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广州如何建成“图书馆之城”?
2015中国图书馆年会将于12月16日至17日在广州召开。11月28日,来自省文化学会、省社科院、广州市文广新局、中山大学、广州图书馆等机构的学者、嘉宾齐聚一堂,出席由南方都市报公共政策意见互动平台“坐下来,谈一谈”联合广州图书馆主办的“重新发现图书馆——广州距离打造国际一流图书馆还有多远?”主题论坛。
与会人士围绕国民阅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图书馆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意义等话题各抒己见。他们还与现场读者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描绘了一幅关于“图书馆之城”的美好蓝图。
广州要建设“图书馆之城”亟须解决哪些难题?如何更好地提升广州乃至全省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亮点1 广州图书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位于珠江之畔花城广场的广州图书馆新馆,外观宏伟、功能多样,自2013年6月23日开馆以来,它就逐渐成为广州最受欢迎的公共设施之一。
在11月28日的论坛上,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给出了几组新馆建成以来的数据:新馆开馆2年半以来,接待读者累积达到1668万人次,注册读者103万人,外借文献2068万册,人均借书14册。
广州图书馆共有阅览座位4000个,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上午9点之后基本都是满座。而馆内数字资源的使用规模也迅猛提升,从2013年的800万次阅读率提升到今年的3600万次。
在许多城市,现代图书馆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载体。随着今年5月《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正式施行,广州要建“图书馆之城”的蓝图变得愈发清晰。据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文所所长曾德雄介绍,所谓“图书馆之城”,即构建一个覆盖全城、服务全民的公共图书馆体系。
这一体系以“中心馆+总分馆”为基本格局,广州图书馆新馆为中心馆,各区图书馆是总分馆。此外,还将在乡镇、街道建设二级分馆,最末端的是社区阅览室。这个四级体系对于“图书馆之城”的建成,意义深远,其最终目标,就是让大大小小的图书馆融入市民生活的环境,为读者读书、借书提供最大的方便。
城市图书馆分级体系的建立,得益于立法规划和投入保障。《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在今年5月实施以后,各级政府对图书馆即数字化建设的投入也将更为到位。“可以说,广州图书馆的体系建设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曾德雄说。
趋势2 “数字阅读”或纳入国民读书调查
每年发布的国民阅读数据报告牵动了许多爱书人的神经。不久前,广州图书馆联合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课题组发布的《广州市民阅读行为与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调查报告》显示,逾五成市民每年平均阅读量少于10本书,这一比例低于韩国、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市民的平均年阅读量。市民最爱从图书馆借阅读书,每周阅读不到两小时的占两成,而每天上网1到7个小时的用户比例合计占75%。
事实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数字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争论就从没停止过。有些人坚持纸质阅读,但移动阅读毕竟已呈不可阻挡的汹涌之势。只要在地铁、咖啡馆走上一圈,就能发现无处不在的“低头族”,甚至在自家客厅和睡前的床上,人们的目光也被手机屏幕所牢牢吸引。
手机带给生活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于这样的争论,著名阅读推广人麦小麦认为,现实中的情形并没有部分人想象得那么悲观。“就拿那些每天上网1到7个小时的人来说吧,其实他们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手机和电脑屏幕来进行数字化阅读。”她认为,“碎片化阅读泛滥的倾向确实需要警惕,但是,数字阅读作为一个时代潮流和思维方式转变的标志,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和适应。”
展望3 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广州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设想,近10年来走过了漫长的过程,目前这一体系终于初露端倪。据广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陈春盛介绍,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广州市开始实行市政府和区域经费合作的方式,帮助完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工作。
按照《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的规划,到2020年,广州每8万人将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把广州打造成一座真正的“图书馆之城”。
除了图书借阅服务之外,许多图书馆还越来越注重举办讲座、展览、诗会、艺术表演等多样化活动。据统计,2013年广州图书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600多场,2014年达到1077场,今年估计接近1300场,平均每天大概有4场活动,大约有4000人参加。
(以上来源:南方日报,陈龙)
借还方便成就“图书馆之城”
东莞投入1.73亿元建设了总面积44654平方米的市图书馆,随后51个分馆、102个图书站又覆盖了所有镇街、社区,并实施全城“一馆办证、多馆借书、通借通还”。开馆后门庭若市,去年阅览量达713万人次,图书借阅量近400万册,居广东各地级市之首。
电子阅读时代来临,纸质书和实体图书馆是不是即将面临穷途末路?从东莞建设“图书馆之城”所取得的成绩来看,公众对阅读的兴趣还是很高涨。其实说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常听到有人批评说国人不爱读书,恐怕有些以偏概全,真相可能是如今知识已不仅承载在书本之中,而以电子化形式存在。换言之,人们选择了更便捷的方式汲取知识。这一点也启发我们,对于各地建设“图书馆之城”以提升居民阅读量而言,借书看书是否足够便捷,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东莞除了市图书馆之外,各分馆、图书站还覆盖了所有镇街和社区,全城都可以通借通还,大大降低了人们借书看书的门槛。走几步路就有图书馆,能让更多的人形成阅读习惯。
如果图书馆都建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或者分馆太少,借书还得长途跋涉,本来有心读书的人,恐怕也会“知难而退”了,久而久之阅读习惯就渐渐丢失。在杭州等地,公交车站、地铁站都能借阅图书,鼓励公众等车间隙看看书、拿本书在车上打发时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当然,“图书馆之城”要建好,需要投入不小的成本,东莞超亿元的投入就是例证。但花在让居民多读书上的公共财政,“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除了阅览量、借阅量位居广东地级市之首外,当当网数据显示东莞2014年购书量470多万册,位列全国城市榜单前十,都是看得见的明证。而看不见的人口素质提升、文明水平提升,才是读书带来的更大好处。尤其还需指明的是,东莞与许多珠三角城市一样制造业家底雄厚,如今正面临着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产业的升级离不开从业人员的知识升级。在打造图书馆之城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侧重精密制造、科学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书籍,对激活城市的产业也很有好处。正如新闻中提到的那样,东莞一些90后外来工,平时在电子厂工作,周末就看看电工技术书籍“充电”,既能充实自我,也对整体的产业升级有好处。
有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天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书籍象征的知识传播,对于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还在不断增强。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保持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于个人于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图书馆体系时,都应将方便借阅作为首要条件,方能激活大众阅读的动力。
(以上来源:广州日报,章门仁)
广州打造“图书馆之城”任重道远
今年5月1日,酝酿了3年之久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正式施行,广州欲打造“图书馆之城”的道路也日益清晰——至2020年,实现约每8万人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距离2020年还有5年,目前广州市各区市的图书馆情况如何?离达成目标还有多远?近日,记者走访市内各区(市)属图书馆,发现多数存在藏书量少、开放时间较短、人员配备欠缺和建馆面积小等问题。对此,有专家呼吁,应推动高校图书馆无差别向市民开放,以减轻公共图书馆的负担。
时间短 区市图书馆开放时间未达标
根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中心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0小时,区域总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3小时,镇、街道分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记者盘点广州市11区1市的区(市)属图书馆,发现绝大多数图书馆的自习室和期刊阅览室开放时间能达到标准,但成人借阅室和儿童阅览室就无法达到63小时的标准线,其中王小姐所在的花都区图书馆开放时间总长约为60小时,与《条例》规定仍有一定差距。
记者发现,如果按一周7日计算,各区市图书馆每天至少要开放9个小时;目前绝大多数图书馆每周都有一天的闭馆日,除去闭馆日,每馆平均每天需开放10.5小时。以图书馆中藏书量比重最大的借阅室为例,白云区图书馆的借阅室每周二至周五开放7.5小时,周末两天开放7小时,除了周一闭馆日不开放,一周开放时间仅为44小时,与63小时标准线相去甚远,只有自修室的开放时间超过每周63小时,其余像少儿室等也都无法达标。
不过,越秀区图书馆在开馆时间方面比较人性化,该馆周二至周日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日开放12小时,每周共计开放72小时,远超《条例》规定。
缺口大 藏书距离目标还差几百万册
在5月26日召开的《条例》实施工作会议上,广州市市长陈建华表示,目前广州每80万人才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至2020年要实现约每8万人拥有1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
以广州市各区市目前的情况,离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的差距有多大?记者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在今年4月29日发布的全市各区市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以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各区市基本上无法达标,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善。
此外,各区市现有的图书馆资源也不均衡,人口、建筑面积和藏书量三者之间并不协调。比如,增城区图书新馆的建筑面积遥遥领先于其他11区(市),达到3.28万平方米,藏书量却仅为32万册,只比南沙区图书馆稍多一点。相比之下,番禺区图书馆藏书量达到了62万册(2014年数据),建筑面积却只有8700平方米,两区比例严重失衡。
人员少 工作人员服务两三万读者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各区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不足。本次实施的《条例》首次在地方图书馆立法中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配备标准,即每服务人口1万人至1.5万人需配备1名工作人员。而现在广州各区市的情况仍不乐观,以常住人口为150.61万人的天河区为例,该区各图书馆工作人员共有43人,每名工作人员需要为3.5万人服务。荔湾区的常住人口为89.14万人,该区共有图书馆工作人员36名,平均每名工作人员需为2.48万人服务,与规定标准差距也不小。
工作人员不足,使图书馆的服务质量难以提升。据南沙区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馆共有12名工作人员,由于图书馆面积不大,读者也不算多,尚能满足日常运作需求,但因人手和设施配备不够,现有人手仅够维持日常运作,无法再举行活动,“恐怕会忙不过来”。该馆负责人也表示,寒暑假的周末或者读者高峰期,全馆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参与轮班,才能勉强维持正常秩序。
(以上来源:新快报,廖颖谊)
【数据分析】
每每说起广州的文化建设,总会有人联想到那个令广州人难堪的“文化沙漠”的“雅号”。这当然是一种偏见,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如果说广州是“文化沙漠”,那么全国也没有几块绿洲。但这个说法也表明,广州的文化建设,至少在全国不是领先的,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称的。好在“文化沙漠”这个符号,一直以来都是广州市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激励,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打造“图书馆之城”就是其中重要的举措。可以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必将会提升广州的“书卷气息”,让广州成为越来越有文化的城市。
但光有“书卷气息”还是不够的,还得有“书卷气质”,一种从内到外自然散发出来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因此,“图书馆之城”还得变成“阅读之城”,也就是说,有了图书馆,还得让人进图书馆,还得让人进图书馆读书,或者在其他任何地方读书。归根到底,就是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以读书本身为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生活的目的之一。
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需要各方面尤其是公共管理部门去努力、去做。“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事实上已经为“读书之城”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说通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就在市民身边,大大方便市民读书,有利于市民读书习惯的养成。
但也不能止步于此,还需要其他一些“内外兼修”的手段,引导市民去读书,读好书。从内在来说,要着力培育读书的氛围,现在的读书节、书展等就是很好的举措。也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手段,激发市民读书的热情。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如果能多一些文化方面的内容,言行举止多一些书卷气,无形中必定能够对市民产生正面影响。
从外在来说,还可以有一些政策性措施。陈建华市长谈到,“我们现在评价一个区工作干得怎样,考核GDP、财政、科技等,文化同样要考核。”那么读书,能不能有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同样进行考核呢?我想只要想办法,必定是虽不中亦不远矣!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经济手段进行引导,比如说免费派送图书到基层,到相对贫弱的人群。有政府的引导,全社会一起努力,广州一定能够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读书之城”。
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及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就应当在藏书建设上重视思想政治读物系统全面的收藏,将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提供给读者,提高公众文化娱乐的品位和质量;在服务方向上坚持公共性和公益性,重视提高读者普及率、书刊流通率;在宣传上要以积极的态度把信息传输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展览、读书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公民接受继续学习、终身教育的机遇和重任,越来越多的人将会走进图书馆,加强图书馆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的一项重任。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重视图书馆的普及和发展,提高市民素质,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