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eg)
【热点回放】
重庆探索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新路径
近些年,重庆市坚持把扶持发展小微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强化融资扶持、创新培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一定成效。截至2015年11月,全市文化市场主体达7.27万户,其中,小微文化企业占93.8%,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0%以上。
注重顶层设计 完善政策体系
为加快推进小微文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重庆市按照“放开、减负、解难、引导”的原则制定了相关政策。将文化产业、小微文化企业作为扶持新兴产业重要门类,纳入全局性的顶层设计之中,共享系列优惠政策。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微型企业创业扶持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对微型企业进行后续帮扶指导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微型企业创业扶持中,重点扶持第三产业的创业投资项目。同时,将从事文化艺术、动漫游戏、咨询策划及产品、广告、时装设计等文化创意人员确定为创业扶持的九类重点对象之一。
此外,重庆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实施方案》,明确将文化产业列为五大鼓励类产业之一,并调整细化了鼓励类目录。原市文广局联合市委宣传部、原市新闻出版局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微型文化创意企业的通知》,其他市级部门也出台单项扶持政策,各区县配套落实资金和政策。
在小微文化企业进入扶持范围后,重庆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从市场准入、创业引导等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小微文化企业能切实享受到扶持政策。具体做法有:一是放宽市场准入。从2010年起,实行小微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和“先照后证”制度;大力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实现申请、受理、审核、公示、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管理;放宽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文化创意类企业可利用住宅从事不扰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注重项目扶持。文化产业项目扶持向小微文化企业适当倾斜,在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的企业中,确保小微文化企业占比不少于1/3。三是加强创业引导。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成立小微企业创业导师团,成立小微企业创业指导站,聘请创业指导员,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培训。四是政府采购倾斜。2014年,100家文化用品微型企业成为市级政府部门采购协议供货商,民营演艺小团体进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定期组织小微文化企业参加国内重要展会和论坛,市财政给予最高50%的展位费补助,同时还提供最高3000元的参展交通费补助。
强化融资扶持 破解企业发展困境
为破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重庆市按照把小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的指导方针,制定了详尽的后续扶持政策。
首先是减轻运营负担。给予文化创意类小微企业两年代账服务;对市级文化创意类小微企业给予经营场所租金补贴、水电费补助以及设备购置补助。
其次是创业融资扶持。“创业者自己出一点”,加上“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已成为创业扶持政策的核心。“财政补一点”,即文化创意类小微企业在设立登记满两个月后,可申请5万元以内的财政创业补助;“税收返一点”,即新办小微企业,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两年补贴;“金融机构贷一点”,即文化创意类小微企业可申请15万元以内两年期的创业扶持贷款,贷款利率执行同期基准利率。
最后是拓宽融资渠道。一是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融资,要求商业银行单列信贷源,确保小微文化企业贷款需求。鼓励银行针对小微文化企业开发门槛低、审批快、抵押少的贷款品种。落实市财政、区县财政、金融机构“三个三分之一”的微企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二是鼓励小微企业科学运用金融工具。对小微文化企业当年发生的商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鼓励开展“保险+信贷”合作,对实际缴纳保费给予补助。三是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小微企业融资。市财政通过对担保机构的担保费补助,发挥担保机构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小微企业“逢贷即保”,银行“见保即贷”的良好合作机制。设立了文化产业和小微企业发展股权投资引导基金,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新渠道。
除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重庆还尝试创新培育模式,打造企业优势集群,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形成了18个以小微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特色园区,汇集了近2000家优质小微文化企业,形成特点鲜明的园区孵化新模式。如,以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巴国城为代表的业主主导模式,以N18 LOFT小院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消费驱动模式,以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资源吸附模式,以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链带动模式等。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渝文)
重庆小微文化企业:小树长高了
传承千年的荣昌夏布、“梁平三绝”之一的梁平年画、古老的堰兴剪纸……2014年上半年,深圳文博会开幕,重庆展馆内,一批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出尽“风头”。
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产品背后的推手多是重庆本土的小微文化企业。
2014年对于小微文化企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8月19日,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这一年,重庆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可以用一句“小树长高了”来形容。
记者从市工商局微企处获悉,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小微文化企业达4.76万户,占全市文化企业总数的84.8%,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0%以上。
合川峡砚起源于宋代,是我市的市级非遗,也是“巴渝三大名砚”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品种。2010年,合川人董定元注册成立了微型企业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峡砚工艺品有限公司,将当地有名的手艺人集中起来生产、销售与推广合川峡砚。如今,公司年产值已达6000多万元。
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介绍,除了合川峡砚外,荣昌夏布、梁平年画、渝北羽毛画等非遗或民间艺术都借助微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而在微企孵化园的建设方面,重庆小微文化企业也走在了前面。
2011年投入使用的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面积达1.7万平方米。如今,其入驻企业达130多家,含设计、绘画、雕塑、动漫、陶瓷等多种文化创意产业类别,年产值近千万元。
我市还全力支持猪八戒网创新小微企业网上孵化模式,全国首个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虚拟产业园于去年6月正式开园。如今,已有100多家企业入驻虚拟产业园,该产业园拟3年内引入上万家文化创意类小微企业,实现5万人网络就业和20亿元产值。
重庆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发展先进经验受到文化部的重视,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专门将“落实小微文化企业政策及相关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安排在重庆举办。作为全国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发展四个先进省市之一,重庆还受邀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小微文化企业扶持政策发布活动,并在活动中发言介绍先进经验。
重庆的小微文化企业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市文化委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很多小微文化企业在初创的一两年由于缺少发展资金夭折了。对此,重庆市对小微文化企业采取“扶上马,再送一程”,在相关政策中专门提出对策,其中最核心的是构建了“1+3+3+3”政策体系。即:创业者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
据了解,重庆的小微文化企业设立登记满两个月后,可申请5万元以内的财政创业补助;小微文化企业可申请15万元以内两年期的创业扶持贷款,贷款利率执行同期基准利率。
此外,重庆市还有一些减轻小微文化企业负担的办法。比如,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租金补贴,最高每月2000元;提供水电费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最多不超过2年等。
(以上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市运用四种模式促进小微文化企业集聚发展
截至2015年6月底,全市小微文化企业约5.2万户,占文化企业总数的81%,对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0%以上,形成了18个以小微文化企业为主体的特色园区。
一是业主主导模式。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巴国城,以巴文化为核心,打造婚庆产业高地,争取政府扶持资金200万元,自投孵化资金1200万元,并举办婚博会等各类文化活动70余场,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
二是消费驱动模式。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洪崖洞,聚集小微文化企业100多个,2014年接待游客509万人次,文化相关产业营业收入3.02亿元。
三是校企合作模式。四川美术学院开设大学生文化创意微企园,设立了50万元创业基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1400万元,每年减免场地经费750万元,组织创业孵化团队70余个,微企存活率达85%。目前,入驻企业达132家,年产值近千万元。
四是网络孵化模式。全国最大的文化创意网络交易平台—猪八戒网,利用其平台优势孵化出1000余个散布全国的文化创意工作室。2015年6月,猪八戒网文化创意虚拟产业园开园,计划3年内引入上万家文化创意类小微企业,实现5万人网络就业和20亿元产值,现已有200家小微企业入驻,注册资金超3000万元。
(以上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数据分析】
中国小微文化企业之所以令人关注,不仅在于其具有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研发创新为主的重要作用,更在于其具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比如世界著名的华特迪士尼公司,就是起步于迪士尼兄弟工作室,其成功创作的作品《米老鼠与唐老鸭》,曾创造了数千亿美元价值。中国的小微文化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2013年,营业总收入已高达38306.8亿元。
然而,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减免税收、财政补贴、帮助融资等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政策,但小微文化企业的整体发展却一直不容乐观。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既与国家政策没有及时落到实处有关,更与小微文化企业主自身经营能力有待提高息息相关。
首先,国家一直试图从资金方面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各种措施,鼓励金融机构贷款给小微文化企业,以此破解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瓶颈问题。但是,由于小微文化企业能够提供的贷款回报并不大,而且文化项目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机构在政策落地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结果导致众多小微文化企业长期无法满足资金需求。
其次,小微文化企业的创意产品与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众多小微文化企业无法做大做强的核心因素。众所周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创新。然而,大多数的小微文化企业一直缺少内部创新机制,从业人员也普遍缺少丰富的创新经验,无法为客户带来理想的效益,进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那么,小微文化企业应该如何才能走出当前“发育不良”的经营困境呢?我认为,中国的小微文化企业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同时下苦功,才可能出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一,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引导,确保扶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政策尽快落到实处,通过打造一批成功的典型,引导小微文化企业整体快步前进。
第二,小微文化企业要注重提高服务的质量,凭借富有销售力的创意和产品,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吸引到更多的客户。由于小微文化企业人员流动性较高,小微文化企业主不妨通过改革薪酬激励,比如采取利润分享计划、提供一定比例股份给骨干员工等方式,吸引优秀创意人才长期加盟,确保企业拥有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小微文化企业在竞争力较弱的情况下,要尽量把目标放在细分市场领域,努力将市场做精做透,形成自己的品牌。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的今天,小微文化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研发新产品,打造新渠道,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实现扩张。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