。
宁蒗县在彝族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属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核心区域范围。把宁蒗彝族毕摩文化传承基地项目纳入国家文化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由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建设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北部方言区最大的主题展览馆、彝族毕摩文化演艺中心、彝族毕摩文化风情旅游度假村,有利于整合彝族毕摩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同时加强彝族毕摩文化主题产品创意开发,增加群众收入,从而在发展中保护和传承彝族毕摩文化,值得其他省份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借鉴。
创新文化遗产利用模式,融入时代发展背景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质永不过时,但其传承形式应当与时俱进,融入时代发展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新一代人接受,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在创新求变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四川省,龙门石窟、武侯祠等景点积极运用互联网元素的高科技术,丰富游客体验。景区Wi-Fi覆盖,手机随时购票,3秒扫码入园;微信上香,和“剪刀手大佛”合影;语音导游,讲述千年大佛背后的故事……“互联网+龙门”智慧景区的建设,实现了“互联网+购票”、“互联网+游园”、“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宣传”、“互联网+文物保护”、“互联网+经营”等多项功能。通过“互联网+”创新旅游体验方式,让游客从多维度、全方位地了解文物所蕴含的审美价值。龙门开国内文物保护的先河,对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值得学习和学习。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