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中信出版:登“新三板” 开创传统出版业转型之路
2016年03月06日
中信出版:登“新三板” 开创传统出版业转型之路
中信出版:登“新三板” 开创传统出版业转型之路

【热点回放】

中信出版集团登陆“新三板” 实现国有出版公司上市零突破  

12月16日上午,中信出版集团在“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举行敲钟挂牌仪式,成为首家登陆“新三板”的国有出版机构,也拉开了这家出版龙头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轮转型序幕。   

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中信出版挂牌‘新三板’,不仅是中信集团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子公司,也实现了国有出版公司在‘新三板’上市零的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登陆“新三板”的中信出版股票总量1.255亿股,挂牌当天,并未敲出中信出版的股权价格。目前,中信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中信有限和中信投资控股,合计持有中信出100%股份。2014年度,中信出版实现净利润6408.9万元,总资产6.1亿元。   

中信出版总裁王斌介绍,中信出版将在挂牌后分两至三步,拿出25%的股份进行定向增发,“主要是希望引进市场化、互联网化的、对新型内容制作和传播有利的财务投资人。以创新为企业发展理念的中信出版集团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一步推动企业改革,超越传统出版的固有模式,全面转型为基于内容创意和传播的内容互联网公司。  

作为大众出版领域的佼佼者,中信出版已服务8200名作者,与国际上1500家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6000种书,发行近1.5亿册,几百种图书获奖,每年都推出深具社会影响力的畅销书,见证和推动了时代的进步。挂牌之前,中信出版已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和业务改革,实施平台化战略,推出出版人平台;探索出版业转型之路,致力于数字化出版传播,推出移动互联网社区化阅读产品;拓展实体书店业务,经营近百家机场书店,成为亚洲最大的机场书店连锁机构。2016年还将以"书+咖啡+文创+消费信托"的模式开启“千店计划”,将书店开到城市中心;涉足教育培训领域,致力于建立以金融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服务的高端培训体系;通过打造线上线下读书会,建立读者会员服务体系,拥有千万级读者。中信出版已不仅是大众出版的领先者,更是一家综合的优质内容提供商和读者会员服务商。

(以上来源:经济参考网,金辉)

中信出版:新三板转企出版社第一股

中信出版于1993年2月成立,设立时名称为“中信出版社”,2008年6月改制为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中信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中信有限和中信投资控股,合计持有中信出版100%股份。由于本次登陆新三板所做的分拆不涉及中信出版现有股份的出售或任何新股发行,分拆完成后,中信出版的股权结构保持不变。

公司定位大文化产业,主营图书出版、数字出版、教育培训、书店零售及其他文化增值业务产业链价值投资。公司的主要产品及服务为图书出版、数字出版、书店零售、教育培训及其他文化增值服务。

1图书出版业务

公司以创新理念和市场化方式引领阅读潮流,出版内容领域涵盖经济学、专业财经、管理经典、管理实务、企业与企业家、商业文化、职场励志、社科文化、时尚生活、图文和虚构等内容,其中以财经图书、财经期刊、智库为内容核心。

公司的图书出版业务站在中国大众市场视角来规划产品领域和产品结构,以阅读需求趋势和热点分析为基点来调整公司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以开放的出版平台和社会化服务方法来支持业务的拓展。

公司基于对未来行业市场的判断,将图书出版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构建开放的出版平台,撬动外部资源,创新经营机制,输出品牌和管理,聚拢优秀出版人和作者资源,支持众多有客户思维和创新活力的出版人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品牌放大和经济收益,扩大竞争力,实现公司品牌的溢出效应,实现良性发展。 

2数字出版业务

数字出版业务专注于电子书的策划出版、数字阅读产品的整合、分销与传播,以及由此衍生的阅读和文创服务。依托中信出版海量的优质 IP 资源,公司分别向中信出版和签约的外部出版社、独立作者采购图书版权,转换为电子书,作为内容提供商(CP)为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及互联网电商平台提供 B2B 的阅读服务。

公司通过发布“云出版客户端”、中国联通“大布阅读”平台、“咪咕中信书店” 等多项数字阅读产品与数字出版平台,搭建阅读与出版社区利用众包方式开放出版全流程,战略合作分销渠道,实现聚合、运营、分发高品质数字内容,并通过对精准客群的流量分析实现定制化出版、订单化生产,进一步拓展下游产业链,涉足数字内容 B2C 领域,成为出版阅读数字化、网络化、社区化、新媒体化的引领者。

  3中信书店零售业务

中信书店定位于“通过书的引领,倡导新的生活方式”,目标是建成中国最大的连锁书店,为会员提供立体文化休闲书店网络,成为中信出版会员入口。中信书店通过网点布局、输出广告资源,形成广告传播价值;通过移动应用,对接互联网资源,实现收入结构的优化。

中信书店网点布局把握全国重点机场书店拓展机会,大力开拓新类型的门店,选择商业地产、金融机构、大企业写字楼等具有战略资源的合作伙伴,建立都市样板旗舰店,实现中信书店在销售规模、服务能力、店面丰富和网点布局上的突破性发展。

中信书店跨业态融合方面通过高品质体验构建“文化空间”,实现商品销售、时间销售、服务对接增值业务,打造文化地标,成为城市文化运营商,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网络平台,构建一个全国最具特色的文化消费体验网络,延伸到活动、论坛、艺术、学习、餐饮等文化服务领域,成为覆盖主要城市、组合业态的全国性的文化消费平台。 

中信书店在线下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线上服务,构建 O2O 立体服务体系,由单纯的线下零售网络转变为高品质内容的出品平台及创意产品的发布平台。

4其他文化增值业务

图书出版、数字内容及书店零售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司着眼于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的文化增值服务,深度挖掘开发优质 IP 资源,构建涵盖商业财经、文化、生活、少儿、教育、娱乐等六个领域的立体出版、垂直 O2O 服务体系,为国内外具有高端文化消费需求的中产阶级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消费体验。

信睿报业公司以《信睿周报》为核心载体,带动信睿读书会、精致生活媒体公号群,构建“信睿新媒体”创意传播平台。信睿读书会以“读书+学习+论坛”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品牌传播方式,建立标准、通过大众化的手段将图书转化为学习型产品,前端建立客户评级筛选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后端建立严密的服务体系,包括选书体系、产品体系、专家团队(含阅读顾问、书评人、作者、讲师),产品体系除品牌输出外可涵盖论坛、视频、纸书、电子书、抢鲜读、特供产品、游学定制等。 

教育培训方面,公司与美国 Kaplan 教育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中信楷岚教育”,标志着中信出版全面进军教育市场,进一步整合已经打造的“中信书院”品牌,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国际教育与留学,以及相关学习类的产品,大力发展线上教育,并利用中信出版的资源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推动全新教育改革升级,抓住产业整合机遇,成为新的产业引领者。

《经济导刊》作为时政类主流媒体,旨在加快网络传播能力,搭建全方位的传播体系,以智库和会议模式承担公司时政类和研究类的出版业务,紧紧把握趋势,正面发声,服务大局,宣传、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睿宝网络科技公司专注于打造中信出版集团的会员服务体系,致力于打造庞大的会员群体,为会员用户创建超级账户,借助会员用户图书消费的大数据分析,依照客户需求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定制文化服务。 

  (以上来源:文化产业评论,胡艳、赵雅兰)

未来5年新开千家书店 中信出版转型蓝图初现

登陆“新三板”的中信出版股票总量1.255亿股,挂牌当天,并未敲出中信出版的股权价格。中信出版集团总裁王斌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主要原因是中信出版作为国有企业,股份转让审批流程较慢。

中信集团通过控股子公司中信有限和中信投资控股,合计持有中信出版100%股份。2014年度,中信出版实现净利润6408.9万元,总资产6.1亿元。王斌介绍,中信出版将在挂牌后分两至三步,拿出25%的股份进行定向增发,“主要是希望引进市场化、互联网化的、对新型内容制作和传播有利的财务投资人”。不过王斌强调,中信出版登陆“新三板”,“不是简单地说是缺钱”,而是希望借助资本、借助公众的力量,使公司机制完成一次面向未来的转变。

中信集团布局泛文化板块的支柱

中信出版集团的前身是1993年2月成立的中信出版社,2008年6月改制为股份公司,实际控制人中信有限和中信投资控股均为中信集团控股子公司。

“分拆有潜力的子公司单独上市,是中信集团的一贯战略,中信出版作为中信集团这艘‘航空母舰’的一部分,挂牌‘新三板’有利于增加对股东的回报。”王斌表示,中信集团“十三五”期间将在文化领域进行布局,希望中信出版能成其发力的支柱和骨干,中信出版登陆“新三板”则是其中的一步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朱伟峰的出席仪式并致辞,亦显示了中信出版登陆“新三板”的另一重信号意义:为国有出版、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登陆资本市场做先行探索。

在王斌看来,2008年中信出版社完成股份制改革后,已经在国有出版社改制中领先了一步,但最近几年,包括出版社在内的国有文化企业改制陷入困境——既有政策、体制的约束,更主要的是内部机制的约束和对市场认知的不到位、包括业务模式再造。

“这些靠内部拔着头长都长不起来,而更多的需要借助资本等外力。”王斌强调,中信出版挂牌新三板希望能为国有出版企业走向资本市场淌一条路。这与过去地方国有出版集团通过整合地方出版文化资源在A股上市,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王斌认为,未来产业几年文化出版领域将迎来产业巨变,并影响出版社的业务方式和生存方式,“将资本市场作为阵地,是必须要迈出去的一步”。

“十三五”新开书店上千家

伴随着登陆资本市场所开启的公司内部机制变革,中信出版未来的业务变革方向也愈加清晰:在生产端强化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市场激励;在用户端无限靠近读者。

在王斌看来,目前的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条线分割,出版与影视、与游戏等完全隔离,因此未来中信出版社将与文化细分领域如影视、旅游、消费进行对接,从中找到切入点。

为此,中信出版将在2016年初,发布阅读资讯类App“有样儿”。“目前的网络写作缺乏出版等后续的专业服务,‘有样’致力于打通真正严肃的写作与编辑、出版、传播等后续专业服务。”王斌说,“这将是一个超级app、凝聚百万人级的写作社区。”

 在用户端,为更接近消费者,中信出版将在“十三五”期间开出上千家书店。“这些书店会有不同业态。”王斌介绍,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准提升,文化已经成为“公器”、公共品,因此中信书店致力于做成文化公共空间、成为“文化客厅”——将书店、咖啡、文化活动融为一体,以对接不同的商业领域,而不仅仅是开书店、卖书。

王斌计划将这些“精品书店+精品咖啡”的“文化公共空间”,布局在其服务人群的生活轨迹上——社区、城市中心区、大学、写字楼,“既然是‘文化客厅’,该做到的布局一定要做到”。

目前,中信书店已取得北京、杭州、深圳等19个城市机场书刊音像制品特许经营权项目的经营权,拥有74家机场直营书店,并在北京、深圳、大连等地拓展了10家城市店。不过,中信书店仍然处于亏损阶段。但王斌强调,亏损额在收窄,前几年是千万级的亏损,现在是“几百万的样子”。

王斌也承认,大规模布局中信书店短期内是个偏重资产的发展模式,但他相信,做出几个成功的样板后,剩余的将不再是问题。

(以上来源:经济观察网,刘玉海)

【数据分析】

中信出版集团是首家登上“新三板”的国有出版机构,也是中信集团在“新三板”上市的首家子公司。此次挂牌拉开了中信出版集团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一轮转型序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信出版集团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转型,超越传统出版行业的模式成为基于内容创意和传播的互联网公司。

定位大众文化产业 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

中信公司以图书出版、数字出版、书店零售、教育培训及其他文化增值服务为主要产品和服务。公司在图书出版业务方面,出版内容涵盖各大领域,并且通过创新理念和市场化方式引领阅读。同时公司对未来的行业市场有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选择把构建开放的出版平台作为其业务发展的重点,在创新经营模式的同时聚集外部资源,使得自身扩大了竞争力,获得了品牌效益。在数字出版业务方面,公司依托自身优质的IP资源采购图书版权转化为电子书,为三大运营商以及互联网电商提供阅读服务。公司发布了多项数字阅读产品和数字出版平台,通过对精准客群的分析实现了定制化出版和生产,拓展了下游产业链。在书店零售业务上,中信书店建成了中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并且创造性地通过网络布局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通过移动应用对接互联网资源优化收入结构,打造高品质的“文化空间”。

实施平台化战略 探索出版业转型之路

中信出版作为国内出版行业的龙头见证和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在登陆新三板之前,中信出版就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实施平台化战略,探索出版业的转型之路,在传播数字化出版的同时拓展实体书店业务,开创了“书+咖啡+文创+消费信托”的营销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读书会,并且涉足教育领域,集大众出版领先者、优质内容提供商和读者会员服务商于一身。

分拆中信出版 布局文化领域

中信出版集团前身是中信出版社,改制后成为中信有限和中信投资控股控制的股份公司。中信集团分拆中信出版单独上市,布局文化领域,不仅有利于增加对股东的回报,也有利于将中信出版打造成其支柱。中信出版完成股份制改革后在行业内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登陆新三板是其在国有出版、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登陆资本主义市场的全新探索。在国有文化企业改制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中信出版的举动使其能够借助外力进入资本市场,适应正在发生巨变的文化出版行业。

目前文化的大众消费市场正在逐渐走向繁荣,我们可以从影视娱乐等行业中看出,然而出版业在这个阶段仍然发展平稳,传统出版业面临着转型和寻找突破口的困境。中信出版在这样的局面下率先登陆新三板,力求从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突破,在新媒体时代加强作者和出版社的沟通以改变传统出版社中作者相对被动的局面,寻求传统出版业的转型之路。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