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品书店落户苏州 打造新型文化综合体
秉持26年来“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的经营初心,诚品书店大陆首家旗舰店“诚品生活苏州”于11月29日正式启幕,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CBD,以“一座人文阅读、创意探索的美学生活博物馆”为定位,56000平方米经营面积,其中书店近15000平方米,有50万册中外文书籍,200个精选品牌,形成一个体验式的阅读生活空间。
商业地产的融入会不会让诚品变了味儿?其创始人吴清友表示,当初如果是为了赚钱就不会从房地产行业跑去开书店,诚品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综合体,为的就是让阅读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
带阅读功能的商业地产
成立于1989年的诚品书店,早已成为台湾文化生活的一张名片,其复合经营的模式也成为大陆实体书店借鉴的样板。作为大陆首家旗舰店,“诚品生活苏州”融合了图书、创意礼品、饮食、集市、视觉艺术、舞蹈教室等多种功能。“诚品书店”位于空间内的二、三楼,包括10万种简体书、4万种繁体书,以及1万种左右的进口书。“诚品生活苏州”主管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这里将是一个能够承载最多人的内容的场地,“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诚品的向往、品质、精神彻底地落实到每一个细节里面,从工作到内容到服务,甚至到基本的物业管理等。”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认识到,诚品看似做书店,实则是一种房地产模式。此次诚品苏州项目,最先曝光和面世的就是诚品居所,房价最低40000元/平方米,其顶楼的复式结构房型,面积超过600平方米,总价可达4000多万元。
与中国内地书店做减法的思路不同,1989年,诚品从台北仁爱圆环一家专业人文艺术的书店开始,就一直在做“加法”,并且在加持了商业部分之后终结了长达15年的亏损。
吴清友解释,对诚品而言,这是第一次做这种大型临湖建筑,完成一个幸福生活城市的转型。湖是自然,诚品是人文,自然和人文是人类存在的环境里最重要的两个元素。
不过,吴清友也坦言,“只不过在这个地方,我们承受不起未来的太多变故,所以为了诚品在大陆的第一个家能够落地生根,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文化综合体。有一些住宅空间,可以来平衡调节诚品存在于此的一线希望。没有商业,诚品不能活;没有文化,诚品不想活。所以,今后文化创意产业和诚品书店永远都是我们团队以及品牌所致力经营的核心。”
诚品近年来持续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各大城市的核心地段开展大型实体书店与文创平台。诚品生活总经理吴旻洁表示,“阅读生活化”是诚品的目标,诚品的存在能让阅读不小众、不偏远,能在人们的每天生活中最自然地发生。“诚品生活苏州”承载了最多元的人群和内容。
“不要只比较书的价格”
诚品总经理李介修表示,在网络购物、手机阅读及电商潮流的多重冲击下,书店不仅仅是营业场所,也不应该只有服务和装潢。“从2015年起,诚品通过在两岸三地持续推广阅读,已成为一家全方位的创新形态书店。‘诚品生活苏州’让书店成为崭新的阅读场所,期望人们通过内容多元的书、人、活动和空间,回归阅读本身,也重新阅读自己。”
面对同样的问题,在电商时代,全球实体书店业遭遇发展瓶颈,吴清友认为,大家把实体书店和网络书店太窄化了。逛书店,是生活中的仪式,永远不会消失。如果想持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先积累和培养文化底蕴、精神素养,培养审美和各方面的价值理念。在环境、空间和服务上,大陆读者应该在书店得到更好的款待。
他表示,诚品书店不仅仅是一家实体书店,它有很多精彩的人文、艺术、创意、建筑、文学、音乐,甚至于到保洁、空调,它是一个分享的场所,让人参与和体验,绝对不是一家只有买卖业务的书店。
“从人文艺术创意到各种多元活动,从纯粹阅读到加入商业元素,这个过程中,诚品原来的阅读并没有减少,反而更大规模、更多元了。诚品从人文出发,绝不会在商业里失去原有精神。诚品即便在最艰苦的年代里,也仍然举办、推动文艺活动,让读者遨游在艺术的滋养中,是诚品的基本核心价值、初衷所在。”吴清友强调,“请不要光比较网络书店卖什么价钱,诚品实体书店卖什么价钱,我相信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只用钱来衡量的。”
连锁不复制 三年内再开两家店
诚品的一个特色是“连锁而不复制”,在内地首家诚品本土化的打造上,“诚品生活苏州”有展演厅、Forum、博览大厅、户外广场、绿意平台、水岸大道等等不同的公共空间。吴清友形容其就像一个珠宝盒,掀开了盖子,里面交错着不同层次的空间,各自上演着不同的精彩。
“这一家苏州诚品书店,一定跟其他所有的诚品书店不同,比如书店的大堂右侧留有一个区域,专门呈现苏州的文化特征,这些可能被现在的苏州人所忽略,但对诚品而言,我们是怀着一种承袭、珍爱和尊重的心情。每年诚品预计将举办300场活动,涵盖阅读、建筑、摄影、儿童、烹调等不同主题,静态、动态地呈现多元生活。”
此外,吴清友透露,诚品书店预计于2016年开办上海分店,2018年开办深圳分店。
对于将来会怎样避免同质化竞争,诚品负责人认为,独特性是最重要的,第一个就是真心诚意,在执行的过程中“真材实料”。无论别人复不复制,这是所有诚品人的一个承诺。同时,在吴清友看来,从广大读者、市民的角度而言,诚品是乐于被复制的,盼望更多人共享这种友善的空间。
(以上来源:中国商报 记者:王硕)
有文化主张苏州诚品店怎样盈利?
亮点一:连锁不复制
诚品从成立之初就在主张“连锁不复制”,这一主张放在当下似乎更合时宜。甚至包括复印机一样展店的麦当劳也在上海开出了象棋+珠帘元素的中国风门店。对于诚品这样的台湾企业,似乎更需要通过“本地化”来获得顾客的文化认同。对于这一点,诚品生活”隔壁邻居“新光天地”也曾经表达过认同,新光天地现代园林式的商业空间设计本身就融入了苏州文化的意向和精神。新光天地还将一楼做了名为“丝路之旅”的商品提案。
在苏州金鸡湖CBD商圈,诚品生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场所,而是一个依托金鸡湖自然景观和苏州城市人文的文化项目。在诚品生活的一楼,经营团队策划了诚品生活采集,苏州工艺美院、荞麦版画、马慧娟缂(kè)丝、王健扇艺、陈素英核雕、苏州博物馆、沈德龙刺绣不仅在此做展,顾客还可以通过手作来体验传统工艺和苏州文化。
亮点二:商品、生活提案
诚品对台湾以外地区拓展的迫切来自于其对台湾出版市场、图书市场几近饱和的判断。而在中国内地市场,一方面是出版市场对优质终端的诉求,另一方面是实体书店日渐式微的现状。
在线上,当当网就是一家以图书为核心品类的电商平台,包括京东在内,也增加了图书产品线。在线下市场,实体书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材教辅为主要盈利品类并且几乎垄断了该市场的新华书店系统,另一类是卖情怀的小而美书店。可以确定的是,即使是新华书店日子也不好过。2014年,联商巡店栏目访问了全新改造过的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书店,而他效仿的对象正是诚品。
与中国大陆众多实体书店热衷售卖“成功学”“厚黑学”“青春文学”“玄幻文学”这类潮流书籍不同,诚品书店在选品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品位。这一品位集中体现在开始于1990年的“诚品选书”,诚品选书以本土与国际、市场与独特的价值取向推送选书,”希望不失去自己的声音“。时至今日,诚品选书每月推荐8到16本书籍,涵盖中文、外文、儿童书籍三大类别。至于选书类型,从初期的人文、艺术书籍,扩展到了社会趋势、生活风格、设计、电影、图文等类型。
诚品在苏州店书店大堂黄金位置设置了诚品选书展墙,一共展出了从1989年到2015年期间的诚品选书,这里是诚品书店向读者直接传递观点的桥梁。诚品书店26年以来一直强调在书与非书之间阅读,透过空间、生活、商品、人等元素,打造诚品经典的“游逛式阅读”。
以书籍为核心品类,诚品尽可能的去关联整合共创,经过融合,输出的都是“诚品style”的产品和场景。于是,在墨册咖啡的周边布局了生活类书籍与诚品音乐,在经营者看来,有书有咖啡有音乐才是完整的阅读场景,读者也更容易得到愉悦体验。在三楼的诚品书店,苏州精致选品展就挨着历史类书籍区域,游园惊梦系列茶具、代表2500年东吴文化的古籍,让茶香和书香完美的搭配在了一起。所以,在诚品书店的料理书籍旁通常会出现厨房和料理台,在经营者看来,“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读书,更重要的是实践”,苏州店中也设置了诚品实验厨房,每周日下午,厨师会在这里教读者做料理,读者也可以在回家时购买料理书、料理工具甚至是食材。无论是咖啡+书籍+音乐,还是书籍+工具+食材,都是生活场景的再现。
亮点三:文创产业平台的整合性经营
从书籍品项、陈列、空间、服务,吴清友和他的诚品都希望创造读者与书籍的崭新关系,进而形塑不同以往的城市阅读文化。
与中国内地书店做减法的思路不同,1989年,诚品从台北仁爱圆环一家专业人文艺术的书店开始,就一直在做“加法”,并且在加持了商业部分之后终结了长达15年的亏损。从业内资深人士爆料的书店与商业3:7的销售占比来看,诚品早就不仅仅是一个书店。如今除了诚品书店,诚品旗下还拥有诚品画廊、文艺空间、诚品讲堂、文创平台、诚品文化艺术基金会、诚品表演厅、诚品电影院、诚品行旅、诚品居所等众多产品线。
(以上来源:联商网 记者:李燕君)
“诚品模式”:实体书店的救命稻草?
近两年来,内地实体书店层出不穷,例如北京的金中都第二书房和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梦书屋。二者不约而同开在了风景区里,又不约而同地将自身定位为文化服务综合体。文化服务综合体模式让台湾的诚品书店大获成功。这种模式能否在内地生根开花?文化服务综合体会是内地实体书店的救命稻草吗?
事实上,经历了多年前的“倒闭潮”后,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们一直在探索新的出路。在网店大潮中逆势而上、遍地开花的台湾诚品书店,无疑成为最好的参考样本。“诚品模式”来到内地会不会“水土不服”?文化服务综合体是不是实体书店的下一个驿站?书店人仍在探索。
新型书店是什么样子?
选择在风景优美的景区内开书店,首先是为了提供一个优质的阅读环境,同时景区的游客又能为书店提供客源保障。书店将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商业模式,打造成为“文化服务综合体”。
这类“文化服务综合体”模式已被台湾诚品书店实践,所形成的“诚品模式”已经在台湾多地复制成功,成为当地活的文化地标。对于成功经验,诚品书店负责人说,除了经营范围的多元化,书店所提倡的“场所精神”,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所谓“场所精神”,是指“在特定场域中,人、活动、空间交互作用而生,具有特殊意义的、动态的气质和氛围”。
诚品书店的每个分店都有不同的主题设置,如信义旗舰店就设置了一个实体厨房,每周五下午会举办现场烹饪课程。曾经有一个读者带着因丧子而患有抑郁症的母亲来到这里,经过几周课程,喜爱烹饪的母亲一改孤僻的精神状态,开始结交同样爱烹饪的朋友,也成为书店忠实的顾客。
书店不仅要提供好书,还应成为能与读者互动的“阅读空间”。金中都第二书房负责人李岩根据公园客流制订了不同活动安排。公园游客早上多为老人,所以书店上午就安排各类老年读书活动;中午多是周边工作的年轻白领,他们可以办理会员卡借阅图书;傍晚很多是带孩子的父母,书店就安排全家参与的亲子读书活动。周末则举办各类名家讲座和阅读活动。
福建教育出版社社长黄旭也明确表示,大梦书屋的目标服务对象是35岁以下的都市一族,重在给读者提供深度别样的阅读和文化体验。
书店有了新的经营模式
即便是打造综合阅读空间,书依然是书店的内核。当下,很多读者仍会走进书店,翻阅图书,但最终却记下书名上网购买。
为此,金中都第二书房打造了全新的售书模式。书店计划与当当网合作,顾客在书店可按照当当网的折扣价购买图书,书店代为下单,加收10%的服务费。“读者在网上买书是因为有折扣,但如果只购买几本,往往要承担不菲的运费。对电商来说,读者分散购买,也增加了物流成本。如果由书店统一购买,可以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对双方都是好事。”李岩说,希望通过这种尝试,打通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衔接的新模式。
大梦书屋则在选书上下了大功夫,帮助读者节省在书海中寻觅的时间成本。书店的图书定位在人文社科,轻学术和时尚感是其选书标准。书店希望通过对实体出版体验空间的经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链。
书店最大的成本压力也有了解决方案。金中都第二书房由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西城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联合民营书店品牌“第二书房”共同打造,园林市政部门免费提供公园内场地,免除房租,文化委员会提供部分图书和阅读推广资源,第二书房负责运营。李岩表示,金中都第二书房是一个试点,如果受到读者欢迎,这一合作模式可能会被复制到其他公园景区。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肯定了把书店定位为公益文化设施的做法。他认为,书店的公益性部分必须有完整的、成熟的、确定的政策扶持,应对其持续投入。但同时让它通过经营,自负盈亏,要允许书店有合理的利润。
聂震宁还特别强调:“书店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其真正为读者服务。除了扶持,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不能让书店成为单纯的盈利项目。”
(以上来源: 光明日报 记者:李苑)
【数据分析】
实体书店的“复兴”,国内如此,国外亦然。11月初,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大学村开设了第一家实体书店,销售图书由店方根据亚马逊网站上的排名、评价、受欢迎程度及销量等数据选取,实体店售价与网上售价相同。据悉,这是该公司推出网购书籍服务20年来首次开实体店卖书。一度被网络书城挤压得几无生存空间的实体书店,似乎一下子嗅到了早春的气息。
可是,春天真的来了吗?仔细分析这些已开张、或即将开业的实体书店就会发现,“此书店非彼书店”。与传统印象中摆满了书架、架上堆满了图书的书店相比,如今的书店早已换了模样,成了融图书销售、咖啡餐饮、文创产品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商业融合激活城市空间文化气息
新出现的书店,更像书吧或创意空间,是以书为主体的综合性的营业场所。书店的定义正变得更为宽泛。不少新型实体书店开在购物中心,既聚集人气,又充分利用人流量变身新的文化消费和休闲空间,附带的咖啡、文创、手工、服装、教育、电子等产品也拉动了书店的消费。
变身人文生活美学体验空间
所谓的文化综合体,绝非简单的“卖书+购物”,而是要在书店这个文化空间里,融入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消费、文化购物、文化活动,进而演变为当地的文化地标。如今浮躁的社会,奔忙的时代,人们需要一个放空自己、安静思考的空间。书店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一场文艺讲座、一次创作分享……文化的味道,不仅让每个人可以更纯粹,更让整个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让文化点亮城市。
融合地域特色,追求个性化
地域人文特色可以说是诚品的拿手好戏,在诚品位于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42间分店中,书店在书籍分类、文创开发上做足了功夫:一条街道、一幢民居的故事,一个地方的特色小吃和民俗工艺、一份旅行指南等等,都成了书店里展示的文化元素。进驻大陆后,苏州诚品书店也致力于“激活”本地文化,书店搭建的文创平台中有“苏州传统工艺专区”,将引进苏州本地的文化元素和传统工艺美学,像缂丝、核雕、木雕、宫扇、苏绣等。
实际上,近两天国内涌现出的新型书店亦然。比如,南京先锋书店的集群,它偏向于通过孕育一些专业、有主题特色的小书店,把书店融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点、乡村、大学等不同社区。2014年在安徽黟县碧山村开办的碧山书局,将现代书籍和产品安置于古朴的徽派堂院之中,青山环绕,游人络绎,旅游产品开发和乡村创意产业园的配套实现了书局的持续盈利。此外,例如立志复兴诗歌文化的永丰诗舍,回归大学人文的南审润泽书局,彰显民国风范的总统府民国书院,重塑民国书店旧貌的南博新生活书局等等。
此外,一些大型的集团或公司也在尝试做书店。上海北外滩新开张的建投书店,背后是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家书店主营传记类图书;去年开始运营的苏州初见书房,由远见商旅投资、是“平江路·礼耕堂LIFE+”生活方式中心的一部分。它们同样顺应眼下的潮流:更具有设计感,更主题化,也更强调服务 。
尽管书店倒闭频频,但新型实体书店仍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天的书店其实是一种“文化理念”,它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跨界。相对于互联网,它的未来将是更多现代人非常渴望的生活美学体验空间。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