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奈曼旗供电公司:倾心服务 助力乡村文化广场建设
随着十个全覆盖的逐步推进以及各个村屯的文化广场的完善,广大村民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目前随着秋收的逐步结束,奈曼旗兴隆镇广大村民晚饭后在村屯文化广场开展跳舞、扭秧歌的文化活动。然而,文化广场的照明问题成了不少村屯领导的“心头病”。
近期,不少村屯领导或打电话或亲自来到奈曼旗供电公司兴隆供电所,请求帮忙安装广场照明灯,解决夜间照明问题。该所负责人高度重视此事,并亲自部署,根据包片电工属地原则,义务为各个村屯的文化广场安装夜间照明设备。并且强调一定要按规范标准进行安装,保证安全、可靠供电。为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助一臂之力。
近日,笔者来到内蒙古农村建设标准示范点村—舍利虎移民村,文化广场干净整洁、面积约1000多平米,广场上有篮球场、体育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四周绿化树成排,两盏照明灯整齐规范,非常漂亮。当和正在广场上锻炼的老人们聊起文化广场建设的时候,其中一位近70多岁的老人说道,我们做梦都没想到,如今能有这样锻炼的好地方,特别是供电所给帮我们安上灯后,白天能锻炼,晚上还能跳广场舞,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忙”。说话间,三五成群的学生们抱着篮球来到球场,生龙活虎地玩起球来。
据悉,目前该所已经为二十几个村屯义务安装(或拆除原来村屯自己安装但不规范重新安装)了文化广场夜间照明灯30余盏,义务出工十几人次,并且承诺日后进行义务维修。该所员工规范、标准的安装工艺和倾心周到的服务得到了村屯领导和广大村民的高度赞誉和认可。
(以上来源:新华网 江占国)
郯城县花园乡凝心聚力打造文化广场 建设文明乡村
一是明确目标,真抓实干。根据县文化惠民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文化广场建设目标,实现所有自然村文化广场全覆盖。现已建成文化广场20个,未建成的文化广场也在规划中。同时,形成专项督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带队对还未选址的村,现场勘查,落实文化广场建设情况。
二是突出特色、因村制宜。文化广场建设的目的是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要突出文化氛围,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彰显本地特色。比如,圆形方孔钱币、多层石磨、丰收之篮、古时亭榭等都是突出当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此外,建设宣传墙借以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生活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是突出重点、兼顾全面。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文化广场建设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强化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文化活动。重点抓好文化广场建设,将广场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中,把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篮球场等文体活动场所也有效的规划起来。通过科学合理规划,节省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文化阵地,改善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
(以上来源:山东在线 责任编辑)
湖南娄底建成首个廉政文化广场 填补党风廉政文化宣传
近日,湖南娄底市首个廉政文化主题广场在娄星区大科街道投入使用,为娄底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和接受廉政文化教育的场所。
娄底廉政文化广场是在娄底文化广场的基础上,投资50多万元建设的,占地面积45497㎡,由娄底市纪委和娄星区纪委具体指导、大科街道办事处承建,于2015年11月18日动工。添置了广场标志性石刻1处、宣传窗35个、文化长廊68米、小知识展示牌12个、景观石22个。整个广场以文化为载体,融合娄底独特文化,巧妙的将廉政文化元素植入其中,寓情于景,寓教于景,充分体现娄底廉政文化特色,使广大市民在休闲、健身和游览的同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湖南及娄底本土文化和廉政教育的熏陶。
该广场的建成,填补了娄底城区党风廉政文化宣传进公园、进广场的空白,是娄底市开展“倡廉、学廉、助廉、养廉”宣传的主要阵地。娄底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徐勇表示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广场是一种好的宣传教育群众的形式,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提升品位,及时更新宣传内容,紧密结合娄底实际和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以板报、漫画、摄影和书法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潜移默化,内化于心。
(以上来源:央广网 李沛真)
镇江文化广场标准化 建设成“全国样本”
一场场综艺文化演出在大市口广场如约上演;北固湾广场“东吴胜境”引来市民、游客纷纷合影留念;大型法治文化石、背景浮雕让古城公园广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法治文化广场……一系列文化广场建设,不仅丰富了镇江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同时,作为全国首家开展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的地级市,镇江的文化广场建设已成“全国样本”。
标准化,文化广场建设锦上添花
“家门口就有免费的文化大餐,太幸福了!”家住第一楼街的周阿姨前不久在大市口文化广场看完一场文艺演出后称赞道。这里经常有各种文化演出,让附近居民大饱眼福。
记者了解到,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启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经过4年多的努力,我市已初步建立文化管理服务标准化体系,建成遍布城乡的570个各类文化广场,每年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5000多场次,惠及群众270万余人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便捷化、个性化、常态化”的文化惠民网络体系。
去年4月,由市文广新局起草编制的《文化广场创建评价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由省质监局公布,文化广场建设的“镇江标准”由此升格为“江苏省标准”,这也是国内首个发布的文化广场建设地方标准。按照标准,每个广场基本建设做到“六个一”:有一个场地、一支专兼职管理队伍、一个电子显示屏、一套音响系统、一个阅报栏、一个资源安排表;活动主体基本实行“1+X”模式,即:每个文化广场有一批固定的文化志愿者、一支固定的社区文体团队、一个固定的结对驻地单位和若干支流动文化服务团队;文化广场活动频率为中心文化广场每周1次、基本型文化广场每月2-3次,文化娱乐广场每月1次;每个广场每月组织不同类别文化活动,群众可根据需求选择参与喜欢的活动,从而满足了群众对文化的个性差异需求。
标准化,为公共文化带来新变化
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给市民带来的变化可观可感。
去年5月,我市“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及示范应用项目”被文化部评为2014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3个重点项目之一;2015年5月,镇江市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标准化项目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全国第二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试点项目。
通过推进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我市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设施得到加强与完善,基层文化阵地由传统的室内转向室内室外同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进一步拓展,基层文化设施功能不断优化,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现在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家门口就有广场,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我们退休后的生活很精彩。”家住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的居民万阿姨乐呵呵地说。
全市文化广场建设一盘棋,盘活了城乡各级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交流和互动明显增强,城市的优秀文艺节目到农村巡演,农村中优秀民间文化到城市广场展示,实现了全市广场文化资源共享的目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化、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带动了群众文艺团队的长足发展:全市广场文艺团队已由2012年的500多支发展到目前的1000多支,基本上每村和社区都有1支以上广场文艺团队。
(以上来源:镇江新闻 邓宇)
【数据分析】
奈曼旗、郯城县、娄底市和镇江市等地方文化广场建设积极性高涨,文化广场建设脚步慢的省、市、区、县应当学习这些地方的先进经验,积极行动,因地制宜推进文化广场建设。
文化广场活动社会化运行机制
文化广场建设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和市场营销理念,引导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文化广场建设活动,利用广场冠名、社会力量赞助、公共文化与企事业单位内部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建立持续良性运转的广场文化活动社会化运行机制。
内蒙奈曼旗在这方面做法值得借鉴,村屯领导亲自寻求奈曼旗供电公司兴隆供电所帮忙安装广场照明灯,解决夜间照明问题,并且安装效果显著,表明企事业单位及各种社会力量有为百姓业余文化生活助一臂之力的意愿。因此,政府方面应该鼓励与支持文化广场建设的社会化运行机制,出台相关的利好政策,为文化广场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建立试点带动广场建设
在区县建立文化广场试点、以点带面层层推进,有助于进一步示范带动全省市广场建设。一直以来,镇江市的文化广场建设走在前列,在广场建设探索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全市甚至全国文化广场建设的样本。
截至2015年,镇江市已建有18个文化广场,市政府已确定的文化广场示范点有13个。其中梦溪广场、古城公园广场、北固湾广场、润州广场和中山广场示范点建设完备,不仅达到文化广场“六个一”基本建设标准外,还进行了广场景观建设,突出文化主题,营造了优美的文化氛围,给群众营造了绝佳的文化活动环境。
丰富广场文化活动 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文化广场建设应当因地制宜,同时突出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的形式,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层次群众的室外文化活动需求。湖南娄底廉政文化广场,以板报、漫画、摄影和书法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廉政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在群众中进行廉政宣传教育的作用。
各区县文化广场上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包括篮球场、健身器材、摄影书法等艺术展、文化长廊以及各种综艺文化演出活动……老人们可以跳广场舞,学生们可以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还可以在家门口观看各种文艺演出,群众们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文化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也明显提升。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