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开滦文化产业:依托矿业文化开启智慧营销
今年10月,开滦博物馆顺利通过认定,再次荣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5至2019)”称号。作为开滦集团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开滦博物馆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展陈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每年都有十多万人次走进开滦博物馆,领略矿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滦文化产业园:承载中国矿业文化的根脉
要了解中国矿业文化,就要了解开滦。开滦文化产业园区,正是回望过去、直面当代、展望未来的一方精神家园——这是一本关于开滦的历史教科书,充满厚重的文化韵味。
总建筑面积74000多平方米的开滦博物馆,是矿山公园的核心。展览和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展线长600多米,主题是象征煤炭文化的“黑色长河”,分“序厅”、“煤的史话”、“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兴起”、“一座煤矿托起两座城市(唐山和秦皇岛)”、“他们特别能战斗”、“百年基业常青”等6部分,令参观者对企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内地最早采用西法开采的矿井——“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一号井、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近代中国电力工业的肇始之地——开滦林西发电站等,都诞生在开滦。
“井下探秘游”则是开滦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的一个既好玩又益智的景点。“井下探秘游”构思精巧,集休闲、娱乐、探险项目于一体,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其独有的地上与地下连通设计,为国内独创。
从开滦博物馆四层,乘模拟罐笼直达井下,经过百米“时空画廊”,进入纵横交错、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古巷道遗址,了解从原始采煤到现代化采煤的演进历程,进入真实工作面体验当矿工的感觉,或在国内最大的“井下4D影厅”观看科幻影片,身临其境地接受矿山安全教育,亦可乘车游览探秘,在独特的地下空间,品鉴矿业文化独特魅力。
经过几年的培育,开滦集团的文化产业已经从建设期阶段转换到运营期阶段,将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方向,继续稳步推进。
试水智慧营销
主动出击,拓展业务领域,开滦博物馆常常给人惊喜,今年也不例外。开滦面向市场,积极开展智慧营销,通过有计划地宣传、开展系列活动、策划事件营销等方式,今年以来,继续保持社会持续的关注度,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惊喜之一:“小小讲解员”成为开滦博物馆一道靓丽的风景。
王立新介绍,去年底,开滦博物馆开展了“小小讲解员训练营”活动,旨在通过有针对性地训练,培养广大少年儿童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组织和领导能力等,同时,普及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唐山城市发展史,激发“小小讲解员”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造势,仅靠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口口相传,训练营的效果已远远超出了预期。
2015年10月12日,共青团唐山市委将开滦博物馆“小小讲解员训练营”正式纳入“红领巾小讲堂”,并将开滦博物馆命名为唐山市首批“红领巾小讲堂”宣讲教育基地。 对于开滦博物馆来说,“小小讲解员训练营”模式的成功,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
惊喜之二: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知名度。
利用数字化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开展网络营销,是开滦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的新渠道。一方面,与同程网、携程网、去哪儿网、糯米团等主要的旅游门户网站合作,通过互利互惠、广告费用互抵、门票分成等方式,调动网站的积极性,开展双方受益的线上合作;另一方面,开通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微信公共平台,定期发送图文消息,内容涵盖景区信息、优惠公告、时政要闻、历史故事等,成为扩大矿山公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2014年8月,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携手同程旅游合作推出“1元游矿山公园”旅游惠民活动。在活动期间,网友只要点击同程网客户端相关页面,在线支付1元,就可以凭短信取票后入园参观。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模式。用王立新的话说,在这个模式当中,三方没有输家,矿山公园节省了宣传经费,公园和网站都扩大了影响,游客得到了实惠。“有点像过去的易货贸易,双方调动资源,网站的资源是网络影响力,我们的资源是接待能力。”王立新说。
除此之外,矿山公园还通过与媒体联合举办或参与其活动等形式,借势借力宣传。与河北音乐广播、唐山交通国旅联合(600358,股吧)举办“1024爱音乐车友会唐山自驾游”活动,得到河北音乐广播全天三个高峰时段免费宣传。积极与唐山电视台、河北移动传媒等媒体洽谈,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以及市内50多条公交线路上免费播放景区宣传片、公益广告等。
(以上来源:中国经济时报,郝健)
开滦集团:探寻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
从产业发展的实践看,文化产业投入与回报具有特殊规律性,产业开创期是“大投入、小产出”,产业发展期是“中投入、中产出”,产业成熟期是“小投入、大产出”。开滦集团从一开始就看到并认同其投入与回报的特殊规律性。在张文学看来,“文化产业是开滦的软实力,不要小看它。文化产业不是两三年能够做到的,但是往后看,会给后人留下一个非常丰厚的资源。”
开滦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正处于产业开创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显然并不现实。“长远、高端”是开滦文化产业发展的着眼点。
张雨良说,首先,文化产业要有长期规划,要考虑到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之后人们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不能只顾眼前。从一开始就应该做好定位,否则一旦把业态做散、做乱了,就不好再调整。其次,文化产业要配套以高端的产业链。比如,中国音乐城项目,现有的音乐、美术等艺术培训模式,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要通过引进开发高端的项目来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把它打造成为标识性区域。
按照集团发展战略,开滦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很清晰:
主题博物馆、纪念馆模式。立足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形成以开滦博物馆为主导,第一佳矿馆、电力纪元馆、井下探秘馆、近代绞车博物馆、乐器博物馆、以及筹建中的蒸汽机车馆、红色记忆馆为支撑的“一园八馆”格局。
文化创意与工业博览开发模式。利用厂区内建于19世纪初的老厂房,修旧如旧,将中国音乐城项目打造成北京798、上海田子坊风格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园区。
文化与房产相结合的综合商业开发模式。改造利用原唐山矿大型储煤场,将老开滦记忆碎片整合提炼“西洋风韵”、“南土熏风”、“民俗风情”三大主题区域,打造成文化景观与商业元素巧妙融合的“老唐山风情小镇”。
文化旅游深度开发模式。在满足“吃住行,游娱购”基本要素的前提下,开滦工业文化旅游不断提档升级;从外延上形成环京、津、冀、晋、辽、环渤海工业文化旅游网络,跨地域旅游线路完整定型,文化产业衍生品有较大发展。
“开滦文化产业的优势和亮点在于厚重的历史积淀,要发挥博物馆的功能,通过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展示工业文明的魅力,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张雨良认为。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依托丰富的矿业文化资源,建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群落、井下探秘游、中国音乐城、三大矿业遗迹展示等多个产业项目,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历史文化与科普展示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
“旅游业的链条是吃住行、游娱购,我们目前是‘吃住不行、游娱不够’。”王立新坦言。
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亦如此。相比许多过度发育、强迫消费的旅游景点,商业色彩清淡的开滦工业旅游,反而能给游客以清新、轻松的主观感受。
结合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开滦集团设计、制定了近期、中期、远期旅游服务体系规划,力求在市场与运作方面有所突破。
按照这个规划,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为核心的开滦文化产业,将以延伸服务产品线、提升接待能力为基础,与公园周边文化产业项目相结合,打造一条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唐山市工业文化旅游链;以“山海游”、“园林游”、“历史游”、“文化游”为特色,开发唐山周边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形成自主开发和接待能力,推动开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与博物馆、“井下探秘游”等项目由开滦主导的模式不同,“中国音乐城”项目是在河北省委宣传部指导下,按照省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共建的文化产业集聚项目,由河北乾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整体运营。
(以上来源:河北日报,李晓辉)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只有在技术、产品、活动、演艺等各方面加大融合工作力度,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是加大技术融合力度。伴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技术手段正越来越深度地改变着社会产业形态,为推进产业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广泛应用,正在强力推动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跨越。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增强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声光电综合集成应用技术、动漫游戏与虚拟仿真技术在旅游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继续加强文化主题公园关键技术及装备等文化旅游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让技术手段成为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良好介质,将文化资源打造成为满足游客体验化、多元化需求的品牌产品,不断提高文化旅游业的现代化程度。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功能建设,突出“智慧旅游”主题,强化“智慧体验、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理念,加快催生一批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产品。
二是加大产品融合力度。通过将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进行创新组合,催生新的文化旅游业态,是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要搞好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挖掘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拓展旅游品牌的产业链条。要做好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市场推广,通过举办文化旅游纪念品博览会、创意设计大赛等,不断提高本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研发能力和知名度。要坚持高标准、高品位设计,注重提高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吸引力、生命力和震撼力。要积极鼓励有创新特色的文化旅游纪念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加强对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品牌。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和线路。在开发设计旅游景点景区过程中,既要突出旅游特点,又要彰显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底蕴,渲染人文色彩,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类别,精心设计独具文化魅力的地域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旅客驻足停留,促使旅游行为由观光型向体验型、度假型转化,带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加大活动融合力度。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打造文化和旅游系列活动品牌,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契机,努力推动本地的文化旅游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要注重立足本地文化优势、突出本地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当地的重点文化产业门类,打造动漫游戏博览会、电影节、音乐节、图书博览会等主题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更多更好地聚拢人气,提升文化旅游活动的品牌影响力。
(以上来源:经济日报,庄严)
【数据分析】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创意,使文化旅游项目既能反映更高层次的历史文化真实,更好地启迪人,又能丰富深化内涵,衍生生动情节,创新表现手段,改变欣赏方式,满足消费喜好,促进体验互动,调动思想情趣,创造奇特效果,获得美妙感受,从而不断适应时代、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动态地满足并引导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文化创意促进旅游项目提升,要强调三创和三忌。三创:一是指追求原创,二是指借鉴别的创新之后的不同于原创的新创,三是指基于已有创新(可以是多个创新)之上的高于基础创新的再创。三忌:一是忌将抄袭视为创新的假创新,二是忌因文化根基不牢、底气不足、水平不高所导致的畸创新,三是忌迎合低级趣味、恶搞历史文化、破坏其真实性的乱创新。
要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根主线,针对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求,运用文化创意,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少年,满足其好奇、好玩的天性,来创新文化资源利用方式。要使文化旅游各种项目从形式到内容及表现、游乐方式等,都适应他们的需求,对他们充满吸引力,让他们通过文化旅游纵情玩乐,释放情绪,舒缓压力,调整身心,满足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获得想要的知识,从而喜爱我们的文化。抓住了这根主线,文化旅游就能充满吸引力,就能做大做强。反之,无论你谋划得如何头头是道、沾沾自喜,无论你的园子多么规模浩大,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们的喜爱,都将是得不偿失的。以旅游演出为例,一说到地方戏,大家都认为是各地旅游演出的重要资源,但真正搬至旅游场所,却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益。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这种农耕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已很难激发起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兴趣,必须根据当今观众欣赏需求创新地方戏资源利用方式。可喜的是,安徽省已有剧院抓住当今观众的需求特点,将本已受到冷落的地方戏结合3D或4D等新技术搬上舞台,令观众耳目一新,上座率大增。有的旅游场所为了更好地表现文艺内容,运用一系列新创意、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整台综合性表演,提升旅游演出的吸引力,给观众带来全新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冲击和美的享受,从而使游客喜爱,使演出团体迅速走出困境,实现快速发展。
要针对我国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不同内涵特点,以及不同的游客对象,科学运用新的创意和相应的方法、手段来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例如,根据名人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可以选择李白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城市,运用文化创意,打造满足大众需求,特别是满足广大青少年需求的李白文化创意乐园。此园以李白文化为主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太白游踪、太白仙踪、唐风唐俗为线索,以太白乐园和大唐文化园提振游人兴趣并吸引夜游,有机融入李白诗歌和相关历史文化(包括酒文化),创造性地运用科技型缩微动态景观、主题公园、仿生机器人、动漫、3D及4D、新型演艺、电影特技、多媒体、幻影成像科技手法,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园区,并结合园区内容开发一系列旅游纪念品。从园区的外形与布局、建筑形式、场景,到游乐方式、人物形象、神仙形态、服饰器具等,都是中国式的,旨在通过一系列创意和创新,让李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生动活泼起来,激发广大游客的文化需求和情趣,特别是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娱乐目的,让他们在随性游乐、放飞心情的同时,喜爱进而了解、吸收李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由于此园中的李白文化博物馆旨在全面、系统、准确地展示李白文化,其他园区所有项目都有根有据,不失李白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原真,所以可以达到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目的。此园的建成,将大大带动其城市及周边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