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淄博:文化滋养下的名城
2015年11月25日
淄博:文化滋养下的名城
淄博:文化滋养下的名城

【热点回放】

淄博:集聚资源为文化名城建设添柴续火

经济基础雄厚、文化氛围浓郁、名胜古迹众多、城市包容开放,是国内外众多文化名城的标志属性。地处鲁中的山东省淄博市,坐拥齐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等丰厚的资源及名胜,有着文化名城建设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面对城市发展中的转型机遇,当地坚守历史底色与发扬时代特色并举,以打造“鲜明地域特色、鲜活城市形象、鲜亮文化品牌”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规划、发展之路。

深挖传统承继历史底色

口小如豆、坯身朴拙的陶工艺品,光滑朗润、翠色欲滴的鲁青瓷瓶,岁月风蚀但仍形制可辨的古老窑址……置身淄博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厅,展品和它背后的故事让人流连。这个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汇集了江西景德镇、江苏宜兴等著名瓷窑的珍品,既提供了研究陶瓷技艺的丰富实物,又是一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10月31日上午,高青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李子佳半蹲在一件青釉莲花尊前,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下了展品信息。“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来三四次,参观之后,希望他们写下感想。”带队老师王立晴说,让孩子们了解陶瓷的发展历史,也就感知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在淄博,类似的挖掘传统内涵、梳理历史流脉的展览还有很多,占地445.7亩的齐文化博物馆群,便是临淄展示与传承齐文化的“大手笔”。作为该博物馆群的一部分,足球博物馆中既有“球不离足”的古代蹴鞠模拟,还有不同朝代比赛规制的实物演示,也有融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室外球场,为观众形象、立体地展示了从蹴鞠起源到当代足球发展的演变。淄博市临淄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毕国鹏介绍,在博物馆群中,像齐文化博物馆、民间博物馆聚落等,立足非遗或风土人情保护等角度,活态展示了齐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包容、开放特质。

融合发展应对转型难题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传统深厚是优势,但如何利用这一优势推进城市创新发展,成为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近年来,淄博以跨界融合和产业化发展应对转型中的困惑,为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助力。

11月1日,在周村古商城“瑞蚨祥”匾额前,游客秦玉川听讲解员讲述瑞蚨祥为新中国生产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历史和掌柜孟洛川大商无算的经营之道,频频点头说:“鲁商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瑞蚨祥、大染坊等展现鲁商历史的门店广受追捧外,现场演示、体验技艺成果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周村烧饼传统手工技艺更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大家看了制作过程,都觉得买着放心。”游客李云双手提着采购的周村烧饼,连说“还是这里的最正宗”。

传统商业文化展示、民俗与非遗项目、庞大的古建筑文化群,构成了周村古商城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产品体系。同时,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在促进文化传承、传播之外,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淄博市周村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丁秀霞介绍,至今,周村古商城先后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原生态影视拍摄基地”等多项荣誉,已签约旅行社4000余家。

修建聊斋民俗风情园,打造“北方瓷都”“中国琉璃之乡”,扶持“诺宝丝邦”“鲁梅”等丝绸品牌……得益于不同领域的跨界发展,聊斋文化产业、陶琉文化产业、丝绸文化产业等一个个产业项目也相继走入人们的视野。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位于淄博高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山东世纪天鸿书业,20年前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谈及企业的“蜕变”历程,董事长任志鸿有一本“生意经”——单一的发展模式必须突破。秉持这一理念,短短10余年间,该公司从图书发行扩展到教育信息化等领域,并融合了民营、直营、电子商务等不同销售渠道,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在齐文化博物馆群,像齐国文字博物馆、世界钱币博物馆等民间馆,大量的陶器、封泥、印章、瓦当等实物,或出自民间收藏,或由民间筹资展览,也是社会化参与的成果。

惠民理念引领文化建设

走访淄博的文化场馆或活动现场,随处可见这种朴素的惠民理念,“互联网+科技”体验便是一个鲜活例证。无论中国陶瓷博物馆中以三维手段呈现的制陶工艺,还是足球博物馆中,将参观者幻化为“球员”的光影传送,抑或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里资源的“云”服务,均让市民切身感觉到文化就在身边,也让“群众15分钟文化生活圈”成为现实。

“建设文化名城,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口号,它的落脚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发展品位和知名度,最终又以提升百姓满意度和居民文明素质为旨归。”周茂松坦言,淄博文化名城建设不争一朝一夕,关键在于积蓄驱动城市发展的长效力量。

(以上来源:山东省文化厅,王翼莉)

淄博“六大举措”建设文化名城 打响齐文化品牌

规划齐文化建设示范区 进一步打响齐文化品牌

齐文化是淄博城市形象的标志性符号。建设文化名城,必须突出齐文化这个龙头。要加强对齐文化的系统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市内外齐文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社会资源和力量,组建成立高层次的齐文化研究院,推动形成重点突出、交流广泛的齐文化研究开发格局,对齐文化思想理念和价值规范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和阐发,提升齐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辐射力。

全面推动齐文化开发利用,邀请高端人才规划设计齐文化建设示范区,以一院(齐文化研究院)、一节(齐文化节)、一坛(稷下学宫论坛)为依托,推动齐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田齐王陵遗址公园、齐都文化城“三齐”联动开发,做好“齐国故都与齐王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努力将稷下学宫论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文化论坛,不断提高齐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成立文化旅游规划决策委员会 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突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强力推进落实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淄博市文化旅游规划策划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策划团队,对淄博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行高端策划。全面系统梳理淄博市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突出文化资源的展演性、观赏性、体验性,给自然景观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努力让文化更生动、旅游更精彩。

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集中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要围绕文化古迹游,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迹、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典故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打造鲁中文化古迹旅游品牌,制作一批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影视、动漫、舞台剧以及大型演艺节目等作品。

实施文化名人建设工程 打造文化发展载体

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借鉴工业项目招商办法,策划实施一批层次高、投资大、带动力强的文化旅游创意大项目、好项目,在资源要素、领导挂包、政策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努力实现文化项目建设的大突破。

制定出台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加快建设临淄齐文化产业园、周村鲁商示范园、齐长城文化旅游创意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要设立文化产业片区,积极支持文化企业入区发展,融入省级“金种子计划”,培育文化产业“孵化器”。

大力实施文化名人建设工程。立足淄博市齐文化、陶琉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充分发挥驻淄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有成就的各领域文化领军人物。注重品牌打造,继续组织好齐文化节、陶博会、文展会等主题展会和节庆,打造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琉之乡、鲁商源头、足球故乡等一批能够展示淄博文化名城形象的亮丽名片。

设立文化名城专项资金 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产业化的思路和市场化的手段推进文化建设。为此,淄博市财政对支持文化名城建设作了统筹安排,设立了专项资金。在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逐年增长的同时,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加快推进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淄博市重点抓新城区文化中心建设,2016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以陶瓷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文化市场为主体的BC组团,力争尽早开工建设以演艺中心为主体的A组团,使其成为展示淄博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

(以上来源:鲁中网)

淄博:文化名城的品牌影响力与文化软实力

每逢九月,中国(临淄)齐文化节异彩纷呈,“祭姜、蹴鞠、闻韶、寻古、探宝”五大品牌活动,让临淄享誉海内外。齐文化资源正化无形文化为有形产业,淄河两岸聚集形成了艺术博物馆群,齐国故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立项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由台湾国民党原主席连战先生题写园名的连氏文化园即将启动建设,齐文化主题公园进入策划论证。

今年八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淄博卫星会议将在临淄召开,会议将围绕“蹴鞠与齐文化”等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讨。第十二届齐文化节也将如期举行,展览、探宝、寻古等活动精彩活跃。

今年九月,第十五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9月6日至9日在淄博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有着鲜明淄博文化元素的陶瓷、刻瓷、绘瓷、鼻烟壶等工艺美术作品将集中展示,成为展会一大亮点。

……

文化名城,必是文化产业名城;壮大“文化软实力”,必先提升“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淄博文化的影响在逐步扩大,越来越强的文化市场主体已经初步显示出独特的影响力。但是,应该承认淄博文化,尤其是齐文化的影响力和地位还远不及儒文化,与形势新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新期盼还有差距。总之,齐文化的影响力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建设文化名城先要提升文化品牌影响力,品牌的影响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以重点项目为突破,搭建文化展示平台。近年来,市区各级部门在深入研究、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齐文化资源的同时,加快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尤其是临淄区围绕建设文化强区这一目标,着力开发齐文化资源,形成了“寻根祭祖”“足球起源地”两大齐文化品牌。规划建设了齐文化生态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了齐文化博物院。齐文化生态风景旅游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风景区。以齐文化博物院为龙头,带动建设一批彰显齐文化特色的产业重点项目,形成了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优势。目前,市文广新局、市发改委、临淄区政府正牵头设计规划建设“齐文化建设示范区”项目,并努力申报列入省文化厅规划,争取纳入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大盘子。

以节庆展会为载体,扩大文化资源影响。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中国(淄博)书画艺术品博览月、齐文化节、聊斋文化节、博山琉璃文化艺术节、沂源七夕情侣节、高青黑牛文化节以及正在筹划的明年4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齐文化走进国博”大型齐文化主题展览……多样性、丰富性以及蕴含极大社会经济功能性的节庆活动奠定了淄博文化绚丽的底色。众多节庆活动的连年举办,不仅让更多的人认知淄博,更让外界关注淄博。现今,淄博的各类节庆展会规模及影响不断扩大,日渐成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平台以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有效载体。

加速文化旅游融合,发掘资源内在潜能。文化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齐文化作为打造文化名城的核心,亦是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核心,弘扬光大齐文化离不开旅游的推动,发展大旅游更离不了齐文化的助力。为此,建设文化名城战略提出后,7月14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调度会,市委副书记于海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副市长张庆盈参加会议,就齐文化品牌、投融资平台、产业规划、产品开发、专业策划、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等专题会商,并就融合发展达成共识,要打破行业瓶颈,借助齐文化品牌优势,规划建设齐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统筹组织齐国历史博物馆、东周殉马坑、中国古车馆、姜太公祠、中国足球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王渔洋故居、赵执信故居、中国陶瓷馆、淄博市博物馆、周村古商城等文化景点旅游。重推齐古城、齐国古城遗址公园、稷下学宫、高青陈庄唐口考古遗址公园、世界足球起源地创意开发项目群、天齐源文化旅游区等齐文化旅游载体项目。

打造高品质演艺产品也是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标志。据了解,市文广新局借助国家艺术基金和市财政支持,力推古齐国大型乐舞《齐风韶韵》、京剧《诗杰王勃》、五音戏《换魂记》《大众星火》等景点剧目,实现以文促旅,互动发展。文化兴,旅游旺。一座文化名城,也必是一座旅游名城。

(以上来源:淄博新闻网)

【数据分析】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建设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形式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完美结合,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一座成功的城市必然是有文化的城市,尊重和珍惜城市的历史传统、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方能保持并彰显一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韵味。 

塑造城市文化特色的前提在于对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和认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城市,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打上了各自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烙印。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才有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技术层面日益趋同,文化就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身份证”和向外界宣传自身形象的“名片”。各地的区域特性和历史发展特性决定了其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这种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正是开展特色文化建设,促进城市差异化发展的优势和依托。因此,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文脉、着力塑造城市文化,只有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才能使城市模糊的形象和品牌鲜明地突出出来,形成热点、形成注意力、形成品牌和标志性符号。

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上很多著名城市的发展都是以文化为纽带成功实现了众多资源的有序利用。比如啤酒之都慕尼黑,慕尼黑的啤酒产业兴起于十八世纪末。但是当慕尼黑的啤酒成为当地的产业特质之后,它便开始吸引全欧洲的资源向其集聚,慕尼黑人开始形成自己的啤酒文化,拥有闻名世界的啤酒品牌,一座座酿造厂拔地而起,终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城。可以说在这些资源汇聚起来之前,特色还只是特色,但是当这些资源在一个特色产业中汇聚之后,这一特色文化就成为城市的主流文化。城市的特质文化衍生为一个规模庞大而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这时城市的产业、建筑物等外部环境都开始受到影响。城市对其所处的区域的相关资源吸引力加大,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开始向城市集中,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的汇聚最终保证了城市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只有当这种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城市的经济、文化效益才可以发挥到最大,城市也就获得了持久发展的动力。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