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多彩贵州风》十年创新发展 让世界看见让世界神往
走出山门 掀起多彩文化风潮
2006年9月,《多彩贵州风》首次走出大山,承担起贵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70余人的演出队伍,6辆满载服装、道具、器材的大卡车,从贵阳出发,开始了一场贵州演出史上的“破冰”之旅和文化远征。从首都北京到东北三省,从迷人的黄浦江畔到壮阔的黄河岸边,足迹遍布北京、哈尔滨、沈阳、上海、南京、广州等20多个城市,行程横贯2万多公里,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来自贵州高原的“贵州文化旋风”。
2007年春节,《多彩贵州风》开始走出国门,从温文尔雅的伦敦泰晤士河到美丽浪漫的巴黎塞纳河畔,从佛教源头的印度到文艺强盛的俄罗斯,演出团队跨越欧亚大陆,巡演了英国、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
2008年至今,《多彩贵州风》两次巡演北美大陆、大洋洲、欧洲等,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匈牙利、瑞士等国家留下《多彩贵州风》的美丽倩影和动人歌声。
《多彩贵州风》震撼力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新华社、《中国文化报》《大公报》《贵州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对此高度关注。巡演活动的蓬勃活力,把一个开放的贵州、热情的贵州展现在世人眼前,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着贵州的神奇与魅力。
《多彩贵州风》两次巡演加拿大,亮相温哥华、多伦多,掀起多彩贵州高原风。 《多彩贵州风》被文化部选送俄罗斯,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每场演出都引起轰动,让热情的俄罗斯观众久久不愿离去。
创新模式 为发展培养积累人才
10年4个版本的《多彩贵州风》,成为贵州剧目不断探寻创新之路的标杆,从广场版、精致版、原生态版到综艺版,不断探索艺术与市场的结合与并重。
10年来,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演职员承担我省对外重大宣传任务,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演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上海世博会贵州文化周等大型文化活动。参与上百场文化活动,树立了公司的品牌形象。
10年来,从《多彩贵州风》这个大舞台走出了一大批贵州优秀演艺人才,还培养、锻炼了各方面的人才,为公司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培养本土艺术人才,多彩贵州艺术学校、多彩贵州艺术团相继成立。多彩贵州艺术学校培养了大批苗族、侗族歌唱人才;多彩贵州艺术团吸纳国内优秀的舞蹈人才,为《多彩贵州风》的演出储存后备力量。当年多彩贵州艺术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大都留在《多彩贵州风》的舞台上,他们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他们陪伴《多彩贵州风》一路同行,不离不弃。
不断超越 扩大省内外演出市场
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坚持以贵州文化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文化项目服务及文化产业投资两大业务板块,在《多彩贵州风》驻场演出与文化演艺项目两翼齐飞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旅游资本”的模式进行投资服务。除了贵阳大剧院的《多彩贵州风》外,安顺版的《多彩贵州风-天地屯堡》、雷山版的《多彩贵州风-蝴蝶妈妈》、北京路影剧院《多彩贵州大舞台》等项目,将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相继上演,《多彩贵州风》品牌及运营模式,将在贵州各市州复制,形成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同时也走向省外输出的路线,多次考察海南旅游市场,正在布局筹划走出贵州走向海南,打造《多彩海南风》。
在文化项目服务上,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开拓多元发展平台,承接贵州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黔南州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铜仁市第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同时还为旅游城市拍摄文化形象片、纪录片等不同形式影像,形成国际文化交流、大型演艺活动策划与执行、影视创意拍摄、旅游城市与景区营销推广、广告制作发布、艺术培训等多种文化服务渠道,丰富了公司的业务板块,朝服务多元化的方向稳步前进。2015年,由公司拍摄的纪录片《岜沙汉子》,获美国休斯敦电影节民族文化类纪录片金奖。2015年,公司为茅台集团百年金奖打造的大型歌舞剧《天香》,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年磨剑 向更高巅峰昂然进发
贵州作为日益兴起的旅游大省,不久前刚拿下《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去的旅行目的地”之殊荣,在全域旅游风生水起的今天,在全力打造山地旅游品牌的当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横跨文创、旅游、演艺、影视等行业的支撑与动力。
十年磨一剑,目前,该公司以股份合作方式,加强与国内大型投资公司的深度合作,布局贵州文化旅游市场,初步形成“文化 旅游资本”的产业投资模式,主要投资运营北京路大剧院演艺项目、多彩贵州大舞台项目、多彩贵州主题酒店项目、特色旅游目的地剧院托管项目、黄果树地质生态文化体验馆等。打通由《多彩贵州风》串接起来的文化产业上下游链条,形成混搭、跨界发展格局。
站在新的起点,正在朝新的目标进发,对外,公司将加大国际文化交流、文化品牌建设与运营、产业园区建设、艺术教育等文化旅游服务投资方面的产业布局;对内,将搭建一个事业共享平台,让开拓型员工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与目标,通过产业投资与文化项目运营,打造省内一流、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文化产业集团公司。
(以上来源:贵州日报,周静、谢瑶)
贵州文化体制改革态势强劲 文化建设成果喜人
春节期间,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和众多具有贵州特色的歌舞表演送往大洋彼岸,在悉尼“中国新年灯会”开幕式暨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2016年贵州文化旅游主题推介活动上一展风采。春节前后,“走基层·送欢乐”多彩贵州大舞台展演季在省内9个市州、25个县进行了60余场展演,来自国内外的23台大型舞台精品剧目轮番展现,收获热烈反响。区域形象提升,院团活力迸发,文化惠民乐民……这些仅仅是贵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的一小部分答卷。
全面纵深推进 改革任务取得“满堂红”
“自从文化体制改革后,团队有了活力,事业发展迎来新的挑战和契机。”亲历者、贵阳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兼贵阳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詹立感受深切。
2006年,我省正式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经过2008年加速推进、2010年全面铺开,到2012年按照中央的“时间表”、“路线图”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基本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
2015年12月,多彩贵州文化产业发展集团成立,加上此前挂牌的多彩贵州网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出版集团、贵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日报报业集团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7大省属国有企业成为我省文化市场上的旗舰。而早在2012年,全省共299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完成改革任务,核销事业编制8930余个,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取得“满堂红”。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所产生的效果,就是以促进文化发展为目标,倒逼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后的贵州广电网络公司已获准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前置审批,在筹备上市。贵州出版集团公司改制重组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股改上市工作加快推进。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更是层出不穷,将触角伸向影视制作、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各方面,催生出了大批优秀成果,歌曲《云贵高原》、歌舞诗《仰欧桑》、电影《近距离击杀》、电视剧《领袖》《二十四道拐》《第一伞兵队》等获得了不少认可和奖项。
效益增幅明显 重大项目齐头并进
截至2014年年底,在贵州有36.48万人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社团和企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单位多达12911个,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111.18亿元增至2014年296.85亿元,年均增幅30%以上,在西部地区由偏后上升到居中位置。
数据的背后,构建起的是一幅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文化旅游景点、民族村寨、民族民间工艺、民族歌舞演艺等各方面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贵州的文化产业发展以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和科学合理安排使用好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谋划实施了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共21个。截至2015年底,21个项目已落实土地12374.18亩、完成投资222.6亿元。
省级21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对文化产业拉动支撑作用明显,各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也在齐头并进。我省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建设中国文化(出版广电)大数据产业项目。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策划实施“中国党刊数据中心及党建出版云平台”项目并落户贵州。此外,还启动实施了“云尚都市创意空间”、贵州文化广场、“跨境通”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也有通过各种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贵阳孔学堂,以事业产业为两翼,形成孔学堂书局、杂志、网站、艺术团、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博物馆、文化发展公司等多方位集群建设发展孔学堂的格局。文化产业项目遍地开花,发展势头强劲喜人。
巩固提升品牌 积极打造核心业态
10年演出3000多场,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成为巡演世界的代表性演出,并且成为涵盖民族工艺、金融、文化地产、演艺、特色产品等多个领域,“多彩贵州”也成为最具贵州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公益活动为切入口培育品牌,“多彩贵州”是贵州文化改革发展之路上一块鲜明的路标。
从组织开展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原生态国际摄影大赛等活动,到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舞蹈大赛、小品大赛等公益文艺活动循环举办,再到举办全国媒体走访多彩贵州的多个大型活动,以及在央视黄金时段播放“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系列贵州形象片等,逐步提升“多彩贵州”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今,这一品牌已成为贵州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目前,实施品牌有偿使用的企业共有19家,拉动投资40亿元以上。除了授权品牌之外,通过实施多彩贵州文创园这一多彩贵州品牌研发基地项目,孵化产业、开展活动,巩固提升“多彩贵州”品牌。不仅围绕文创主题,积极打造核心业态,也基于非遗文化实现创新创意转化,招商抱团发展文创产业,同时举办了不少活动巩固品牌形象,2015首届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就在基地成功举行。
创意带动产业 撬动资本助力发展
在2015年5月的深圳文博会上,“多彩贵州”文化体验馆的展示格外夺人眼球。在855平方米的“多彩贵州”文化体验馆内,以“多彩贵州”街区形式集中展示的9个市州、41家贵州本土文创企业及文创产品引来啧啧称赞。贵州参展企业实现总销售额37.1万元、订购额1172.6万元,深度意向合作175项。
同年7月,2015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内举行,活动展出了丰富的文化创意成果,也取得了丰硕的交易合作成果,实现口碑和收益双丰收。首届多彩贵州文博会不仅有115家省内文化企业参展,更有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台湾、香港、广州、深圳、武汉、大连等省市和地区的20家省外文化企业、21家采购商、25家投资商参展。据统计, 2015多彩贵州文博会实现现场交易170余万元,省外投资商与省内文化企业成功签约项目6个,签约金额达11.8亿元。
2015年,我省有7个项目获中央文产专项资金7210万元支持,同时安排近5000万元省级文产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建设33个。省级文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36个,支持金额4587万元,涉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演艺剧目商演、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基地及平台搭建、工艺品创意开发等类别。同时成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会同省财政厅等部门研究制定《中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风险补偿金组建及使用管理办法》。通过以文产专项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撬动银行放大10倍资金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放贷,并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及审贷绿色通道。
(以上来源:贵州日报,彭芳蓉)
贵州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静:谋划特色文化强省战略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对贵州发展的新要求,加强文化扶贫力度,促进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贵州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静表示:贵州省“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对文化建设新要求、新部署,围绕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山地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在我省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文化利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目标。
就“十三五”期间的具体目标,徐静谈到,将着力实现七大目标。一是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大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养文化”活动,推进文化立民;二是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三是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进文化富民;四是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基本构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五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增强文化发展主体动力;六是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多元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山地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七是培养结构合理、需求对路、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群体;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徐静说,文化工作者要努力营造开放性的文化氛围空间,坚持在公共空间注入多元文化元素,打造公共艺术、设置文化景观、开展文化活动,打造国际化的文化设施空间,以建立完备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群、剧场集群为导向,形成与国际化、民族性相匹配的文化设施体系;盘活历史文化街区、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推动传统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推进科技与文化的创新融合,加快地域文化线上线下交互体验。
为此,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系统党员领导干部要着力在培养大文化思维、带出大文化的队伍、增强大文化的能力、构筑大文化的保障等十个方面下足功夫。徐静说,“十三五”时期,是贵州文化大有作为、有担当,也必须有大作为、大担当的时期,能不能实现大作为、大担当,关键在于能不能做好大文化这篇文章,这也便成为今天开启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战略谋划的关键。
(以上来源:贵州日报,佚名)
【数据分析】
贵州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孕育了风格多样、魅力独具的民族文化。贵州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贵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5项(140处)、省级561项(653处),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内容涵盖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节庆等领域。从2006年《多彩贵州风》走出大山开始,它就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多彩贵州风》等众多具有贵州特色的歌舞表演不仅是贵州不断创新的标杆,也是贵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果。
文化体制改革力促贵州文化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力图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繁荣的同时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运用。贵州自2006年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文化团队获得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使贵州力图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以此促进文化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后贵州广电网络有限公司获批,贵州出版集团改制重组方案获批并筹备上市,贵州出版集团公司改制重组方案获批并加速推进股改上市工作。同时改革也促进了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合作,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
贵州大力发展省级文化项目,实施了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十大文化产业基地”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对贵州省的文化产业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除此之外,贵州文化项目遍地开花发展势头强劲。
创造性打造“多彩贵州”品牌
过去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和外界交流少,使得外界对贵州及其文化的了解十分有限。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之后,贵州创造性地打造“多彩贵州”的形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获得了不错的知名度。同时贵州积极探索品牌资本化运作,以品牌引领多个文化领域的协同发展。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企业活力
贵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利用各种文化资源释放文化生产力。贵州在积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深化改革与资源重组相结合,相继组建了省直属的集团公司和一批市州文化集团公司。另外贵州还积极鼓励引导社会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出现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贵州民营文化企业生产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形成了同国有文化企业共存共荣、竞相发展的格局。
贵州在培育壮大特色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创意、金融和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进程加快,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生产等均实现40%左右的增速。同时贵州省力图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将在贵州后发赶超中发挥更为巨大的作用。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