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回放】
《琅琊榜》何以火到海外?
电视剧《琅琊榜》真火!“十一”前后播出之际,就赢得收视和口碑的节节攀升。有数据显示,大结局仅在一天就创下了高达3亿余次的网上点击,在中国50个主要城市收视排名第一。至今播完一月有余,仍频频引领媒体的关注度,不仅都市、娱乐媒体常有报道,就连各大中央主流媒体也多有提及,这对一部非重大题材电视剧来说并不多见。比如,前段时间,在国内好几处地方争相借《琅琊榜》热播而改名“琅琊阁”之际, 《人民日报》就曾发声。又比如,这两天,新华网文章提出,官员应该学学《琅琊榜》中男主角梅长苏“以德为先”的用人之道。当然,最令人振奋的,还是央视报道说, 《琅琊榜》在海外也很火,不但吸引了大批粉丝,而且海外电视机构争相购买播出权,目前已在北美、韩国等地落地播出,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的订单也纷至沓来。这样耀眼的“走出去”成绩,殊为难得,当然值得我们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思考。
那么, 《琅琊榜》究竟靠什么火到海外、火遍全球?不妨以外国网友对该剧的评价为例来管中窥豹一番吧。
“这部电视剧特别棒” 、“中国电视剧非常不一样” 、“当我看完的时候,我无法形容自己的喜悦。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中国古装剧。如果我可以,不受网站10分的打分限制,我要给它15或20分。这部戏无论从演技、音效、剪辑和导演都如此完美。我看起来就停不下来。 ” ……正如大多数业内人士和媒体分析的那样,精良的制作、精湛的艺术是《琅琊榜》成功吸引海外观众的最直接的原因。的确, 《琅琊榜》从制作水准到艺术水准,都无愧于“良心之作”的赞誉。比如,该剧的服装道具十分考究,“颜值”颇高;有喜欢的观众还专门分析了剧中的若干镜头画面,得出了画面空间分割组合完全符合黄金比例的结论,所以看起来非常“养眼” 。又如,据剧中演员透露,该剧在演员的动作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礼仪老师进组之后,会给每一个演员根据角色来策划相应的一些礼仪动作,一个一个去教” 。主创如此“用心” ,该剧想不好看怕也难吧。
但是,我们还注意到,在美国,粉丝们在追捧《琅琊榜》时,将该剧媲美大仲马代表作,称其为中国版《基督山伯爵》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一方面,说明美国观众看懂了电视剧剧情,另一方面,也说明电视剧的内容和主题得到了美国观众的肯定。 《琅琊榜》讲的是“麒麟才子”梅长苏智斗奸佞、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开创盛世的故事,表现的是一位刚正男儿的家国情怀。扮演梅长苏的演员胡歌就曾表示:“这个戏,跟剧中的人一样,是充满了正气,充满了正能量的。 ”这种正能量与电视剧本身体现的思想意境,恐怕也是吸引美国等海外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美国观众熟悉中国大陆电视剧是从2011年的一部大型古装剧开始的,它当时征服美国一众粉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剧中的“华衣美服” 。如今,他们正在追捧的《琅琊榜》中,“华衣美服”依然还有,但同时,“家国天下”等深层次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元素,也得到了他们的理解乃至可能的共鸣。这是《琅琊榜》与我们之前走向海外的一部分电视剧的一点小小的不同,当然,这点小小的不同,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言,就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纵观古今中外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拿出精品力作,这里的“精” ,当然首先包括制作精良、艺术精湛,但仅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的,必须也包括思想精深这一点,使得“走”的双方有情感上的共鸣,有思想上的沟通,直到有观念上的共识。以我们熟悉的“韩流”标志性文化产品而言,电视剧《大长今》中不光有精美的古代宫廷服装、美食和礼仪,还有主角历经命运沉浮始终坚持正义坚守信念的顽强和执着;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中不光有“炸鸡和啤酒” ,还有主人公感人至深的爱恋。这两部作品中蕴含的正能量,作品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韩国民族的美好品性,是促使电视剧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称得上是首要原因。这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你首先可能被他的长相、衣着所吸引,但是,接下来,你还必须和他交流沟通,乃至进行灵魂的碰撞,这样才会最终决定要不要接纳他、喜欢他。文化从“走出去”到“被接纳” ,同样遵循这个道理。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提出,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 ,“创作生产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中国文艺的吸引力感召力” 。在这方面, 《琅琊榜》可谓应时而出,而且成绩斐然,开了一个好头。当前,我国以电视剧为代表的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 《媳妇的美好时代》风靡非洲, 《甄嬛传》走向欧美……但愿在今后的文化“走出去”中,这样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能多些,再多些。
(以上来源:中国艺术报,邑生)
《琅琊榜》不应是巅峰,只当为起点
在《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全文》公布的同一天,已经刷屏多日的古装电视剧《琅琊榜》也完美收官。主角放弃生命,选择上战场报国的结局,除了收获大把女观众的眼泪外,也迎来了收视新纪录。
截至16日上午10时,新浪微博统计的15日电视剧网络播放量排行榜,《琅琊榜》以36396万占据榜首,再次刷新数据。微博上,#琅琊榜#以31.9亿次阅读持续占据最热话题近一个月。在电视剧播出期间,俘获万千观众心的梅长苏扮演者胡歌的个人微博涨粉180万以上。
其实不用这些数据,你周五早上在办公室里瞧见那些红着眼睛的女同事,就足以说明这部电视剧的影响力了。在全五星零差评的声浪里,《琅琊榜》获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从精致考究的镜头、古朴典雅的画风到细腻刻画的情感、权谋天下的格调……电视剧开播以来,基本上能在朋友圈里读到关于镜头语言、服装道具、特效布景、演员颜值各个方面的盛赞。尽管反派智商常年不在线基本靠卖萌撑完全场,整个故事在叙事能力和权谋细节上也略显薄弱,仍然让这几年饱受雷剧侵袭的观众大呼“良心之作”。
这部剧的主演胡歌不仅收获了单部作品的成功,而且其个人演艺生涯也完成了华丽转身。同样,《琅琊榜》的大热除了赢得市场之外,也让以网文打底的剧本在影视文化领域迎来了新的机遇。
众所周知,身处文化工业时代,文学文本正如所有其他商业产品一样,有着复杂的生产链条,其本身受到众多物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的市场,成为网文—影视生产链主导力量时,文本本身的意义有没有可能与逐利的市场心态展开一点博弈?文化产业中的生产者们有没有动力和能力在工业流水线上做出手工质感?《琅琊榜》或许是一次不错的回应。
自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产业链形成之后,“不愁没有烂片看”是大多数观众的体验。从网文角度来说,只有IP链形成后才能进行二次生产,所以不少网文是直接冲着影视剧本去的,大量粗制滥造一味模仿已经火爆的IP产品成为最便捷的创作模式。而到了影视制作的环节,一旦拿到已经火了的网文,仗着其本身积累了一定粉丝,对收视票房都不太担心。草草请几个当红鲜肉,演几出面瘫戏就算完成,剩下就坐等观众开骂,反正能火起来就算成功,赶紧收钱投资下一部才是正经事。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网文和影视剧都朝向黑暗狂奔。
此前的“五毛钱特效”让人失望过,“穿越雷剧”让人绝望过,尽管《琅琊榜》这样的一抹亮色,并没有也不可能带来整个格局的改变,但其在大多数国内观众对国产剧基本放弃之际,非常及时地提供了一点可能性:市场厮杀背景之下,国内影视领域其实是有可能不疾不徐地拍一部过得去(至少在技术上)的网文改编剧的。
在这个意义上,《琅琊榜》不仅为网文改编剧进行了一次正名,也确实成为了拉高行业平均水平线的良心之作。
这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依托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是能称得上佳作精品的寥寥。《琅琊榜》让一度是雷剧重灾区的古装剧有了起色,甚至冒出了“非历史正剧”这类更像是赞誉的定义,与其立意多少有点关系。
( 以上来源:观察者网,纪如泽)
影视产业:最需要打动人心
从艺术创作层面来看,《琅琊榜》还有待提高。编剧柏邦妮认为,“剧本层面就不算上佳:坏人从未得逞,好人全无弱点,人物黑白分明,也没有成长或翻转;危机在还未引爆之前,就自动解除了。”编剧李亚玲则指出,该剧的编剧在信息的露与藏上处理不到位,故事的切入角度错误;前几集出场人物散乱,没有重大事件迅速引发高潮和悬念。这些也被认为是其开播前期收视平平的影响因素。
尽管如此,《琅琊榜》仍然获得了众多好评。网友认为“值得熬夜追”,其颇具艺术美感的摄影风格、考究的细节也都受到追捧。数据统计,仅10月14日,大结局播出的前一天,该剧就创下高达3.3亿次的网上点击和1.085%的收视率,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收视排行榜排名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叫座电视剧。
有专家表示,“表演精彩、制作用心、剧情抓人”,这些观众吐露的追剧原因,并非什么创新,而恰恰是回归了电视剧的创作规律、审美常识和艺术特征。《琅琊榜》试图追求的是电视剧作品应该达到的审美品质:用影像讲一个好故事,并传递引人向上的价值观。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李胜利认为,从网络文学中筛选出优质的、适合影视改编的网络小说进行创作,其实与过去改编传统小说,改编话剧、广播剧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影视公司找到了一个新的素材库。其好与坏的判断标准是不变的:第一,就作品品质而言,要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第二,就播出效果而言,应有较好的收视率和广泛的美誉度,即可看性,换言之,就是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囤有网络小说,虽是目前的热潮,却远非万事大吉。一部优质的、有内容的网络小说是需要精耕细作的。刘德濒分析,针对网络小说本身的特点,热门的、优质的网络小说,其故事情节一定是跌宕起伏的,因为吸引读者看下去是它的主要目标。其情节量巨大的特点,正是一部好电视剧最需要的。这也是优秀网络小说更容易被改编的原因。但在塑造人物、主题深度上,网络小说比传统小说略差。要想把一部网络小说改得更深刻,需要下功夫去塑造人物、挖掘主题,补足其缺陷。有很多失败的影视剧,掺杂了太多的非艺术因素在里面,违反了电视剧创作规律,难成好戏。
而关于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侯鸿亮的见解是:“我不排斥商业,我们应该了解市场的需求。但是也不能完全去迎合,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不能放弃创作者的自我表达,我认为这是一个底线。在选择项目时,一是看内容上能否给创作者带来新鲜感;另一个是看能不能采用一种新的形式,而不是一味地复制和追求利润,创作者需要有创造的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反过来,有了创造力也就有了表现力,作品的厚度、含金量也就有了保证。制作层面精益求精,应该是一个工作习惯。”
追本溯源,影视产业卖的是什么,是内容。再华丽奢靡的外壳、再吸引眼球的话题,都掩盖不住一个苍白无力的故事。许多从业者认为观众难以捉摸,但也许观众最简单。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才应该是这个行业的本质追求。
(以上来源:光明日报,陈慧娟 )
【数据分析】
网络文学跟影视同属流行文化,共同的欣赏主体是年轻人,能够互相弥补、提升。随着中国影视业市场的不断壮大,由网络文学IP成功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网络文学已成为当下中国影视产业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
网络文学作者能够快速收到读者的反馈,并由此来更改创作方向,因而其创作的类型化特征非常明显。和读者的高效交流,也锻炼了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技巧,其作品的表现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
网络作者最本源的东西,就是问自己怎样才能写出大家喜欢的小说。这是网络文学产生跨界影响的前提。络文学转换为影视作品,仍存有天然障碍。例如,《滚蛋吧!肿瘤君》原本是一个画了一年多的网络漫画,但是电影开发过程却花了几倍于画画的时间。把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的过程,花的心思和时间成本要比单纯的网络创作要多得多。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要尽量按照影视剧的创作客观规律去重新改编网络小说,因为影视剧要有扎扎实实的人物,才能够去展开故事。要让影视剧和网络文学之间,有着相互弥补甚至提升的过程。
影视剧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在网络上借鉴很多的东西,不只是IP、故事或者风格,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有帮助。网络时代的年轻人,通过对流行文化的消费成为网络和影视业链接的纽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双向提升效应下,网络文学的繁荣将有力推动影视业的持续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