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一座诗意小镇的文化嬗变
春天,当万物从寒冬中苏醒/高东,早已开始谱写美好生活的篇章/有人说/高东,一个坐落在浦东偏远地区的小镇/应该没有什么辉煌/可知否?在这里/现代化高规格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已经落成开放/参观的朋友来了一批又一批/留下的都是赞誉的神情和目光/当浦东开发的车轮冲向前方/高东也在自己的轨道上留下熠熠闪光……
这是一名为“沈丽春”的作者在《樱花诗韵》中写的诗句。高东镇历来重视群众性诗歌创作活动,并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年一度樱花节的诗歌比赛,镇文广中心组织的诗歌创作活动,以及《今日高东》的“时空吟咏”专栏等,为热爱诗歌的写作者搭建起一个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从而培育了一支诗歌作者队伍。如今的高东,不仅群众诗歌创作日益活跃,从内心深处迸发的赞美高东的诗句也越来越多。这一切,源于这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态改善。
近年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高东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为目标,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努力扩大服务覆盖的区域和人群,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构建了设施完备、覆盖均衡、产品丰富、服务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城乡
2014年,高东镇实现税收收入20亿元,镇可支配财力达到4.32亿元,为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也为加快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供了有效保障。加强对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改造,陆续完成了小区综合整新、区域内运河生态美化、村宅道路维修改建、“樱花大道”景观建设等工程,优化了区域综合配套设施网络。在此基础上,已建成标准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座,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23个,可容纳200至1500人活动的综合文体广场30个,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和有线电视“户户通”,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100%,实现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全覆盖;整合社会资源建设的上海书画院浦东分院、匾额博物馆、中国门球运动博览馆等场馆,成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的有效补充;城乡一体、纵横贯通、资源共享的镇—村(居)委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公共文化15分钟服务圈不断完善。
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基本形成
有效承接市、区服务资源,通过上海市“东方系列”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为基层、社区、农村提供节目、讲座、教育培训、数字电影、文艺指导等服务;积极对接浦东新区“百场文艺巡演”“公益电影广场”“市民艺术普及培训课堂”“文化沿江沿海百村行”等服务品牌,每年导入区级文艺演出10多场、电影130多场、培训辅导70多场。着力完善镇级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年导入上海市文联艺术团等专业机构,面向社区居民、基层业余文体活动团队配送演出、辅导,推出文化体育指导员、电影放映员、广场舞、声乐、舞蹈、打击乐、民乐、戏曲、合唱、剪纸10个培训班,培育打造镇级重点业余文化团队30多支,村(居)委基层文化团队近200支,常年参与文体活动市民近万人。与上海市文艺培训指导中心合作举办各类准公益性质的少儿培训班,全年开设了16个科目,175个班级,培训3351人次,极大地满足了高东地区广大老百姓的需求。通过艺术节、运动会、文体竞赛、优秀文体团队评选、原创节目汇演等交流活动,持续为基层文化团队提供展演展示平台。
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每年的“樱花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三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品牌活动,以“人人参与、人人享受”为宗旨,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办节机制。第四届地区文化艺术节加强跨界融合,整合宣传文化、体育、科技、旅游等资源,推出活动100多场,近4.7万人次参与。“门球”品牌经过多年培育打造,已经成为极具凝聚力、影响力的“文化名片”,通过面向社区、农村的普及推广,实现了对区域内各类人群的有效覆盖,由普通百姓组建的业余门球队伍多次在国际及国内大赛上获奖。
公共文化财政投入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近年来,高东镇实现了文化事业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文化经费投入保持逐年增长;2015年度用于文广服务中心的财政支出超过1000万元,达到1076万元(不包含镇本级财政安排在宣传统战科室的专项预算中投入文化建设的经费支出),在全区各街镇中居于前列。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高东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荣获“上海市一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称号,并且在新区年度绩效评估中多次荣获优秀称号。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
紧抓经济文化软实力建设浦东高东镇吹响腾飞号角
高东镇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东北部,长江入海口的东海之滨,与崇明的长兴岛、横沙岛隔江相望。历史上的高东,交通不便、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商业中心,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被称为浦东的“西伯利亚”。
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高东镇党政班子重新规划本镇建设,建立了浦东郊区首批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体系认证的工业园区,在通过改造改组焕发老企业青春活力的同时,引进了一大批具有相当效益的企业。到2011年,园区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了每平方公里产出超过70亿元的产业能级,高东镇经济走出了一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
文明腾飞:“动静结合”
与经济同时起飞的还有精神文明。“高东要真正腾飞,不但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更要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但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更要提升全镇文明程度,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高东镇的发展,镇党委书记黄建忠有着更高的要求。
于是,“发展‘文化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高东镇跨越式发展提出的口号。镇党委、镇政府把建设“文化民生”作为政府实事来办,年年增加投入,逐渐形成系列品牌。
生活在高东,你会发现文化体育阵地遍布全镇各个角落,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既有传统的“群众文化”,又有独树一帜的“球文化”“园文化”和“馆文化”。
“群众文化”的代表作是2006年8月建成的高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设有书报阅读、教育培训、休闲娱乐等10多个服务项目,长年向群众免费开放。以此为阵地,还培育了高东民俗打击乐队等品牌文体团队。
“门球文化”是高东镇的特色品牌,也是高东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提起上海浦东新区高东镇,全球门球界无人不晓。高东镇门球运动始于1997年,这里创立了中国门球史上多个“第一”:第一次成功举办世界门球锦标赛,中国门球队第一次在这里获得世界冠军,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中国门球运动博览馆等。高东镇先后承办了国际门球邀请赛和第10届世界门球锦标赛,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乡镇”、“全国门球之乡”和“中国新农村建设门球先进单位”等称号。
“开窗看风景,出门见公园”“公园文化”是高东镇上的一大亮点。依托外环百米绿带的优势,高东镇先后建成了高东生态园、樱花园、高东公园,杨园体育公园等公园。至于遍布于各村宅及居民小区内的广场花园、健身花园,更是不计其数。一个镇有这么多花园,在上海市郊乡镇中是很少见的。
十年来,高东一年一个台阶,先后创建成功上海市二级卫生镇、一级卫生镇、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为创建全国文明镇打下了扎实基础。2011年12月,高东镇终于获得“全国文明镇”称号。
民生事业:越走越宽
高东在加强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同时,努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直以来,高东镇是浦东失业登记率最低的镇之一。这里没有零就业家庭,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连续三年被评为上海市充分就业社区。
为改善办学条件,高东镇建立600万元帮困助学基金,组织村、居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一帮一结对助学活动。此外,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在这里实现了全覆盖。建成高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域内医疗布局形成一个中心、一个分中心、两个服务站及11个村级卫生室的新格局。高东镇还引进多条公交线,优化社区公共交通,高东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从崛起到腾飞,高东正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进。
(以上来源:国际金融报,余新江)
高东:文化民生让百姓得实惠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文化是团结群众的“粘合剂”,是提升文明素质的发动机,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高东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文化民生”的理念,通过项目化运作、实事化推进,来加强文化建设,满足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高东镇将“文化民生”作为“实事工程”推进,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建设“文化民生”,是高东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响亮口号。
一定要让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高东百姓,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也富裕起来!于是,每三年各举办一次的地区文化艺术节和地区运动会,成为展示高东百姓文明素质和精神风貌的盛会。每年春节、国庆等节假日,邀请上海歌剧院、上海沪剧团等来高东演出,让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高雅艺术……
推进民生文化建设
高东镇认为,民生文化的提出,是对群众文化的提升,从本质上讲,民生文化就是传统的群众文化,提出“民生文化”的口号,它的意义在于把文化提到了民生的高度,文化与群众贴得更紧了。
高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作为民生实事来办。近几年来,镇人代会确定的每年政府实事工程中,都有一到两项文化体育工程。如:2007年,建设高东门球主题公园;2009年、2012年、2015年,举办高东镇地区运动会;2010年,承办第十届门球世界锦标赛;2013年,建设高东社区休闲绿地;2014年,举办高东镇第四届地区艺术节。由于把文化建设列入了政府实事工程,形成了举全镇之力办文化事业的局面。
高东镇还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为民生文化提供充分保障。镇政府每年把文化体育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列为考核村、居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使这项工作放上了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在领导机制上,明确由党群书记牵头,宣传委员分管,文明办和社区文化中心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有表彰。在资金保障上,党委、政府强调再困难也不能亏待民生文化,采取政府拨款与社会集资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各项文体活动经费。如每三年一届的镇地区运动会的各单项比赛,以及镇每年举行的春季、秋季门球联赛,都由各基层单位和企业冠名出资,既调动了基层办体育的积极性,又解决了活动的经费问题。
同时,落实具体措施,着力在硬件、团队、活动和品牌上下功夫。在硬件建设上,完成了高东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高东文化公园、杨园体育公园、高东樱花园、高东门球主题公园、高东匾额收藏博物馆、中国门球运动博览馆等一批高规格的文化设施项目。农家书屋、数字化电影放映点、文化活动室、健身点、门球场也覆盖到各村宅和居民小区。
【数据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靠冲刺的劲头可以达到一个阶段性成果,更要靠经年累月的投入积累城市的文化气质,改变和刷新人的素质。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保持与时俱进的势头,嵌入追随时代的基因,根据新时代新任务,更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前不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布局和启动了新一轮深化改革大潮,可以说,高东镇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发生于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贯彻《决定》,如何把创建成果进一步升级转化更好地服务于深化改革的大局,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城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这一表述延续了去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逻辑,而“增加城市的承载能力”,则强调了在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过程,城市如何增强自身的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以适应“人的城镇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何服务于“人的城镇化”和“人的市民化”?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如果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供给文化产品的机制的话,那么,这一生产文化产品的机制本身也应是现代化的,既以提供现代化的文化产品为己任,又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产品创新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以塑造体现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来作为目标,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作为基础,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驱动力,以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社会力量积极作用,科学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在公众多元文化需求表达基础之上,实现对社会价值观的引导。
其次,要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点,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是市民,是以保障市民文化权益为维度的。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满足市民需要,提高市民文化水平为标准。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