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鄂尔多斯模式”:旅游业牵动城市转型
据国家旅游局 近年来,鄂尔多斯通过改革创新,突出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齐抓共管等举措,逐渐形成了旅游业牵动城市转型的“鄂尔多斯模式”,旅游业从“微不足道”到“重要一极”,“鄂尔多斯模式”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构建了一个广阔的蓝图。
“鄂尔多斯——一座因历史而生、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转型过程中把旅游业的牵动作用作为重要支撑,实现了环境根本性变化,带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旅游局局长高华说。
创新发展让鄂尔多斯由一个资源优势产业新城朝着消费型旅游城市转型,而这一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生活的富足,更使城市成为内蒙古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试点城市。
多措并举全面优化
来鄂尔多斯旅游之前,太原游客汪大明内心有些犹豫,他和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认为鄂尔多斯无非就是煤炭,没什么可看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从伊旗阿镇到康巴什新区,再到东胜城区,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交通大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座座别致的公园、商贸区、住宅区,碧波荡漾的乌兰木伦景观湖……展示着鄂尔多斯城市建设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他感慨地说:“鄂尔多斯天蓝、地绿、路宽、楼高、车多、人靓,是一座非常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实际上,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煤炭及相关产业增速回落,企业效益下滑,全市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鄂尔多斯市“经济崩盘”一时间成为舆论热议话题,唱衰鄂尔多斯的网上舆论一直未断。
如何促使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再创辉煌?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白玉刚介绍,鄂尔多斯提出了“大力构建以旅游业为牵动的现代消费服务业体系,把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战略支柱产业和战略切入点”,以加快向消费型旅游城市转型为理念,强化旅游规划、项目准入、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监管等宏观调控职能,为鄂尔多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形成大旅游格局营造良好氛围。
政策支持成为城市旅游顶层设计之一。为发展旅游,鄂尔多斯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从旅游工作的统筹协调入手,成立市旗文化旅游产业委员会,建立了文化旅游委牵头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解决制约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从政策导向入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七项政策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给予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刺激和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快速推进的发展态势;从资金投入入手,市级设立5亿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基金,调动各类企业、各个组织、各种人群参与支持鄂尔多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具体工作入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515”战略和自治区旅游局“十大工程”工作部署,以抓促销为龙头,做大做强旅游客源市场,以强服务为基础,做精做细旅游质量品牌三项具体工作。
现在,鄂尔多斯旅游产业地位实现从“国民经济的边缘产业”向“牵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旅游体制机制实现从“弱势部门”向“有为政府”转变,旅游产品实现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市场实现从“客源地”向“目的地”转变,旅游发展环境实现从“政策优惠”向“全面优化”转变,已经形成“天朗气清,自在养生”和“天骄圣地,鄂尔多斯”的旅游形象,形成了天骄圣地、民族风情、大漠风光和休闲避暑等四大类旅游产品体系。全市旅游总收入也从2005年的不足13亿元,提升到2015年的112.6亿元。
(以上来源:中工网,海量)
项目牵动提升地位 齐抓共管借势造势
项目建设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载体。乔明说,“10年前,鄂尔多斯旅游项目匮乏,旅游业总收入不足13亿,接待游客不到30万人次,有人形象地形容鄂尔多斯旅游为‘羊、煤、土、气’,除了几个历史遗留的景点,其他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旅游项目不成规模。”2015年,鄂尔多斯确定23个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1.73亿元。截至6月底,共有21个项目开工建设,投入资金2.02亿元。
除了加大项目投入,今年,鄂尔多斯组织举办了2015年“中国旅游日”鄂尔多斯主题活动暨第四届康巴什牡丹旅游文化周、第十一届成吉思汗旅游文化周暨2015年成吉思汗那达慕大会,各旗区旅游局和旅游景区举办近50个规模不同的旅游节庆活动。
通过一系列活动,不仅让游客吃到蒙古族原汁原味的菜肴,欣赏到传统的蒙古族歌舞,还向世界集中展示了鄂尔多斯特色民俗文化,让民族文化在与旅游的相互融合中得以发扬和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
“举办这些活动是为了弘扬和传承蒙古族文化,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白玉刚说,这些活动对提升鄂尔多斯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地区旅游交流与经贸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鄂尔多斯还创新旅游宣传手段,实现鄂尔多斯市旅游手机APP软件全面上线运行,旅游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手机终端等新媒体宣传阵地基本建立。抓住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召开的时机,充分利用各大场馆、接待场所,加大旅游形象宣传。
通过旅游产业对一二三产业的推动作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全面投入,在城市功能得到提升的同时,鄂尔多斯旅游名城的地位也在显著提升。
鄂尔多斯打造旅游名城战略离不开党政“一把手”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成为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如今,鄂尔多斯全市已经形成了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聚焦力,营造出鄂尔多斯旅游业跨越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既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一个创举,也是鄂尔多斯市营销的重要内容。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鄂尔多斯实现“煤都”的华丽蝶变,在火车头的带领下,鄂尔多斯老百姓也自觉转变为旅游宣传员,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民旅游的意识,这些都是“鄂尔多斯模式”下的改革创新。
然而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的浪潮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像旅游市场开拓不够、旅游基础工作仍然粗放、旅游基础数据统计工作有待提高、旅游营销手段单一、智慧旅游建设滞后、游标准化建设步伐缓慢、旅游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产业大发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鄂尔多斯旅游发展贵在借势造势。”白玉刚说,单一的煤炭资源城市转型为旅游型城市难度很大,鄂尔多斯结合国家推进的“互联网+”战略,把传统旅游业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的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方便游客上网,改善用户的旅游体验,培育智慧旅游文化。
白玉刚说,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是鄂尔多斯未来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载体,是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实现旅游开发和保护并举、生态与经济协调,才能让鄂尔多斯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转型中的鄂尔多斯,定位和目标明晰,正在向着旅游名城大踏步迈进,“煤都”华丽蝶变的转型之路将是一马平川。
(以上来源:中工网,海量)
鄂尔多斯:文化旅游业强力崛起
文化旅游业,鄂尔多斯市的朝阳产业。
在一个资源型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文化旅游业作为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强力崛起。
目前,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已达47家,其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1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1家,国家AA级旅游景区9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和质量继续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同时,响沙湾旅游区、康巴什旅游区、布龙湖温泉度假区、九城宫旅游区获评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2014年,全市接待旅游者751.2万人次,同比增长15.4%,其中入境旅游者31059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197.1亿元,同比增长29.3% 。
粗略盘点,鄂尔多斯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河套人”文化遗址、鄂尔多斯青铜器、古长城、秦直道、昭君坟、大夏国都城统万城、隋朝时期的十二连城遗址、成吉思汗陵、阿尔寨石窟、藏传佛教寺庙准格尔召等。全市现有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成吉思汗陵为核心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祭祀文化充满了神秘色彩。八百年来,守护成陵的达尔扈特人世袭更替,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陵寝,酥油灯长明不熄。同时,作为元朝的皇室封地,鄂尔多斯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鄂尔多斯的自然旅游资源有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神奇的响沙湾、沙漠绿洲、沙湖、草原、温泉、阿拉善湾遗鸥保护区、晋蒙黄河大峡谷等。
为推动转型发展,我市把文化旅游业作为重点构筑的产业,实施政府主导和社会联动的发展政策,编制旅游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办旅游业的积极性,使文化旅游产业释放出巨大活力。2014年,以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为目标,鄂尔多斯继续深入推进“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和休闲避暑旅游文化名城”四大类旅游产品建设,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和行业监管,全力建设我国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在一系列要素得到重新优化组合后,鄂尔多斯的美景愈加迷人,文化旅游产业强势渐显。
我市还把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观光游、体验游,目前,自治区三星级以上旅游接待户总数达到 25 户,市级“农(牧)家乐”典型示范户总数达到 35 家。乌审旗无定河镇荣膺自治区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成功涉足空中旅游业,在鄂托克旗积极建设航空旅游基地,除了航空旅游、航空摄影等多项活动外,该基地将打造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培训中心和飞机展销观光中心,打造全国第一家专业的跳伞训练基地、全国首家大型风洞体验基地、大型飞行员培训基地。目前,已成功举办了“空中婚礼”“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等多场旅游主题活动,飞行935架次,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200多人次。
同时,我市创新投资运营模式,整合本土52家企业优势,构建全市规模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平台,开发休闲度假、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产品,建立市场体系,构建旅游联盟,实现联合战略投资,联合集群建设,联合转型发展,这将为鄂尔多斯成为国内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在2017年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支柱型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我市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路线图中的重要路径,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申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集中打造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七星湖等旅游景区,大力开发城市、工业和农家乐、牧家游等旅游产品,推动蒙古源流、天风动漫、蒙元文化影视城等文化项目建设,培育动漫、影视、微电影等文化新业态,计划完成文化、旅游投入20亿元以上,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0%以上。借助底蕴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有力的创新举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高的新型旅游业——文化旅游业,群芳竞秀,正在成为鄂尔多斯经济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的强力杠杆!
(以上来源:《鄂尔多斯日报》,张晓艳)
【数据分析】
旅游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与文化意义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从全球范围看,旅游新理念层出不穷,如生态旅游、分时度假等,随着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中的个性化、自主化明显,他(她)们希望通过旅游放松身心的同时陶冶情操,在轻松愉快、舒适的旅游中开阔视野、享受生活。文化旅游具有知识密集性、形式多样性、启迪创新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因此,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着的旅游需要。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并且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优化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基础产业的发展。通过对地区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通过独特创意,把文化资源转变成旅游产品,通过一些大的旅游项目的带动,不断提升区域价值,同时,区域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反哺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设施,使得区域可以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发展文化旅游,不管是现代文化旅游还是历史文化旅游,都会对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梳理,深挖文化内涵,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继承和弘扬,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创意性的策划将其重新包装,成为这个时代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很好地传承和保护区域文化,同时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对旅游者来说,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是其永远的追求。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普通观光型旅游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从深层次去观赏吸引物的内在美;领略该地区悠久灿烂历史的同时,品味其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并深入体验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