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互联网思维助推传统戏曲行业转型发展
2016年03月09日
互联网思维助推传统戏曲行业转型发展
互联网思维助推传统戏曲行业转型发展

【热点回放】

中唱总公司推出“听戏”APP,不仅可以播放戏曲曲目,还可以从学、唱、交流等多方面感受艺术,有助于深入了解戏剧文化。

河北梆子《打金枝》、昆曲《牡丹亭》、北京曲剧《喝面叶》……这些戏曲艺术的优秀作品都可以在中国唱片总公司近日推出的在线戏曲APP“听戏”上听到。   

中国唱片总公司推出的以“听”为主的APP“听戏”,以互联网为载体,传播戏曲艺术、培育戏曲观众群体、普及戏曲知识,力求更好地服务于戏曲爱好者们。“听戏”不仅限于播放戏曲曲目,戏曲爱好者们还可以通过传、思、听、赏、学、交流等多方面感受戏曲唱腔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同时深入了解戏曲文化。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尚烨)

互联网O2O迫使传统戏剧行业重大改革

《失恋博物馆》的导演冯瀚辰在以“TO BE OR NOT TO BE,看创新在后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分论坛现场发表演讲,冯导提到:为什么要进行戏剧的O2O呢?因为O2O有很多的形式,为什么传统戏剧行业会进行这样大的变革,孟京辉导演说感觉到了危机感。因为在新媒体崛起的今天,传统行业如何像以前那样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以下为部分文字实录:   

主持人赵龙凯:各位尊敬的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光华管理学院,来到一年一度的新年论坛,这的确是我们创新在后互联网时代的论坛。这个论坛我们取一个题目就是创新在后互联网时代。其实本来想讨论几个问题,第一互联网到了什么时代,是否真的进入后互联网时代了?第二在这个时代是否出现了转型,我们真正的创新究竟该怎么去做?大家好奇我们为什么从话剧开始,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我们话剧的演员们。

我们请来这台话剧的导演就是《失恋博物馆》的导演冯瀚辰。   

冯瀚辰:我是这部戏的导演,我叫冯瀚辰,《失恋博物馆》是这部剧名字。这个戏为什么说经常上网的朋友对它很熟悉,《失恋博物馆》最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就是一个网络新闻。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这么一个地方就是叫失恋博物馆,刚才那些故事都是真实发生在生活中的,这是真实的存在。   

这件事情的缘起说起来很有意思,在我们中国北京有一个非常盛大的戏剧节,北京青年戏剧节,著名导演孟京辉发起,到了2014年已经办了七年。在这第七个年我们的艺术总监孟京辉导演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脑子,他和非常著名的百度还有京广传媒两个集团合作打算说我们要办一个线下的戏剧跟线上的网络直播相融的这个项目、活动,起名叫做就是刚才片头提到的直达孟京辉48小时微戏剧直播计划。他会请大概5位导演,我也是其中之一,每位导演带领一个团队会把我们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给我们每个人一道题目,题目都不一样,让我们在48小时之内那个空间里编、导、演一部20分钟的微戏剧,就是大家看到的《失恋博物馆》,就是我们那个团队的作品。这个过程当中会由百度进行全程不间断的视频直播,我们吃喝拉撒睡和创作过程都会展现在每一位网友面前。48小时这个计划在网络上当时算是很大一个风头,他在可能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就开创了120万的网络点击率,是什么概念呢?北京所有的剧场的座位数,你有多少座,加在一起还要乘以大概2.5还是2.6倍这样的数量,这是每天北京的剧场不可能坐这么多人,不可能乘以2.6,但是这样一个网络直播的戏剧事件造就了这么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是从这个事件开始,开始了戏剧从线下到线上的O2O时代。

《失恋博物馆》在拿到48小时计划第一名之后,在京广传媒集团还有孟京辉工作室支持之下,把线上作品完善搬回到线下,搬回到剧场,上周刚刚完成《失恋博物馆》的第一轮演出,我们在九剧场演了大概11场,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至少在创作者来看这是非常新颖的尝试,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我相信可能也没有多少观众会有这样的体验,我看了话剧居然还能在网上看,还能实时直播,很多传统的形式居然可以我们在九剧场演出的时候也是实时直播,他们请了专业的团队,在现场架了三台机器,通过天翼视讯,每位同志都可以登录他的客户端,在你的手机和电脑上同步可以进行这部戏的演出,戏剧史里它算是第一次。我们通过这个戏收获颇多。

为什么要进行戏剧的O2O呢?因为O2O有很多的形式,为什么传统戏剧行业会进行这样大的变革,孟京辉导演说感觉到了危机感。因为在新媒体崛起的今天,传统行业如何像以前那样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恰好这个活动提供了一个契机,孟京辉导演和京广传媒一起将《失恋博物馆》这个戏剧推上了不敢说是历史舞台,但确实是重要一步。因为他说每一位戏剧工作者都应该去思考,如何用新的形式或者是在新的舞台、新的空间里去让戏剧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他的原话,才有了这部戏。   

《失恋博物馆》的创作刚才您看到这部戏他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话剧。其实我一直不太愿意用话剧来称这部作品,它从创作一开始就是针对互联网而生的,针对互联网而打造的。我们在48小时计划当中,我们被关在一个屋子里,屋子里有摄像头在我们前面,我们所有表演和演出都是冲着摄像头。我们五组成员每一组都不同程度利用了实时直播这项技术。比如说有时候我们的争吵还有排练时候的难题还有噱头都会面冲着这台摄像头完成。接收另一端观众看到绝非一段传统的戏剧演出,如果是传统戏剧演出上线的话您上优酷、土豆可以搜索很多,但是网上看到一个实时的O2O话剧这应该还算是第一次。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你把一个线下产品推到线上的时候,其实你所获得观众群绝非以前那些传统看戏的观众群。当你在线上凝聚了大量的观众之后,你再把一个传统的线下行业拿回到剧场中去,观众的增长以及观众对你这个行业的了解就今非昔比。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实践和一次尝试。

大家如果喜欢我们这部戏,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活动。《失恋博物馆》这部戏只是《失恋博物馆》这个计划系列的第一步,我们之后京广传媒集团还会和孟京辉工作室会联合推出《失恋博物馆》的网剧、电影还有实体博物馆在我们北京落成。如果大家喜欢希望你继续关注,今天这个论坛其实我是最不专业的,因为我并不太了解创新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具体含义,但是我觉得这次实践,这次戏剧的跨界实践,可能某种程度上已经给不能被说明的概念开了一个小小的开头。希望我们在后互联网时代越走越远,希望这次论坛能够办的越来越成功,谢谢。   

主持人赵龙凯:非常感谢冯导演,的确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在我第一次获得这个项目的时候非常惊讶。个人很喜欢戏剧,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形式重新和互联网结合。我相信在座观众也是被开始的戏剧搞懵了。大家有问题可以跟冯导交流。   

提问:我自己其实特别喜欢去看话剧,我在想你刚才在全程视频的监控下导演你们所有的排练,这种细节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我作为话剧爱好者,我喜欢大幕拉开的我不知道的情节吸引我,线上话剧这种神秘感是不是就没有了,这对艺术来说会不会有一些损失呢? 

冯瀚辰: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像您看电影的时候会买DVD看,以前DVD还是流行的时候,有的时候我当时喜欢买一些有评论或者是有幕后花絮这些东西的DVD收藏。包括我们现在某些电视台节目里面也会特别播一段花絮,这段怎么拍,这个人为什么没死,我用我的技术把他拉起来了。你看到这个节目之后,你是否说我知道他其实没有死,他是被钢丝吊起来了,你就不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了呢。我觉得这个并不是非常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有这个选择,我们为什么会在镜头前做创作,把我们所有东西都袒露在观众面前,是为了让观众更了解我们。话剧在受众群体来说可能偏于小众,不像我们下班没事看电影,不是特别普遍的行为。大家可能对话剧,我不知道您喜欢看什么话剧,我很多朋友看话剧,茶馆、雷雨,你说别的是什么意思,他可能不太知道。这是让大家了解和接触我们很好的方式,你在镜头上排演还有舞台上扮场之后的还是不一样,不会损失你的观感。   

提问:我喜欢看所有艺人的演出,我喜欢看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在我突然觉得可能我有一个不知道,大家喜欢去看你们的攒故事,是年轻人的爱好吗?

冯瀚辰:攒故事是形成故事的前提,为什么有这一步?在每个人生活中总是离不开,不管你做什么工作还是跟朋友们开什么玩笑,都有这么一个过程。从你准备到构建到成型,这个过程应该是透明,最后的故事一定是完整,经得起推敲,非常精致呈现给观众。

(以上来源:金融界网站 赵路)

【数据分析】

互联网媒体为载体,传播戏曲艺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戏曲艺术的传播应不仅仅停留于传统平台,而是应紧跟时代步伐、开拓新领域。中国唱片推出的“听戏”APP,不仅可以播放戏曲曲目,还可以从学、唱、交流等多方面感受艺术,有助于深入了解戏剧文化。

戏剧艺术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移动端程序,像戏曲学院的官方微信、网站、戏剧介绍栏目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传播戏曲艺术的手段。同时在听、学、唱之后通过创建观后交流平台,无论是戏曲内部专业人士、广大戏剧迷,亦或是网络上的普通网民群体,都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发表评论和看法。戏曲创作者通过与观众深入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不同群体的观赏需求,从而创作出更深入民心的作品。通过互相的探讨交流意见、积极参与和关注话题,进一步激发了观众群体对戏剧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在各种“秀”类娱乐节目泛滥成灾的今天,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潜力巨大,定会成为艺术行业发展的一股清新之风。

平衡线上线下,培育戏曲观众群体

作为一部实时O2O话剧,《失恋博物馆》将线下的戏剧跟线上的网络直播相融创作,通过视频直播将创作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网络上获得了大量的点击率之后,又将线上作品搬回到线下剧场,是一次成功的尝试的成功。

相较于把一个线下戏剧推到线上,所获得观众群绝非以前那些传统看戏的观众群。通过在线上凝聚了大量的观众之后,再把一个传统的线下行业拿回到剧场中去,观众的增长以及观众对戏剧这个行业的了解就今非昔比。《失恋博物馆》通过在镜头前创作,能够让观众更加了解戏剧这一行业,抓住了90后、00后喜欢观看幕后花絮的心理特征,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是对传统戏剧行业所做的一次成功的创新。

后期,《失恋博物馆》还会推出其系列话剧、网剧、电影以及实体博物馆的落成,创造了附加价值。《失恋博物馆》通过平衡线下线上,培育了一批新的话剧爱好者,让人们知道戏剧也可以如此精彩。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